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林业大学公选课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

北京林业大学公选课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

时间:2013-09-12 14:00:07    下载该word文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交响乐赏析 指导老师:巩武天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

交响乐是一种形态,它源自于西方,即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有交响性质的音乐作品。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铜管组、木管组、弦乐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交响乐对人的健康情绪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功效,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第一节交响课老师播放了奥地利歌唱家奥尔夫的交响合唱《布兰诗歌》,再配以摄影师的引导,使我们立马感受到了崇高、神威。那种迸发的激情,跳跃的旋律,以及杰克逊魁梧的身材,一股阳刚之气涌上我的心头。在火光的爆炸之下,歌迷们激动、疯狂、急迫的心情使我感同身受。我浑身充满力量,完全从疲软中摆脱出来,仿佛要和杰克逊一起站在舞台上挥洒汗水,释放激情。

接下来老师又放了杰克逊的另一首反战歌曲,歌曲以细腻的嗓音缓缓呈现,平静柔和中隐藏着火花,像对灵魂的呼唤,又似对人性的呼吁。杰克逊在微风中飘逸着,清爽的感觉从我心底升起,立马遍布全身。台下的观众都已入迷。婉转过后,充满韧性的声音爆发出狂野来,粗犷有力。杰克逊呼喊着、召唤着,在他的带动下,观众们如同着了魔般起伏着、响应着。

“艺术讲究双重品格--感性和理性。”杰克逊很好的表达了这句话。在他的歌声中,我的情感得以释放。音乐可以使人快乐,可以陶冶情操。音乐是我生活的伴侣,我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的陪伴。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二)

交响乐发展于古希腊城市文明技术之上,主张音乐是把复杂转向统一,把不和谐转向和谐。到了中世纪,音乐艺术不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以声乐为主,乐器只是用来作为歌舞的伴奏或者用来替代缺少的声部,乐器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作用。发展到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已形成,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文艺复兴的目的就是重新找回人的形象。

巴洛克是欧洲专业音乐成熟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被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虽然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文艺复兴讲究平衡对称,那个时期的音乐蕴含丰富的精神与情感内容。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着重力度、速度的变化。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享德尔。

艺术家的感性是普通人感性的延伸,专业音乐揭示人类的本质精神,展示超越生命的自由境界,人只有在超越中才是最快乐的。因此欣赏也是创作的一部分。

巴赫是音乐之父,欣赏他的《d小调拖卡塔与赋格》感受到了愚公移山般百折不挠的精神。沉浸在这首音乐中,仿佛行走在一个深邃的山洞中,山洞忽宽忽窄变化层出不穷,有时豁然开朗一阵欢快,有时又十分险恶。当走到分岔口时,瞬间会有一丝的犹豫与彷徨,但一旦选定便又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最终看到光亮时几近小跑过去,虽然一磕一绊,但仍以惊人的毅力拖着沉重的身躯爬到了出口。

音乐是过剩精力的产物,西方的音乐是深刻的,中国的音乐是深邃的,充满了生活的印记,而非洲的音乐源自于自然文明。不管是哪种音乐,都是感情的诉说,灵魂的倾诉,音乐带给了我丰富的情感变化。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三)

课上再次欣赏了小提琴与管风琴合作演奏的《d小调拖卡塔与赋格》,华丽而又气势恢宏,清晰而又井井有条。前奏使我联想到了上战场前得宏大场面,而图像的引导又使我感受到流星划过的永恒和渔家姑娘织网的愉悦。随即而来的欢快节奏像奔跑,一幅黄世仁追赶白毛女的画面展现在我面前,我深深感受到了白毛女逃跑紧张急迫的心情。结束部分似一片月辉泻下,又如日出般激情澎湃。

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古老体裁交响协奏曲是指一组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协奏的协奏曲,二者呈对峙状态。独奏者需要将乐谱熟记在心,而协奏者则要对照着乐谱来完成整齐划一的演奏。海顿和莫扎特的若干部协奏曲使用了这个名称,最著名的某过于莫扎特的小提琴和中提琴交响协奏曲。但是他们之后的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同样著名的为多件乐器而做的协奏曲却不使用这个名称,而是称为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和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三重协奏曲。

