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

时间:2020-06-21 14:36:36    下载该word文档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

来源: 太原市政府网     发布: 枫叶     时间:2009-10-18 11:05

 

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太原市地质图(略)

太古界

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

中太古界前五台系

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店、康家坪一带。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

上太古界五台系

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

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

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内。

青杨沟组 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本组总厚度1562米。

周家沟组 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单层磁铁石英岩厚不足2米,且含铁较贫,其上、下岩系是一套混合岩化的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呈基性火山熔岩残余构造。本组总厚度4697米。

中吕梁群(含宁家湾组、袁家村组)

分布于娄烦县与岚县交界一带。为一套中级至低级变质岩系,变质程度北浅南深,于寺头、尖山一带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

宁家湾组 底部为黑云绿泥石英片岩,含砾石;下部以千枚岩、石英片岩为主;上部以角闪片岩、角闪片麻岩为主,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局部地段的绿泥石英片岩中有4米~5米厚的白色粗晶大理岩夹层,东部东水沟一带夹多层磁铁石英岩。本组总厚度890米。

袁家村组 主要岩性为绿泥千枚岩、阳起片岩及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变辉绿岩。磁铁石英岩主要产于泥质岩及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绿泥片岩中。本组总厚度1150米。

上吕梁群(含裴家庄组、近周峪组及杜家沟组)

分布在娄烦县盖家庄以西地段出露下部的裴家庄组地层。

裴家庄组 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其底部以白色石英岩与中吕梁群分界,其上为约1000米厚的千枚岩、碳质千枚岩夹变粉砂岩、石英岩,本组总厚度2010米。

元古界

太原境内元古界地层出露很少。除中元古界长城系汉高山群(含霍山砂岩)出露外,其它地层均未出露。

长城系汉高山群 该群于娄烦县白家滩附近,出露约3.5平方公里,岩性为砾岩、砂岩、页岩夹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此安山岩称为“小两岭安山岩”,其同位素年龄值为17.8亿年,总厚度大于384米。

另外,在太原北部关口一带的钻孔中见有300米厚的安山玄武岩和英安流纹岩(上部),亦属于汉高山群,称为“关口火山岩”。

古生界

古生界地层同省内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的全部地层。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下、中统,石炭系中、上统及二迭系地层发育齐全。其中石炭系、二迭系标准地层剖面位于太原西山地区。

寒武系

为海相沉积岩,其岩性各地虽有差异,但以碳酸盐岩、泥质岩相为主。下统多为砂岩、页岩、泥灰岩等;中统为页岩、灰岩、鲕状灰岩;上统为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总厚度为164米~346米,自东而西厚度逐渐变薄。分布面积较广,可分三个区:西部娄烦县盖家庄至马家庄一带;中部娄烦县赤泥泉至新庄,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北及东北部,西起阳曲县北小店,东至麻黄沟,呈近东西向分布。

寒武纪海侵自南而北、由东而西,因此,寒武纪沉积自中统底部毛庄组开始,以前沉积缺失。

中统毛庄组 中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即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局部含砂砾岩。东部地区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即薄层白云质泥灰岩夹钙质砂岩、中厚层灰岩及白云质页岩;上部以深灰色薄层灰岩、结晶灰岩为主。东部地区为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及角砾状泥质白云岩。本组东厚西薄,总厚度0米~58米。

中统徐庄组 中下部为紫色页岩、砂质页岩、细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西凌井一带夹薄层鲕状灰岩,东凌井一带夹中厚层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上部西凌井以西为薄层和中厚层鲕状灰岩、灰岩、竹叶状灰岩,东凌井一带主要为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顶部为中厚层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竹叶状灰岩。本组厚62米~99米。

中统张夏组 中下部为灰色中厚层和厚层灰岩夹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东部地区白云岩厚度增大并夹页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浅灰色薄层和中厚层鲕状灰岩、灰岩及竹叶状灰岩。本组厚度55米~141米。

上统崮山组 下部为薄层灰岩及灰、紫色竹叶状灰岩互层,北小店一带夹生物碎屑岩,而东部一带地区紫灰黄色页岩增多;中上部为灰色薄层和中厚层灰岩,东部地区为夹竹叶状灰岩。由东而西白云质含量增高成为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本组厚37米~101米。

