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浅显科学知识,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与开展对周围世界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保护,关心科技新开展。 分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及将自己结果与已有科学结论作比拟,了解不同问题要用不同探究方法。 2〕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观察,发现与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5〕能运用感官与适当工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与数据,认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识、经历与现有信息根底上,通过思维加工,作出自己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
(7〕用适当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展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一局部。
1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开展小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经历、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与谐相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意识,愿意参与与科学有关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制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开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教师备课
第二周 :空气性质〔一〕 空气性质〔二〕
第三周 :热空气与冷空气〔一〕 热空气与冷空气〔二〕 第四周 :空气里有什么〔一〕 空气里有什么〔二〕 第五周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单元评价 第六周 :机动
第七周 :冷热与温度〔一〕 冷热与温度〔二〕 第八周 :热传递 加热与冷却〔一〕 第九周 :加热与冷却〔二〕 吸热与散热〔一〕
2

第十周 :吸热与散热〔二〕 水在加热与冷却后〔一〕 11 :水在加热与冷却后〔二〕 单元评价 12 :声音产生 声音传播
1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不同声音 14 :我们吃什么 怎样搭配食物 15 16 17 18 19 20 21 :食物消化 我们食物平安吗 :排序 分类
:考试 〔一〕考试 〔二〕 :讲评 〔一〕 讲评 〔二〕

3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具体内容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证据。
(3能对证据进展比拟、归纳、概括等加工,并作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具体内容标准
(1能用一定方法证明空气存在。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其中包括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知道氧气对生命意义。
(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这些性质应用。
(4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形状,空气冷热不匀时形成风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标准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开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与液体之后,继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可直接感知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 4

察、实验、比拟、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能力。 课题:1、空气性质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方法证明空气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拟、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空气。
2. 能根据压“气垫〞感觉与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展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描述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与空气有质量
5

描述空气能够被压缩
将瓶中纸不会湿与瓶中气球吹不大与空气存在与空气占据空间联系起来
将倾斜天平与空气有质量联系起来
将压不到底针筒与空气能被压缩与空气有弹性联系起来 能用比照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性质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开展:
层次1:学生知道空气局部性质但没有将空气存在与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三者联系起来,未能认识到压缩空气有弹性。
层次2:学生知道空气性质,并且了解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与空气有质量三者之间联系,知道只有压缩空气才有弹性,但不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应用。
层次3:学生知道空气性质,并且了解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与空气有质量三者之间联系,知道只有压缩空气才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应用。
探究能力:运用观察、实验、比拟、概括等方法来认识不易感知空气。 层次1:学生不能自主利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认识空气。 层次2:学生能自主利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但在实验过程只能够不能按实验设计步骤实验。
层次3:学生能自主利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能根据实验设计按步骤实验。
6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同样多颜色一样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外表覆盖着厚厚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与调查 空气是占据空间
1、空气有这么多性质,你能证明它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底部,杯中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助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 7

普通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
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只能吹鼓一点。 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感受。 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空气是占据空间。 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道理。 空气是有质量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
2、观察讨论:杯子里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上方。 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表格,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 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7、各组交流。 光盘演示实验要求。
8、领取实验器材。〔小组分工〕 9、进展实验验证。
10、各组说明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论。
8

11、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是有弹性
1、请两三位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与橡皮。 4、观察针管里空气开场所占空间大小与手压活塞后大小,手压活塞时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现象,比拟活塞压下一局部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空气、手感觉及活塞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 观看光盘录像。
6、平时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7、学生讨论、汇报
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 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 觉察空气存在,认识空气有质量
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应用。 回忆与解释 1、与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后汇报。
3、通过活动与不同物体与空气比照,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总结。 归纳概括空气性质 教学反思:
9

课题:2、冷空气与热空气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证据。 科学知识:1、等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
2、知道地球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开展带来好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认识方法。 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原理。 2.知道地球外表空气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主要原因。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描述冷空气往下沉,热空气往上升;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能将风形成与冷热空气对流联系起来。 借助其他物体继续认识空气。 学习成果评价:
10

概念开展:
层次1:学生没有将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与热空气上升联系起来,不知道冷热空气对流会形成风。
层次2学生直到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是与热空气上升有关,但不知道热空气为什么上升;知道冷热空气对流会形成风。 层次3:学生直到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是与热空气上升有关,并知道空气受热后会膨胀;知道地球外表冷热不均是形成风主要原因。
探究能力: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认识方法。 层次1:学生不能借助其他物体学习觉察空气认识方法。
层次2学生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但借助物体与方法单一。 层次3:学生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运用物体与方法多样。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一样小纸袋两个、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什么性质?
2、在平常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假设写在课题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想法是正 11

