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异同

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异同

时间:2012-03-13 12:31:24    下载该word文档

艺术探索2009 年第23 卷第2 期(总第93 期)

(下转第126 页)

艺术探索2009 年第23 卷第2 期(总第93 期)

李妍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苏州园林和昆曲的

共通美学价值

艺术探索

ARTS EXPLORATION, JOURNAL OF GUANGXI ARTS COLLEGE

2009 4

23 卷第2

Apr 2009

Vol23 No2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就是对于苏州园林最切

实的评价;百戏之祖归昆曲,天下昆曲出苏州,这是对于苏州昆

曲的基本常识苏州古典园林和昆曲艺术分别被评为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苏州园林与昆曲二者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不细细品味是

不会明白的,我们不能只从肤浅的游玩观赏的角度去看,而要

深入地研究品尝,还必须从知识理论精神境界上提高

1.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历史渊源

说到苏州园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 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

园囿,第一部昆曲大戏浣纱记即取材于此私家园林中,在东

晋的辟疆园之后,有唐五代以来始建的沧浪亭该亭原属吴越广

陵郡王钱元南园的一部分,后由北宋诗人苏子美重建,南宋初年

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作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具

备深远的历史文化感五百名贤祠内粉墙上嵌有594 幅历

史人物平雕石像,记载了从春秋到清代两千多年间苏州著名的

历史人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人物,也同时被元杂剧和明清昆

曲搬上了舞台沧浪亭主韩世忠及其伴侣梁红玉,就是戏场上常

演不辍的人物倘若在山顶的沧浪亭唱曲看戏,从四面八方看去

都有向中心和上面聚焦的感觉,这与中国戏曲近乎于全景观剧

的审美习惯较为一致园林中有御碑亭,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从

今古奇观故事中改编过来的御碑亭》。

2.苏州园林与昆曲的表现意境是相通的

真正的艺术欣赏要进入一种虚境,欣赏园林就需要进入一

虚境,欣赏昆曲同样如此在昆曲舞台上,仅仅一桌两椅,就

能让观众在演员细腻丰富的表演和婀娜多姿的形体语言中感

受到无限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在园林中也能找到,无比皎洁的月

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苏州

园林对现代人类有很大的帮助,现代的都市人压力很大,漫步苏

州园林,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雅,而且可以从今日寻找到昨

欣赏昆曲也同样如此,昆曲在一个坐立不安的欣赏者面前,

可以说是毫无魅力可言同样的,在苏州园林里的走马观花的游

客,他们没有真正领略到园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造园者们的精

心设计,因为没有一份细微和恬静的心态来欣赏是无法得到美

的享受的再看昆曲,人们都知道,昆曲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是

非常高雅的阳春白雪,由于诸多的因素,这只旧时王谢堂前

虽然最终没有飞入平常百姓家,但由昆腔而衍化的一种影

响深远的戏曲程式,凭着她自身的魅力顽强地活到今天

3.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的创作法则是相通的

作为两项有着古老传统历史的艺术结晶,苏州园林和昆曲在

创作法则上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二者的发源地同在苏州,无论设

计者还是观赏者都会从苏州的地方特色来细细品味它们有着四

百多年历史的昆曲艺术,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是集

音乐舞蹈诗歌美术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表演并不

是简单地依靠程式来体现的,更注重的是人物的内心体验,舞台

上每一个人物都是内在(自然美)和外在(程式美)的结合体,虚实

结合,情外有情,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每个折子戏都有完整的故

事情节,有开始高潮和结尾

再看苏州园林,苏州古典园林出于文人画家与良工巧匠合

作之手,著名的画坛明四家,也曾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园林艺术

之中,据记载,文征明就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苏州园林将美的

自然景物与各式建筑艺术精巧加工,彼此渗透融会贯通,是自

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成为富有文化历史和诗情画意的综合艺

苏州园林内涵充实丰富,景外有景,弦外有音,是凝固的诗

立体的画,是体现艺术含蓄美的最全面的典范,是中国民族艺术

一大特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件瑰宝

4.苏州园林和昆曲在布局结构上是相通的

苏州园林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而昆曲

也总是悠悠扬扬地弥漫在苏州的大小茶馆清代作家李渔在他

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对我国的传统戏曲和园林艺术都提出了

许多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园林讲究布局结构,而戏曲结构也应

该像园林一样,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

见起伏李渔强调曲折之致的理论,道出了东方美学的特征之

一,由此可见,欣赏昆曲的原理与欣赏苏州园林的原理有着不可

否认的内在联系和共通之处

5.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的风雅气韵是共通的

苏州园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

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而此时兴盛的昆曲又为苏州文化艺术的

天空增添了一抹绚丽的霞光如果要追根求源,那么,昆曲原本

并不属于那种大剧场商业演出的艺术形态昆曲是园林之中的

清曲一脉,更多地体现出文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本性风雅向来是

苏州的气脉,高雅也一直是昆剧的象征,两者虽然不是完全相

合,但它们在古韵悠悠的苏州城里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苏州园林和昆曲共同的文化成长背景