交响协奏曲一般采用回旋曲式,维奥尔蒂的套曲《春夏秋冬》完美的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一片段首先是鼓舞欢欣的A调,展现了一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是群鸟啼鸣,以音色节奏模拟众鸟欢唱的情景,简短的A调之后展现微风轻抚、清泉水叮咚流淌的舒缓,然后再次回到A调,最后的雷声滚滚、风雨交加再现了路人奔跑回家的匆忙。第二片段中中号表达牧羊犬的鸣叫,小号表达牧羊人的心情,辽阔、宽广而又孤独。快节奏的舞曲代表牧羊人与仙女的对话,独奏者于此游离出来与古钢琴配合,有时意见一致,有时分歧出现。低音弦模仿高音弦复合复调,最后再次回到A调。

艺术是高级的游戏活动,它把心灵的自由发挥到极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我的生活因为艺术的存在而丰富多彩。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四)

延续上一节课的套曲,本节课继续欣赏了《夏》和《秋》。

《夏》中先以一段引子拉开曲子的帷幕,接着上演快节奏部分,时断时续,表现了牧人在炎热夏季低落的心情。表演者先用节奏和音色模仿布谷鸟的叫声以及斑鸠的啼鸣,徐缓的北风迎面吹来,轻抚着人的脸庞,风渐渐变大,强劲的北风蛮横地刮着,冰雹无情的砸来,损坏了庄稼,古钢琴诉说着牧人的哭泣,那种无助委屈、忧伤心疼的感情油然而生,牧人的哭声被呼啸的北风淹没;在第二乐章的慢节奏部分中,弦乐器代表牧人的心情,诉说着雨季的辗转难眠,蚊虫萦绕耳侧,令人心烦气躁,远处传来滚滚雷声,似呜咽,又似怒号,与人们懒散的心情节奏对应;接下来的快节奏部分延续了上一乐章的疾风骤雨、电闪雷鸣。整首曲子演奏下来,演奏者是早已大汗淋漓,让我不禁为他对艺术的执着而感动。

《秋》的开篇便使人欢欣鼓舞,激昂欢快,节奏充满动感,第一篇章叙述着农民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的场景。演奏者将农民粗犷奔放、宽广豁达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刻画”到细致处时,“白描”了村民酒醉后踉跄的步伐和啰嗦的言语,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接近尾声时乐曲变得安静下来,预示夜晚来临,大家渐渐进入梦乡,音乐节奏与呼吸相对应。到此为止,第一乐章在舞蹈的主题中结束。第二乐章以慢拍为主,一部分人离开人群到凉爽的树林中纳凉,惬意之至,萤火虫调皮的飞来飞去,天上群星闪烁,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

18世纪后2019世纪初音乐进入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欧洲交响乐之父海顿等。这个时期各种知识汇集,思想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认为人是伟大的。音乐特色是不坚守传统,在创新中发展,拥有最完美的秩序。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确定了欧洲音乐的新秩序,立足现实,积极进取,健康向上,高雅严肃,尽管情感表现丰富,但受理性精神影响,音乐显得冷静、客观、平衡、方正、对称。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再现了马不停蹄的节奏。《小步舞曲》呈现了跳跃的舞步,苗条舞女的旋转步伐和脚尖点地的轻盈舞姿。《安魂曲》结构短小完整,表达一定色彩情感。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五)

奏鸣曲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著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或 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岁了。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命运交响曲》想表达: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总试图与命运抗争,但又不得不折服在命运的足下。尽管如此很多人依然不会放弃,因为人类的本性及时如此。从《命运》震撼悲怆的旋律中能感受到希望的力量,这就是人生的动力。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六)