确,还是错误,如果空气是流动,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 4、学生把自己假设答案写在书上。 探索与调查 空气流动 (1研究热空气流动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与热空气,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与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你猜测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流动吗?翻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
3〕研究等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空气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性质。 3、热空气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有人创造了一些可以飞行物体,你知道有什 12

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与热气球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与热气球与知识吗?〞 (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与热气球知识。 4、冷热空气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方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流动。 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流动形成风。
回忆与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与热空气研究,你有什么样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回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理解,并对实验与生活中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教学反思:
13

课题:3、空气中有什么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对证据进展比拟、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其中包括氧气与二氧化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方法分析空气成分。 2.培养初步化学实验技能。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空气中包含氧气与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与二氧化碳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品质与合作交流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
描述空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能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联想来描述氧气与二氧化碳用途
14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开展:
层次1:学生没有认识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知道空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层次2:学生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层次3:学生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知道空气支持燃烧实际是空气中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联想到氧气与二氧化碳用途。 探究能力:运用多种方法分析空气成分。 层次1:只能用单一方法分析空气成分。 层次2:能用多种方法分析空气成分。
层次3:能用多种方法分析空气成分并联想到实际生活进展思考。
教学材料:三只一样蜡烛、大小不同两只玻璃杯、火柴、固定在玻璃上蜡烛、去底塑料瓶、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橡皮塞、呈梯状铁条、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空气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知 15

识? 蜡烛熄灭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最持久?并说出自己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假设进展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全部空气呢? 了解学生有关空气知识认识 初步了解学生对空气组成认识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话题。 探索与调查 蜡烛燃烧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答复,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现象,你有什么发现?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现象与小组讨论在班级进展解释汇报。 火柴熄灭实验
1、通过刚刚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与考前须知。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依据是什么?
16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资料。 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方法。
2、观察制取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局部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红色水比水槽内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局部空气。
认识瓶内剩下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认识空气成分。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石灰水是澄清为后面实验做好比照〕 回忆与解释 1通过前面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新认识?
3、利用二氧化碳性质,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教学反思:
课题: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知道氧气对于生命意义。
17

2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简易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情况。 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方法。 2.知道空气对生命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建议。 2.认识到人类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对生命意义。
描述空气污染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方法。 将人类生产、生活与空气污染联系起来。 能用简易方法调查,了解当地空气污染情况。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开展:
层次1: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意义,不知道空气污染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方法。
18

层次2: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意义,知道空气污染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方法。
层次3: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意义,知道空气污染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方法,并能提出保护空气建议。 探究能力:用简易方法考察空气污染情况。 层次1:学生不能用简易方法考察空气污染情况。 层次2:学生能用简易方法考察空气污染情况。
层次3:学生能用简易方法考察空气污染情况,并能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污染危害。 教学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学生讨论之后答复
2、哪些地方表达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

3、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续十几秒中左右。
学生用自己话说说刚刚有什么样感受 4、大家有什么感觉啊?
5这说明什么啊? 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空气关注。
19

探索与调查 了解自然界中生命与空气关系
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刚所做那个试验,通过刚刚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 讨论答复这个问题
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
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
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例子。 借助教学光盘补充例子。
5、通过刚刚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6、那我们空气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如果有一天没有了可以利用空气,那我们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了解我们周围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第十三页。 讨论答复这个问题
2、看了书上这副图,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情况?
4、在以前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事情呢? 5、你在日长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他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20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1、看看书上第十四页六副图,然后讨论,他们分别为净化空气做了什么事情?
2、在这方面你可以有哪些地方向她学习 3、说说现在人们已经为精华空气做了哪些事情? 4、还有哪些缺乏,可以继续改良地方?
5、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为净化空气做哪些事情?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建
1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事,可也有不少防治空气污染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我们要从小为家乡出力,所以教师打算提议组织一个防治空气污染小队,为空气污染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力。
2、感兴趣同学下课后就到课代表那去报名 认识空气对生命意义,引出空气污染话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说明空气不但对我们生命很重要,而且对动植物生命也很重要。
认识空气污染与危害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交流调查当地空气污染情况,了解应该防治空气污染。 回忆与解释 通过今天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21