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具体环境,都只是断藤之瓜

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是无法复制的

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

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园林可以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建

筑,但是古树是不能复制的,正因为这些古树,才能更好地体现出

园林的实际岁数和顽强的生命力从园林文化的这个特点,我们

不得不将它与昆曲结合起来唱戏的人尽可以把

[摘要] 苏州园林与昆曲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昆曲影

响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技术,而苏州园林也必将促进昆曲的长足

发展,它们是苏州这片吴文化土壤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 苏州园林;昆曲;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J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53200902-0124-02

[收稿时间] 2008-12-16

[作者简介] 李妍(1985-),女,江苏盐城人,昆明理工大学机电

工程学院200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124

艺术探索2009 年第23 卷第2 期(总第93 期)

首先它必须满足互动传播的时代要求,并且在互动网络广

告设计中,存在其特有的实现形式,同时其表现形式还在不断推

陈出新,互动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具备含金量根据其互动

数字技术的运用高低,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1)旗帜(Banner)形式的网络广告

安排在网页的上方或者下方出现的一种广告,图档尺寸一般

468×60 像素左右旗帜表现形式的广告是网络广告最常见,

也是最简单最直截了当的一种形式其信息表达明显,受关注

力高,适合于品牌形象宣传促销和导购等大型活动受众可通

过简单的鼠标点击链接至广告主的网站或页面,有时旗帜形式

的广告也会通过一些简单的互动游戏来吸引浏览者的点击,但

总的来说,旗帜广告所能提供给受众的控制程度和参与性是有

限的

2)按钮(Button)形式的网络广告

图档尺寸一般在120×40 或者120×60 88×31 像素之

间,按钮广告也是网络上常见的一种图形化广告形式,其在图片

尺寸上虽然相对小于旗帜广告,但由于其投放位置经常与网站

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特定目标的广告投放中,能直接体

现网络广告的特点按钮拥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固定按钮,与屏

幕相对固定,无论浏览者在本页如何上下移动,总是相对固定出

现在屏幕上,从而保证了信息的最大出现率另外一种动态按

钮,广告能在页面上自由移动,既增强了广告的立体效果,又使

用户不自觉地用鼠标点击,从而使用户进入广告主的特定页面

链接,简单直接地达到广告目的但这一广告形式提供给受众的

控制程度和参与性比旗帜广告更简单,也容易干扰用户的正常

浏览

3)文本(Text)形式的网络广告

文本链接广告以头条报道的形式出现在网站首页或网站频

道的显著位置进行直接的信息传递因此其在受众注意力方面

是仅次于旗帜广告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特别适合一些需要一

定数量的文字性描述的广告活动,如各种网络销售宣传促销

和导购行为等这种交互形式较为原始,只是利用了一般的超文

本链接原理,但它也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使受众的信息检索速

度提高,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广告链接文字链接广告是提

供给指定受众群的最廉价的一种网络广告手段

4)邮件(Email)形式的网络广告

以电子邮件形式将客户的消费广告信息定期送到其电子邮

箱中进行广告营销活动的网络广告形式企业可充分利用邮件

名单上定量和定期的用户,发布具有针对性的文字图像及销售

资讯等形式的广告该形式可以将广告从容地以程序的形式进

行呈现,令受众可以在自由选择的状态下进行控制和操作,使其

能详细了解广告主的意图,受众参与控制程度较高

5)游戏(Game)形式的网络广告

将客户广告信息融于网络游戏中,可以以软性的方式呈现

在目标受众面前,且与虚拟的游戏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加深品

牌在受众心目中的印象此外,还可以将广告主的广告信息包含

在下载的桌面趣味小程序中,从而将广告存放在受众的电脑里,

使其在脱机状态下也能时刻接触到广告内容[5]p102)游戏广

告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其交互性使受众完全能

够参与和控制广告,并对所出现的广告留下深刻印象

结语

现代广告设计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科学技术

给了现代广告设计以其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展现,而艺术

与人性使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活力,成为了人与设计和谐

亲近的纽带中国古代哲人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

思想便反映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这个新的媒体网络时

代,现代广告设计活动是与网络媒体交互融合实现的,在广告信

息的传播上真正做到了开放和互动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2]白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刘文沛,应宜伦.互动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4]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5]谢成开,王波.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校对:罗冰)

