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客家民俗节日

客家民俗节日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永定客家民俗风情活动建议
一、日常民俗表演节目
1.歌谣曲调
地点:城门楼广场
内容:由竹板歌和客家山歌组成。竹板歌人手握4块刻成锯齿形状的竹板,敲打造成不同节奏,传统节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东》等。客家山歌演奏者一人唱民歌、汉剧,其他人用二胡、三弦等传统乐器伴奏,表演曲目有《八月十五看月光》等。2.器乐舞蹈
地点:客家广场活动形式:定点流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内容:
①十番音乐:用10件乐器组成的班子演奏传统名曲,在大型活动中,十番通常与大锣鼓、吹鼓手等互相配合,这种形式被统称为大锣鼓吹。
②五色锣鼓:5人组成,主要是由鼓手先起鼓,配乐手根据要求有节奏地配予不同的音色,一般表演时是边走边敲打。
③锣鼓吹:约由30人组成,队员穿古代服装,头系红布条,由两面大旗引路,敲大锣者在前,击大鼓者在后,紧跟后面的是打铜钟、吹笛子等,行进时,边走边吹。
④八音演奏:约由810人组成,,乐器包括扬琴、二胡等,节目均是汉乐,如《高山流水》《雨打芭蕉》等。表演者盘坐在一个方桌上,手拿唢呐吹奏,并且在头上、肩膀上、手臂上和腿上放点燃的蜡烛盘,分别放置7盏,所以称作“七盏灯”绝技表演。
⑤吹打乐组合绝技:一人同时使用6种乐器,既身背4件打击乐器、口吹唢呐、脚弹扬琴的组合演奏绝活。
⑥火罩舞:表演者手持1.5米长的火罩,火罩中装有燃烧的松明,随着锣鼓的节奏,表演者舞着火笼时快时慢,时高时低,上下起伏。
⑦穿花篮:由12名小女孩组成,每人一手提一只花篮(里面有烛光),一手持彩扇,用笛子、扬琴鼓等乐器伴奏。表演时,女队员排成长龙形,随着乐队的舞曲《采茶灯》,边舞边唱民间小调,并来回穿梭。⑧弄竹马:约有20人组成,表演者有统一的服装,道具有两支大“凉伞”“十匹竹马”队形步伐用鼓、锣、钹来指挥,唱歌则用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有固定的“竹马调”,其中竹马分2节前后缚在人的腰部,一手拉马一手提花篮,前后一个人撑凉伞带头,每人轮流穿唱一首或一两句歌词。
⑨踩高跷:用2人或多人踩高跷为特点,配以民乐,舞龙狮等,表演者穿古代服饰,用木棍绑成“平”字形或“十”字形固定于大腿、双脚,对着音乐踩点,表演节目主要有《水漫金山》《钟馗打鬼》《西天取经》等。3.戏剧
地点:古戏台
内容:提线木偶戏:由演员在屏幕后提线操控木偶来表演人物和故事,演出传统剧《郭子仪拜寿》《海瑞罢官》等。


