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

时间:2014-06-20 09:01:15    下载该word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作业

1.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是说,不是任何新的提法、新的论断、新的举措、新的形式,都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首先,与时俱进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

其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再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进取精神,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理论上不断开拓新领域,扩展新视野,作出新的概括,才能引导、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第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党和国家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不可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更无法预见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当然也就无法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他们不断与时俱进地推进自己的理论,包括修正自己理论中某些不合时宜的观赢和内容。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当他们发现原始的无阶级社会以后,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把这个观点表达为“(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②稍后又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把这个观点表述为“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制的原始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③再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和1 871年巴黎工人起义时期,他们认为经过一次突然袭击就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恩格斯晚年在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公开承认一他们当时的看法“错了”,是一种“迷误”,是“一个幻想”,是“不对的”,是“没有什么成果的”,是“不可能的事情”。④任何理论都有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也不例外,问题在于能不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克服这种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敢于对黑暗的现实和各种错误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而且还在于他们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不断克服自己理论的局限性,与时俱进地为自己的理论开辟新境界,使自己的理论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2.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简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对从事某项工作后达到何种绩效的向往和追求:道德理想是人们对做人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风貌的期望和追求。以上四种理想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社会理想足最根本的.足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而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又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就我国人民的社会理想而言,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就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南的,它们的实现都离不开工人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就是说它们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和同一种政治立场。但是,共同理想是在共产主义理想大目标指导下社会发展现阶段中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许多不尽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奋斗目标,这些特定的奋斗目标又都是为共产主义这个总目标服务的。为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具体表现。实际上,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就是说,最高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共同理想的实现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条件。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而奋斗: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 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 向甚至误入歧途。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不仅以过去和现在指导未来,而且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也指导现在、影响现在。未来是指那些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尚未发生和尚未存在的社会现象,从时间上看,它是人类认识的一种顺时间方向的运动过程,它力求使思想的运动超越当下的时空界限,走在社会实际的客观过程前面,在观念中构想未来的可能状态。人们之所以要关注过去、向往未来、构想未来,是因为现在不仅孕育着未来,而且更主要的还在于,人们对未来的构想和追求,能对现在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人们总是根据对现在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预见未 来,又根据对未来的预见和追求设计现实、指导现实。

过去、现在、未来这时间的三个向度的关系,展示了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奋斗的目标,它一经确立,就会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特别是在人生处在重要选择的关键时刻,理想就像大海中的灯塔一样,给人们指明了前进的航向。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比现实更美好,人们为了把美好的未来变为现实,势必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为此就要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奋斗。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物质生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固然重要,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同样不可缺少,而理想便是精神生活的支柱。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3. 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指出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尚未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所以能相互转化,就是因为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区别,可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哲学史上,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片面的理由,而在认识的整体上,都犯了片面性的毛病,都是错误的。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沦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足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人们在实践中,最先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毛泽东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问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停留于、满足于感性认识,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思维的加工是人脑的活动,极其复杂,有待于脑科学的发展才能真正搞清楚。现在人们只是知道思维加工的大致过程,这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经过这样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凋查就是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研究就是对从实践中得来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在实践中,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实践~认识一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认识论上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为特征的,违背了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或者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搞冒险主义,犯“左”的错误;或者思想僵化、停滞不前搞保守主义,犯右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写道:“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这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许多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个矛盾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基本比例关系的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时,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实行经济计划、政府调节等手段,缓和其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从而对其周期牲经济危机的爆发起了一定的减缓作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市场上大量商品积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你遭到破坏,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原理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答: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人们所追求的理想有社会理想、职业,中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它是人们的最根本的。起主要和决定作用的理想,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社会理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阶级都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工人阶级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理想就是彻底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I中凰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蕞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国人民为之团结奋斗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继续奋斗。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是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在这个奋斗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表明,我们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我们要把为伟大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目标,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之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远大理想与现阶段共同理想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要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只埋头苦干而忘却远大理想,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又不能空谈远大理想而脱离现实,失去立足的根基。我们要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肩负起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重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