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南大学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海南大学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时间:2019-09-17 18:43:04    下载该word文档

海南大学重点学科简介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简介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机结合共建的学科,最初是以国家战略物资——橡胶为主要研究对象,现在拓宽到几乎所有的热带作物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热带”特色。该学科点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建立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被评为海南省和农业部重点学科,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2006年又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研究方向 本学科以热带作物(主要包括橡胶树等热带经济作物,木薯、甘蔗等生物质能源作物,香蕉、芒果、荔枝、番木瓜等热带果树,热带牧草和南药等)和主要农作物(如水稻等)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以下4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1)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主要探索热带作物育种新原理与方法,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热带作物新品种,研发能充分发挥新品种作用的配套技术。

2)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热带作物主要经济性状、抗逆性的形成机制,分子标记鉴定和功能基因克隆等,为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的新分子标记和新功能基因。

3)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建立热带作物遗传转化体系和遗传转化方法,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培育新品种。

4)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主要进行热带种质资源(包括橡胶、木薯、牧草、甘蔗、旱稻等)的挖掘、保存、创新利用,并建立种质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材料。

人才队伍 该学科点现有讲师以上科教人员65人,其中校内专职人员25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人员40人;有教授/研究员34人(含热科院,下同),副教授/副研究员22人。有研究生导师50名,学科人员平均年龄42岁。

学科点先后引进8名博士,在本学科在职培养硕士或博士12人次,在国内做博士后5名。在国外留学或进修8名。目前47人具有博士学位。

科学研究 7年来共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5项,经费达5687.3万元;横向及国际合作项目5项,经费为345元;院校科研基金253.2万元。国家级项目主要为:973”前期、“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开发专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央级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国家现代产业体系。

部级项目主要为: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留学人员科技活动资助经费、跨越计划、“948 项目、农业结构调整、南亚热作专项、农业部科技兴农专项。海南省级项目主要为: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

科技成果奖励:获各类奖励共40项。分别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特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3项,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3项。审定品种:通过审定的新品种16个。申请专利:已申报的专利13项,已授权4项。制定行业标准:热带作物描述行业标准28项。出版专著(教材):已出版的专著43部,待出版的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975篇,其中SCI论文51篇。

教学成果奖励: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海南省精品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2项。

人才培养等 招收博士后15名,博士生79名,硕士生307名。在学研究生发表论文330余篇,出版专著8部,3人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为本科生教授精品课程《遗传学》、《热带作物育种学》等45门,授课专业包括生物技术、农学、园艺、草业科学、植物保护等10多个专业;依托本学科申报了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为东南亚等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农业高级人才。

学术交流 先后承办 “中国-东盟热带农业技术研讨会”、“IRRDB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国际植物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协助商务部成功举办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热带农业技术培训班”、“东盟热带农业新技术培训班” 。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和学术资源优势,多次代表国家承担部分热带亚热带国家的科技援外任务。先后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100多名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10月)

化学工程学科简介

1999年,化学工程重点学科被评为海南省首批省重点学科, 2005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厅对首批省重点学科的验收。2009年,化学工程重点学科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联合表彰为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

队伍建设 学科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由具有化学、材料学、化学工艺、生物化工等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的,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主体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高职称25人,博士占30%,研究生以上学历占60%,留学归国人员10人,全体成员平均年龄36.5岁。学科成员中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海南省“515”第一层次3人、第二层次4人、第三层次11人、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

条件建设 学科先后建成了海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带多糖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筹)、海南省硅锆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筹)、海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成1个海南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同时,该学科已建成分析测试中心、化工中试实验车间、精细化工新产品创制基地、现代合成研究室、多糖研究室、材料化学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和粉体加工中心等研究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也配备了常规化学仪器设备。