老师教给他们的身段唱腔完完全全原封不

动地学下来并体现出来,但在演出时,在专家们的眼里却似乎

总少了些什么,那就是形似和神似的关系,形似很容易做到,

而神似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种经验的积累和体验

才能得出成果

苏州古典园林的主人主要是拥有资财的雅士和那些已经

隐居到园林之中的官场文人,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使他们的

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富足优裕,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浑

然一体的明清风雅而无论是出演昆曲还是懂得欣赏昆曲的

人也多是此类人,他们在追求艺术境界的程度上多少有相似

之处

环境艺术来源于造园,环境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环境的美

化,也就是园林慢慢地从实用性向观赏型的过渡这与昆曲艺

术最初的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渐渐演变成现在人们眼

中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的过渡是同样的昆剧演员的表演从

最初的学戏时学形似,到自己加工揣摩后的神似的过渡,也是

同样的道理

总之,苏州园林与昆曲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昆

曲影响了苏州园林的造园技术,而苏州园林也必将促进昆曲

的长足发展,它们是苏州这片吴文化土壤留下的最宝贵的文

化财富

(责任编辑校对:刘绽霞)

(上接第124 页)

126__

 

 

滚动新闻:

天津国际汽车贸易展览会今

 

当昆曲遇到实验名角跨界 能走多远

来源: 新华日报    关键字:实验;跨界;曲境;浣纱记;李开先    作者:王晓映 陈月飞    2010-10-28 10:09

尽管质疑之声四起,但昆曲的实验和创新仍如挡不住的潮水向前涌动,在传统剧种中独树一帜。

  10月,最宜人的演出季。

  上海。香港著名实验戏剧导演荣念曾与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合作的实验戏剧《夜奔》,在上海戏剧学院连演3天。

  香港。昆曲名角石小梅在这里演出实验昆曲《紫禁城游记》和《万历十五》。和她同台的,竟然有香港著名歌手黄耀明。

  上海,朱家角。第一位昆曲独立艺术家张军在这里演出的首个古典园林实景版《牡丹亭》将近尾声。

  尽管质疑之声四起,但昆曲的实验和创新仍如挡不住的潮水向前涌动,在传统剧种中独树一帜。

  柯军&荣念曾:试一试能走多远

  1016日晚15岁的南京小戏迷陆诚在上戏端均剧场看到柯军时,很诧异:他怎么不化妆呢?陆诚此前在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看过的《夜奔》,都是传统带妆、英姿飒爽的。

  柯军说,这是“走得最远的一次”。

  这样的遥远是必然。荣念曾,是中国实验艺术的先驱,有香港文化教父之称,《夜奔》是荣念曾继《挑滑车》、《西游荒山泪》后的“实验中国传统三部曲”之最终章。

  《夜奔》,本是明中叶戏曲家李开先名作《宝剑记》仅存两折子戏之一,讲述宋朝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弹劾权奸,被逼投奔梁山。然而,这一夜观众看到的,除了还保留林冲和夜奔这两个主要元素外,去掉了故事,没有叙事,舞台简化到一桌二凳,色彩还原到最极致的黑、白、灰。柯军和他25岁的学生杨阳不化妆,穿长衫,穿西装,全场无语,只有形体表演、音乐——不仅有昆曲,还有歌剧;配旁白和字幕,一共120多个问句……

  两三百人的端均剧场,大约有十三四个观众难耐枯燥和晦涩,中途走掉。大多数时候,观众被台上的提问逼问、驱赶、紧张着。全场一次掌声,在柯军相对传统的表演部分。

  戏迷“结晶”对这种“实验”不以为然:看戏就是来看你唱念做打的,现在这一代昆曲演员,真功夫赶不上前辈,却热衷于搞创新。这样的实验剧,荣念曾出想法,昆曲不过是个配角,不是给想看昆曲的人看的。

  传统戏剧观赏,是对美的喝彩、享受、消遣……但荣念曾说,舞台表演,仅仅成为消遣与消费,有点可悲。舞台的魅力就在于,它有无穷的变机,可让人思考,思考的力量比单纯的视觉美重要。

  这种实验触动著名川剧演员田曼莎的反思:“传统戏曲教学,从中专到大学,一直在学折子戏,学生没有问号,死学死用,戏曲在这样的演员手中,怎么可能有好的传承和发展?”