上统长山组 为薄层夹竹叶状灰岩。西凌井一带为紫色和灰色竹叶状灰岩互层,而东部地区白云质含量增高,呈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白云质灰岩,及含海绿石生物碎屑灰岩。本组厚7米~27米。

上统风山组 下部为黄灰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白云岩与薄层、中厚层竹叶状白云岩互层,夹白云质页岩;中上部为灰白和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白云岩。本组厚93米~122米。

奥陶系

为海相沉积岩,与寒武系为连续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除上统缺失外,中、下统地层发育齐全。分布地域与寒武系相同,但范围更广泛。

下统冶里组 系舟山一带上部为灰黄色中厚层、厚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白云岩;下中部夹灰黑色白云质页岩及深灰色、灰紫色竹叶状白云岩;底部为薄层竹叶状白云质页岩。西凌井一带上中部为黄灰白色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下部夹黄绿色页岩、泥灰岩或竹叶状白云岩。本组厚53米~74米。

下统亮甲山组 东部一带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灰质及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白云岩;中西部西凌井一带为灰白色白云岩夹鲕状灰岩。本组东厚西薄,总厚度42米~90米。

中统下马家沟组 下部为灰黄色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夹钙质页岩;中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至巨厚层灰岩,并含白云质灰岩及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局部为灰黑色角砾状灰岩。本组厚154米~157米。

中统上马家沟组 下部为灰白色、土黄色泥灰岩,夹灰黑色中厚层泥质白云岩、角砾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浅灰黄色中厚层和厚层豹皮状灰岩夹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其底部局部地段为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和厚层灰岩、豹皮状灰岩夹灰白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鲕状白云岩。本组厚294米。

中统峰峰组 下段上部为浅灰色薄层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石膏、硬石膏、粘土质石膏(上石膏带);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灰岩;下部为灰黄色角砾状泥岩、泥灰岩夹石膏层(下石膏带)。上段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层灰岩夹少数薄层泥质白云质灰岩。本组是山西中部最主要的含石膏层位和优质石灰岩层位。本组总厚132米~162米。

石炭系

石炭系地层为西山煤田的含煤地层。除缺失下统外,发育齐全。主要分布于太原西山和东山,以西山为主,是山西和华北地区研究石炭系、二迭系的经典地区,山西和华北地区不少地层的名称源于太原西山。

中统本溪组 以深灰色和黑色页岩、砂质页岩及灰色粘土页岩、铝土质泥岩、铝土岩为主,夹石灰岩1层~5层,含不稳定的薄煤1层。底部为铝土岩,局部含较多黄铁矿,近地表则为褐铁矿,与下伏中奥陶统灰岩呈不整合接触。本组厚7米~36米。

上统太原组 按岩性组合分为三段。一段为灰色、深灰色和灰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粘土质页岩、砂岩,夹灰岩2层~4层,含煤3层~5层。可采煤层主要集中于上部或顶部,下部砂岩(晋祠砂岩)发育比较齐全;二段下部有两层灰岩,间夹深灰色和黑灰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夹较稳定煤层1层。顶部为1层灰岩(东大窑灰岩),底部为1层砂岩(七里沟砂岩);三段为灰色和深灰色页岩、砂质页岩,夹1层~2层煤和1层不稳定海相页岩,并常含透镜状菱铁矿结核。本组总厚度92米~118米。

上统山西组 以深灰色和黑色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为主,夹钙质页岩、2层~3层灰白色细粒砂岩和2层~4层煤。可采煤层主要集中于中下部。晋祠柳子沟一带底部砂岩(北岔沟砂岩)较厚,达30米左右。该组厚度26米~42米。

二迭系

与石炭系地层分布范围一致,二者为整合沉积,但已全部为陆相沉积岩层,发育齐全。

下统下石盒子组 下段以灰色和灰绿色页岩、砂质页岩为主,夹数层黄绿色和灰绿色中细粒硬砂质石英岩及薄层煤或煤线。底部砂岩(骆驼脖子砂岩)为灰黄色和绿色粗粒、细粒硬质石英砂岩;上段中下部以黄绿色和灰绿色厚层中细粒硬砂岩为主,夹黄绿色、灰绿色和杂色页岩、泥岩、砂质页岩及少量炭质页岩。顶部为红色、紫红色和杏黄色铝土质泥岩,具鲕粒结构。本组厚92米~131米。