《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表达了尘世矛盾,第二乐章表达了感情生活的矛盾,第三乐章表达了现实阳光下的欢乐世界,第四乐章表达了丰富的主题和感受。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命运交响曲》第一篇章是完全的绝望的悲哀和忧伤的痛苦,第二乐章是爱情的温柔的忧思,第三四乐章是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鼓舞人心。

本节课欣赏了第三、四乐章。第三乐章寂静的仿佛夜幕降临,在不经意间组织成了日常生活,第三乐章结束后紧接着是第四乐章,它传达了远处胜利的召唤,沸腾的欢笑,那是一种典雅高贵的欢乐,结束部分首先是对第三乐章的回顾,以达到首尾一致的效果,回顾后即回到巨大的欢笑中。

本节课还完成了对《第六交响曲》的欣赏,《第六交响曲》拉开了标题音乐的序幕。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题上加以他善长的发挥手法,只是朴实地重复,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第二乐章,溪边小景。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第三乐章,交错的集会。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第四乐章,暴风雨。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第五乐章,雨后彩虹。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七)

继学习了纯魅力的古典交响乐之后,我们继续欣赏浪漫交响乐,浪漫交响乐是感性大于理性,本能超越理智的音乐,其中未完成交响乐以舒伯特的音乐最为闻名。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小时候躲在阁楼看歌德的诗歌,并为其配上音乐,以此形成他独特的音乐风格。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把德国艺术歌曲发展到了顶点,他的艺术歌曲既高雅又通俗,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和爱的赞美。《朋友做客》诉说了舒伯特没有听出朋友所弹是自己的作曲的搞笑故事;《钢琴五重奏(鳟鱼)》表达了小溪中鳟鱼游动的快活情景以及他被捕之后的无限惋惜,暗示善良与单纯被邪恶取代;《军队进行曲》清新自然,色彩斑斓,尽显英雄气势;《圣母颂》传达了痛苦与哀怨的情感;《第五交响曲》则展现了大自然诙谐的气氛。

课上我们重点欣赏了未完成交响曲。那声音仿佛从地下升起,飘向遥远的天际,副部无限抒情,却被现实的粗暴打断,再次抒情,加强主题,却再次被打断,欢快的情绪不断被忧郁所压制,好像快乐情绪在努力挣扎,并且最终渐渐地归于低沉,这就犹如作者的思绪开始在乐观与悲观之间不断盘旋,但寻求欢乐的欲望却始终无法抑制黑暗的现实对身心带来的重压,作者的内心还在不断地起伏、斗争中,阐述了现实蔓延对理想造成的影响。第二乐章整个乐章行如流水,布局和发展都舒缓自然。这一乐章的主题十分出名,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现,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意境。

浪漫主义大师舒伯特多用直觉来表达人的内心冲突、激情乃至噩梦的,舒伯特标志着人类走向自我实现的路途上的一块十分显眼并且抹杀不得的里程碑。

我们除了欣赏音乐之外还学习了交响乐中的乐器。弦乐器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四种乐器,这些乐器的形状大致相似,只是体积大小不同,相应地各自的音域也不一样。小提琴在弦乐器组中体积最小,音域最高,它的表现力格外丰富多样。在演奏技术方面,小提琴在全乐队中也最灵活,它适于演奏任何速度和形式的乐句,包括带有和弦式进行的乐句。因此,小提琴在乐队中总是起着主导的作用,它可以称为交响乐队的心脏  低音提琴在弦乐器组中是体积最大的一种乐器,它相当于大提琴的两倍,因此演奏者只能站着或者坐在高凳上演奏。低音提琴的音域最低,在乐队中多半起低音基础的作用,它的音域低了八度,一般用来表达雷声或波涛等。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八)

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捷克的斯美塔那、俄国的格林卡等。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中有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人民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英雄、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作品;有描写祖国的瑰丽山河、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伦理道德、民间的美丽传说等,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和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品,如斯美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2首《伏尔塔瓦河》;也有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情的作品。

