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气流组织分布及计算

气流组织分布及计算

时间:2018-06-30 14:23:57    下载该word文档

10 室内气流分布

10.1 对室内气流分布的要求与评价

10.1.1 概述

空气分布又称为气流组织。室内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合理的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与分布,使室内工作区空气的温度、湿度、速度和洁净度能更好的满足工艺要求及人们舒适感的要求。

空调房间内的气流分布与送风口的型式、数量和位置,回风口的位置,送风参数,风口尺寸,空间的几何尺寸及污染源的位置和性质有关。

下面介绍对气流分布的主要要求和常用评价指标。

10.1.2 对温度梯度的要求

在空调或通风房间内,送入与房间温度不同的空气,以及房间内有热源存在,在垂直方向通常有温度差异,即存在温度梯度。

在舒适的范围内,按照ISO7730标准,在工作区内的地面上方1.1m0.1m之间的温差不应大于3(这实质上考虑了坐着工作情况)

美国ASHRAE55-92标准建议18m01m之间的温差不大于3(这是考虑人站立工作情况)

10.1.3 工作区的风速

工作区的风速也是影响热舒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温度较高的场所通常可以用提高风速来改善热舒适环境。但大风速通常令人厌烦

试验表明,风速<0.5m/s时,人没有太明显的感觉。我国规范规定:舒适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0.2m/s,夏季0.3m/s。工艺性空调冬季室内风速0.3m/s,夏季宜采用0.2-0.5m/s

10.1.4 吹风感和气流分布性能指标

吹风感是由于空气温度和风速(房间的湿度和辐射温度假定不变)引起人体的局部地方有冷感,从而导致不舒适的感觉。

1. 有效吹风温度EDT

美国ASHRAE用有效吹风温度EDT(Effective Draft Temperature)来判断是否有吹风感,定义为

(10-1)

式中 tx,tm--室内某地点的温度和室内平均温度,℃;

vx--室内某地点的风速,m/s

对于办公室,当EDT=-1.7~l℃,vx0.35m/s时,大多数人感觉是舒适的,小于下限值时有冷吹风感。

EDT用于判断工作区任何一点是否有吹风感。

2. 气流分布性能指标ADPI

气流分布性能指标ADPIAir Diffusion Perfomance Index),定义为工作区内各点满足EDT和风速要求的点占总点数的百分

整个工作区的气流分布的评价用ADPI来判断。

对已有房间,ADPI可以通过实测各点的空气温度和风速来确定。

在气流分布设计时,可以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办法进行预测;或参考有关文献、手册提供的数值。

10.1.5 通风效率Ev

通风效率Ev(Ventilation efficiency)又称混合效率,定义为实际参与工作区内稀释污染物的风量与总送入风量之

Ev也表示通风或空调系统排出污染物的能力,因此Ev也称为排污效率。

当送入房间空气与污染物混合均匀,排风的污染物浓度等于工作区浓度时,Ev1

一般的混合通风的气流分布形式,EV1若清洁空气由下部直接送到工作区时,工作区的污染物浓度可能小于排风的浓度,Ev>1

EV不仅与气流分布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还与污染物分布有关。污染源位于排风口处,Ev增大。

以转移热量为目的的通风和空调系统,通风效率中浓度可以用温度来取代,并称之为温度效率ET,或称为能量利用系数,表达式为

(10-2)

式中 tetts--分别为排风、工作区和送风的温度,℃。

10.1.6 空气龄

空气质点的空气龄简称空气龄(Age of air)是指空气质点自进入房间至到达室内某点所经历的时间。

局部平均空气龄某一微小区域中各空气质点的空气龄的平均值。

空气龄的概念比较抽象,实际测量很困难,目前都是用测量示踪气体的浓度变化来确定局部平均空气龄。

由于测量方法不同,空气龄用示踪气体的浓度表达式也不同。

如用下降(衰减法)测量,在房间内充以示踪气体,在A点起始时的浓度为c(0),然后对房间进行送风(示踪气体的浓度为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A点的示踪气体浓度,由此获得A点的示踪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c(r),于是A点的平均空气龄(单位为s)