二、重大节日表演节目
表演节目地点活动形式迎春牛城门楼广场—花灯广场流动百壶宴
元宵走故事、舞龙灯
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走锥床中秋烧瓦塔花灯广场作大福古戏台、花灯广场赛大鼓客家广场内容:1)迎春牛:
①时间:立春日在正月初二至十二日
②详解:立春日早晨“春牛”预先推至城门楼底,行接春神、祭春牛仪式,司仪高呼“田禾大熟、五谷丰登”吉语,扶犁的象征性地将犁插入土中,推春牛的吆喝几声。队伍按一定次序行进。迎至花灯广场后,这时“抢春牛”即将开始。“春牛”推下花灯广场边的绿化带,群众纷纷奔向“春牛”,将“春牛”撕破,勇敢者抢钱袋里的铜钱银币,据说将抢得的东西挂在牛栏上,一家人便能够安居乐业,福寿绵延,猪肥牛壮,五谷丰登。2)元宵走故事、舞龙灯:①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②特点:走故事与众不同的是与舞蹈结合,花灯表现得尤其突出③详解:所谓“故事”,即元宵迎花灯队伍中的化装游行。抚市“故事”常见的节目有:1魁星点斗;(2孝友无双;3桃园三结义等。舞龙灯,俗称“迎龙”客家话“灯”与“丁”谐音,又素有“闹丁闹财”之说,具有祈求祖灵庇佑风调雨顺,财丁兴旺的意义。常用龙灯多为9节,外加一颗篮球大小的戏龙彩珠。“龙鼓乐队”以一面两人抬着打的大鼓(俗称“龙鼓”)为主,配铜锣、钹等乐器,伴着与舞龙灯的动作紧密配合。十四晚上,持龙灯到龙湖举行“请水”仪式——紧锣密鼓敲着《请水谱》,烧香放鞭炮后,龙头对着龙湖舞三下象征着潜水的动作。十五元宵之夜,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单龙戏珠舞姿活泼,变化多端;双龙戏珠欢腾热烈,妙趣横生。短(9节)龙灯侧重表演花样技巧,长(11节以上)龙灯侧重表演翻腾旋转。舞龙结束,龙灯又要擎到原来“请水”的龙湖,同样举行简短的仪式,象征送“龙”回归水府,然后才把龙灯收起来,留待来年再用。(3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走锥床①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②详解:上午9“过锥床”表演正式开始,表演者赤脚缓步走过钉满铁钉的“锥床”随后“捞油锅”表演开始,广场上设立一口大铁锅,将食用油倒入锅中,并点燃柴火进行加热,油加热至沸腾后,将白色米糕放入油锅,约10分钟过后,白色米糕渐渐被炸成了深棕色,此时,表演者轮番上前,将双手伸入沸腾的油锅里,将米糕一一捞起,并分发给观众当场食用;中午11点,开始“上刀山”表演,广场上立着一根粗大的木柱,两边共插着36把锋利无比的钢刀,表演者光着手脚,沿着刀刃,爬到最高处;入夜,开始“下火海”表演,首先表演者向烧得通红的“火海”中洒了一些象征着生活安康的盐、酒以及烟丝,接着,数名表演者脱掉鞋袜,卷起裤腿,赤脚踩进通红的火炭里,一个接着一个走过火坑,有的人还抱着小孩子一起走过火海,均无一人烫伤。4)百壶宴
①时间:农历二月初二

②详解:上午10点,组织人员抬着“三太祖师”及“五谷大神”周游,百号队伍一路鸾驾执事,神旗飘扬,锣鼓喧天,放爆鸣铳,沿途烧香燃烛,这就是“保苗祭”。当迎神队伍来到花灯广场中央,工作人员接过神轿,开始“斗轿”,也叫“摇轿”,他们分成两方,各持神轿一端,肩扛重达150多公斤重的轿子,你推我顶,把轿摇得上下左右翻腾。退者为败,优胜劣汰,淘汰的一方换人替补,又接着斗轿,几十人就这样轮番上阵,直到最后比出高低。斗轿结束后,三太祖师和五谷大神停放在古戏台上,接受人们烧香供奉。供奉完毕,时值中12点,广场上数十张长桌“一”字儿摆着,成为一条宴席长龙,摆着一壶壶客家米酒、年糕等,伴着金钟乐鼓,百壶宴开宴,游客尽情品尝桌上各家各户的米酒和美食。

5)中秋烧瓦塔
①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②详解:烧瓦塔作为客家人的的习俗之一由来已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点燃烧瓦塔是用来做信号以抵御侵略,现在演变为以其庆祝新年红红火火,幸福安康。表演现场,围绕着“烧瓦塔”的四周相继摆放着树枝、柴油、硫磺等材料,三名烧火工正轮番上阵,往塔上一把把地撒着硫磺并泼上柴油,一座由土砖和土瓦搭成的近3米多高的空心塔正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和蓝色火焰,熊熊燃烧的火苗在瓦塔周围如同焰花灿烂飞舞,火焰从砖瓦的缝隙直向天上蹿去。

6)作大福:
①时间:农历九月十四日至十六日
②详解:作大福的中心场地俗称为神厂,是临时搭建的。古戏台正对着神厂,相距100米,白天、晚上演出汉剧或木偶戏,两者之间可容纳千余人,俗称大福厂。农历九月十四日这一天,开始吃斋,大福厂案桌上摆满猪肉、糍粑、斋团等,每张桌的供品叠得足有一两米高,顶上插一朵山茶花,迎神队伍汇集齐后,便开始巡游。十五日是开斋日,上供敬神结束后,一齐上荤供,在神厂的前面大摆酒席,各种工作人员200多人参加,俗称吃“散福酒”。农历九月十六日是送神的日子。同迎神那天一样,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保生大帝、民主公等10多个神明的造像,送回原来安放的地方。与迎神不同的是,神轿正面向后,而抬轿的人向前走,意思是神明在向送行的人们告别。下图为湖坑作大福场景。

