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1

时间:2018-08-18 09:54:54    下载该word文档

23 隆中对

教材分析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演绎,它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历史佳话,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政治远见。学习此文,除了疏通文言词句,读懂文章内容,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探讨评价和拓展延伸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核心部分——隆中对策的分析,感受诸葛亮“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杰出才能,了解刘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品析陈寿裁减史料、突出重点、塑造人物的史家笔法,增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加大文化积累,为《出师表》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味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

难点

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诵读经典,打通障碍

1.听读课文录音,标画生字词和长句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质疑辨析,疏通词句

1.借助注释出声地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不能顺畅翻译和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

出声的翻译对学生而言十分实用和有效,既可以集中精力,同时便于判断语言是否顺畅,翻译是否准确全面。

2.提出疑难字句,师生共同解决。

①“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岂”:可,委婉而期待的语气。

②凡三往,乃见。——根据史料的不同,“三”有两种解释:一为三次;一为虚指,多次。

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效仿易中天先生品说三国的形式,我们今天也开一个师生讲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针对话题,结合文章,一起来品读千古名文——《隆中对》。

(一)一位智者——国士无双(多媒体出示话题一)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在陈寿笔下,他有着哪些“亮”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回答可能涉及的文句:

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自命不凡。

②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才能志向深受友人认可。

③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才能超群,堪称卧龙,一朝飞天,成就非凡。

④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高洁傲岸,不趋炎附势。

⑤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天赋奇才,不可多得,为刘备所认可赏识。

⑥诸葛亮的回答——洞晓时局,运筹帷幄,目光长远。

⑦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才能深受赏识,为人所嫉妒。

2.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评价,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体现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到的亮点来看这样写有何好处?

讨论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笔法多样笔力集中,处处为塑造中心人物服务。经由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体现主人公更加客观而全面。

五、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2.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整理诸葛亮有关事迹和后人吟咏凭吊他的诗词、对联。

2课时

一、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多媒体出示话题二)

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史书和小说也都各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则说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实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赞同刘备三顾茅庐,既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何他后来如此信任和重用诸葛亮,同时也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臣之情作了铺垫,符合人们对诸葛亮智者和忠臣的双重认识。

2)赞同诸葛亮毛遂自荐,他用卓然超群的智慧与远见说服了刘备。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君臣际遇,也能够体现其兼济天下的大志。

2.可以这样说,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比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三国演义》是小说,作者的目的是要抓住读者,因此会在情节设置上大做文章,三顾茅庐深入人心,是一个亮点,所以不惜笔墨,设置悬念和误会,来体现刘备的思贤若渴和诸葛亮作为隐士的高深神秘。

2)《三国志》作为史传文学,一要尊重史实,不能对情节夸大渲染。二者惜墨如金,此文重在突出诸葛亮政治才能,因此简写三顾而详析对策,意在用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打动读者。

(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多媒体出示话题三)

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将视线投注到这一席策论,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

1.从诸葛亮所作的分析来看刘备有哪些可乘之机和优势?

①荆州:“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②“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君。”

③“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看来诸葛亮是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让刘备看到了前方的希望。那么,他又抛出了怎样的构想去点燃他的希望之灯,使他坚信“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呢?

①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③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④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一对君臣——如鱼得水(多媒体出示话题四)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一席策论、运筹帷幄,最终让刘备与诸葛亮结下君臣情缘。对于关、张二人的不悦,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啊,当曹操痛失谋士郭嘉之时,刘备喜得诸葛亮,自然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而诸葛亮走出茅庐,辅佐明主,也算大志得伸,踌躇满志。根据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的了解,讲讲诸葛亮效力蜀汉的事迹。

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经由《隆中对》这篇千古名文,我们聚焦一代名士诸葛亮,重温三顾茅庐的君臣佳话,聆听卧先生的一席策论,近距离地感受了这位杰出人物的风采。请同学们课下借助工具书阅读《三国志·诸葛亮传》,写一篇题为“我看诸葛亮”的史评短文。

板书设计

千古名文——《隆中对》

一位智者——国士无双

一段佳话——三顾茅庐

一席策论——运筹帷幄

一对君臣——如鱼得水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