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生态环境问题案例

生态环境问题案例

时间:2018-12-24 02:10:11    下载该word文档

1、下面是一组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材料

材料1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2

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已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量猛增,竟超过当地草场合理载畜量的50%,在草场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的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扒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荀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2)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绒山羊养殖超载现象。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管仲和荀子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起来的主张。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带来牧民增收的契机,牧民为了经济收益而超量养殖绒山羊,绒山羊破坏草原生态,最终恶化的草原环境又会影响牧民经济收益,乃至威胁到人的生存。这正说明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绒山羊超载现象还说明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牧民在养殖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一定要在草场的合理载蓄范围内。

3)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治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下面是一组关于人类实践活动与生态失衡的材料。

材料1

三峡工程历经15年建设,已接近尾声,今年首次错峰防洪,长江两岸安然度汛。工程每年发出的清洁水电相当于5000万吨原煤发电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亿吨。但是,自去年进入初始运行期以来,其对长达600公里库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长江河道形态产生的影响,也逐步显现。

三峡库区历来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状况远未得到根本扭转。三峡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质恶化,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特别是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等情况突出。今年丰度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小江浮萍、水葫芦疯长等问题。200782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三峡大坝之忧》指出:“三峡大坝项目正面临着山体滑坡和水污染等始料未及的问题”。

新华网:我国正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诸多问题(2007925日)

材料2

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重要国际湿地,更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和阻挡西部荒漠化“东进”的天然屏障。

2004年,媒体刊登一张卫星遥感照片,让人吃惊不小。照片清晰显示:一个面积达96.7平方公里的湖泊从青海湖分离出去;青海湖由单一大湖“裂变”成一大数小的湖泊群。这是一个青海湖地区生态恶化的突出“表征”。有人预言:如不加以保护治理,青海湖将“彻底蒸发”,成为下一个罗布泊。

环湖地区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目前,湖区草地退化面积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青海湖流域沙丘和风沙土地面积超过760平方公里,比上世纪50年代末扩大300多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10.12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湖区许多草场毒杂草蔓延,鼠害严重,部分草地变成“黑土滩”。

补给水减少,蒸发量增加,青海湖不断“瘦身”。近百年来,青海湖水位下降了约13米, 湖面面积缩减了700平方公里,亏水550亿立方米。有关人士指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得到有效遏制,青海湖水源补给会进一步减少,周边沙漠快速扩张,湖面萎缩更快。

环湖地区生态恶化有“天灾”,更有“人祸”:该地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全球性气候变化,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对其生态影响巨大;人口快速增长,过度放牧和长时间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对青海湖地区生态恶化推波助澜。

针对青海湖生态所患种种“病症”,国家正式批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将实施湿地保护、草原鼠虫害防治、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态保护林建设、水土保持等多项生态保护工程。把人为保护和自然恢复有机结合,以求合理“有度”利用环青海湖地区的自然资源,减轻人类的活动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民日报:10年时间给青海湖“疗伤”(2008215日)

材料3

法国的著名学者克洛德?阿莱格尔指出:“人类自从在非洲森林旁边出现以来就为了生存而与自然搏斗。人类从大自然中盗取了火,挖走了金属,人类改造了它的土壤、污染了它的大气。现在人类必须明白,开采的时代结束了,展现出来的是管理与保护的时代。对抗的年代过去了,展现出来的和睦的年代”。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2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

2)生态失衡的实质是什么?

3)如何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答案]

1)材料12反映的是由于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进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和交换,导致了生态失衡。

2)生态失衡的实质。从表面上看,生态失衡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3)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人和自然的平衡有两种类型:一是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种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这是现代社会和当代的实践应追求的发展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节约使用、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下面是一组关于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材料。

材料1

自从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从发展观上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观点:

一是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类为中心,自然本身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自然只是作为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

二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所有自然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物种都是“平等”的,人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自然界的“普通公民”,和其它动物一样完全控制于他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人对自然的作用完全被掩盖在自然的压力下。

材料2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就剥夺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器。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北坡得到精心培育的松树林滥用个精光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山区牧畜业的根基挖掉;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来。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不知道和这含粉的块茎一起他们也把瘟病症传播过来了。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评价“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点。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答案]

1)“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没有看到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和人类对自然界依赖性的一面,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不恰当的夸大或歪曲,对人的一切活动都认为是合理的,这是造成今天人类面临诸多“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是自然界“主宰”的狭隘观念,但同时也把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消解了。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把“人”和“自然”简化为因果链的两端,纠缠于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自然为中心的思维怪圈,没有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本质。

2)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好。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与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为基础,转变传统上的环境末端治理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同时实现最少的废物排放,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下面是一组关于规律的客观性的材料

材料1

青蛙是农田的“守护神”,一只青蛙的捕虫量可超过自己的体重,50只青蛙就能使6亩的稻田免遭虫害,蛙粪又是上等的有机肥料。青蛙还间接对疟疾及其它一些疾病的爆发有抑制作用。

材料2

近年来,有些国家大肆捕食青蛙,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1998年,孟加拉国人从稻田中捕捉了5000万只青蛙,出口到西方国家的食品市场,其所得不过1000万美元,结果造成虫灾严重,该国不得不每年花30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灭虫药,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又十分严重。

这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有意识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结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2)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活动,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25.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倾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倾向。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财力和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适时作出了“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依据国情,中央连续多年出台了支持“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按规律发展经济。

[参考答案]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发展经济应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依据国情和对规律的认识,科学判断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适时对经济发展作出调整。

3)发展我国经济,应将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出发展经济的正确政策,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5、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就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和我们的意志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依据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回答:

1)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怎样才能从‘盲目必然性’的奴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参考答案]

1)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说明了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在没有认识规律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受规律的摆布,即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2)人们要从‘盲目必然性’的奴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才能认识规律。人们只有认识了规律,才能利用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去改造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6、下面是一组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一个半世纪以前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就从科学与资本主义工业的结合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应用中产生的两面性问题,“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材料2

爱因斯坦说:“人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奋斗目标;关心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结合材料回答: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全球问题的产生”。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全球问题”的产生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所造成的。“全球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人自身的问题,是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建制的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问题”,必须进行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和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2)第一,它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它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实践和生活空间,从而使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第三,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字化、模拟化和形式化的趋势。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生态环境问题案例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