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生物必修一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三、 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催化作用:如酶;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肽链数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核糖、脱氧核糖
单糖
分布
主要功能 组成核酸
葡萄糖、果糖、半动植物细胞
重要能源物乳糖 蔗糖、麦芽糖
植物 动物
能水解出葡萄糖而供能
植物贮能物
植物
细胞壁主要二糖
乳糖
CHO 淀粉
多糖 纤维素
成分
动物贮能物糖原
动物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 脂质
元素 CHO 常见种类 脂肪
温、减少摩擦,缓冲功能
主要储能物质、保
和减压
CHO 类脂
NP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胆固醇

固醇
CHO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良好溶剂、参与1.多种化学反应、自由水
95
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量增多,反之,
细胞结构的重结合水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4.5
要组成成分
含量减少。 转化2.代谢旺联系
有利于CaP吸收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磷脂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

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


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内有少量DNARNA 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 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核糖体:

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内质网:

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中心体:

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 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液泡:

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 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溶酶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
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
磷脂双分子层(膜基本支架 二、结构特点:
细胞膜(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蛋白质 “镶嵌蛋白”
糖类
糖被(与细胞识别有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是否消耗能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O2CO2H2O高浓度→低浓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协助扩散

低浓度→高浓主动运输

需要
消耗
种离子等
需要
不消耗
红细胞等 氨基酸、各葡萄糖进入不需要
不消耗
乙醇、甘油代表例子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 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第一阶细胞质基质

ATP
第二阶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线粒体内膜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场所
基质、内膜
条件
氧气、多种酶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物质变化
CO2H2O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有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能量,形成大量ATP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生成H2O、释放大量 少量能量,形成少量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丙酮酸、[H]、释放
释放大量能量能量变化
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释放少量能量,形成1161kJ被利用,其少量ATP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4、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5、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6 细胞的生命历程 1 细胞的增殖 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细胞的核质比 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细胞周期 1概念:
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四、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
星射线形成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末期细胞质的分裂
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隔开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 增殖为多细胞 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 发育为生物体
直接产生
有丝分裂 植物细胞
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无丝分裂 动物细胞
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 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 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固缩,染色加深。 5)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原因:
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4 细胞的癌变
1. 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 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 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 癌细胞的特征: 1)能够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黏着性降低是癌细胞容易在有机体内分散转移的原因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
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部体液的2/3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部体液的1/3 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 三者关系:血浆 代谢废物 组织液 淋巴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营养物质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 血浆: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
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 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 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7.35-7.45。与HCO3HPO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二)内环境的稳态
1
变化规律: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始终接近37℃。
2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
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
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注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 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目的:通过对比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微量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结果: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三)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二、与内环境各组分有关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4、血细胞:血浆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 三、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
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
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 3、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水肿
肾小球肾炎 过敏反应
→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水肿 淋巴循环受阻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基本方式: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注意: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有一个被破坏,则既无感觉也无动作;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完好,而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则有感觉但无动作;只有五项均完好时才能既有感觉也有动作
3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1 传导形式: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 传导过程:静息时静息电位 兴奋时动作电位 兴奋传导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 3 传导方向:双向传导
注: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
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 结构基础:突触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彭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2 传递过程:兴奋 突触小体 递质 突触间隙 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形成新的神经冲动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3 传递方向: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后膜,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
释放(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颅腔内的脑大脑、脑干、小脑 1、中枢神经系统 (内含大量神经元) 脊柱管内的:脊髓
2、分工:①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等。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3、关系:a 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b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1、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相对应。 3、言语区:① S区受损伤“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言语表达思想。
H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W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V区受损伤:此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4、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可分为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a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
海马的脑区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四)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实验:稀盐酸 研磨 提取液 静脉 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小肠粘膜
2、结论: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胸腺——胸腺激素 肾上腺——肾上腺素
胰腺——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卵巢——雌性激素 睾丸——雄性激素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 食物中的糖类 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0.81.2g/L 肝糖原 分解 合成 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转化 转化 脂肪、某些氨基酸
2、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贮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能促进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重要意义! 【实例二】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寒冷等刺激→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激素TSH)—
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故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1)靶器官、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即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一经靶器官、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分泌
混合
分泌 作用于
垂体
促甲状腺分泌 (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调节因子,通过体液运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容)
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调节
寒冷:正常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发送信息
体温回升←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减少散热 减少散热
炎热:正常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发送信息

体温下降←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增加散热 减少散热 【实例二】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 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前的部分分别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不同促进效果,而ABC三点则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促进根、芽、茎
10-10mol/l10-8mol/l10-4mol/l左右)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浓度,相应的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文科生了解)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 > >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 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生长。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把曲线图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图形又会变成怎样)(文科生了解)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 度、光照变化等造成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蓝藻/硝化细胞
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1、结构 如:蚯蚓为分解者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10、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4、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
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生物必修一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