  杨阳曾经就是这样一个没有问号的演员。初跟荣念曾接触,荣老师问了他关于昆曲的10多个问题,他一律回答“不知道”。“过去,我只是机械重复老师的折子戏。荣老师教我学会思考,打开了我表演的空间。”荣念曾感叹:“今天看杨阳表演,那样的气势,仿佛看到年轻的毛泽东在向世界提问。”

  柯军则想看看昆曲舞台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边界在哪里?72岁的台湾文化名人吴静吉看到了他没有预想过的东西:有几段表演,已经是非常出色的现代舞,这也可以是一个方向。他认为,柯军身为院长,能够“放下身段做实验,太有希望了”。

  音乐家瞿晓松很满足,“满足感来自演员,尤其是柯军那种内在的含而不露的力量。”三场演出,柯军每场都有即兴发挥。“我对林冲有感情。《夜奔》的传统戏,我学过三种。北昆和南昆的武生版,老生末行版。老生版原本已失传,我跟着郑传鑑老师学,是唯一的传承。没有传统戏的底子,就不会有实验舞台的自如。”

  荣念曾跟柯军讨论《夜奔》唱词唱腔,问他哪句词感动至深,柯军思索一会儿说是“谁来救我”!柯军用七分半钟时间,就只唱那句“谁来救我!”荣念曾说,那是我此生最为动容的昆腔。这一问句饱含的丰富内涵,发展成了整台戏。“将传统表演艺术放进博物馆,不是最佳的保存方式。传统表演艺术是‘活的艺术’,必须通过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力,才既能获得保存,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是真正的传承方式。”

  张军&谭盾:从体制到剧目的双双“出走”

  武汉理工大学大四女生陆梨青,拖着行李箱,坐火车、转公交,赶到了上海郊区的朱家角课植园,为的是一赏在传统园林中实景演出的《牡丹亭》。她从武汉带来的一包鸭脖子,让去年开始选择体制外生存的张军既感动又温暖。

  陆梨青看到了她憧憬的情境:置身于江南园林,对着亭台水榭,隔着一弯清潭和潭中明月,在绿柳青竹的细微沙沙声中,沉醉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良辰美景……

  《牡丹亭》创新版本层出不穷,张军的“实景版”却是头一回,这是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外文化展演剧目之一。从6月到10月底世博会闭幕,总计68场演出,每周五、六、日。天色向晚,好戏开场——杜丽娘与柳梦梅历经酷暑、下雨,当然也享受了明月、清风,自然风月与戏中爱情交织,对于观众和演员,都是奇妙的感受。

  打上了谭盾和黄豆豆烙印的作品十分“跨界”:杜丽娘惊梦后的独白,用了很有谭氏特色的“水乐”,激越而澎湃,颠覆着昆曲传统的舒缓;“冥判”中小鬼出场,用了摇滚乐;“回生”中,石道姑跳起了现代舞;穿着现代服装的箫、筝演奏者和悠悠驶过的小舟,仿佛旁观与疏离的现代叙述者……

  然而,这又是一次回归。当年士大夫们崇尚“客至乐具,豪门清韵”的雅致生活,“邀宾客、摆家班、赏昆曲”成一时风气。已故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说,昆曲的曲境与江南园林互相依存,“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

  如果张军不“出走”,会有这样一台《牡丹亭》吗?或者换一种问法,在国有体制下,打造这样一台戏,要多长时间?

  旁人看来,张军在体制内活得也不错。作为年轻一代昆曲小生中的领军人物,三十出头的他已是上海昆剧团副团长。但相对于他痴迷的昆曲表演来说,舞台还是太小,杂事也太多。去年,他辞职成立“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个以演员名义命名的民营职业昆剧院团。“上昆每年只有100场戏,我演10场,演多了就成了‘假公济私’。”而现在,机制一变全盘活,园林版《牡丹亭》一演就是68场,他的团队负责一切经营事务。当然,压力巨大。

  1025,他出现在上海双年展上。先锋艺术家张洹的《赛魅丽》,把450年前的中国古祠堂搬到比利时皇家歌剧院,让他感到震撼。张军的确与他的师长们风格不同。他做过许多“跨界”表演尝试。组过流行乐演唱团体,把昆曲唱词念出嘻哈节奏;在西方舞台上唱歌剧;为LV作秀……

  前卫时尚的另一面,是对昆曲的执着。“我承认我向来都是不安分的,我不仅要做一个昆曲艺术的表演者,同时也要成为昆曲文化的传播者,这是我作为昆曲人的一个梦想,也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初衷和目标。”

  张军,第一个走在了一条体制探索的道路上。园林版《牡丹亭》尚未完结,这位昆曲个体户,已开始为下一个系列的“新古典主义”专场奔走。

  柯军&荣念曾:试一试能走多远

  1016日晚15岁的南京小戏迷陆诚在上戏端均剧场看到柯军时,很诧异:他怎么不化妆呢?陆诚此前在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看过的《夜奔》,都是传统带妆、英姿飒爽的。