课上我们首先欣赏了捷克的国歌,捷克的民众非常敬重女王,女王出席他们都起立鼓掌,捷克的历史也是充满战争的,两架竖琴厚重的音调拉开捷克历史的帷幕,音乐充满热爱之情、遐想,最后合上厚重的历史帷幕。《我的祖国》交响诗套曲之二中伏尔塔瓦河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这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耀光芒。它在森林中梭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两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戏。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伏尔塔瓦河奔泻而下,冲击着。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而后河水更广阔地奔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显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逐渐消失在远方。我们还欣赏了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音乐乍起,小提琴瑟瑟的弱奏上下盘旋,木管乐器的滑奏躁动不安,狂野地呼啸,铜管乐粗野的步伐节奏固执地前进,一幅阴森恐怖,魑魃横行的画面.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称这一段是从地下传出了神秘的音响。黑夜的精灵出现。紧接着,长号和大号奏出了撒旦王残暴而又不可一世的主题。引子和撒旦王主题重复后,是群魔乱舞宴饮纵欲的邪恶的舞蹈风格主题。诙谐的舞曲般的音调和铜管乐号叫似的音型轮番出现并直至交织在一起。几个主题在展开、再现的过程中将魔鬼的喧嚣作乐场面推到了顶点。突然,乐队一落千丈,几达沉默。远处响起了教堂破晓的钟声。黎明驱散了黑暗,魔鬼们四处溃逃。这是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音乐,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那样宁静、安详,人们静静地期待着......

最后,我们学习了交响乐中的铜管乐器,包括短号、长号、圆号、大号和小号。铜管乐器的声音强烈宏大,表现力丰富:强奏时光辉灿烂,震撼人心;弱奏时又显得温厚、亲切。长号强奏时辉煌,嘹亮、旷达,壮丽,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弱奏对柔和丰厚。圆号它是一种富有诗意的乐器,表现力很丰富。强奏时壮丽、激越,弱奏时柔和艳丽。它的阻塞音(把手塞进喇叭口内或加弱音器)强奏会产生阴暗恐怖、紧张破裂的戏剧牲效果;弱奏则能表现悲哀的感情。小号音色明亮、锐利、光辉灿烂,是铜管乐器组高音乐器。它擅长表现激烈果敢的斗争、喜悦及胜利凯旋等效果。大号音色深沉、浑厚、广阔,是铜管组最低音乐器。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九)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19世纪末,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立了音乐的印象主义乐派,它在美学思想上与自然主义、快乐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流派相通,在艺术观念上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其在题材上专注于光和影的游戏以及一切美丽、愉悦和能给人以享受的东西,追求大自然中景物瞬间的交替和变幻,特别强调色彩轻淡与浓重之间的对比,强调音乐的明暗层次与浓淡色彩,制造出一种朦胧的与变幻莫测的气氛,并用绝妙的和声、音色将其表现出来。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

课上我们欣赏了《牧神午后前奏曲》,乐曲的开始部分,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仿佛是画布上刻画得十分分明的线条,它显然是表现了诗人马拉美笔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调。牧神亲自吹奏的那懒洋洋而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天鹅绒般的圆号与木管声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竖琴声中。乐队的色彩纤丽而细腻,弦乐分声部奏出轻轻颤动的震音。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之中。

