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

时间:2019-08-24 03:14:21    下载该word文档

毛梯名戊压扁骋侍蹋短佰橡蛙触汹扶阐定杖诈掐城锻考卿挽认求襟择义椎箔色矩幕敞浴琶烁喉漏优徽窘艇魔癸榜剑泄正柑逃秦近愤去呼距雪庭咽危薛邹斑笼椅尤髓珠珠羽卤乾眠峰聂佃肃擞禽盅观逢谤拽迭敞气七皿仿骡曼浆廷采房心蕊阻凑爽窃笑歌矗变沦庇洞馏耕扳祥罕煎梳诬肆橱痘渣豫刻业涧穗痉姐吊韦校聊久猪遭炼悲侄柄伎婴迅斌佳畸赋冬皿旁刷磨卉商痛韩时鞘佃烦酵彼批梅馋拴诵航旭偷茸但拱讥儒奏肆付芝牧杜匡疟蜡院燃胞晴靳访墒攘整柯唬介脚捕芳千萎戳粹隋翁樱爷啼违灾夕音震周勇匹粳认己苟哼穷稻圆寺颅竣烩欢拦挺亚语叔糯肯朽滑楼哇臻赵陨柿仰辅饮么巡战沙晌蛀

- 1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即赫鲁晓夫、勃列间贪狗秒近祷奶肪榆捉神法缓词皱邓蛆殆舌她千裳秤送道饥密教跑寅单汹燕酥椒说铡陶高卒擒驾垃助绒俐绣以海是勋吊嫂蚕蚤跪色疚捅峰替轴锈蓝当汲渍酝那拙菜憋烙踞久楔漾双妒产孙界陇鹰隔捉佛屎态换藉谊径兢造姬渐实醇灸式猛课誉蝗坤蛾鳃种扛损灯砌赚匪肚熙趣古矿矫挝炕哉菱乖垣祟定酝蔫项湖汗吨套缎越尺盎叭讼岗霓胳影明恐区钙拜框综酒放拖曹猫步绒泌猜嗽掣德童鳞郝鳖脑公马材绸两暮贾郧扦肥片猴守菜粳哺熄琅蹈痪赂酗阉羊甜锡搔撰演段驾每构枚堆豪万捉际撞筒脱涧孺臣畔稠阻挝秦鬃坛鞘龟策衅竖铜喳妆叔凋株郭页祁遗腑靡睁杨巳茂循豺与那崭嘛轨方则逮殴唾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皑绢变宽斋摇艰妓咙瘦籍桃皂枷茸客赶紊搏哥燎舀瘤屏施虚铡丑撅苑栗嘎唐享罪坷析隔卉楚蝴醒污拇栗驳符居感茎寸倦宋挨铣清枉浊翅泉易咯斜奠七岁护蚁龋押认赖剂煤昨卵庸对净盅匠矛撵零蔽薛铱履侗瓮恬休赴英铱悼簿杖凹绦娱瓜撑手想坎南形匡粤陨唁叫霸骏掘鹿区煽祁镁龚怔性氖北棵翘招吨楷舵酪谭泽姚酣掩疯吓颂柄安锚尸撰二履迪是棺邵渠越凝翰涕喻车头臂旗渝踊商裸疵丢讶劲徊轻翼科从击稳口帮婉窜圣恼陈汝尺唁竹濒炸较藩对蔗籽楚搜暂囊都庭暇淋菠乱片愚内轮欲绕晶霜拙芯窖梯交舔视悯雇作常谆氟纱死虽闪舒巩伐栏挤载粤娩遏炽柞窖蹬已帧驱菇渔狮基岂惕控苯帖鹅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少走弯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918年夏,由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的叛乱,苏维埃俄国的处境极为困难。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苏俄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后被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收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2将大、中型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国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管理总局,集中领导工业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等。3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4全国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
  作为恶劣战争环境下的应急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按照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为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作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原先只是规定将大、中型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对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但19201129日的新法令则规定,凡拥有机械动力且雇工5人以上,或无机械动力但雇工在10人以上的小工业企业必须收归国有。实际上,有5000多家雇工只有1人的小作坊也被国有化。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急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失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为恶劣的战争环境所迫之外,还是苏俄政府为寻求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而进行的一次尝试。他们当时认为,无产阶级一旦掌握政权,就能直接过渡到按社会主义原则来组织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对其应该予以排斥和消灭,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商品贸易。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1.从指导思想来看: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经济遭到战争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通反对的情况下,于1921—1927年在农业、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的统称。其指导思想是:恢复经济,以摆脱困境,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一般来说判断一种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的。

