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掘一口井 引一泓泉重点

掘一口井 引一泓泉重点

时间:2018-10-10 08:58:53    下载该word文档

掘一口井 引一泓泉

——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单元首课教学规范的思考与探索

宁波市镇海区蛟川中心学校 张慧

摘要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都是以“专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其中包含的文体大致有“记叙文、说明文、古诗词、文言文”等。每组专题的第一课,在整组专题中具有领航作用。许多教师无论面对单元首课还是略读课文,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种教法。纵观第三学段单元首课教学,往往有以下两种倾向:要么一味地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主题,避而不谈文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主题的;要么任由学生自主品读,教师枯燥地教授各种表达手法。那么,单元首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教学中又该如何体现其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思考与探索”两大方面入手,着力呈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策略探究过程,力求引发同行们共同的关注、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单元首课 领航意义 教学规范 思考 探索

语文教材中的单元首课好比一口井,对此类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教师,如同“合理选址、准确测量、尽情挖掘”之于掘井人,挖掘得好,必能引导学生自如地在语言文字的盈盈泉水间畅游。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将相同主题的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意图非常明显,是想让学生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达到训练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目的。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部分。其中课例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途径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果把略读看作是“三”,那么把握好精读,尤其是单元首课这个“一”,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依据以上的理论,针对单元首课教学的现状,对单元首课的特点、意义及教学规范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思考:单元首课所承担的领航作用

(一)单元首课所面临的现状

众多语文教师在解读第三学段的单元首课的教材时,要么没意识到它所承担的领航作用;要么虽有所意识,但在教学时却仍和其他教材平分秋色,导致单元首课在语文教学的天平中严重失衡。《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指出:第三学段中阅读要求“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单元首课的教学须做到:语言实践扎实到位内容感悟引导精要学习过程指导精细,把重点放在揭示认知的规律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能正确地用好“单元首课”这把钥匙,改变单元首课所面临的尴尬现状。

(二)单元教材组织的变化

从单元教材组织的变化上看,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从第二学段开始,教材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为主习得阅读方法品位文本内涵过渡。因此,如何单元首课发挥领航作用,让学生自主、广泛地阅读就非常值得老师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

()教研经历 给予启示

200811月,我校举行了“第三学段语文单元首课有效引领”的探讨,并邀请了宁波市名师张敏华老师全程参与整个活动。我代表五年级组执教了第九册第六组的首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组课文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要求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味文本。我在首次设计的时候,是这样组织教学的:首先落实初读要求,并让学生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把重心落在“课文的哪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重点品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这段文字。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要求孩子读出读出父亲的艰难痛苦坚持。

课后,张老师这样评价:这堂课,从感情渲染上来说,是到位的,教师能紧紧扣住“父爱”这一主题。但从方法引导上来说,是失败的,这是本组的第一篇文章,教师的引领要有示范作用爱从什么地方品出来?比如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效仿些什么教师缺少这方面的点拨,引领,这让学生怎么有的放矢地学习后面的《*慈母情深》和《*学会看病》呢?

听了名师的指点,我茅塞顿开,将原来的设计全部推翻,紧紧抓住首课承担的“领航”任务重新进行备课。第二次设计中,我重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品味“父爱的伟大”,从别的父母、旁人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与这位父亲进行对比,紧紧抓住“正常”与“失常”这组词进行教学,不仅从感情上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差,而且从表达的方式上让学生意识到“这样写”让文章的味道更浓烈。这次教学实践,果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次教研经历为我指明了单元首课教学的方向,让我意识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珍视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还要在实践中适当地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学生能借助这把“钥匙”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探索:第三学段单元首课教学应具备的规范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单元首课正是教师实践这一箴言的精读范本。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由于单元首篇课文类型、体裁、题材的不同及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在进行首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目标进行定位:第一层面是理解文本负载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层面是获取母语文化系统含的民族精神等人文底蕴;第三个层面是体会作者的情操风格。教师引导求“巧妙”,有针对性地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组合的基本要求;学生感悟求“效”,通过老师的点拨感知、理解、记忆运用,从而达到自己去感悟、体味、发现的境界