上统上石盒子组 下段为黄绿色和灰绿色中细粒硬砂岩、粉砂岩与紫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局部含铁质结核。中部普遍夹不稳定锰铁矿层或透镜体,下部局部地段夹1层~2层紫红色鲕状铝土页岩;中段以灰黄色和黄绿色中粗粒硬砂岩为主,夹紫色和杂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以普遍含小砾石为特征;上段自下而上依次为暗紫红色和杂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色中粒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本组厚341米~476米。

上统石千峰组 底部为淡黄绿色厚层具交错层理含砾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灰紫色和灰绿色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夹暗紫色砂质泥岩,含钙质结核或条带;上部为灰紫色中粒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2层~3层淡水灰岩或钙质结核。本组厚100米~148米。

中生界

中生界地层为三迭系,分布于清徐、古交和交城三县市交界地带,为下统刘家沟组。其上统和中统在本区境内未出露或已被剥蚀掉。

刘家沟组以一套单一的浅紫红色、灰紫红色、浅灰红色和紫红色中厚层、薄层细粒长石砂岩为主,间夹不稳定的紫红色粉砂岩、砂质页岩、砾岩及灰绿色长石砂岩、砂质页岩透镜体。砂岩含磁铁矿条纹、条带。本组岩性岩相稳定,下部以砂岩为主,往上泥质成分增高,总厚度461米。其厚度自东而西逐渐变薄,具有发育的交错层理、斜层理及波痕等。

新生界

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太原市区、晋中断陷盆地及阳曲县一带,其次分布在山区的沟谷中。第三系仅在晋中盆地及阳曲县黄寨分布,有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静乐组。第四系广布于晋中盆地中部,发育齐全。

上第三系上新统

保德组 底部为棕红色、黄棕色和褐红色砂质粘土、含砾砂质粘土、含砾粘土质中粗砂互层;中部为褐色、棕褐色、灰绿色和绿色夹紫红色粉砂质粘土、钙质粘土或泥质灰岩及土黄色细砂层;上部在盆地中心为浅褐色、灰色和黄灰色夹紫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黄灰色泥质粉砂细砂岩。厚度不一,盆地中230米~704米;阳曲县一带0米~120米。

静乐组 其下部为褐色、棕色和黄色亚砂土、细砂,晋中盆地边部及底部夹有砾石;上部为鲜红色粘土,含钙质结核。粘土颜色由地表向盆地中心加深,呈棕红色、紫红色和灰褐色。本组厚0米~55米。局部地段有缺失。

第四系

下更新统泥河湾组 晋中盆地中部属湖相堆积,岩性为灰色、灰褐色、灰绿夹黑色和紫红色粉砂质粘土、粘土、淤泥质粘土及亚砂土,夹灰黄色、棕灰色和褐灰色粉砂、细砂、中砂层。盆地边部砂层增多,变为粘土与砂互层,局部地区含砾石或卵石层。本组厚80米~155米。

中更新统湖积、冲积、冲洪积层(相当于离石组) 在晋中盆地中心主要为冲积、湖积物,岩性为灰黄色、黄色和黄褐色亚砂土、亚粘土与深色粘土、淤泥质粘土互层,下部夹细砂层。向盆地边缘则砂层增多;在盆地边缘,山前地带为中细砂岩、含砾砂层,夹黄色亚砂土、灰褐色粘土。下部多砂砾层、卵砾石层。总厚度55米~168米。

上更新统马兰组冲、洪积层 晋中盆地中心一般为冲积物,岩性为黄色和褐黄色亚砂土,黄褐色和青灰色亚粘土及黄褐色亚粘土、粘土夹粉砂细砂层;盆地边缘夹砂层,砂砾石层增多,至山前地带则以洪积相的砂砾石、卵砾石为主,夹砾层及亚砾土。本组厚25米~50米。

全新统冲洪积层 广布于盆地中及山间河谷地带,为黄、灰黄色亚粘土、亚砂土、白色细砂夹砂砾石层。在盆地中部夹有灰黑色、灰绿色淤泥质亚粘土。其厚度各地不一,一般在0米~35米。

Love is not a maybe thing. You know when you love someone.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太原市地质概况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