(10-3)

全室平均空气龄:全室各点的局部平均空气龄的平均值

10-4

式中V为房间的容积。

如用示踪气体衰减法测量,根据排风口示踪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全室平均空气龄,即

(10-5)

式中ce(τ)即为排风的示踪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局部平均滞留时间(Residence time)房间内某微小区域内气体离开房间前在室内的滞留时间,用τr表示,单位为s

空气流出室外的时间

微小区域的空气流出室外的时间:某一微小区域平均滞留时间减去空气龄

全室平均滞留时间:全室各点的局部平均滞留时间的平均值,用于表示。

全室平均滞留时间等于全室平均空气龄的2倍,即

10-6

理论上空气在室内的最短的滞留时间为

10-7

式中 V为房间体积,m3为送入房间的空气量,m3/sN为以秒计的换气次数,1/sτn又称为名义时间常数(Nominal time constant)

空气从送风口进入室内后的流动过程中,不断掺混污染物,空气的清洁程度和新鲜程度将不断下降。

空气龄短,预示着到达该处的空气可能掺混的污染物少,排除污染物的能力愈强。显然,空气龄可用来评价空气流动状态的合理性。

10.1.7 换气效率

换气效率Air exchange effciency)ηa是评价换气效果优劣的一个指标,它是气流分布的特性参数,与污染物无关。

定义为空气最短的滞留时间ηn与实际全室平均滞留时间于之,即

10-8

式中 --实际全室平均空气龄,sτn/2--想的平均空气龄

从式(10-8)可以看到:换气效率也可定义为最理想的平均空气龄τn/2与全室平均空气龄之比。

τa是基于空气龄的指标,它反映了空气流动状态合理性。最理想的气流分布τa1,一般的气流分布τal

1O.2 送风口和回风口

1. 送风口的型式

按安装位置分为

侧送风口、顶送风口(向下送)、地面风口(向上送)

按送出气流的流动状况分为

扩散型风口、轴向型风口和板送风

扩散型风口具有较大的诱导室内空气的作用,送风温度衰减快,但射程较短;

轴向型风口诱导室内气流的作用小,空气温度、速度的衰减慢,射程远;

孔板送风口:在孔板上满布小孔的送风口,速度分布均匀,衰减快。

按形状分为

格栅、活动百叶窗、喷口、散流器、旋流式喷口和置换送风口。

格栅送风口

叶片或空花图案的格栅,用于一般空调工程。

活动百叶窗

10-1所示。通常装于侧墙上用作侧送风口。

双层百叶风口有两层可调节角度的活动百叶,短叶片用于调节送风气流的扩散角,也可用于改变气流的方向;调节长叶片可以使送风气流贴附顶棚或下倾一定角度(当送热风时)

单层百叶风口只有一层可调节角度的活动百叶。

这两种风口也常用作回风口。

喷口

10-2所示,有固定式喷口和可调角度喷口。用于远程送风,属于轴向型风口。射程(末端速度0.5m/s)一般可达到10-30m,甚至更远。

通常在大空间(如体育馆、候机大厅)中用作侧送风口;送热风时可用作顶送风口。

如风口既送冷风又送热风,应选用可调角喷口。

调角喷口的喷嘴镶嵌在球形壳中,该球形壳(与喷嘴)在风口的外壳中可转动,最大转动角度30º。可人工调节,也可电动或气动调节。在送冷风时,风口水平或上倾;送热风时,风口下倾。