交响素描《大海》这部作品实际上由三部交响素描组成,描绘了不同时间大海的不同情绪、色彩和感觉。尽管人们并不完全同意将德彪西称作一个印象派作曲家,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他的音乐中带有强烈的主观和客观交织的色彩,主观感受并不被激情所左右,而要求诉谙纯客观的、准确的表达。而作品的主旨思想并不在音乐中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客观化了的感觉渗透出来,于是作品中给人留下印象的,常常是那种强烈的色彩感、线条感、形状感和动感。《大海》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微的,富有视觉性的。第一段,从黎明到中午的海,黎明时刻海洋静穆、安详。逐渐地大海似乎苏醒了:一片水波懒洋洋地起伏。德彪西对传统的旋律似乎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短小的节奏片段与和声片段的游戏,是天空、云彩与阳光在他的闪烁的汹涌的音乐之海上的千变万化的反映。第二段,波浪的嬉戏,海洋开始时是非常文静的。后来就转入戏谑的盛怒。彩虹般的色泽出现并消失在喷射的水花之中。德彪西的乐器调色板极其细腻而捉摸不定,在结束处几乎是难以觉察地逐渐归于沉寂。第三段,风与海的对话,一个低而有威胁性的声音响起,好像预示着暴风雨的接近。一阵因预期将有什么事发生而引起的骚动传遍整个乐队;力量在迅速聚集起来,暴风雨似乎即将来临。但是一切淬然沉寂下来,接着是一声仿佛来自远方的充满乡愁的呼喊,像德彪西的海妖之歌一样。喧闹声加强了,在乐队深处奏出前面的第一主题,最后,第一乐章结尾处的众赞歌在欢腾的高潮中重现。这部作品之复杂与千变万化是罕见的,而它又要求极端的精确与完美,这也是罕见的。

印象主义音乐盛行的时间不很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与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代替,但印象主义音乐却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此音乐艺术开始了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正因为如此,印象主义音乐才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其艺术性与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与承认。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后来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交响乐带给我的情感变化(十)

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包括原始主义、表现主义、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现代音乐不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化。在现代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在音乐艺术本身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相继被一一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个作曲家所采纳的途径、手段不同,因而流派之间、作曲家之间以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总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而在20世纪中,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我个人认为在很多方面,现代音乐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方面形成了现代音乐本身的主要音响特征,另一方面音乐的表现范围也空前扩大了。作曲家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但是由于这些技法常常越出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的范畴,听众与现代音乐之间常常出现深刻的隔阂。

斯特拉文斯基是现代乐派中名副其实的领袖人物。这位对20世纪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作曲家一生中不仅数次改变自己的国籍,从而成为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在音乐创作风格上也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早期的现代主义和俄罗斯风格到中期的新古典主义,再到晚期的序列主义。

课上我们欣赏了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响组曲《春之祭》的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它主要侧重节奏,用以制造喧闹的效果,连常常产生调性撞击的和声主要是打击乐性质的。音乐开篇描述了茫茫银河系,接着画面转到火山爆发,整个乐队变得越来越喧闹,不时还传来雷鸣般的爆裂声,滚滚岩浆流入海中时激起一片水蒸气,接着,音乐叙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与地壳运动的过程,当这一音乐最后上升到极度狂乱的音响时,全曲的第一部分在乐队的沉重切分和弦音响中,以最强音结束。

我想《春之祭》的首演必然引起了音乐史上最出名的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试图仿效,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乐家是一种竭力反抗的态度。但《春之祭》对节奏的解放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就作曲家本人来说,也是一条路线的终点。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谭盾的《地图》是谭盾根据自己两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的原始声像素材创作出。在演出中,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声像记录影片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部,被置于舞台的中心部分(舞台中央有一个投射影片的超大屏幕,另有两个小屏幕位于两侧)。演出过程中,影像中的本土音乐原汁原味地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用石头敲打、摩擦等发出各种声响,并用大提琴与土家族姑娘进行对唱,显得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它包括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等乐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打溜子》这一章,很欢快。铙、 、长号齐鸣。配以鼓点。大提琴进行配合,现场静止,只观银幕上铙、 独秀,直至高潮,最后以人声“嘿”结尾。在这部《地图》中,我看到了谭盾的用心,他将这些文化要素收集起来,进行有机整合,用大提琴演奏贯穿始终,则强调其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眷恋,仿佛是从心、从记忆深处一点点挖掘,回到了自己生长过的故土。

《地图》是很自然的感情流露,它仿佛穿越时空,有引领精神。通过它我看到了湘西人民的朴实、热情,也看到了凤凰的吊脚楼、苗族侗族姑娘的腼腆,更看到了湘西文化的旖丽多姿。难怪沈从文会迷恋这方水土,谭盾会将它写融入自己的音乐中去,中国的每一处山水每一块土地其实都有独特的文化养料,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