第二单元 冷与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搜集数据发现热水变凉规律。 .会用多种方法证明热传递方向。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 .能够通过实际测量了解沙与水吸热与散热性能不一样。 .能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 .能够运用各种手段研究物体受热以后变化。
能够通过模拟云、雨、雾、霜形成实验了解水在日然界中各种变化。 .能够通过讨论总结水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循环。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热水温度下降是有一定规律。
.知道热传递是有一定规律,是不可逆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 .知道热传递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能够想像物体传热过程。
.知道不同物质吸热与散热性能不同。 .知道不同颜色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不同。 .会设计实验证明热水在冷水中流动过程。 .会设计实验证明物体颜色与吸热关系。
.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许多变化,有体积变化。育质地变化,也有形
22

态变化等。
.知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运用。
.能够认识三、雾、雨、雪、霜、冰等自然界中常见水形态。 .会做云、雾、雨、霜形成模拟实验。
.知道水有三态变化,也知道水在大自然中是怎样循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数据对结论重要性。 .愿意欣赏自然界美丽水体。
.意识到想像需要证据来证明,体会到证据重要地 .体会到身边许多现象中蕴含着科学。 .意识到自然界总是不断地变化。 课题:1、冷热与温度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解决或结论得出,要以收集到事实证据为根底,证据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证据进展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根底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根底上,做出合理解释。
23

科学知识: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知道温度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方法。
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快乐。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学会测量水温方法。
收集数据并描述热水变凉时温度下降规律。 描述什么是温度。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开展:
层次1:知道什么是温度,温度计作用,不知道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
层次2。知道什么是温度,温度计作用,知道热水变凉过程中, 24

温度下降是有规律。
探究能力:测量水温方法与收集数分析数据能力。
层次1:不会测量水温方法,不会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规律。
层次2:会测量水温方法,不会收集数据、不能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规律。
层次3:会测量水温方法,会收集数据但不能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规律。
层次4:会测量水温方法,会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规律。
教学材料: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水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教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沉着喝了? 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 探索与调查 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感受。 3、你能对自己感受进展解释吗?
25

4、光凭自己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冷热程度吗? 5、要准确测出物体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布置实验要求。
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教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读数?
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下来。 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防止一些不必要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26

4、再次提醒:
A.怎样读出温度计读数? 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从什么时间开场记录温度? D.把实验中得到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 建立温度概念 形成温度概念 学会测量水温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温度变化规律 回忆与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你实验结果与你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与结论。 让学生根据记录数据,学会分析并进展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课题:2、热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解决或结论得出,要以收集到事实证据为根底,证据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证据进展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根底上形成种种解释。
27

3.知道在探究过程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根底上,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1、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顿。
2、了解常用传热与隔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敢于大胆想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三种传递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展论证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28

描述固体传递实验。 描述液体对流实验。
描述热传递与热传递三种方式。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开展:
层次1:不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不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三种传递方式。
层次2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不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三种传递方式。
层次3: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三种传递方式。
层次4: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不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三种传递方式并能联系联系生活现象进展分析、判断。
探究能力: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层次1: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不能收集证据。 层次2: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不能对收集到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层次3: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层次4: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自主设计实验等方法收 29

集证据,能对收集到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教学材料: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热水变凉,很多同学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问题,而几乎每个同学都问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水“热〞传到哪里去了?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介绍自己周围一些热传递现象。 探索与调查 实验一:研究“传导〞 1、那么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样传递呢? 学生猜测。 2、出示图片:
1用蜡烛在金属片一角加热,观察涂在金属片上蜡烛油融化过程。 2〕在金属片中央加热,观察蜡烛融化过程。 3、同学们,你们认为可能发生什么? 〔分小组讨论〕
4、那么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试一试。 5、学生动手实验。
6、利用教学光盘播放铜丝上火柴掉下来实验稳固热传递概念。 实验二:研究“对流〞
1、现在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一 30

下加热一杯水过程中,冷水是怎样变热。 学生以小组形式上台领取实验材料。 2、教师在旁指导学生。
学生采用各种各样实验材料去研究。
3、联系前面所学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介绍热对流。 研究“辐射〞
1、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辐射资料。 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辐射是否依靠其他物体? 2〕热量是怎样行进传递? 3〕我们承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热? 3、学生讨论后汇报。 研究固体热传递方式 探究液体热传递方式
了解热传递第三种方式——辐射
回忆与解释 1通过前面学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热传递方式有哪些吗?
2、看图,分析图中热传递方式有哪些? 区分三种热传递方式,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热传递现象。 教学反思:
31