10-1 活动百叶风口

(a)双层百叶风口 (b)单层百叶风口

10-2 喷口

(a)固定式喷口 (b)可调角度喷口

散流器

10-3为三种比较典型的散流器。直接装于顶棚上,是顶送风口。

平送流型的方形散流器

(a)所示,有多层同心的平行导向叶片,使空气流出后贴附于顶棚流动。

可以做成方形,也可做成形;可四面出风、三面出风、两面出风或一面出风。

平送流型的圆形散流器与方形散流器相类似。

平送流型散流器适宜用于送冷风。

下送流型的圆形散流器

(b)所示,又称为流线型散流器。

叶片间的竖向间距是可调的。增大叶片间的竖向间距,可以使气流边界与中心线的夹角减小。送风气流夹角一般为20º-30º,在散流器下方形成向下的气流。

圆盘型散流器

(c)所示,射流以45º夹角喷出,流型介于平送与下送之间。

适宜于送冷、热风。

各类散流器的规格都按颈部尺寸A×B或直径D来标定。

10-3 方形和圆形散流器

(a)平送流型方形散流器 (b)向下送流型的圆形散流器 (c)圆盘型散流器

可调式条形散流器

10-4所示。条缝宽19mm,长度500-3000mm据需要选用。

调节叶片的位置,可改变出风方向或关闭;可多组组合(234)在一起使用,如图所示。

条形散流器用作顶送风口,也可用于侧送

10-4 可调式条形散流器

(a)左出风 (b)下送风 (c)关闭 (d)多组左右出风 (e)多组右出风

固定叶片条形散流器

10-5所示,颈宽50-150mm,长度500-3000mm

根据叶片形状可有三种流型:直流式、单侧流和双侧流

可以用于顶送、侧送和地板送风。

10-5 固定叶片条形散流器

(a)直流式 (b)单侧流 (c)双侧流

旋流式风口

10-6所示,有送式风口和地板送风的旋流式风口

送式风口

(a)风口中有起旋器,空气通过风口后成为旋转气流,并贴附于顶棚流动。

特点:诱导室内空气能力大、温度和风速衰减快

适宜在送风温差大、层高低的空间中应用。

旋流式风口的起旋器位置可以上下调节,当起旋器下移时,可使气流变为吹出型。

地板送风的旋流式风口

(b)工作原理与顶送形式相同。

10-6 旋流式风口

1-起旋器 2-旋流叶片 3-集尘箱 4-出风格栅

置换送风口

10-7所示。风口靠墙置于地上,风口的周边开有条缝,空气以很低的速度送出,诱导室内空气的能力很低,从而形成置换送风的流型。

送风口角度:靠墙上放置时,在180º范围内送风;置于墙角处90º范围内送风;置于厅中央,在360º范围内送风10-7所示为180º范围送风口。

10-7 置换送风口 10-8 回风口

(a)格栅式回风口 (b)为可开式百叶回风口

1-铰链 2-过滤器挂钩

2回风口

由于回风口的汇流流场对房间气流组织影响比较小,因此风口的形式比较简单。

上述活动百叶风口、固定叶片风口等都可以做回风口。也可用铝网或钢网做成回风口。l0-8中示出了两种专用于回风的风口。

(a)是格栅式风口,风口内用薄板隔成小方格,流通面积大,外形美观。

(b)为可开式百叶回风口。

百叶风口可绕铰链转动,便于在风口内装卸过滤器。

适宜用作顶棚回风的风口,以减少灰尘进入回风顶棚。

还有一种固定百叶回风口,外形与可开式百叶风口相近,只是不能开启。

10.3 典型的气流分布模式

1.影响气流分布的流动模式的因素

气流分布的流动模式取决于送风口和回风口位置、送风口形式等因素。其中送风口(位置、形式、规格、出口风速等)是气流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2房间内空气流动模式的类型

(1)单向流:空气流动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2)非单向流: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都在变化;

