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与反思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10 端午粽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端午粽》是一篇童年散文,选自屠再华的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围绕端午节吃粽子,介绍了粽子的做法、原料、样子和味道,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等,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
本课语言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在学习这类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节奏和韵味,语言表达时可以模仿运用此类词语。长句子的学习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中表现在第23自然段,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等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等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裏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短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次要求掌握的生字,在字音字形上要重点考虑。字音方面,要注意“粽、总”是平舌音,“端、间、分、念”是前鼻音,“肉”是翘舌音,同时还要注意声r的发音。在字形方面,本课多以合体字为主,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帮助记忆。比如认识“端、棕”这两个新字就可以结合新认识的两个偏旁;“节、总、据、分”这几个字,可以引导学生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在讲解“米、豆、肉、带”几个字的时候,可以用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展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忆。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注意“午、真、豆、节”中的“长横”写平、写舒展;“豆、真”不宜过长,整个字写得紧凑;其他上下结构的字提醒学生注意上下比例和横向宽窄,使整个字浑然一体。
2.朗读指导
朗读这篇课文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一”的变调,本篇课文出现频率较高。二是出现了一些重要短语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可以采用拆分法,分部呈现。本文最重要的是读好长句子,此节较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内容分解,明白句子表达的意思,再利用各种方法练读、巩固。
3.理解运用
文章脉络清晰,先写了外婆端午节包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然后介绍粽子的色、香、味、样子,最后点明吃粽子的由来,行文流畅。文章用词丰富,“美滋滋、又又甜、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一些生动的好词,在语言表达的时候注意条理性,把要说的事和物说清楚、讲具体。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视频。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端、粽”等生字,会认米字旁和立字旁,会写“午、节”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相关重点词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猜图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传统节日活动或习俗,学生猜测节日,继而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熟悉的节日和习俗,从而引入本课题。

一些传节日的习俗: 清明节踏青、郊游、扫墓。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登高、敬老。
春节:贴窗花、贴春联、吃饺子。 元宵节:赏花灯、吃元宵。
2.播放短视频或者图片,师生共同欣赏、感受端午节的气氛。
3.引导学生说说端午节的时间、习俗、吃粽子的由来,说说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都会做什么。教师补充并进行课题板书。

粽子的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
屈原是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殉国了。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同时也为了不让江
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它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忙纠正读音。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易读错的部分。
2人人都是小老师。鼓励学生认领一个自己最熟悉的生字,负责教会大家,并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教师根据以上情况查漏补缺,纠正学生自读读错的生字;补充学生们没有归纳到的识字方法;教读大家都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并利用联系生活实际、示图片、动作表演、拆部分等方法加强学生记忆。
4.争做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出示词语,学生限时抢答,词汇量和正确率高者为胜。

端午节 粽子 总会 糯米 中间 十分 红豆 鲜肉 带回去 知识 据说
纪念
5.再次齐读课文,强调注意文中生字读音。 板块三 再读课文,指导书写
1.再读课文,读通、读顺。教师跟着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然后鼓励学生分组合作,逐段朗读。
2.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注意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3.给偏旁找朋友。学习立字旁和米字旁,学生回忆学过的字词,找一找同类偏旁的字,可以小组比赛。


立字旁:端、站、产、童、飒、竟、竞、章、竭、竣 米字旁:粽、粮、粗、粉、料、糖、糕、精、粒、糙
4指导写字,练习书写。利用多种方法讲解生字。比如,(1学习“豆、叶、米”等字时,可以出示箬竹叶的图片、各种豆子和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巩固记忆;(2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比如“真”整个字紧凑,中间三横结束才封口;(3运用反义词理解字义,比如“合”的反义词是“分”,上面的两笔是没有连在一起的,下面是“刀”

“午”第三笔横要长些,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节”上窄下宽,最后一笔悬针竖要直。
“叶”的“口”小且偏上,“十”的横略向右上倾斜。 “米”点、撇对称,竖在竖中线上,捺舒展。 “真”各横之间的距离均匀,下面一横最长。
“分”上部“八”的撇捺舒展,“刀”的横折钩向内收。 “豆”中间“口”扁平,封口横写在横中线上。
5.练一练。学生自主练习生字,注意姿势,教师巡视,根据学生情况,查漏补缺做提醒。
6.文中有的字不止一个读音,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找文中的多音字。

fēn:分开
入木三分fèn:分外
恰如其分jiān:时间 间不容发jiàn:间接 亲密无间bāo:剥开 剥皮bō:剥落 剥夺填一填:






这段时间( 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我分( 外思念他们,真希望我们一家人能永远不分( 开。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糯米、裹着”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页、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短语。
2.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课文,游戏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主要内容,在设置小游戏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对新一节小课堂的兴趣。(教师在箱子里放入精美卡片,卡片背面写有本课的生字、词语。以小组为单位读字词,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多又准确。小组派代表上去抽卡片,小组内其他成员读,限定时间内,正确率高者获胜,获胜小组可以获得相应卡片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又黏又甜 美滋滋 端午节
2.端午为什么吃粽子?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齐声朗读课文。
板块二 诵读课文,品味内涵 1.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试着找找上一个问题的答案。
(2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一下粽子的外形特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学生回答后,老师查漏补缺,帮忙总结。(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重点词语讲解,巩固内容。 (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 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 糯米,中间有一颗( 枣。 (2比较朗读,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体会叠词的妙用。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②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3引导学生积累叠词和“又×又×”类型的词,并试着用这些词写句子。

词语:润润的 金灿灿 毛茸茸 暖乎乎 黑漆漆 胖乎乎 明明白白 清清楚楚 干干净净 许许多多 白白胖胖 叽叽喳喳 又大又圆 又香又甜 又细又长 又说又笑 又香又脆 又快又好 句子:弟弟胖乎乎的小手暖乎乎的。 明明值日的时候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外婆包的粽子又香又黏。 3.读好长句子。
(1带领学生积累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 (2学生朗读词语,并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3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第2自然段。(ABB式的重叠词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相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粽子香甜的味道。
4.学生分组轮流朗读后面两段,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找到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以及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5.端午知识知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端午节相关知识,习俗、故事、相关的古诗和童谣等都可以。旨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对传统民俗的热爱。


与端午相关的童谣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五彩线,手腕绑,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板块三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原料:白糯米、红枣色、香、味美味道:清香 又黏又甜好吃端午粽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很多来历:纪念屈原做法:用箬竹叶包裹弘扬传统文化
2.过渡:外婆的粽子色相味美,我们还知道了端午吃粽子的由来,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有哪些收获,课外还了解到哪些端午节习俗。(龙舟、挂艾草、吃咸鸭蛋、喝雄黄酒
3.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通过学习,更是了解到这个习俗和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引导学生缅怀先烈,也可适当拓展一些其他爱国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练习设计
完成《·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共讨论。《端午粽》围绕端午吃粽子展开,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写出了粽子形状、颜色、味道……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其乐融融的邻里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部分学生都吃过或见过粽子,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课文描写回忆粽子的样子、颜色、味道等等。也可以图文结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让学