课题:3、加热与冷却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解决或结论得出,要以收集到事实证据为根底,证据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证据进展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根底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根底上,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1、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会做加热糖实验,观察糖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体积变化。 3.会做水与空气热胀冷缩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32

2.知道固体、液体与气体根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与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开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创造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与不断改良结果。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糖受热冷却后形态变化。 描述水与空气热胀冷缩实验。 描述温度计开展历史。
举例说出人们利用加热与冷却物体所做事情。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开展:
层次1:不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不知道固体、液体、气体根本都是热胀冷缩性质,人们利用加热、冷却物体做许多事,不知道温度表工作原理与温度计开展史。

层次2: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知道固体、液体、气体根本都是热胀冷缩性质与温度计开展史,不知道人们利用加热、冷却物体做许多事,不知道温度表工作原理。
层次3: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知道固体、液体、气体根本都是热胀冷缩性质,人们利用加热、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33

知道温度表工作原理与温度计开展史。
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问题解决或结论得出,要以收集到事实证据为根底,证据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层次1:不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解决或结论得出,要以收集到事实证据为根底,证据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层次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解决或结论得出,要以收集到事实证据为根底,不知道证据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层次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解决或结论得出,要以收集到事实证据为根底,证据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铜球、小钩子、小钉子、水、木板、圆底烧瓶、带孔胶皮塞、细玻璃管、塑料瓶、气球、水槽、热水〔不能是开水〕冷水、红色颜料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在今天科学课上教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课题
34

探索与调查 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现象
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制作蜡画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
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学具,制作自己喜欢一幅蜡画〕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把制作蜡画展示前面黑板上(有苹果形、西红柿形、五角星形、大山形、草莓形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作出假设、并实验 7、观看教学光盘中巧克力受热后变化。 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现象
1、谈话: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与热对物体影响可真不小。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物体比方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终究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3、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其实是冷与热对物体体积产生了影响。
35

探究水与空气在加热、冷却后变化 1、刚刚两个实验使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将水与空气加热与冷却后会与前面物体一样都发生变化吗? 3、学生预测。
4、师提供材料,学生进展实验设计。 5、汇报实验设计,修改完善。 6、动手实验。
7、汇报实验过程中发现与形成结论。 认识加热与冷却对物体形态影响。
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影响。 进一步认识液体与气体热胀冷缩现象。 回忆与解释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应用
1、谈话: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与热影响? 大组交流: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讲解:法国塞纳桥断裂故事与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事例。 3、立交桥、快轨在建造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协与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了解温度计
1、阅读有关温度计创造内容。 思考:
1〕温度计创造者是谁?
36

2〕温度计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标准是怎样确定。 总结
1、通过本节课中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认识? 了解生活中人们利用加热与冷却所做事情。 了解温度计创造史,感受其中凝聚着科学家智慧与劳动。 教学反思:
37

课题:4、吸热与散热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解决或结论得出,要以收集到事实证据为根底,证据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证据进展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根底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根底上,做出合理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进展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比照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与散热性能影响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是不同。 2.知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散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38

2.意识到身边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是不同。 描述同种物体中深色比浅色吸热、散热快。 设计不同物体与一样物体颜色吸热、散热比照实验。 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记录形成解释与结论。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开展:
层次1:不知道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是不同,不知道同一种物质外表颜色不同,吸热与散热性能不同。
层次2:知道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是不同,不知道同一种物质外表颜色不同,吸热与散热性能不同。〔或:不知道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是不同,知道同一种物质外表颜色不同,吸热与散热性能不同。
层次3:知道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是不同,知道同一种物质外表颜色不同,吸热与散热性能不同。 探究能力:设计比照实验,收集数据形成结论。 层次1:不会设计比照实验。
层次2:能够设计比照实验,不能准确收集数据。
层次3:能够设计比照实验,收集数据但不能分析数据形成结论。
39

层次4:能设计比照实验,收集数据形成结论。 教学材料: 同样大小、质地杯子、沙、水、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同样大小黑色袋与白色袋、温度计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每年冬天降临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在手上那一个热水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事例吗? 探索与调查 1、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一样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你在生活中那些地方看到过? 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3、那么现在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与沙这两种物体,你们能猜猜看他们吸热与散热情况吗? 实验前
1、现在请同学们作好作实验准备,在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啊?
2、学生分小组讨论。需要控制什么条件,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 实验〔1
40

