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

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6-03-05 20:11:45    下载该word文档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阴泽江

2014051094

院系班级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4物理学

指导教师 王德召

提交时间 201635


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

在老师精心的教导下,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更深地了解到当今我国的相关政策和各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使我明白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都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以及前人的艰辛努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对该门学科知识和各理论的深入理解。这学期,学校给我们开设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社会实践调查课题。通过老师给我们讲解实践内容及要求后,考虑到我是贵州省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土家族人,为了对我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我选择了“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及保护措施的调查报告”作为此次调查题目。

我县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形色各异,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在今天,人们都在追求时尚,赶潮流;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或已被遗忘,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失传。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此,我作为印江县的一名土家族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印江县人及其他国人能更好地传承印江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呼吁人们不要遗弃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来的很多有用的东西、为了弘扬印江优良的民族风情,需要我们每一个印江人的共同努力。由于家乡太远,坐车要2来个小时才能到印江,因此,我此次的调查内容主要从网上以及政府官网和书籍得知。下面是我此次的调查结果:

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简介:

(一)印江少数民族方面:

印江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浓厚。土家长号亢奋、激越,傩坛戏古朴、神秘,土家花灯洒脱、俚趣、摆手舞、苗家米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二)文化以及文物文人方面:

印江有书法之乡的美誉。明清以来更是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其杰出代表之一。蔡伦古法造纸、印江梵净山佛教文化、文昌阁、依仁书院……印江还哺育了中央委员、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仁人志士。

(三)民族风俗方面:

印江土家族有哭嫁风俗、祭神的习惯,我们地方叫做“朝山”,每年在同一天同一座寺庙去烧香拜佛,在县内不同地区所规定的时间和寺庙有所不同。一些农村大年初一,女的要十二点过之后才可以去别人家玩,说是女的会断人家的好运,而男的则是带来好运。在印江通用红棺材葬人,听说是为了纪念一位曹状元。

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2010年,印江县有土家族高腔山歌、印染工艺、焰火架制作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土家族过赶年、下洞祭风神、花灯戏、傩戏8项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印江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

(一)印江印染工艺

   印江印染工艺流传已近千年历史。印染分染色和印花两个部分,以土蓝靛为染料,以白土布为底布,印染成蓝底印花布,其代表作品凤凰升子底印花被面被收藏家亲睐。印江印染工序繁复,在花板制作、染料制作、染色印花等工艺流程中有几十道工序。其工艺品形式多样,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独特,富有灵性和美感。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整个工艺均为手工操作,技艺全靠师徒相承,世代相传。

(二)印江红雨伞制作工艺

   十七世纪末,印江城北官庄坝覃姓从江西引进红雨伞,之后,印江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创新,制作出来了独特的红雨伞。红雨伞由竹子、印江白皮纸、柿子油等19种材料精制而成。制作时先把竹子加工成雨伞骨坯,用石灰水浇淋、浸泡,然后用桐油掺油红(或品红、黄丹)涂抹,再用青油罩面即成。每把雨伞共72道工序,故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上算之说。

(3)印江合水长号唢呐

合水长号唢呐,始于明洪武年间。长号唢呐常以锣、鼓、钹、笛子、二胡、尺口(类似鼓板)配合演奏,8人为一拔或一堂,称为八音师或八仙师。唢呐清脆圆滑,长号浑厚低沉,交错使用,相得益彰。其表演形式有双人演奏、四人演奏,有单钹演奏、双钹演奏,可以坐堂表演,也能行进表演,灵活性强,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唢呐曲牌分三类,即正调、小调和散调。

(四)印江塘口高腔山歌

    塘口高腔山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演唱以一人领众人合的形式表演,其音调高亢明亮,腔声如呐喊,音律起伏迭荡。山歌内容多与山民生活环境、生产劳作相关,常于节日、集会等活动中表演,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代表。

(五)印江长路引

长路引是一种曲牌总称,一般在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时,花灯锣鼓人员在行进中演奏 ,由一个简单曲牌为间奏(过门),把望天香、牛擦痒、金线吊葫芦、鬼挑担、麻雀子嫁女、幺二三、堇巴郎等20多个曲牌串联演奏,各曲牌既可独立演奏,又可串联演奏,演奏时间长达3个小时。