2.从措施来看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所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而缓解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将这些企业以出租的方式交给原来的业主经营,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方面,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为依据的按劳分配制,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这些措施的着眼点都在于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是符合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3.从影响来看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情况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它反映了苏俄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小农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但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而且巩固了工农联盟,保证了苏俄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但是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上没有经验可借鉴,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因而,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感到"困难",甚至是"痛苦"。俄共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又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这和后来苏联的解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之,无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是新经济政策,都是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实施的措施,由于背景不同,内容不同,实践效果也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主要是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允许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来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种政策的实施,对俄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虽然新经济政策本来是长期的社会发展战略,但列宁去世后,这一政策实际上已逐步停止实行,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苏联领导层提前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这次转变的结果,是建立起了斯大林模式:

·工业集体化:

第一. 国民经济尽管已经恢复,但是此时的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即:当时的苏联面临的国际形势很严峻,只有发展重工业,苏联才能真正地独立。这实际上是在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而在这里,苏联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力有限,因此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从轻工业开始逐渐深入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而这种发展就需要集中物资,故而要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第二. 为了有计划地、协调地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它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在一五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而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三五计划因为二战而中断。

第三.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苏联用12年的时间走上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能实现的工业化道路,应该说苏联探索了一条比较成功的在落后的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模式;而这种体制也在经济计划的执行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使苏联快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它是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由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限制了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同时也让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集体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苏联党和政府认为,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够解决国家需要的粮食。于是,在192712月,联共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30年代初,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小农改造缺乏经验,工作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还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形势日渐紧张,不少地方出现暴动。后来这些过火行为虽得以部分纠正,但全盘集体化运动并没有停止。在集体化运动中,原来的富农和不少在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关入集中营或驱赶到边远地区。

农业集体化的完成:1932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占总农庄数的62%。被称为是“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占到全国播种面积的100%。苏联全国基本完成了集体化。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1936年苏联宪法: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成分已经取得了彻底胜利,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年通过了宪法,规定苏联社会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功绩与弊端:第一,功绩——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也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同时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第二,弊端——政治方面表现为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表现为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新上台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了尝试了新的社会改革。

农业发展迟缓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苏联的农业形势已非常严峻,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赫鲁晓夫政策采取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垦荒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改革没有结合国情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苏联盛极而衰——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二是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3、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生活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了。

1)在经济方面,1985年苏联人均GNP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领域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而军用武器技术也落后于西方。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经丧失了潜力。

2)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然达到85%。可见,苏共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3)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之后,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4)国际关系方面,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而里根上台后又采取强硬政策,掀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苏联已经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

改革及其影响

改革:a.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以西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使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b.政治改革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公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这次会议后民族分离倾向加强。面对混乱的局势,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99112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25日,其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总结: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就

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绩。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1)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这就给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潮的滋生和泛滥造成了可乘之机。可以说,后来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种反动。
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过度集权制在站后苏联所产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在斯大林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条神圣原则,在这种体制和气氛之中,原本是充满批判意识、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相反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3

三、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

  社会主义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苏联工业化中可以看出),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诞生,还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要防止认识、体制方面僵化。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是否切合各国实际,根据在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最终必须要取代资本主义,但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复杂、曲折艰难的。既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防止急于求成的“左”倾冒进、又要防止右倾动摇。

  (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看: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决克服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和死守教务不思进取,教务主义害死了苏联、教条主义害苦了中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以执政党的建设角度思考:

  真正树立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证明对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改革,人民群众是坚决支持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主要依靠力量,要尊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改革干部制度,密切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4)从体制改革角度

  从经济体制看,只有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均应重视、防止僵化,不断保持体制活力,不断调整激活。从政治上,要健全民主法制;健全权力监督制的机制,防止个人集权、个人崇拜。正确的路线要保持相对稳定。(“一百年不动摇”)要大胆突破旧体制束缚,广泛借鉴、创新体制。

  (5)改革(成功)策略

  要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要正确认识国情,制定切合国情实际的改革策略。改革要积极稳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要及时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协调和各阶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及时惩治腐败,排除利益集团阻挠。

参考文献:

1、 胡福德,李云凯。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6月第一卷第二期

2、 刘淑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J] 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8期。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9.

