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道教道性论浅议 1

道教道性论浅议 1

时间:2023-04-13 00:37:38    下载该word文档
道教道性论浅议*导读:隋唐时期,中国道教正式开始对得道成仙之依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具有非常重要理论意义的道性隋唐时期,中国道教正式开始对得道成仙之依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具有非常重要理论意义的道性论。道性论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道教的学理化进程。它不仅对众生悟道成仙的理论根据进行了严密的论证,而且还大大简化了道教的修炼程序,把修道的重点安置在修己一心上,使得道教由外在的形体修炼逐渐转向内在的心性炼养,从而拓宽了道教理论建设和修行实践的发展空间。道性论为道教形成完整而又圆融的本体论、修行论、解脱论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道性论的发展轨迹所谓道性,就是指道的一种潜在规定性,它是众生禀赋于道或与道同一的不变之性,它是众生之所以能修道而得道的根本依据或可能性。道性一词据说最早出现于《老子河上公注》中,因其道法自然,无所法也一句曾被注释为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此后,道性一词便散见于其他的一些道教典籍之中,自然也成为道性所具有的重要内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云的道性自然指的却是道的特性和本性,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道体的描述,是道体论而非成道根据的道性论。杨维中先生认为:在早期道教经典中,道性往往与道体可以替换使用,它是指道之体性。道教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道性说,应始于《抱朴子内篇》。其《辩问》篇曾云: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⑴葛洪虽未直接1
使用道性一词,但从其道之性的内涵来看,确实可以目睹后来道性内涵之端倪。在这里,葛洪指出神仙之气是天然存在的,是成仙之依据,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分享到的;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但必须通过明师指点,加上自己的信求,方可得之。很显然,葛洪的道性论与后来的道性遍在,清静自然,修心可得,得即仙成的系统道性论思想,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它毕竟为道教的道性说拉开了序幕。道教宇宙观认为,万物都是禀道而生,是道的产物,因此,道是万物皆有的属性。《庄子知北游》认为: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认为:尽管道贵为天下母,但它却不分贵贱地遍在万物之中。道教正是在此基础上才进一步提出了众生皆有道性的思想。《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就曾明确指出:大千之载,一切众生皆有道性。《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载上清派著名道士潘师正答唐高宗问时也说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这些论述都足以说明道教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的道性遍在观和平等观。及至隋唐,道教通过对早期道性自然观的完善,以及对儒释两家思想的汲取融汇,从而逐渐完成自家的道性论。孟安排在《道教义枢道性义》中指出:道性者,存真极,义实圆通,虽复冥寂一源,而亦周备万物。即是说:道以圆通为义,谓智照圆通;性以不改为名,谓必成圆果,道性的圆通性证明众生皆有道性,而众生有道性正是其能得道的基本依据。二、道性与物性由于道性存真极而又周备万物,所以,道性与众生性(即物性)存在着非一非异、贯通互动的关系。《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把道性视为众生成仙的种子,恰如道在万物中的德性。众生因道而生,道在众生中却表现为不同的性分。王玄览在《玄珠录》中指出: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然而众生只是本具之理,并非已有道之实。所以众生非是道,2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道教道性论浅议 1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