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教育论文

教师教育论文

时间:2014-12-26 14:14:08    下载该word文档

论教育教学

摘要: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结构专而窄,基础性和综合性不够,课程结构中缺乏校本课程的设置,尤其是缺乏对校本教研课程的设置等。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对策

Abstractthe 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mainly displays in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narrow, fundamental and comprehensive enough, lack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setting, especially lack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urse setting, etc.

Key words: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一.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

  日益国际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模式。其中包括专门师范院校培养的定向教师的封闭模式以及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和其他专门学院附属的教育学院或教育学科培养的非定向教师的开放模式。作为组成课程体系架构的重要部分,课程结构即课程各部分的搭配与排列,较具体地规定了课程体系架构的学科门类和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有机结合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科课与综合课等,使课程理念和课程价值取向在课程结构中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对我国教师教育模式课程结构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针对高师院校教师培养的封闭模式而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包括:(1)为学生学习综合性文化知识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2)为从事专门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学科专业课程,例如中文、数学、物理等专业课程教学;(3)为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而开设的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多年来,我国教育结构表现出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的特点。从结构比例数据上看,普通教育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1514,教育专业课程却仅占7%~l1%,其余绝大多数比例为学科专业课程占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46)作为高师院校标志性的重要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为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今,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失衡性,突出表现在明显偏低的教育专业课程比例上,这将严重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不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以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部分为框架的教师教育课程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内基本一致。但是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即使我国的课程设置框架与其基本相似,仍不能忽略这一实质性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薄弱,内容缺乏创新
  公共基础课程,即通识教育,是为了拓宽师范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文气质而设置的普通文化知识课程。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教授,个性品质的训练,陶冶公民意识,并且对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提供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各国教育界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还必须具有除本学科之外的广博的知识和优雅的修养,因此国外普遍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其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大。如通识教育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例美国为40%,日本和俄罗斯为37%左右,德国为333%。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比例为20%~25%,相比之下偏低,并且内容缺乏创新,偏重工具学科和政治学科,即主要以大学英语和计算机为主的工具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的政治课程,以及体育等。这些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师范生的政治素养和操作技能,但明显缺乏知识的广博性和人文性,不能拓宽师范生的知识广度,也不能培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文气质;再者对师范生专业信念和从业道德的培养实际上缺乏师范性

 2.教育专业课程重视力度不够,“师范性”特征薄弱
  教育专业课程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特点,是作为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其定义为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的培养教师专业内涵的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在各国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从课程比重上看,新加坡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时比重为39%,美国为30%,英国为25%~4O%,日本为16%。通过调查显示,世界各国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教育专业课程开设时间基本从第一学年开始,时间早、跨度大。其次,加大所占总学时比重,是重视师范性培养的体现。再次,教师的专业性质在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得到充分体现。最后,内容上充分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教育专业课程存在明显缺陷。一是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仅为5%~10%。二是教育课程开课类别少,一般的师范院校仅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即所谓的老三门

  3教学内容呆板,教学形式乏味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陈旧落后、与社会实际脱节、知识转化率低,呈现旧、窄、杂、空的状况,系列不良后果随之产生。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同时,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而选择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方面,应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师范生本身,应在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及当今世界前沿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新知识,善于转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教学的传授式、讲授式形式已经很落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对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了阻碍。因此可借鉴国外教学形式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小组讨论法、教育实验法研究学习法、教育实践法等),全面锻炼师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促进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这会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尝试产生深远影响。

4.专业情意培养课程缺乏,致使师范生责任感淡薄
  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首先应具备坚定的专业信念与责任,把教育作为内心热爱的工作,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来对待,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荣耀的职责来承担,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完善自身素质。因此,专业信念与责任被看作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对于专业信念与责任的训练,应成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纵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专业信念及责任有关的严重短缺,诸如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心理等激发师范生教育信念和热情的课程,其设置方式对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势必造成不良影响。加强师范生专业信念与责任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5.教育实践课程不足,实践机会较少
  理论来源于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亦是相同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综合运用教师师德、专业知识、学科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过程,亦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实际锻炼和检验。通过教育实践,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内化生成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所以,教育实践对于教师教育十分重要。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有较长的教育实践,且实习方式多样化,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并要求学生在见习时针对问题从理论上找到解决办法。就教师职前教育来说,在英国一般用15周时间在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境中进行观摩和实习教学。而美国为半年,法国为27周,德国则多达72周共18个月。而我国高师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周,扣除实习开始一周的准备时间及结束时一周的总结时间,实际上实习时间仅为4周,占四年总学时的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单薄,实践机会较少,仅限于毕业前夕为期较短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这种实习只是教师角色的一种初步体验,与发达国家相比,对形成学生真正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是杯水车薪。我们应重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设计多样的教育实践课程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

3、应对策略
  1.树立新理念,改革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立足基础教育课程,适应其改革。注重培养教师个人的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把教师职业作为发展取向,树立为社会教育服务的思想。加强现代教师的素质培养,同时重视教师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平衡发展。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应把培养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作为首要对象。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充当育人的角色,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培养其乐观、向上、进取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亦是重中之重。在知识技能上,通过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语言文化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多样性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世界各国都十分被注重。在加强学生的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发达国家有其独特的一面。充分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并不断进行优化。首先,打破老三门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组成的新课程结构;其次,重视巩固深化学科专业课程,尤其在课程比重上适当增加教育学科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同样应该增加其比例;最后,结合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活动课、专题性讲座等多种研习方式,逐步重视选修课的学习,为师范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提供操作的可能性。
  3.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
  (1)重新认识通识教育课程,调整并不断扩大。建立综合性授课模式,增加普通基础课程,拓宽文理基础知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师范生素质,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借鉴工具性课程+开放性课程+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增加各领域的基础知识,不断创新。注重文理渗透,文理兼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化培养师范生对知识综合分析、理解的能力。
  (2)增加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强化专业课程。加大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深入学习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知识。教育专业课程作为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一名合格教师养成专业内涵、职业特点的知识源头。教育专业课程时需要在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上加大比例,如果能达到比例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以上,就可满足对教师专业化教育课程的扩展要求。重视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的分类,从学科门数上可以充分凸显,并且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加快适应,增强竞争力。
  (3)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目前,教师教育机构对实践的重视充分表现在师范院校通过加大实践的力度改革教育模式上。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情况,有关教育部门应多提供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从而深化培养具有教师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综合型教师,全面提高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振武.《学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56 

[2]孟令熙.教师流动规律及其对教师管理的启示.《中国教师》出版社,20042 

[3]吴霞飞.黎雯.关注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存状况.当代教育出版社,20063 

[4]李建平.农村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2001.9.12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教师教育论文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