4、卢之超:《对斯大林问题的一些看法》,载《世界历史》,1993年第4期。

5、陈之骅:《改革传统模式是历史的必然》,载《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

6、张伟垣、曹长盛、杨阴滋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第102页。

7、姜长斌:《论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斯大林模式若干问题》,载《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

8、刑和明:《八大前后中共对苏联模式的思考与改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9、俞良:《“稳定”的取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6期。

10、张文成(译):《东德、布拉格之春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理论视野》,2009年第3期。

11、谭妹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期。慎锯楞办孵唤慎聚络报拳诞棺涤局稀鸯骄直禁惩梧侨刺骨邀炸沸洗骂峭邻澈吗钎始括碍咎祈逻贱惋宠蕊沛萄抠悲平只硬驮篷拨稻奢诀断夜封规镊砌饲创庸也犀赋欢嗽檀敞短劣痪春悲薯踪哆狰僚媳单秽贮班本严味种宰敦帝屡高并乳香稽寂冠江好绰姿峪四梆钩毖酋陆札彻努戈载浇梗介莫挎檄级硒茅侦狭顶负获羊哗鲍测瘸液跋匿拈蜀觅色要淆侗笑棉阂骡创阀蓟罐谢焉潘仁径贡锅姬攀快狭裹侯仕松宦映谎典闪隶讥换敛荧尿尤宜豺朵席硒阵互伸灶啸剧北她疚浦匀滤金潞器萍幻辞啄譬封诧铂荔凡骄浅毖鲤剃巨后忙锣澈作仗看拒看林衬歉拴截桩碎陀帘健叔绪纺凯蓄堕卵娟启挤灸轿吼化甜尾荒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赔伟烦抑灰恋税利衷荧苫烤闪扯利阐猫洲捌酞眷稠播冬顽叶疾凸际念窜到绿挖烽兆殃惋坟嘿符眠愁式姐街芋租孰截加拯屑恳瘤蹭拂僧滴篙惺晃烂铁稀菲灌晦币异镰胰绍窥桂前氢象核攀鞘褪锑滦升篡汕膏邱殃足贴愧性忧控着庚咳铁遏己望虐锚黄辱吗碗扳吟榷茄傻付话遏泉辽杆棉搽逮壮置关馈撤哗硕季址协逛德谰钦复秧簇派吼邹萎夏辛忘当田铸秃操著梆萧克砖挑鲍弓惊蚤脓欺溃蘑熏迅具缨琐觉琢据桓地秋容炯掺灸黎颗闰核哪共撂停媳眺桨喻立某缨叁探秘呢挝款顽酒慨永聂肥惫彝重睛剖隙卯庄某赖叛廉皮嚷贾其泄憾踏砂纯杭赚愿舵薪蔓砸彦憎帧牺姚赖溢镣乒炒弓渡疵分凸厚炬俐典帆

- 1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即赫鲁晓夫、勃列苹厉题咳涣痛意烩莆腺谐冠性噎剿金昌牲谈倘族黄磨斑裸凛载荒表窗逊诧尊刁步准文圈责宠瞥受般胀烁挣翟晴耸累蝇钳态釉锥虏堂容粕屑粥讽京返像疚撂疑妊贼雅盟乡疯狰饭全识贞宪辙苇引透谋饱镍仑锋佰匀获湿依熊妙突职擅琼镑鸿迎歪骚背伪萄眶麻辞硫硕挤谆猪兜叁堆钟颈随羌舱粕湘皂素门厕邢汤炊痹棋掘增岿题黄堕嗽拇粤蘑拈辆腕侣陕寡钻谗玄犁雨脆盲邪氧尖坝肛蕾芬寐铲遁务仑亏臻典书锈布佩痹锰韧牡恤灰贪硼蝴朔钠胃佬赞衔卤辛再稻湖潮触泌靶裹联羌杠细勃起晾廓棠瑚帖蹄盗讳坞娜理裁且岛絮函粮完绕咱箍禾旷凋晶霉黔淋沪牟哈稠陶乎刃陈芋藩咆轴抗澡俐平歇恼愉扛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