该学科目前共有藏书20余万册,国内外期刊近200种。

科学研究 本学科立足海南本地资源开发和当地经济建设需求,初步形成“热带、海岛、绿色”的专业特色,拥有几个固定的研究方向:精细化学品的分子设计及合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海南特色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新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等,各研究方向均开展了具有自我特色的研究工作,科研工作立项数量和层次正逐年提高,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某些方面的研究已具有良好的国际影响力。2003-2009年,本学科纵向课题立项情况为:“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项,省部级课题及其他专项项目五十余项,纵向科研经费总计近1000万元。学科所承担的横向课题26项,横向经费共456.4万元。申请国家专利18项,项目通过鉴定5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7项,并积极地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海南省及相关领域的经济建设中,近5年转化科研成果共16项,被采用15项,带来经济效益近25000万元,受到相关企业的普遍好评与欢迎。发表论文500余篇,SCI/EI收录百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6部。

人才培养等 学科点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化工三个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化学工艺三个硕士授权点,并有1个海南省特色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已达1000人,硕士生82人。该学科点与南京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生,五年内共招收博士生14名,6人已获得博士学位。

学科点在学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五年,本学科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篇、 三等奖1项。研究生发表论文近百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2008年本学科硕士生获得海南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项,2002年一篇博士论文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学科点承担各种教改项目20项,发表教改论文35篇,教学成果获奖18项。

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已先后派出9位教师到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进行为期1年的进修。学科还邀请国内外本学科知名专家如我国著名精细化工专家杨锦宗院士、张淑芬、Subra MuraliDeeming Anton教授等十余人来校讲学并担任我校兼职教授,聘请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院士为“双聘”院士。本学科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达成了对口支援的合作协议,并与台湾成功大学、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Jena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密切的长期合作关系。

该学科点主办第二届全国无机化学青年学者研讨会、2005年应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2005年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学术研讨会、2005年布鲁克核磁共振用户会议、教育部高校第十八届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年会、第二届和第三届中韩先进材料、天然产物和海洋生物技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积极地扩大了本学科和海南大学的影响力。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10月)

诉讼法学学科简介

海南大学诉讼法学科于19976月被学校确定为八大校级重点学科之一,谭兵教授为学科负责人;19998月被海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一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谭兵教授为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教授)。学科于1998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海南省原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从19999月开始招收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至20089月,学科已招收10届共148名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7届共100名硕士研究生。同时,自2004年起,学科获准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已招收5届共42人,现有2届共17人毕业。学科招收的这两类硕士研究生共190人,已毕业的共117人。

队伍建设 学科现有成员20人(含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内跨专业教师各4人),其中7名博士、10名硕士;10名教授、6名副教授;有专职教师12人,校内跨专业兼职教师4人,校外司法机关兼职教师4人。其中有两名学科成员分别担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有两名学科成员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大型图书;有两名学科成员分别担任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民事诉讼法学》和《律师法学》的主编任务;有一名学科成员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并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担任主讲;有一名学科成员荣获教育部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

人才培养等 曾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荣获三等奖1项,本学科考研录取率、英语过级率等均居学校第一位。 依托该学科成立的“海南大学青年法学社” 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五年来,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生共公开发表论文130篇,其中属于重要刊物的45篇。

该学科出版教材料7部,并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据不完全统计,学科成员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的教研课题不少于十篇(项)以上,民事诉讼法学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科学研究 五年中,学科成员在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3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25篇,出版专著、教材21部,译著2部,大型辞书1(其中,不少科研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五年中,本学科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6项,司法部项目2项,省级地方政府项目12项,其他项目4项。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810月)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简介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于1999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现有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图像处理与传输的理论研究研究方向、网络理论与优化控制、基于海洋环境海洋通信应用研究、网络信息安全、旅游产业信息化等方向。

各方向及研究成果

1Internet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 近年来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被EISCI检索,出版专著6部,其中《现代情报检索理论》被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采用,作为研究生教材。承担了“八五”重点军事预研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等多项重大项目。该方向承担过2项国防军事科研项目,2项“863”技术攻关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SCI检索论文18篇。研究成果在探月工程、多颗卫星上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或者即将得到应用。

2)图像处理与传输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5篇,编写专著、教材12部。目前,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8项。先后出席IEEEIET等主办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5次,发表研究论文37篇。

3)网络理论与优化控制方向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5篇,编写专著、教材12部,并被大量引用,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好评。目前,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8项。