生了解更多端午节的习俗,拓展其他传统习俗,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1

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或反射,就会在天空中形成了像桥一样的拱形的七彩光谱,这就是彩虹。《彩虹》一文中,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写了自己看到彩虹后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在这座桥上提着爸爸的水壶下雨、拿着妈妈的镜子为她照着月亮梳头、把哥哥的秋千拿到上面荡来荡去,好不快乐。本文以对话的语气,通过六个问句巧妙串联,呈现了一幅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表达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感情。
本课的语言表达非常生动,趣味性强。开头就用一个巧妙的比喻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后三个自然段结构类似,都是由“如果……不就……”构成的反问句呈现奇妙的想法,反问句后紧接着又是一个问句加强语气。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多鼓励学生运用上节课学习的读好长句子的方法,读好长句中分句间的停顿,并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教学目标
1.会认“虹、座”等生字和衣字旁,会写“那、着”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教学难点
感受儿童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作者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字的准确发音,“座、洒”是平舌音,“虹、兴、镜”是后鼻音。在字形方面,本课多以合体字为主,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比如“浇、提、洒”等字是形声字,可以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又如“拿”是会意字,合手为拿;还可以用动作识字和组词识字的方法记忆,如“洒、挑、照”等表示动作的词,可以通过做动作的方法来识记,“兴”可以组词“高兴、兴奋、兴趣”等。
写字方面,结合“高、兴、成”的书写,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字中写好笔画“点”注意观察字形结构,如指导“到、那”这两个字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左窄右宽的字形结构特点并指导书写。
2.朗读指导
本课出现了一些复杂短语,比如:“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梳头用的那面镜子”。朗读时,可以先从较短的短语朗读,读出事物的特点,再逐层展开读,比如“树上的秋千”——“门前树上的秋千”——“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逐层指导,读清楚、读明白。
本课注意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如“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是三个连续的动作。通过朗读,感知“我”动作的先后顺序,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训练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而且在读问句时,要读出反问语气。
3.理解运用
本课首次出现反问形式的长句子,又是由多个分句构成,学生在理解上会产生困难。主要集中在课文第24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每一段的第二句都用了关联词“如果……不就……”来衔接,前面的三个分句分别指向几个连续性的动作。比如,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分别写了“提、走、洒”三个连续的动作;第3自然段的二句写了“拿、走”两个动作;第4自然段的第二句写了“挂、坐、荡”三个动作。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我”的动作,做一遍这些连续性的动作,感受一下动作的连续性、承接性。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有“浇花、浇田、挑水、提、洒”等表示动作的词;还有“飘啊飘、荡来荡去”这样类型的词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识字方法,如字理识字、形声字特点识字等,会认“虹、座”等生字和衣字旁,会写“那、着”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问句的疑问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力,体会儿童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画导入,引出课文 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欣赏彩虹图。(教师课件出示各种彩虹图
(2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词组或者句子描绘彩虹。比如“彩虹、一道彩虹、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2.出示第1自然段。 (1教师引读。
(2识记生字“座”平舌音。通过词语搭配“一座房子”“一座桥”掌握“座”的量词用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一座美丽的桥”指的是彩虹,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不出现“彩虹”二字同样可以把事物说清楚、说具体。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雨停了”的“了”是轻声;“美丽的桥”,词语连读。

3.教师板书课题《彩虹》,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同桌间互相交流,消除字词障碍。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教师指名学生读。(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带拼音的生字“虹、座、浇、提、洒、挑、兴、镜、拿、照、千、裙”
(2开火车读,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学习“虹”字。
(1读准字音。“虹”是后鼻音,第二声。
(2记住字形,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猜一猜“虹”为什么是虫字旁。

虹,形声字,从虫,工声。甲骨文“
”像彩虹,古人以为“虹”是雨后出来饮水的“大虫”,所以用“虫”作为偏旁。
(3用小故事帮助学生记忆虫字旁。

“虹”总是出现在雨后,古人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大虫”在雨后下来喝水。古文中就有“虹饮于河”的说法,意思是说:一条大虫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河里喝水。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
4.学习“裙”字。
(1分析这个字的结构。认识新偏旁——衣字旁。 (2讲解衣字旁并结合图片帮助学生记忆。

衣字旁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5.鼓励学生多多交流自己的识字学词方法。 板块三 指导书写,加深记忆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鼓励学生认读、领读。(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带拼音的生字“那、着、到、高、兴、千、成”
2.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笔画位置等,交流讨论自己觉得需要注意的地方。

“那”左部撇宜伸展,右部竖为悬针竖。 “着”上面点、撇相呼应,长撇从竖中线起笔。 “到”左下“土”末横变提,右部竖短,竖钩长而直。 “高”的点要写在竖中线上,中间两“口”要扁小些。 “兴”两点一撇在上半格,起笔依次提高,撇在横中线收笔。 “千”撇稍短,横稍长,竖在竖中线上且为悬针竖。 “成”第二笔为竖撇,斜钩起笔较高,宜伸展。 3.提醒学生注意“那、到、兴”等字的书写。
(1“那”的第一笔是横折钩,注意要连写,双耳旁是悬针竖。
(2提醒学生观察“到”的结构,左宽右窄。指导学生关注“撇折在横中线转弯”“点朝着交叉点的方向”“左下部‘土’下面一横变成提”“提比横长一点”“短竖靠近竖中线”“长竖比左边部分高一点”
(3强调“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第四声,还可以读第一声,组词“兴奋、兴起、兴盛”等。
4.再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读准确。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2.感受儿童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作者关心家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生字,读通课文。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复习回顾,发现难点。 (1出示学过的长句子,学生朗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根据以前学过的读长句子的方法,学生试着自己练读本文中的长句子。 板块二 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1.练读问句,读出疑问语气。
(1出示问句:“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引读短语,让学生明白“我”想要的是爸爸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浇花用的水壶 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2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要读出问的语气。 2.练读长句子,读通读懂。 (1出示一个长句子。

