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整理案例

整理案例

时间:2014-06-30 20:18:40    下载该word文档

老师 看我整理的好吗?

在《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一直特别关注健康领域中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其中对中班幼儿提出目标:能整理自己的物品。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幼儿学会整理,可以有助于他们养成爱整洁、生活有序等良好习惯,也能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进入中班下学期,我们把孩子们的一些绘画材料交给孩子自己整理保管;3月份,天气开始变的暖和了,孩子们脱掉衣服也需要自己整理保管;需要整理的东西增多,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形毕露:户外活动脱掉的衣服拿进教室随便放桌上,没有折叠整理塞进柜子;画完图画后,垫画时用的报纸放在桌上不整理入柜,蜡笔放的横竖不齐。于是乎,我决定对孩子的整理问题进行追踪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1、督促教育 扬汤止沸

户外活动后看见第一个孩子章俊,拿着衣服放入柜子时,我就连忙跟上去来到柜子前面对他说:“衣服折好放入柜”章俊听了我的话,拿着衣服来到位置上折叠好然后放入柜子。接下来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我都提醒督促。接下来的几天中,孩子们都在我密切监督提醒下,整理好衣服放入柜中心中窃喜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有一次户外活动后,我带领着一部分孩子先去盥洗室,还有一部分孩子让他们自己拿衣服整理后入柜,但当我出来时发现好多孩子的衣服捏成团,乱七八糟的放入柜子,还有几件衣服衣角都露出在柜子外面。在往后的几天督促教育中,我细心观察发现督促到的孩子:今天老师看着我,我要放好,明天老师没有看到我了,我还是比较喜欢乱七八糟的把衣服放进去就好,折好还要放整齐太麻烦了。看来我们的办法充其量只是“扬汤止沸”。

分析:教师采用的方法是督促教育,通过教师的时时监督提醒整理自己的物品,看似取得了效果,但是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是典型的事倍功半。而且这样的方法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理自己物品的问题。针对孩子们整理的这种情况,用督促教育法显然是“扬汤止沸”。因此,应该从幼儿入手,有效的激发幼儿主动整理自己物品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2、苦口婆心 反复无常

看着近段时间幼儿园对我们老师也开展整顿整理自己的物品,每次开会总是会苦口婆心地提醒我们;慢慢地发现这个办法也行,我们老师在提醒下每天都会认真地整理自己物品。是呀,“苦口婆心”这也是老师的“杀手锏啊!”未必不是好办法,多说先让孩子自觉的做起来,然后慢慢就能养成习惯了!

从此,每天开始了我们“苦口婆心”的道路,画图画时就跟孩子先提要求:“画完后把自己的蜡笔、报纸整理好放在柜子里,报纸放下面,蜡笔放上面。”

脱掉衣服就会说:“找到自己的衣服,先折好,然后整齐的放到柜子里,衣服放在蜡笔的旁边,要整齐噢!”

有一次我们去参加试教的半日活动,班中两个老师都去听课了,由大班的老师带领幼儿户外活动,等我们回来后发现衣角露在柜子外面,打开柜子一看孩子们的衣服又是捏成一团乱七八糟的放着,安奈不住当时的情绪,大声质问:“你们怎么回事呀!衣服又乱七八糟放了,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一个小声的声音冒出来:“今天老师没有提醒我们!”面对孩子小声的一句话,我沉默了。

分析: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孩子的不整理习惯其实长久以来积累的,而我们对孩子的整理习惯进行培养,只是刻意地提出一些外在要求,有太多地限制说教,教师的过分指挥,使孩子陷入了消极和被动中,所以孩子失去了兴趣,一不留神就会逃之夭夭,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了。对此,我决定改变策略,再次尝试。

3、促膝交谈 意外收获

餐后快乐活动到安静午睡,这中间有一段整理时间,我想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谈话过渡。有一天艳阳高照,孩子们都脱去了外套,接下来就是整理活动了。这时,我把自己坐地椅子拉到贴近孩子坐的地方,笑盈盈地问:“嗨!你们是怎么整理这些衣服的啊!我也想学学。”陈佳妮得意的说:“我是把衣服先折好,然后放进柜子的。师:“噢!原来你是先整理后摆放的。”罗泽奇说:“我们是两个人把衣服放一起的。”师:“一个柜子,两人一起用,你的放上面,我的放下面,你们真友爱。”陈丽烨垫着脚,举着手已经很久了,我提到她的名字时,她大声的说:“老师、老师,我放的时候是把整理好的衣服放在蜡笔旁边的。”师:“你把这样的小细节都说清楚了,大家能像刚才说的那样整理自己的物品吗?”“能”大家可来劲了,都拿着衣服开始折叠整理。我故意在孩子们面前大声说:“瞧、你们都长大了,自己的东西都会自己整理,并整齐的摆放,今天会,明天也会,天天都会这样的,对吗?”那天,意外的发现孩子能主动整理自己的物品。从孩子们整理中,我感受到了第一次的成功。

分析:老师真诚、笑脸相迎的和孩子们一起近距离的坐下来,谈论整理的问题;在大家的谈论中,老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站着或遥远的坐着和孩子们谈话,而是注意倾听孩子们的话,并加以引导、轻轻提醒,这样的情景无形中拉近了孩子和老师的距离,增加了亲密接触,更能满足孩子心理的需要,从而使孩子更亲近、更喜爱老师,愿意听老师的话,效果胜过苦口婆心的提醒。