7)赛大鼓:
①时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入年界)至次年正月十六日
②详解:打鼓的时候,几个人围在鼓旁,打鼓的人为指挥,锣、钵、铜钟跟着打鼓者的鼓板(节奏)转,列队行进时的鼓板时打三下或五下,再敲一下鼓边,脚步合着鼓点,步伐整齐,煞是威武雄壮。
③活动形式:举办一年一度的锣鼓比赛,赛锣鼓是一伙打完一阵锣鼓之后,另一伙马上接着敲起来,如果其中一伙不回应算服输,鼓声一阵接一阵,晚上围着篝火再赛鼓,直赛到两伙人马“讲和”

三、民俗文化“长廊”
地点:民俗博物馆;客家大道;主要旅游主建;各大公园等表现形式:壁画、剪纸、木刻、浮雕、纪录片等类别:1)历史文化
①五次大迁徙: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转南迁,历经五次大迁徙。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②红色土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从19293月至19306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三次由赣入闽,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战功赫赫,威名远扬,闽西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

2)民俗活动
①坎市“打新婚”:农历正月十一日,是坎市镇、龙潭镇等地卢姓人“打新婚”的日子。这天凡是上一年结婚的男子必须参加祭祖活动,祭坛设在五代开基祖林婆婆太坟前。新婚人家必须备好祭祖物资,午后由推举出来有威望的长老(俗称“酒醉公”手执擀面槌,由本房两名代表搀扶,外房一人鸣锣开道,他代表祖宗用擀面槌在新婚男子身上滚来滚去,滚左边说声“早生贵子”,滚右边说声“又生贵子”。如今计划生育,便改成“双生贵子”随着“酒醉公”似酒醉般跌跌撞撞地出场,整个场面沸腾起来,大家你推我搡,把新婚或未婚的后生推给“酒醉公”挨面槌。这种民俗活动从500多年前延续至今。
②凤城祭师太公: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岁,台湾郑经趁平西王吴三桂叛乱,乘机攻打漳州。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受福建巡抚杨熙之邀,前往漳州增援。尚之信部途经永定,受驻永定的靖南王耿精忠部下石满库部的阻拦,耽误了援漳的时机,漳州为郑经所破。尚之信盛怒之下,攻破永定县城,屠戮城中居民数千人。这是永定县城的一次浩劫,史称“乙卯屠城”。民间传说,屠城惨案发生前,永定城关万寿寺一和尚在城中一边走一边用筷子敲打碟子,他反反复复在大街小巷“筷打碟”游行,暗示城中人“快打叠”(客家话的意思是赶紧收拾东西走),逃离灾祸。不少人因此受到启示,逃到北门山后侧的山坑里躲藏起来,

幸免于难。师太公墓坐落在永定县凤城镇增湖塘,300多年来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师太公圆寂之日,进香祭拜者更是络绎不绝。③陈东“四月八”: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陈东乡以卢氏宗族为主的老百姓,要举行一次为期3天的声势浩大的迎神游村活动,祭拜陈东乡广圣庙内供奉主神玉封公王(东晋宰相谢安)。在迎神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100多名手执“三把连”土铳、负责驱邪开道的威武壮士,紧随其后的是仪仗队,而后是2名高举“回避”“肃静”牌的人,另有2人手执长板喝道,后面跟着锣鼓队。接着,是安放在轿子内的诸神雕像。每尊神分别配备一个高擎横彩标、彩旗的仪仗队和由20人左右组成的锣鼓队,还有文娱队和彩车。陈东“四月八”迎神活动,至今每年都要举办。陈东有“不重年,不重节,只重‘四月八’”的民谚,这几天比过年还要热闹。
④祭祀定光佛:从清朝嘉庆二十年1816)十月初一开始,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金灯胜会”,烧香祭拜定光古佛。另举行一个盛大的“抱佛子”活动,当天在门前和尚手里拿着悬挂数十块书写伏虎号的小牌的竹竿,已婚妇女用长钩钩小牌,小牌坠地就不顾一切抢夺,谁抢到谁就会喜生贵子。下图为祭拜定光古佛场景。