  柯军说,这是“走得最远的一次”。

  这样的遥远是必然。荣念曾,是中国实验艺术的先驱,有香港文化教父之称,《夜奔》是荣念曾继《挑滑车》、《西游荒山泪》后的“实验中国传统三部曲”之最终章。

  《夜奔》,本是明中叶戏曲家李开先名作《宝剑记》仅存两折子戏之一,讲述宋朝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弹劾权奸,被逼投奔梁山。然而,这一夜观众看到的,除了还保留林冲和夜奔这两个主要元素外,去掉了故事,没有叙事,舞台简化到一桌二凳,色彩还原到最极致的黑、白、灰。柯军和他25岁的学生杨阳不化妆,穿长衫,穿西装,全场无语,只有形体表演、音乐——不仅有昆曲,还有歌剧;配旁白和字幕,一共120多个问句……

  两三百人的端均剧场,大约有十三四个观众难耐枯燥和晦涩,中途走掉。大多数时候,观众被台上的提问逼问、驱赶、紧张着。全场一次掌声,在柯军相对传统的表演部分。

  戏迷“结晶”对这种“实验”不以为然:看戏就是来看你唱念做打的,现在这一代昆曲演员,真功夫赶不上前辈,却热衷于搞创新。这样的实验剧,荣念曾出想法,昆曲不过是个配角,不是给想看昆曲的人看的。

  传统戏剧观赏,是对美的喝彩、享受、消遣……但荣念曾说,舞台表演,仅仅成为消遣与消费,有点可悲。舞台的魅力就在于,它有无穷的变机,可让人思考,思考的力量比单纯的视觉美重要。

  这种实验触动著名川剧演员田曼莎的反思:“传统戏曲教学,从中专到大学,一直在学折子戏,学生没有问号,死学死用,戏曲在这样的演员手中,怎么可能有好的传承和发展?”

  杨阳曾经就是这样一个没有问号的演员。初跟荣念曾接触,荣老师问了他关于昆曲的10多个问题,他一律回答“不知道”。“过去,我只是机械重复老师的折子戏。荣老师教我学会思考,打开了我表演的空间。”荣念曾感叹:“今天看杨阳表演,那样的气势,仿佛看到年轻的毛泽东在向世界提问。”

  柯军则想看看昆曲舞台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边界在哪里?72岁的台湾文化名人吴静吉看到了他没有预想过的东西:有几段表演,已经是非常出色的现代舞,这也可以是一个方向。他认为,柯军身为院长,能够“放下身段做实验,太有希望了”。

  音乐家瞿晓松很满足,“满足感来自演员,尤其是柯军那种内在的含而不露的力量。”三场演出,柯军每场都有即兴发挥。“我对林冲有感情。《夜奔》的传统戏,我学过三种。北昆和南昆的武生版,老生末行版。老生版原本已失传,我跟着郑传鑑老师学,是唯一的传承。没有传统戏的底子,就不会有实验舞台的自如。”

  荣念曾跟柯军讨论《夜奔》唱词唱腔,问他哪句词感动至深,柯军思索一会儿说是“谁来救我”!柯军用七分半钟时间,就只唱那句“谁来救我!”荣念曾说,那是我此生最为动容的昆腔。这一问句饱含的丰富内涵,发展成了整台戏。“将传统表演艺术放进博物馆,不是最佳的保存方式。传统表演艺术是‘活的艺术’,必须通过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力,才既能获得保存,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是真正的传承方式。”

  张军&谭盾:从体制到剧目的双双“出走”

  武汉理工大学大四女生陆梨青,拖着行李箱,坐火车、转公交,赶到了上海郊区的朱家角课植园,为的是一赏在传统园林中实景演出的《牡丹亭》。她从武汉带来的一包鸭脖子,让去年开始选择体制外生存的张军既感动又温暖。

  陆梨青看到了她憧憬的情境:置身于江南园林,对着亭台水榭,隔着一弯清潭和潭中明月,在绿柳青竹的细微沙沙声中,沉醉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良辰美景……

  《牡丹亭》创新版本层出不穷,张军的“实景版”却是头一回,这是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外文化展演剧目之一。从6月到10月底世博会闭幕,总计68场演出,每周五、六、日。天色向晚,好戏开场——杜丽娘与柳梦梅历经酷暑、下雨,当然也享受了明月、清风,自然风月与戏中爱情交织,对于观众和演员,都是奇妙的感受。

  打上了谭盾和黄豆豆烙印的作品十分“跨界”:杜丽娘惊梦后的独白,用了很有谭氏特色的“水乐”,激越而澎湃,颠覆着昆曲传统的舒缓;“冥判”中小鬼出场,用了摇滚乐;“回生”中,石道姑跳起了现代舞;穿着现代服装的箫、筝演奏者和悠悠驶过的小舟,仿佛旁观与疏离的现代叙述者……

  然而,这又是一次回归。当年士大夫们崇尚“客至乐具,豪门清韵”的雅致生活,“邀宾客、摆家班、赏昆曲”成一时风气。已故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说,昆曲的曲境与江南园林互相依存,“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

  如果张军不“出走”,会有这样一台《牡丹亭》吗?或者换一种问法,在国有体制下,打造这样一台戏,要多长时间?