笔者罗列了9-12册每组课文的第一课,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题材涉及到:记叙文、说明文、古诗词、文言文等。

由此可见,单元整组教学,就是诣在以首课为范例,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掌握文本解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策略,获得独立的阅读能力。

(一)以感人至深的记叙文为主的单元首课——可从“文眼”突破,引导学生品味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最多的文章。高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些情真意切的文章,常常处于一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状态。许多文章,读上一遍学生就已经初步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内涵。因此,对于这些文章,教师大可不必反复引导学生:“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与其这样,教师不如从文章的写法说起,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学起,这样能带给学生更大的收获。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第九册第七组首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重点段落时,紧紧抓住文眼“有”,让学生反复体味这一段的写作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噩梦。

师:请你找到写圆明园建筑的一段话,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其余同学找一找它一共用了几个“有”。

生:(指名读,其余找)

生:一共有8个有,并一一说

师:找到了一共整整8个有,我们一个个读,每个人读一个,其余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指名8人)第一个有——生接:金碧辉煌的殿堂

第二个有——生接:……

师:假如写尽园内所有景观,你认为还要多少个有?不忙回答,去文中找找答案,去课文中感悟到底要多少个“有”,说说依据。

1:无数个有,因为文中写到了有许多名胜古迹,比如平湖秋月,安澜园……他还用了一个等,所以我认为是无数个。

师:有许多名胜古迹,从名胜古迹中找到了依据

……

师:从天南海北中找到了依据

老师以圆明园凭什么成为万园之园?这个覆盖面广,穿透力强,思维容量大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当学生从面上罗列了几方面原因以后,继而从点上深入引导: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依据在哪里?紧紧抓住一个“有”字,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有价值的知识、思维和情感。的确,有时文章中的一个字、一个词,就能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就能让学生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火山。

教师换种角度思考此类文章的教学策略,改变以情悟情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更易达成教学目标。同样,以下单元首课《窃读记》、《钓鱼的启示》、《地震中的父与子》、《再见了,亲人》、《山中访友》分别可以抓住文眼“窃”、“鱼”、“精神失常”、“亲人”、“友”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这些字眼,体会这类文章利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形式,通过“对比”、“渲染”、“铺垫”、“回环”等表达方式使文章更诱人,人物更丰满,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方法。

(二)以客观严密的说明文为主的单元首课——可从“方法”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科学魅力

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在课堂上把这种生活中离不开的说明文,以枯燥干瘪的说教方式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如今教材中的说明文多了“人情味”、添了“生活化”。这就需要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弥补单纯说理的不足采用“生动、形象、感人”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乐学说明文。

笔者在执教第九册第三单元的首课《鲸》时,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初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再读课文,交流有关资料——回忆课文,撰写解说词。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说明文的经历,到了第三学段,教师应侧重于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巧妙地把学习的知识点渗透于现实生活的每个角落。比如,以上设计的第四个环节“回忆课文,撰写解说词”就是检测学习效果的真实体现,这份解说词不能随意发挥,必须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创意,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说明文表达的特性。

笔者精心组织了这组课文的首课教学后,接下来的三篇课文《10*松鼠》、《11新型玻璃》、《12*假如没有灰尘》,学生基本可以做到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独立完成配套作业。学生在学完这组课文后,写下了这样的学习感受:1.我发现这一组课文的四篇说明文各具特色,我特别喜欢《松鼠》这篇课文,它的语言不仅严谨,而且十分有趣,原来说明文也可以这样写。2.我最喜欢的是《假如没有灰尘》,整篇课文都是用假设的口吻写的,里面却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科学道理,让人特别感兴趣。显然,说明文的科学魅力已经让学生对此类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收获,不仅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表达特性,而且通过自学让学生体会到每篇说明文既有文体的共性,又有文章的个性。