(六)印江红棺葬

   红棺葬起源于唐初,城南云半曹某赴京殿试,高中状元,皇帝询其家况,曹某赋诗以答,忌,杀之。国人鸣冤,追曹以显爵,特赐葬红棺。为表纪念,印江成年人去世后,皆实行红棺土葬,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并且在中国只有印江县用红棺材埋葬,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堂祭、山殡(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等。

(七)土家喊山号

  号子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民间称为喊号子。在印江民间流传的有抬石号子、撬石号子、薅草号子、打铁号子、打夯号子、颠轿号子等,各种号子多为男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即兴演唱,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其旋律与劳动节奏同步协调,富有感召力和号召力,其目的在于凝聚力量,提高工效,共同完成劳动任务。

(八)印江土家族过赶年

   过赶年,亦叫提前过年,又称过蓑衣年。相传明朝时期,正值岁末之际,为抵抗倭寇入侵开赴前线,印江土家族先民毅然打破腊月三十过年的规矩,提前一天过年。先民们首战告捷,屡建战功。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后人也提前一天过年。过赶年程序是半夜起床,摸黑煮饭,不用刀切,把肉、豆腐、菜做成混合饭,祭祖仪式过后,人们坐的坐,站的站,蹲的蹲,狼吞虎咽,吃完后立刻出征。

(九)蒲氏墓朝拜

   蒲氏(1328—1417)遵义人,昭定蛮威武大将军敦武候田儒铭之妻,因田儒铭征剿朗溪十五洞蛮夷有功,元封太安夫人,明封恭顺夫人,寿终于朗溪,葬于孟关村一山堡上。田姓先民认为蒲氏是元明两代赐封的贵妇,福分大,墓地龙脉好,死后为仙,并把蒲氏墓地作为正月拜年上亮、三月清明挂亲祭扫、六月朝梵净山的第一站。集体朝拜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朝拜者除本县的外,有贵阳、遵义、凤冈、务川、镇远和毗邻的凤凰、麻阳、秀山、酉阳等地人。朝拜以祭祖为主,也有祈求生儿育女的,有祈求避邪消灾的、许愿的、还愿的。

(十)印江字牌玩技

   玩字牌是印江及其相邻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方式。当地人称字牌,外地人称苗牌 ,系采用白皮纸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牌面篆写中国数字壹到拾的大小写法,字体书艺极高,极富草韵而不失篆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游戏技法非常复杂,是民间数字游戏的典范。

(十一)印江土家族婚俗

自明代改土归流以来,印江男女青年缔结婚姻要经过很多程序。男方要请媒提亲、送书开亲、烧香、请庚、过礼。婚期前一天,女方要举办花园酒、哭嫁、辞祖。佳期这天,男方要发轿迎亲、回车马、拜堂、闹新房、回门等。

(十二)印江韵酒酿造工艺

印江朗溪韵酒是用本地所产糯高梁为原料,用药曲(米粉加草药汁做成)发酵、蒸煮等传统工艺酿制而成。韵酒时温度要适中,一般在15—25之间,其味甜酸而清香,色泽红黄而透明,能解渴清心。清末曾用此酒进贡皇族,故又称贡酒。

(十三)印江蔡家坳古法造纸

明代天启年间,印江蔡家坳一带就生产白皮纸,一直延续到今天。构树皮(又称楮皮)是古法造纸的主要原料,作坊及工具有土窑、舀纸房、铁锅、晒架等。生产过程包括选料、蒸煮、浸泡、漂洗、碎料、舂筋、打浆、舀纸、晒纸、收垛、分刀、捆扎、包装等多种工序,号称七十二道工。其产品具有质韧、抗氧化、拉力好、吸水性强等特点,常用于书画、制雨伞、斗笠、包装、祭祀用纸。其工艺相传为蔡氏后裔传入印江,故人们把这种白皮纸叫蔡伦纸。蔡伦被印江民间造纸业主尊为鼻祖、纸神,供奉于神龛。