  旁人看来,张军在体制内活得也不错。作为年轻一代昆曲小生中的领军人物,三十出头的他已是上海昆剧团副团长。但相对于他痴迷的昆曲表演来说,舞台还是太小,杂事也太多。去年,他辞职成立“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个以演员名义命名的民营职业昆剧院团。“上昆每年只有100场戏,我演10场,演多了就成了‘假公济私’。”而现在,机制一变全盘活,园林版《牡丹亭》一演就是68场,他的团队负责一切经营事务。当然,压力巨大。

  1025,他出现在上海双年展上。先锋艺术家张洹的《赛魅丽》,把450年前的中国古祠堂搬到比利时皇家歌剧院,让他感到震撼。张军的确与他的师长们风格不同。他做过许多“跨界”表演尝试。组过流行乐演唱团体,把昆曲唱词念出嘻哈节奏;在西方舞台上唱歌剧;为LV作秀……

  前卫时尚的另一面,是对昆曲的执着。“我承认我向来都是不安分的,我不仅要做一个昆曲艺术的表演者,同时也要成为昆曲文化的传播者,这是我作为昆曲人的一个梦想,也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初衷和目标。”

  张军,第一个走在了一条体制探索的道路上。园林版《牡丹亭》尚未完结,这位昆曲个体户,已开始为下一个系列的“新古典主义”专场奔走。

  石小梅&张弘:无论如何实验,昆曲要当主角

  昆曲编剧张弘说,不要先有概念,什么是创新的,什么是保守的,扎扎实实去做。他太太,著名昆曲演员石小梅说,创新和传统,哪里分得那么清,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吃涮羊肉,清汤和麻辣不可以放在一个锅上吗?想涮哪边涮哪边。

  有一种论调说,演员传统戏做不好才转去搞创新戏。61岁的石小梅驳斥:其实做实验的演员几乎都是一级演员,二级的都几乎“不带着玩”。石小梅这位地道的传统名角,也已经演了将近10年的实验昆曲,大多在海外。她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与台湾流行歌星许茹芸合作演过《永遇乐》;参演过著名华人音乐家瞿小松的实验音乐剧《蝴蝶梦》,在剧中她和秦腔、歌剧联手;与两位京剧青年演员共同演绎荣念曾的实验剧《西游荒山泪》;参演过由胡恩威导演、丈夫编剧的《大紫禁城》与《紫禁城游记》……

  “所谓‘实验’、‘先锋’,它就是个罩子嘛。罩子里面,我坚持昆曲要占主导地位。紫禁城,唱的就是纯粹的昆曲,只不过表达了一些新的概念,运用比较现代的形式。在我这一部分,没有创新,全是地道的传统。”“我再实验和跨界,也不会去唱流行歌曲,在那个方面,我就没价值了。”

  张弘说,对传统理解得越深刻,驾驭得越熟练,创新的成功可能性就越大。他拿10月刚刚在南京和昆山上演的《我的浣纱记》说事。

  “当初叫我接这个戏,我拒绝了。为什么?《浣纱记》原本45折,太大了,其中的范蠡和西施、卧薪尝胆、伍子胥与伯嚭等故事和主题人们耳熟能详,你要是正面出击去改编,写不出什么新意来。看到过五六个版本的《浣纱记》,也都不是很理想。所以,改编《浣纱记》是不讨好的。”

  但是,这个活儿最终接了下来。张弘重新阅读已读过多遍的《浣纱记》,找到灵感,那就是“选择”,他从范蠡身上看到退,从伍子胥身上看到进,“进与退的选择,是有当下性的,这是个小切口,我将这样一个经典用自己的视角‘化’开。《我的浣纱记》什么意思,就是我的一家之见,一人之取舍,表示谦意。”

  本子是新的,但是一切都在传统框架内,多是原有的老折子戏。唯有“泛湖”、“谈义”两场戏需要调整,但不管如何改动,都是传统唱词。只是赋予故事新的思想,这是创新。

  “我要是没有对《浣纱记》的深刻认识,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思考。要是没有这样当下性的主题,传统《浣纱记》也没有这一次的发展。”张弘说。

张军简介

昆剧《牡丹亭》主演张军、沈昳丽东方网上携手聊戏聊情

2003820 10:26

沈昳丽

张军

【主持人的话】

上海打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工程日前全面展开。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文化部推出的重点工程,经过初审,上海有4台剧目进入30台待选剧目,它们是京剧《贞观盛事》、昆剧《牡丹亭》、话剧《商鞅》和舞剧《闪闪的红星》。