指导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实验安排。各自进展实验。 实验完毕进展比照。 实验〔2 演示实验
实验建议:两个烧瓶放入一样有色液体〔红墨水〕,在它们外面分别罩上〔涂上〕不同颜色〔黑白两种颜色〕袋子,过十分钟之后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汇报。〔既要注重结果,还要仔细观察升温进程〕 研究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是否一样 让学生进展预测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探究不同颜色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
回忆与解释 1通过两个实验,你对不同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与一样物质不同颜色物体吸热与散热性能有了哪些认识呢? 2、吸热与散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3设计一个保温杯。 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原理及应用。 教学反思:
课题:5、水加热、冷却后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解决或结论得出,要以收集到事实证据为根底,证据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证据进展比拟、分 41

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根底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根底上,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与气态;温度改变可使物质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从自然中获得美体验,并用一定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模拟实验了解它们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与蒸发现象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循环。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化身。 2.知道水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
4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云、雨、露、霜成因。 描述水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循环。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开展:
层次1:不知道水三态变化以及三态变化条件,不知道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

层次2:知道水三态变化,不知道三态变化条件,不知道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
层次3:知道水三态变化以及三态变化条件,不知道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
层次4:知道水三态变化以及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
探究能力:设计模拟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证据进展比拟、分类、归纳、概括,形成解释。 层次1:不能设计模拟实验。
层次2:能设计模拟实验,能观察现象、收集证据但不能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证据进展比拟、分类、归纳、概括,形成解释。
43

层次3:设计模拟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证据进展比拟、分类、归纳、概括,形成解释。
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局部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教师与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认识自然界中水各种形态。 探索与调查 进展有关“水变化〞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汽凝华成霜 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与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 云与雾主要是高度不同 云是怎样产生[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展再现?
3、黑板上写这些形态水哪些是你感兴趣?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内容,下面根据你们选择组成新研究小组,先安排好小 44

组请在组长带着下进展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着大家讨论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材料与你们准备如何实验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实验结果。在记录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与简笔画进展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其他小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实验设计〞 云实验:
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雨、雪实验:
雨与雪实验设计中不同点 露实验:
注意易拉罐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湿度或水汽量〕[鼓励学生做比照性实验〔干毛巾与湿毛巾比照〕] 7、刚刚,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展了汇报与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情况对你们小组实验设计进展完善与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请各小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将你们发现记录下来。〞〔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展实验,适当时候 45

给与必要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形成。 研究蒸发
1、提问:空气中水是从哪里来呢? 学生猜测、汇报
2、提问:把水与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进展实验、汇报
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温度,再测量水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瞬间,温度计测量温度会是多少? 4、教师指导学生进展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展分析:为什么把水与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热,由液体形态水变成眼睛看不见气体形态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与沸腾现象。 了解水冰点;认识霜成因。
认识水蒸气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成因。 认识水蒸发现象。
回忆与解释 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 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稳固水三态及其形成条件。 水循环
46

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
4、小组讨论。〔用喜欢方式表示出水循环〕 认识水在自然界循环。 教学反思:
47

第三单元 奇妙声音王国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中以下一些要求来建构。 科学探究
1. 能比拟清晰描述有关现象,把自己想法清晰地传达给其他人。 2. 能清晰阐述对现象与运动规律推断合理性。 3. 能制作简单工具,能综合运用所学,创造性地制作。 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能区分声音大小与上下。
2. 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耳朵。
3. 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声音。了解噪音危害与保护听力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3. 体验科学主要特征是实证,目是认识客观规律。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教学目: 过程与技能
1.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问题。
48

2.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变化与停顿发声时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变化。 科学知识
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方法解决问题态度。 2. 学会尊重事实。
3.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联系。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问题。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变化与停顿发声时变化,括出物体发声时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联系。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开展
层次1:学生没有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这一概念。
层次2学生同意声音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但只把振动看成是摩擦、弹拨等一样发声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声音产生本质。
层次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建立振动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 49

动产生。
探究能力:使用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变化。
层次1:学生不能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与停顿时变化。
层次2学生可以通过间接观察方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与停顿时变化。但不能概括出物体发声时变化。
层次3: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变化与停顿发声时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变化。
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 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 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2、身体发声
50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