⑤定南瑞狮:定南瑞狮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新春佳节、开业庆典、乔迁之庆等,必定要有瑞狮贺喜。其表演形式主要有:“进门狮”“鸳鸯狮”“瑞狮吐珠”等,定南瑞狮的表演还有一种属于正场表演,其中分为四套:单引、双引、三大引、四大引及武术表演,又以单引即《沙和尚引狮》最具特色。

⑥龙南划龙舟: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太平龙舟盛会有500年的历史,比赛的场地是一个15亩大小、长约一百多米的池塘,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龙舟赛场。当地池塘里面赛龙舟,太平龙舟盛会龙船在竹篙点撑中缓缓前进,船上有人往塘中撒泼米饭和米酒,仪仗队员绕塘游行3周半后即登岸快步行进,在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中环游鲤鱼寨,直到送龙神老爷返庙上座,最后才返至河边,将小纸船和游船鸭丢入河中随波流下,以示将灾邪带走,吉利留下。

宁化七夕拜巧:宁化称“乞巧节”,也叫“七夕拜巧”,源于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节前三、四天,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绘制彩画、做“巧姐鞋”和写“巧书”,儿童们纷纷竟相比美。至七月初六,家长便组织孩童制作巧果,备好若干时令鲜果,并于庭院中或大厅天井旁,用竹梢搭拱彩棚,意为“天桥”“天桥”下设案焚香,陈列果品,教幼儿跪诵:“儿年少,志气高,乞赐巧,姓名标”之类的巧书,由塾师传授祭典仪礼。此为七夕拜巧之俗。
3)工艺美术
①剪纸工艺:汀州剪纸工艺源于清代帝后生日摆万寿,民间张贴红签(剪纸图案)以表庆贺。后来逢春节或新婚喜庆,多巾红纸剪成的各种艺术图案或文字,寓庆贺祝福之意。

传统图案有“鸾凤和鸣”“松鹤延年”等,文字有“福,禄,寿,喜”等,多出自巧妇之手。民间剪纸不限于妇女,有专门剪纸刻纸的艺人,各种图案应手而成,巧夺天工。

②制画工艺:制画主要有版画,壁画,字画,蛋画,铁画,画像等。以长汀上官周,宁化黄慎,上杭华岩,武平李灿均为代表,特别是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更具影响。③手扎工艺:客家手扎工艺品种繁多,依物施艺,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灯扎,纸扎和花扎四种。

④竹制工艺:主要用毛竹、苦竹作为加工竹器重要原料,经过截筒、旋节、刮青、破竹条片,剖篾,并经脱油、漂白、着色等表面处理后制成竹制品。

⑤擂茶: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如将乐擂茶,其过程是添料、细擂和喊茶,边擂边唱擂茶谣,其中细擂这一环节往往是宾客和主人轮流动手擂茶。

4)礼俗展示
①弥月周岁:弥月,仪式主要有:剃胎发、敬神、喊鹞婆、报丁及开斋。百日,娘家送给婴儿礼物“百家衣”和“百家锁”。周岁,周晬礼最普遍仪俗是“抓周”

②婚嫁礼仪:客家人婚嫁一般要经过几个程序:看妹子,合八字,流家风(差家)完聘(送日子),挑席(起嫁),送嫁,迎亲,拜堂,宴会,洞房发烛,回娘家(转门)

③岁时礼俗:立春,各地有迎春的习俗,如高陂镇西陂村和下洋镇中川村的迎春牛活动最有特色。清明有“清明前,扫墓完”的规矩,下图为清明粿。

夏至,历来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会上火,反而对身体有益,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因此,夏至吃狗肉的习俗至今依然如故。七夕,又叫“乞巧节”,这天晚上,民间有在楼外观天象的习俗。立秋,客家人过秋有庆丰收的意义,如立秋舂糍粑。冬至,又叫过冬年,要敬神、做米饭、做汤圆、吃线面。冬至以后开始酿酒,为

春节做准备。如高陂镇西陂村过冬年最为隆重,在全国第独一无二的塔式天妃宫——西陂天后宫进香祭祀妈祖、关帝等。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客家民俗节日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