《牡丹亭》是入围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中惟一的一部昆曲作品。该剧由大型交响乐京剧《大唐贵妃》导演郭小男执导,编剧王仁杰告诉记者,他将原先3本剧本压缩调整为2本22出,删去了不必要的枝蔓情节。为了让网友能更详细的了解此剧目,昆剧《牡丹亭》的主要演员张军、沈昳丽于200382119:00——2000作客东方网嘉宾聊天室,与网友做一小时的在线交流

元曲的牡丹亭,

【嘉宾亮相】

张军,专工小生,人称"昆剧王子"。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是俞振飞大师的再传弟子,被公认为上昆青年演员的领军人物。

张军的艺术特点是:扮相俊秀中显英武,唱念清越中含磁性,身法扎实中透灵动,表演潇洒中见细腻,气质儒雅中蕴风骨。

张军艺术素质全面,胜任昆剧小生中官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各个行当,并善于塑造各种性格的人物角色,得到行家的肯定。在青年观众中拥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于20023月举办的张军个人表演专场,两场上座率皆超过100%,场面之热烈为历年来大陆昆剧演出所罕见。

擅演剧目有:

(传统大戏)《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白蛇传》《贩马记》《墙头马上》

(京昆合演)《桃花扇》

(折子戏) 《亭会》《百花赠剑》《评雪辩踪》《湖楼》《问探》

(新编昆剧)《司马相如》、《妙玉和宝玉》、《韩信拜帅》、《王安石辨茶》

沈昳丽,国家二级演员。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文化部"促进昆剧艺术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宝钢高雅艺术奖得主。上海市第四届"文化新人"。曾主演《牡丹亭》、《玉簪记》、《司马相如》、《墙头马上》、《伤逝》、《说亲》、《百花赠剑》、《受吐》等剧目。

2001518,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榜首。记得文化部长孙家正有过一个很客观的评价,一是昆剧受到世界的注目和重视;二是昆剧快灭亡了

  张军走出报告厅时轻声说,没有麦克风的昆曲才是最好听的,就像他为同学们清唱的昆曲《琴挑》里的曲牌《懒画眉》,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比起华丽的舞台,更为干净清澈。

昆曲《牡丹亭·叫画》《连环计·小宴》《绣襦记·莲花》《荆钗记·见娘》<<怜香伴>>

李渔的戏剧《怜香伴》,讲的是崔笺云、曹语花两个美人,“因相怜诗貌,种下情根,誓做来世夫妇,经历了波折,最终同嫁才郎”。全剧情节因语花身上的香气而展开,故亦名《女人香》;又以崔笺云因闻香而生爱怜之意,求做良伴,故名《怜香伴》。昆曲《怜香伴》叙述的是崔相公的夫人和才女曹语花在一座尼姑庵里相遇,互闻异香而吟诗作对,顿生艳慕之情。当她们第二次相见时,崔笺云大胆示爱,曹语花心领神会,便在尼姑庵里拜堂成亲了。回到家后,崔姑娘把结拜了一位小姐妹的事告之相公,希望相公以纳妾的名义将曹语花娶进门来。然而,曹语花的父亲是位朝廷高官,听到一位有妇之夫前来纳妾的事,盛怒之下,将崔笺云的相公革了职。于是崔、曹两人天各一方,愁肠一片。三年过后,崔、曹相思成疾,并以削发为尼相威胁,无奈的曹大人,只得妥协了事。一桩荒唐的同性恋的闹剧以“宵同梦,晓同妆,镜里花容并蒂芳,深闺步步相随唱”的幻想,达到了“左玉软,右香温,中情畅。明年此际珠生蚌,看一对麒麟降”的大团圆结局。

  就这么一出以同性恋纠葛,最后达到了大团圆的结局,只不过是才子佳人暧昧情结的渲染,没有什么多大的现实意义。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封建糟粕的残渣泛起。在文艺的百花齐放的今天,把败草打扮成奇花,我们不能不从创作者的商业角度上来考量这部戏,应当从他们的创作理念上寻找原因。诚然,同性恋自古有之,它不是中国婚姻的主流,在相当一段时期,遭到人们的鄙视,特别在道德层面上,受到了强烈的谴责。如今,同性恋得到人们的理解,但不是我们在今天的舞台上值得宣扬的剧目。把此剧目推荐成“既高雅又时尚的视听享受”,纯属是无稽之谈。那种披着昆曲的高雅外衣、靠大把大把的票子包装出来的“时尚”,人们得到的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污染!