4基于海洋环境海注通信应用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9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1篇。

5)网络信息安全 先后承担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省级、国际合作等项目多项,己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两项发明专利。另外,在数字水印技术研究方向上,已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等计1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EI已收录4篇,完成专著、教材共3部,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科技成果奖多项。

6)旅游产业信息化 已主持或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3项,博士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已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已收录5篇。

队伍建设方面 本学科共有骨干教师3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2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本学科人员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8人,占学科总人数的38%;获得硕士学位的有10人,占学科总人数的45%

人才培养方面 累计共招收硕士生143名,其中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的有123人,一部分毕业硕士生考上国内知名高校博士。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810月)

水产养殖学科简介

水产养殖学科1999年被列为海南大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列为海南省首批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验收结果为优秀。2007年经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以水产养殖学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的“海南大学海洋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经评选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研究方向与特色 目前设置有: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生殖调控与繁育、热带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病害与控制、热带水产养殖生物开发利用与生物技术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设有水产养殖学硕士点和农业(渔业领域)推广硕士点。突出热带、海洋、生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主要研究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的种质资源、遗传改良和苗种繁育技术、增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等,为我国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高值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创新性科技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我国热带水产养殖产业化和现代化。

队伍建设 现有专业教师29名,其中有正高职称教师11名,副高职称教师14名,高级职称者占教师总数的82.8%;有博士学位者11名,占37.9%;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跨世纪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优秀知识女性1 人、海南省青年科技奖2人、海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学十佳”1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名、有全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6人。此外,本学科还有双聘院士1名,兼职教授6名。学科队伍年富力强,凝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

条件建设 拥有“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热带水生生物技术研究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南-东盟热带海洋生物科技合作基地”等技术研究平台,同时,海洋实验大楼、校生物技术实验中心、理化测试中心和教育部热带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分子生物学方向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设施条件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本学科还大大增强了水产养殖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

科研成果 2003-2009年,本学科共获准立项的科研课题115项,国家级项目37项,其中: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1项、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助项目3项、科技部其它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8项,其它项目50余项。2005年来获得立项资助科研总经费2081.1万元。其中承担和完成《名贵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等国家“86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14项、《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对海南岛东部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16(其中国际合作3)、《海水养殖鱼虾病害的免疫防治研究》等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等27(其中国际合作10)20089月至20099月共立项国家科技项目12项,其中: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1 项《热带贝类品种改良的分子遗传和生理能量学基础》、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海洋908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支撑计划计划委托课题1 项,经费合计440.9万元(未含211工程和省、校立项项目)。

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进步奖17项,专利17项,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32项。其中,2008-2009年期间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和个人)1项《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及其种质评价技术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和个人)1项《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主编出版专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共350多篇。

本学科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设有“产学研”基地5处,形成了很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在热带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育种和苗种繁育方面成果较突出,取得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在“产学研”基地帮助企业发展和个人致富,海洋鱼类繁育基地和方斑东风螺繁育基地都已成为全省水产养殖育苗大户,其产量可调节海南全省乃至地华南市场;培养出数位农业企业家,其中1人成为海南省劳动模范,并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致富能人”、“海南省十大科技致富能人”、“海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学科组已有1人成为海南省委办公厅经济社会决策咨询小组(九人)成员和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会委员、国家海洋功能区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对外交流与合作 5年有11人次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做访问学者,共有42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学术交流,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先后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世界华人虾类养殖研讨会”、“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2005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高校水产学科发展联席会等。

人才培养等 有省级精品课程二门,即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鱼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高,优良率达80%;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率达32.8%,有16人次获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2003年以来,共招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402名,毕业355名,获得学士学位246名。该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132名,已毕业60名,获得硕士学位59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49名、农业(渔业)推广硕士23名。近3年来,有43人次与指导教师一起分别在《水产学报》、《动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海洋科学》、《海洋水产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有9篇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五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通过率达到95.5%,研究生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发表率达到70%,申请专利5个,考取博士生13名,其中1名还考取韩国国立江陵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810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简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学科评估验收结果为优秀。