(十四)印江焰火架编扎工艺

    火架又称阴火架,距今约有500年历史。焰火架由八块长方形皮纸板围成的空心柱体,里面共装十三台传说典故内容。施放焰火架时,点燃引线,引燃火炮,隔火板上传说典故彩画在灯火照耀下展示片刻,在火炮的燃放中,下一台传说典故内容又展示出来,直到十三台故事展示完毕。整个编扎按施放程序用竹条、皮纸、火药、鞭炮等精心彩画制作。

(十五)土家族金钱杆

金钱杆是印江土家族花灯中的一种道具,也是花灯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制作方法是把一根直径2厘米左右的竹子,把两端劈出约5厘米的槽子,在槽间穿上一根小棒或铁丝,然后穿上有孔的几十枚铜钱,在表演中发出独特的声响节奏。金钱杆的唱法为一人唱一人合或一人唱多人合,结构为过门、历史故事、二十四节气、十二古人等。

(十六)土家族摆手舞

明朝倭寇猖獗,横行无忌。为保卫家乡,抵御侵略,印江团龙土家人开赴前线,浴血奋战,抵抗倭寇。后来,为纪念在抗倭战斗流血牺牲的英魂,每年单月土家先民举行摆手舞活动,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兼融花灯、龙灯、傩舞、茅古斯舞、八卦铜铃舞、跑马舞、劳作舞和农事信仰等内容。

(十七)印江傩堂戏

   印江傩堂戏承传到第61代,已有上千年历史。傩堂戏表演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闭坛是酬神和送傩仪,开洞是正戏,腔调有913腔。祭祀仪式有四大坛:开坛、发文、立楼、搭桥;八小坛:领牲、上熟、参灶、招魂、祭船、和坛、投表、清册、送神、游傩等。除傩祭、傩仪外,还有傩戏、傩艺、傩技等杂耍。

(十八)印江土家族哭嫁歌

   哭嫁是印江土家的婚俗活动之一。梳妆打扮后的姑娘在出嫁前两天晚上,先由母亲开声引导,然后有节奏地放声大哭起来,同时,有好友陪哭。哭词有固定语句,如《开声歌》、《哭娘歌》、《哭爹歌》、《开脸歌》等,也有即兴发挥,所诉内容有叙骨肉之情、离别之苦以及自己成长过程等。气氛时起时落,时高时低,最后一个晚上成为哭嫁高潮,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新娘上轿前结束。

(十九)印江下洞祭风神  

宋末元初以来,每年六月六日,板溪下洞村老百姓设楮旗于广场,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便产生了祭风神,分启神、跩神、竖日月旗、杀牲四道程序进行。其跪拜仪节,先设神坛于风神庙或宗祠内,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神位和七十二种牲肉祭品。土师身着大红袍,戴高帽,执宝剑,先步入厨房作法,后返回坛前祷告,坛前神汉在土师作法后,即进行杀牲、跩神、竖旗、烹饪、煮稀饭,众人抢食而告终。

(二十)印江梯玛神歌

梯玛即敬神的人,亦称土老司。梯玛文化源于上古图腾时代,为了生存,土家族人幻想以巫术整治疾病,战胜强敌,征服自然,于是产生了歌乐体的梯玛神歌。梯玛神歌主要有摆手歌、进山歌、敬神歌等,融三教于一体,集九流于一身,以唱、跳、舞、吹牛角来歌神、娱神,祈祷平安,消灾避难,神灵附体,化险为夷。民间把梯玛神歌称为牛角吹出来的神歌

(二十一)印江朗溪封火桶子建筑工艺

   朗溪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至今保存着45家封火桶子,皆为封火墙围护的四合院,其建筑多为三柱二瓜或五柱四瓜的小青瓦房屋。正房与厢房,对天连成一体,梁架结构皆为穿斗式,置龙门于一角,天井内用青石平铺,正房前青石细钻阶沿,正房中间为堂房,置香火牌位,次间为寝室,稍间有的置厨房或寝室。面壁下部为走马板,上部为篱笆粉壁,厢房为雕花窗,正房和厢房的木柱、板壁、门窗均有雕画。

(二十二)印江古营盘建造工艺

   印江境内营盘有河西营盘、甘川营盘、居洞沟营盘、圣墩营盘、慕龙营盘等200多座,建有进站、出门、哨卡、瞭望台等,内有磨、碓、灶等,这些营盘封存着许多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遗迹,特别是朗溪镇境内的营盘建筑,体现了御敌战略联防和游击攻防体系的战略战术思想,其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