(三)以底蕴深厚的古诗词为主的单元首课——可从“整合”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祖国文化的精髓

到了第三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能背诵,了解古诗词表达的大概含义。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能流利地背诵固然是积累的有效手段,但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诗词库来说,仅仅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停留在积累上是不够的,因为古诗词学习还将贯穿他们的一生。我们可以凭借教材对古诗学习的编排特点,把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相互对照着阅读,通过诗意、诗句和诗的意境等方面的对比,实现古诗间的整合、互识、互补,以期更为有效地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多维视野下的积累。笔者以五上第二组首课《泊船瓜州》、《秋思》、《长相思》为例,谈谈整合古诗阅读的教学策略。

1.整合诗意——什么

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古诗,以至读到朗朗上口。然后围绕“你从三首诗词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说的要求是:诗意可以不完整,顺序可以有先后,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这三首古诗词都写了什么主题”这层意思来。

2.整合诗句——会了什么

在一样的思念里,是否也有一样的心情?就需要通过诗句的对比阅读去把握。教学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读了这三首古诗词,能体会到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思念时的不同心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出来?”

1:我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感到诗人很无奈,又一个春天来到了,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

2:我从三首诗词中,感到三个诗人都很无奈,王安石是由“春风”触景伤情,“行人临发又开封”告诉我们张籍是想把所有的思念放在书信中。

……

从以上片段分析,针对教师提出的整合性的问题高年级的学生是不会措手不及的。诗句的整合教学对于剖析诗文的内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整合意境——用了什么

诗人情感的表达转化为一个个意象的描述,创造出一幅幅有意蕴的画面。领悟了意境才会明白古诗的优秀。这里,教师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用深情的朗读来吸引学生;二是要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诗中的那景、那人,为学生的合理想象助“一臂之力”。

第三学段的古诗学习应侧重诗人的写作风格与背景,选取的题材和描写方法,让学生在积累中感悟,在整合中体验,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感悟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为学生独立品读古诗词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以精炼简洁的文言文为主的单元首课——可从“异同”下手,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神奇

文言文教学,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古今汉语一脉相承,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仅只是在学习文言,而且,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对现代汉语的学习与运用。第十册第十课《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文言文,因此这一篇课文不仅仅是单元的首课,而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课。

1.停顿,知读之异同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涵咏、体味上,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记诵,以求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仅仅让他们听几遍以后就自己读,是有困难的,针对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给他们画出停顿线,然后再领读。

如: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于古今朗读的异同点,教师要着重指出。如国名、人名后的停顿与我们现在的表达相差无几,而以上的“家/与我们如今语言中的“家禽”读法不同的原因是由于饱含的词意不同,课文中的“家/各自独立表达意思,现代汉语中则为两个字组合表达一种意思。让学生通过读法上的对比,来区分古今含义上表达习惯的不同。

2.句式,品味之异同

初次尝试文言文教学,虽然粗浅,但觉得饶有兴趣。努力让学生悟出文言文与普通课文在表达上存在的不同,是我第一次尝试文言文教学的最大目的。

笔者有了以下的课堂经历君平语言中有“未闻”吗?加上有什么好处?让两个孩子起来,一个加“未闻”,一个不加“未闻”,与老师对话,让全体孩子比比个句子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让学生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采用“品味异同”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了古文的意思,更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再者让学生“触古通今”,了解到用这样否定的句式也能婉转地与别人交流。六上的《伯牙绝弦》、六下的《两小辨日》小学阶段简单的文言文都可以在这两方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与创新。

“为文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单元首课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第一口井,是学生乐学、会学语文的第一层阶梯。如果我们能找到突破口,准确认识教师引领的地位与作用,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肯下功夫,会下功夫,那一泓盈盈的泉水定能滋润每个孩子纯真、快乐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让单元首篇课文真正发挥领航作用》 张远进 《教学与管理》 200705

2.《谈古诗对比阅读的教学策略》 吴晓丽 《上海教育科研》 259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掘一口井 引一泓泉重点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