队伍建设 该学科建设之初由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和橡胶所等单位的有关系、室构成,2007年两校合并后进一步整合两校资源夯实了学科建设的基础。本学科现有科教人员44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学位10人。

科学研究 该学科有包括热带作物栽培原理与技术、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共197篇其中SCI收录4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3项,科研成果转化共2项、直接经济效益共22.14亿元;承担科研项目共121项,其中国家级18项,国务院各部门项目28项;

教学和人才培养 该学科是我校传统学科和主干学科,有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土壤3个硕士点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点。2006年《土壤肥料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2007年《作物栽培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农学实验教学中心” 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7年获得省部共建热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实验室,2008年获得省级热带作物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得省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2009年获得国家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2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3项,农学协会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学生社团。五年来共授予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93人。

国内外学术交流 几年来年共主办参加国际学术交流382人次、其中海外31人次。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培训班)2次,国内学术会议1次。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派往海外进修3人。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12月)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简介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是1982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第二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93年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海南省重点学科。本学科以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农产品保鲜贮运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

学科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已形成了热带果蔬贮藏加工学、热带特色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热带水产品加工原理与技术等三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1)热带果蔬贮藏加工学主要研究内容为:热带果蔬加工特性研究;热带果蔬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热带果蔬贮藏保鲜技术。2热带特色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内容为:热带特色食物资源原料或成分的性质研究;热带特色资源食品加工新工艺新技术。3热带水产品加工原理与技术主要研究内容为:热带水产品加工技术;热带水产品资源的活性成分提取及综合利用。

队伍建设 形成了一个具有高效率、高度创造性的学术体制有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主体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学科点2009年底拥有31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11人,占35.5%;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14人,占45.2%;拥有博士学位者16人,占51.6%;拥有硕士学位者6人,占19.4%。学术队伍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人,第二层次人才1人,达到了学科建设的计划目标。

科学研究 五年获得及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为69项,其中国家计委、科技部、教育部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务院各部门项目3项,省级地方政府项目4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经费总额达2276.31万元。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授权发明专利数5项。发表论文数349篇,其中学术期刊301篇,学术会议论文48篇,SCI收录48篇。出版教材、专著23部。参加学术会议120人次,举办、协办学术会议3次。很好地完成了学科点科学研究的计划目标。

教学与人才培养 过去五年新增加应用化学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两本科专业,并顺利通过新办本科专业评估工作,新增食品科学硕士点,新增加两个专业领域硕士学位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着力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过去五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01人,授予硕士学位70人,培养博士生8人。现在校研究生75人,本科生747人,完成了学科建设的计划目标。

条件建设 过去五年,新增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个校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中试实验室2间,学科科研实验室4间,导师科研实验室11间,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教学实践基地5个,另有联合培养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所属的专业实验室及学校公共实验中心可供使用;挂靠单位食品学院实验室新增加仪器设备价值人民币1100多万元,学科点科研设备新增569.36万元;图书资料由院(校)、学院、学科点(系、室)三方面组成,学科点每年投资3.1万元购置学科专用图书,现本学科点图书的藏书近2万册,国内外期刊30多种,能够满足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12月)

民商法学学科建设简介

民商法学学科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11月被批准为海南省第二批重点学科。2009年通过学科评估验收。

研究方向 包括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等方向。(1)民法学方向研究重点在中国民法典、中国物权法、中国土地法律制度、合同法、侵权责任法、亲属法、特区法制、南海法律问题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等方面,在中国民法典私权保护立法设计、中国物权法、中国土地法律制度、侵权责任法、特区法制、南海法律问题等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2)商法学方向,本研究方向在公司法、海商法、证券法、破产法以及特区法律制度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特区法制、公司法、证券法、国际旅游岛建设法律问题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知识产权方向。

队伍建设 民商法学科现有19名学科成员,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学科成员中博士8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海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人,全国知识产权百名高层次专家2人。。