(二十三) 印江灯夹戏

   印江灯夹戏始于唐代,兴于宋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灯夹戏搬上舞台走向戏曲化,进而发展为一种花灯歌舞及戏曲艺术,表演艺术集唱、做、念、打、舞,身、眼、手、法、诀为一体,灯中夹戏,戏中夹灯,幽默风趣,寓庄于谐。印江灯夹戏有《巧英晒鞋》等70多个剧目,有曲牌丝弦、锣鼓两个大类130多个曲,其音乐有戏曲板腔雏型,有高腔、平腔和丝弦灯曲牌,表演有前代人留下的艺诀,戏剧情节中串有插诨打科,能载歌载舞。

(二十四)印江大溪沟采茶灯

   从唐朝至今,印江大溪沟采茶灯大致有两种,一是采茶姑娘在锣鼓、钹、二胡等乐器演奏中唱灯跳舞;二是以采茶姑娘为主,配有社会各行业人物表演。采茶灯主要根据所扮角色的职业特征,摹拟其形态和行业行话,其主要角色有12采茶姑娘、渔、樵、耕、读、商、僧、闲汉、生、旦、净、丑、末等。表演队伍的程序是牌灯、锣鼓人、彩灯、十二采茶姑娘、戏剧人物,最后是三教九流人物,舞步有十字步、踮步、交叉步、对穿花、麻花绞,曲调唱词有十二月采茶、花采茶、单采茶、双采茶、倒采茶、农夫采茶等。参与演出的杂员队伍,少则六七十人,多则百余人。

(二十五)印江民族中草药

    梵净山是典型的东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很适合中草药生长,素有中药材宝库之称。早在明代,印江已有药五会、地方医生僧侣等58个设药铺摊,为民众游客看病就医。80年代以来,县民族中医院李光华通过长期实地普查,采集标本,拍照,绘制了梵净山草药藏量分布图,编著了《新编药歌500解》和《梵净山中药资源名录》等书。

(二十六)开经门

    开经门(亦名开掌)。系以小儿推拿(按摩)为基础创立的独特医疗体系。我县民间医师,是以生姜醮水在全身部位推拿,口中念念有词,不停颂咏。开经门是用推拿、爆灯火、掐穴位、打肚筋等,对五脏六腑经络,贯穿血道,因其寒热温凉,施以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的手法。即可手到病除,效验立见。

(二十七)印江神仙豆腐

     神仙豆腐(俗名斑鸠豆腐),相传为明代九皇娘在梵净山闭关修身的一种食物。后来,印江土家族人求得制作方法,在饥荒年月以此充饥。神仙豆腐制作,须用上好斑鸠叶,洗净入盆,双手用力搓揉,挤捏,叶烂浆出,加适量泉水过滤入盆,再用事先沉淀好的糯谷草灰水徐徐掺入搅拌,感觉挡手即止,置阴凉处二十分钟左右即成。神仙豆腐细腻悠长,香嫩可口,老少皆宜。有明目益肝,爽肠疏胃,清火败邪之能,亦有降脂降压,增食减肥之功,人称绿色路路通

(二十八)印江木黄金豆腐

木黄金豆腐的制作,须选上好黄豆,置于流动泉水中浸泡三小时,再磨成豆浆。经过滤后入锅烧沸,再用酸汤点豆腐并搅拌,酸汤入浆所到之处成花路后,放上筲箕将窖水逼干,锅边四周扑放圆形的碗,将豆腐挤压在锅中,燃上文火,煮到豆腐微显金黄色即制成。金豆腐非梵净山天庆寺来木泉之水(当地人称豆腐泉)不能做成。点卤的过程神圣,点卤人先要焚香净身,一般不欢迎外人观看,怕外人带来晦气,出现浆变不清或煮成一锅散碴。金豆腐细嫩柔软、香甜可口。传说为明代宋神宗皇帝品偿后赐名,后作贡品,年年进贡,直至清朝。