4、图标提示 形之有效

今天的整理活动时,我走近柜子看他们的整理,想好好的表扬一下这些小家伙们,突然听见陆炫伊对王钰卿说:“你怎么把衣服放左边了呢?衣服应该放右边的,蜡笔放左边。”卿卿不服气的说:“我刚才看见张锦恺他们也是这样放的,你是放错的。”炫炫拉着旁边也在放衣服的连一诺问:“你们怎么放的呀!”诺说:“我们先看看柜子的那边有东西,没东西的地方放衣服。”······

看着新的问题,想起小班时,“把玩具送回自己家”的活动中,利用各种图标来帮助幼儿学习分类归放。为何我不在柜子中做上标记!让孩子整齐、有序的分类归放整理。

第二天,孩子们看到自己柜子里的标记,拉着我的手询问:“老师,这里的图画是不是告诉我们蜡笔放左边,衣服放右边。”“真聪明,老师刚想跟你们说这件事情呢!想不到你们自己先看见了。”那天,孩子们进行了分类归放整理。

分析:老师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整理活动,而且会把握时机,当发现活动存在问题时,及时用“看图标摆放”,让图标提醒幼儿进行分类归放;而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放左或放右去引导孩子,图标提示解决了孩子空间感不强而乱放物品的弱点。

5、快乐游戏 激发整理

孩子从小就没有整理的习惯,要他们一下子就会自觉地整理,整理有序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而且纯粹的收拾、整理是比较枯燥的,孩子往往兴致不高,几天后又会重蹈覆辙。所以,我又采用了“快乐游戏”的方法。一开始,我们在自己班中进行“我来帮帮你”地整理游戏,有几个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整理不好,或者老师去检查时有几个孩子总是有点不整齐,我们就请这些能力弱的孩子,自己去找平时生活中比较好的朋友,请他们帮帮你。从一开始的“我帮你”,过渡到“我教你”,最后到“我们放的真整齐”。在孩子们把自己柜子里的东西都整理的较整齐的情况下,我还带领孩子们进行“大带小”活动“弟弟妹妹我来帮你”,天气晴朗的餐后,我们总会带领孩子帮弟弟妹妹整理好衣服,放入他们的整理柜中。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喜欢整理,图书柜里的书放整齐了,用过的笔也会询问老师是不是应该放在固定的地方。

分析:《指南》精神“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我们用多种游戏活动肯定和赞扬孩子好的整理行为,帮助幼儿建立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以后自觉地整理打下基础,让孩子从收拾中得到成功感和乐趣,才是收拾整理的最大动力。

6、家园同心 养成习惯

在一次和高诗楠家长交流时,家长很惊喜地说:“老师,我们家楠楠最近玩好玩具后没有我提醒自己在整理收玩具,是不是老师你们平时在说。”我把我们近段时间开展的整理活动跟她交流了一下,她点头肯定的说:“那我们家里是不是也应该让她自己整理一些自己的物品,来培养她的这种习惯。”看到家长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我觉得应该让家长一起同心来培养孩子的整理习惯。于是,我在家园互动栏中张贴了《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家长帮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习惯》等文章,让家长认识整理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引导孩子正确整理的好办法如:准备一个固定的地方或箱子贴上标记,让孩子收拾自己的东西,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收拾东西,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或满足他的某些合理的要求等等。一段时间后,几个家长围在一起讲空话的话题是“孩子会整理了”,炫炫妈妈说:“我们现在衣服脱掉一定要折好,放在沙发上才去玩的。”陆圣琦妈妈:“是呀,我们家的自己的玩具现在不用我们整理了。”听到家长们的这些话,我高兴地说:“是我们的同心努力,孩子们才会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分析:《指南》明确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期望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的形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习惯养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同心,实现“家园双向互动”。在家园互动教育中,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

三.案例反思

1、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是《指南》反复强调的一个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求必须伴随尊重,尊重必须伴随要求。教师在提出教育要求时,是以尊重的方式进行的,它包括尊重幼儿的经验、个性、行为习惯等,而尊重本身就是一种要求的方式。活动中老师进行促膝交谈,能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甚至向幼儿学习,将自己置于幼儿的伙伴的地位,而不是居高临下,这样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互相探究、积极表达、创造美好的情景就自然呈现。从这里我们看到:我们越尊重幼儿,越是给他们自由,让他们面对问题解决,去处理,幼儿就会感到责任的重大,越能独立承担。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醒目标记。

在许多情况下,幼儿没有规范、规则意识并不是幼儿有意不遵守,而是因为他们对那些有成人制定的规则语言不是十分明了或者“忘记”大。而醒目的标记能时时提醒规则的存在,强化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它的效果远远优于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可谓“无声胜有声”。

3创设多彩游戏 强化整理习惯的形成

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建立动力定型,最终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案例中“我来帮帮你”“弟弟妹妹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整理活动,使他们有条理地收拾物品,这样,幼儿的良好整理习惯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习以为常地形成与习得。

4家园密切合作 共促幼儿好习惯

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和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幼儿养尊处优,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许多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造成了孩子不整理物品的原因之一《指南》要求我们培养幼儿能整理自己的物品,但要使孩子的整理习惯得到根本上的改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除了在幼儿园对孩子们进行整理物品的引导,还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活动中,家长看到幼儿的进步,他们开始从无意识地注意,到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这需要在家园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共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整理环境。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整理案例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