  该剧聘请李银河做“文化顾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近年来,她支持白领族的“闪婚”;主张性工作者实行卖淫非罪化;她三次提交的“同性婚姻方法”连连受挫;她撰文为一夜情和“多边恋”正名;近来,她还认为目前我国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已严重过时,建议取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该剧的主创人员为何要聘请李银河了。所以在该剧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是同气相投的。有记者撰文道:“表面上,《怜香伴》是同性恋的故事,骨子里是男人的意淫。一生不得志、落魄江湖的李渔的梦想——娶美人,美人的家庭还能扶助自己的事业。在闺房之乐上,李渔写了范生与崔笺云的狎昵之态, 中国封建士大夫引以为乐,在今天看来则是低级趣味。总而言之,不论从情节,还是从文辞来说,《怜香伴》的剧本价值着实不高,也就难怪被尘封350年之久。”

  被称之为“巾生魁首”汪世瑜,担任该剧的艺术总监,《南方周末》曾作了这样的报道:50年后,才知道李渔写过一出《怜香伴》,他在土豆网上看到了张版《怜香伴》的视频:“有意思的东西全没了,我都看不下去。”所谓的张版,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在上世纪50年代根据李渔剧本改编的《怜香伴》,在结构上做了很大的改动,删去了两女同嫁一夫的情节,突出了小姑帮哥哥娶嫂嫂的情谊。虽然《怜香伴》不是张派艺术的代表作,但在艺术处理上,不失大家的风范。然而,作为“巾生魁首”的汪世瑜,却“看不下去”,原因是,该剧没有保留那些“有意思的东西”!什么是有意思的东西?一言以蔽之,是剧中没了同性恋的暧昧情节,没了男女的私情,没了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他们的艺术趣味了!艺术是陶冶人的情操的,不是向人们兜售低级趣味,这是一个从事艺术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享良知。把糟粕当精华,把无聊当有趣,这有悖于当今的时代精神。

  把一出戏,分成了“男旦版”与“女伶版”,我不知这是否是出于艺术表演的需要,还是故弄玄虚或是夺人眼球、讨好某些人的趣味?男旦这一行当,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弊端,或是一种表演的局限,随着时代的进步,男旦这一行当将会一点点地淡化。如今把这说成是“力图再现男旦艺术的繁荣景象”。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倒退,也是一种可怕的“繁荣景象”。如果以《怜香伴》的男旦版作为戏曲巅峰时期繁荣景象的标杆或是蓝本,除去广告词的功能外,剩下的就有误导的嫌疑!中国的各种表演艺术,繁荣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表达广大民众的心声,而不是耍什么花拳!用商业包装词来吹嘘繁荣景象,那是要不得的。《怜香伴》“男旦版”与“女伶版”设计了超过100套的奢华戏服,为昆曲带来了时尚的无限动力的说法,我们真没听说。一出优秀的戏曲作品是通过华奢的戏服方能带来无限的动力,这种“动力说”,不是故意吹嘘,那就是胡说八道!

  昆曲《怜香伴》,究竟怜的是什么香、向人们提供的是什么趣味?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在宽松的艺术环境中,人们需要健康向上的艺术表演,需要陶冶情操的艺术精品,那些鱼目混珠的冒牌货,理应受到人们的抵制!

(责任编辑: 俞胜

窗体顶端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留言须知

用户名密码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相关报道

铜钱妆:又称铜钱头饰 铜钱妆是网友对2008年重拍版《红楼梦》中人物发型的俗称,由于其额头部分将头发排成多个圆形并缀有装饰,状似一排铜钱,故有此俗称。 据李少红的讲法:这种铜钱头额妆来自古代生活,随着历史的演变,通过戏曲、古画、雕塑等形式流传下来。铜钱妆最初只是一种称呼,并伴随一些评价,认为不常见,并且不够体现出红楼之美等等。 伴随着新版红楼梦导演助理李小婉发表的言论(请参见相关新闻):由于李在其中闪烁其词、前后矛盾、甚至大放厥词,激起公愤而连带引发痛骂。铜钱妆也就被重新提起,成为了新版红楼梦的关键词汇之一。对其的评价也就更为露骨,更有红学达人放出《红楼雷话》等经典文章,批评,抗议人物设定。 有专家认为:这种类似贴片铜钱发型在明清现实生活不存在,任何明清图画中也不存在。属于主观臆造。这种发型和中华传统的审美格格不入

昆曲曲目

太多了,参阅《元人百种》,从元朝到清朝,关汉卿(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等)、王实甫(《西厢记》)、洪升(《长生殿》)、汤显祖(文辞绝美,回味深远的《牡丹亭》等)、孔尚任(立意极高,文学性极强的《桃花扇》)、阮大铖、李渔等人的戏曲剧本作品,都具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一直长演不衰。在当代,昆曲又有了新的发展,《十五贯》、《西园记》、《少年游》等新编剧目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它们的艺术水准不能与过去的剧目相比。所以昆曲最著名的作品,还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目前最著名的,已经著名了几百年的,应该就是《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了。

苏州园林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异同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