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①学生练读,想一想每一部分“我”在干什么,圈一圈“我”的动作。 ②同桌共同学习,一个读词语,一个读分句。
③反馈交流,发现这是三个连续的动作,并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子。 ④让学生思考“我”真的提着爸爸的那把水壶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指导学生关注“如果”,表明这是“我”的想法,只是一种假设,不是真的
在做。
⑤如果“我”真的把水洒下去,爸爸会高兴吗?引导学生学着自己思考,联系上下文找答案。

爸爸会高兴,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挑水去浇田了。
(2根据上述读长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
①读的时候圈出难读的词语“挑水、高兴”
②小组间可以互相帮助,一位同学读,读的时候其他几位认真倾听,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借鉴读得好的部分。
③情景朗读,要读出天真的语气,读出为爸爸洒水浇田的骄傲和自豪感。以抽几位同学读,大家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熟读第2自然段,三个问句连起来读,读通、读顺、读好语气。体会儿童的天真烂漫以及关爱家人情感。
板块三 学以致用,感悟体会 1.学习第34自然段中的长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比较典型的长句子。

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
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①积累词语。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整理和“荡来荡去、飘啊飘”结构类似的词语,积累合适的量词。

荡来荡去:游来游去、跑来跑去、跳来跳去、窜来窜去、想来想去 飘啊飘:唱啊唱、走啊走、吹啊吹、游啊游、跳啊跳
量词:一座桥、一面镜子、一把水壶、一朵彩云、一扇门、一条裙子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利用其中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2想想:为什么把镜子拿到彩虹桥上,天上就多了一个月亮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朗读课文。


因为镜子是圆的,月亮也是圆的,用镜子反射月光后是亮亮的,就像月亮一样。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多了一个月亮。
2.感悟体会。
(1回顾课文,想想“我”希望在彩虹上做哪些事。大家相互交流补充。 (2教师总结:“我”希望到彩虹上提水壶帮爸爸给田地浇水,拿着月亮似的镜子照着妈妈梳头,荡秋千给哥哥看。
(3引导学生思考,从“我”希望为家人做的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并让学生谈谈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等。
3.知识积累。同学们可以描绘一下自己看见的彩虹是怎样的,相互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彩虹方面的知识,比如它的由来,与之相关的谜语、歇后语,或者童谣之类的。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不仅限于课堂。


雨过天晴白云飘,蓝天架起彩虹桥。 赤橙黄绿青蓝紫,数数颜色有七道。 彩虹桥,哪里来?太阳公公亲手造。 板块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爸爸:洒水——下雨——浇在田里 妈妈:镜子——月亮——照着梳头想象奇特 哥哥:秋千——荡来荡去——彩云飘啊飘童心无限
2.过渡:雨后彩虹,引发了“我”的许多奇思妙想:洒水为爸爸浇田,拿镜子照着妈妈梳头,荡秋千给哥哥看,这些都表现出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感情,小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天真烂漫,奇妙无穷。
3.总结:该篇课文第2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用称呼开头;第二句都是作者的联想;第三句都用“你高兴吗”结尾;每段都使用了一个反问句。多处运用问句,使情节更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练习设计

完成《·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多种方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彩虹》这篇课文多处运用问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的奇妙想象和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所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拉近学生与彩虹间的距离;识字、写字是低学段的教学重点,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识字方法,大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读好长句子同样是本课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长句子分成词语、短语、短句子来读,除了让学生把句子读通、读顺外,还要求学生读出疑问语气,体会儿童纯真的心灵。


【素材积累】
一个从小练习芭蕾舞的女孩,决定将跳舞作为终身职业。一天,她去求见芭蕾舞团团长,说:我想成为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不知我是否有这个天分?团长看她跳了一段舞,摇了摇头说:不,你没有这个条件。女孩把舞鞋扔到箱子底下,再也没穿过。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