(二十九)印江龙灯嘘花

   印江龙灯嘘花,亦称灯花。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傍晚时分,印江区域内的各路龙灯汇聚在宽敞道路或院坝,在锣鼓声、号角声、鞭炮声中,土家汉子赤着身子,舞动龙灯,放花炮的朝着舞龙汉子喷射,朵朵金花,闪闪火星,火光四溅,异彩纷呈,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三、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2005年以来,印江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开展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存量、分布情况、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系统的挖掘和抢救了一批有历史价值、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址投资建设

印江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2560万元建设了梵净山护国寺、新山门、拜佛台、休闲亭,永义紫薇园,县城民族陈列馆,严氏宗祠等文化住址。投入200万元建设了县城书法文化长廊和严演亮雕像,投资1亿元打造观音沟文化旅游度假村。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提升了书法之乡的文化品位。

(二)加大非物质文化宣传

该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音乐、舞蹈、书法、艺术、摄影等优势,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文化送到基层,并深入基层采风、体验生活,站在时代的高度,创作出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创作的《我心中的梵净山》、《这片心驰神往的土地》出版发行了《奋进中的印江》画册和《魅力印江》光碟,编辑出版《印江旅游画册》、《文学艺术作品集》、《印江文化辞典》等资料,印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文化铜仁地区著名剧作家林亚军创作了印江籍中国书法大师《严寅亮》剧本,被列为贵州省2008年重点剧目之一,严寅亮生平事迹将被搬上戏剧舞台,为打响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品牌起了深远影响。还把印江的民族舞蹈、民歌融入梵山净水印江情大型文艺节目并做成精品,让梵山净水印江情大型文艺节目进入多彩贵州系列节目,还有上映的《风雨梵净山》大型连续剧。

近几年来,该县连续举办了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中国梵净山庙会、印江民族文化旅游节和CCTV-7《乡村大世界印江印象》大型综艺节目等系列活动,并举办了印江民族服饰展演及茶艺表演,举行《颐和园》特种邮票首发式暨书法之乡--中国?印江严寅亮书法艺术研讨会,弘扬了印江书法艺术,宣传推介了书法之乡文化品牌。

(三)努力提高我县非物质文化质量

  我县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通过县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贵州省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补助资金的扶持,使该县一批具实力的文化企业得到发展壮大。主要生产经营的油纸伞、土家线耳鞋、印染品、旅游纪念品等民族工艺品。投入30多万元建成了印江民族服装厂,开发生产了少数民族服装、花灯舞服、土家舞服、绣花鞋、文化包、首饰等20多种民族文化旅游服饰销往遵义、贵阳、重庆等地。四、保护文物塑造品牌

  我县认真抓好县境内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做好全国第三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对农村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寨或区域进行动态整体保护,开展县级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切实做好历史文化申报命名工作。申报团龙民族民俗文化村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工作,启动中国书法之乡申报工作,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以红色文化为内容,把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军部旧址、纪念碑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严氏宗祠、文昌阁、梵净山赐敕碑申报国家级文物的申报命名工作。土家族过赶年、土家印染等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在十一五期间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在10个以上。

(四)开展非物质文化的活动

印江民族中学的办学特色就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依仁博文唯学创新”,这特色就是在教导同学们要传承民族文化,在课余时间里老师还教同学们跳土家摆手舞。

四、总结

我县的非物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少数民族渐渐地被汉化,很多民族风俗已经被丢弃,文化遗址被破坏,语言流逝,文物丢失等等。造成这些原因有很多。比如:受到现代潮流的影响,外来文化的传入,政府保护不力,政策不健全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可能会有一定成效:

(1)建立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县文化局抽调事业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干部成立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

(二)开展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建立自治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数据库,编制《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分布地图》。

(三)建立县级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积极做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搜集、整理、传承、申报等工作,抓紧时间建好县级保护名录。

(四)重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在学校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开展民间非物质文化活动。

(五)重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继承发展。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县城多举行印江非物质文化的宣传,

()加强领导和加大投入。县政府应加大力度改善文物遗址,严惩损害、偷盗文物的行为。

我坚信在全县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我县的非物质文化将会日新越异,各族人民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将会得到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保护,为继承、弘扬和拯救我县民间非物质文化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