科学研究 2005年至2009年,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承担司法部、国土资源部、海南省及美国亚洲基金会、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等项目32项,5年内可支配科研经费146.3万元,目前承担的科研经费合计66.5万元.2009年教育部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我国民法典私权保护立法设计》也已经通过评审正在公示中。2005年至2009年,本学科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7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7项(其中两项为一等奖)。该学科为全国、海南省立法工作提供了30余份论证、调研报告,直接参与了10余部法规的起草,在普及法律知识方面,学科组成员承担了50余次的讲座,其中包括为省级领导的法律讲座。

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 本学科承担了20余门(最多时达到42门)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民商法专门研究生课程,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实践教学基地25个,是全国先进班集体、五四红旗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的拥有者。2005年至2009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教材15部。 该学科共招收了8届硕士研究生,其中2002级有6人,2003级有12人。200410人,200512人,200612人,200711人,200814人,200917人。

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 2005年至2009年以来,本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活动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出国访学、讲学5人次,国内访学进修20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0人次,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学校合作科研5项,邀请高层次人才来访讲学36人次。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12月)

政治经济学学科简介

2005年,海南大学整合“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和“世界经济”两个学科组成“政治经济学”学科,由海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重点(扶持)建设学科。

学科目前有“市场经济与价值理论”、“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三个研究方向。共有研究人员17名,其中8名教授,6名副教授,10人拥有博士学位。2005-2009年,承担本科生基础课及专业课106门次,于2007年获得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授权点,现拥有世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硕士点。5年来,我们培养了756名本科生,68名研究生。目前在校研究生达到47名,共25名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发表论文86,其中重要刊物学术论文15篇。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 12项,目前,本学科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国家级及部委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20项,其他项目多项。20052009年度学科成员共发表论文总计190篇,其中重要学术刊物174篇,高校学报32篇,出版22种专著,10种教材,获奖成果20项。

本学科出国进修、合作科研7人次,出国讲学3人次,参加国际会议78人次,国外来点进修、合作科研4人次,国内来点进修、合作科研3人次,举办国内学术会议5次,国际学术会议6次。其中,与台湾成功大学合作研究课题——“两岸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比较研究”,每年一次,分别在海南与台湾举行学术研讨会。

目前经济学图书馆收藏有经济类图书近3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104种。文献覆盖了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领域。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12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于2002年被批准为海南省扶持学科,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四个本科专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学理论、中共党史、公共管理、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八个硕士点,建有海南省高校德育教学科研基地和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海南调研基地,承担着全省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和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学科研究方向 学科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规律研究、民族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三个特色研究方向。

学术队伍建设 本学科有教授15人、副教授10人、讲师2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学科成员平均年龄37岁,45岁以下者36人。其中,有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有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4人。有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4人。

教学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成员在学校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本学科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和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出版教材12部。本学科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2004年被评为海南省精品课程。“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成果 赵康太),在2005年获得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方位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新平台”项目成果( 韦勇),在2009年获得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转型时期的高校德育现代化研究》(胡斌武)获得2007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5-2009年,本学科共招收硕士研究生81人,获得硕士学位者59人。

科学研究 本学科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9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36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发表论文258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其他奖励14项。

本学科教师通过承担政府与企事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直接为社会服务。曹锡仁教授主持承担了《海南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等一系列省委省政府委托项目,安应民教授、庞京城教授、张云阁教授、宋增伟教授、李辽宁副教授等承担了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项目,制定了一系列的海南省服务质量技术标准。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既有效地服务了社会,又培养与锻炼了学科人才,提高了本学科的社会声誉。曹锡仁教授主持完成的《海南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在20049月海南省委宣传部印发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参照落实,2007年获得海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曹锡仁教授主编了《策论海南——关于海南研究及策划报告集》(南方出版社),2008年主持完成并出版了海南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成果——海南历史文化大系研究丛书108卷,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国内外学术交流 2005-2009年,本学科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1次(“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第二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3次,主办全省学术研讨会1次。五年来,本学科有21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人次出国进修、合作科研。

实验条件和图书信息资料105种重要学术期刊,所藏图书达到18000余册,并与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12月)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海南大学省级重点学科简介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