(3)两种流态混合存在的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风口布置方式的气流分布模式。

10.3.1侧送风的气流分布

l0-9给出了7种侧送风的气流分布模式。

1.上侧送,同侧下部回风

气流分布

(a)送风气流贴附于顶棚,工作区处于回流区中。

特点

送风与室内空气混合充分,工作区风速较低,湿度比较均匀。

适用于恒温恒湿的空调房间。

排出空气的污染物浓度或温度基本上等于工作区的浓度和温度,因此通风效率EV和温度效率ET接近于1。但换气效率ηa较低,大约小于0.5

2. 上侧送风,对侧下部回风

气流分布

(b),工作区在回流和涡流区中。

特点:回风的污染物浓度低于工作区的浓度,E v1

3. 上侧送风,同侧上部回风

气流分布

(c)气流分布形式与图(a)相类似。

特点:EV(a)要稍低一些,ηa=0.2-0.55

4. 双侧送,双侧下回

(d),相当于图(a)中气流分布的并列模式。

5. 上部两侧送,上回

(e)相当于(c)中气流分布的并列模式。

(d)(e)适用于房间宽度大,单侧送风射流达不到对侧墙时的场合。

6中部侧送风、下部回风、上部排风

对于高大厂房可采用此种气流分布,如(f)所示。

当送冷风时,射流向下弯曲。这种送风方式在工作区的气流分布模式基本上与(d)相类似。

上部区域温湿度不需控制,可进行部分排风;尤其是热车间,上部排风可以有效排除室内的余热。

7水平单向流

(g),两侧都应设静压箱,使气流在房间的断面上均匀分布

回风口附近EV1在气流的上游EV>1;在靠近送风口处EV=

换气效率Val

这种气流分布模式多用于洁净空调。

10-9 侧送风的室内气流分布

(a)上侧送,同侧下回 (b)上侧送,对侧下回 (c)上侧送,上回

(d)双侧送,双侧下回 (e)上部两侧送,上回 (f)中侧送,下回,上排

(g)水平单向流

10.3.2 顶送风的气流分布

10-10给出了四种典型的顶送风气流分布模式。

l0-10 顶送风的室内气流分布

(a)散流器平送,顶棚回风 (b)散流器向下送风,下侧回风

(c)垂直单向流 (d)顶棚孔板送风,下侧回风

1散流器平送,顶棚回风

气流分布

(a)所示。散流器底面与顶棚在同一平面上,送出的气流为贴附于顶棚的射流。射流的下侧卷吸室内空气,射流在近墙下降。顶棚上的回风口应远离散流器。工作区基本上处于混合空气中。

特点:通风效率EV低于侧送气流。换气效率ηa约为0.3-0.6

2向下送风,下侧回风

气流分布

(b)所示。散流器为向下送风口射流在起始段不断卷吸周围空气,断面逐渐扩大,当相邻射流搭接后,气流呈向下流动模式。

工作区位于向下流动的气流中,在工作区上部是射流的混合区。

特点:EVηa都比图(a)高。

3垂直单向流

气流分布

(c)所示。送风与回风都设静压箱。送风顶棚是孔板,下部是格栅地板,在横断面上气流速度均匀,方向一致。

特点:EV1ηal

4顶棚孔板送风,下侧部回风

气流分布

(d)所示,取消了格栅地板,改为一侧回风。不完全是单向流,气流在下部偏向回风口。

特点:EV1ηa<l,但比图(a)(b)散流器送风的ηa高。

10.3.3 下部送风的气流分布

10-11为两种典型的下部送风的气流分布图。

1地板送风

气流分布

(a)所示。送出的气流可以是水平贴附射流或垂直射流。

射流卷吸下部的部分空气,在工作区形成许多小的混合气流。工作区内的人体和热物体周围的空气变热而形成热射流,卷吸周围的空气上升,污染热气流经上部回风口排出房间。

当“热射流”卷吸所需的空气量<下部的送风量时,该区域内的气流向上流动;当到达一定高度,卷吸所需的空气量〉下部送风量时,将卷吸顶棚返回的气流,上部形成回流的混合区(如图中虚线以上区域

当混合区在1.8m以上时,可保持工作区有较高空气品质。这种气流分布模式称之为置换通风(Dispiacement ventilation)

特点:工作区内气流近似于单向流;通风效率EV和温度效率ET都很高,换气效率ηa0.5-0.6;节省冷量,有较高的室内空气品质。

不适用于送热风的场合。

10-11 下部送风的室内气流分布

(a)地板送风 (b)下部低速侧送风

2.下部低速侧送

气流分布

10-11(b)所示。送风口速度很低,一般约为0.3m/s

低温度送风气流沿地面扩散开来,在下部形成一层温度较低的送风气流,室内的人体和热物体使其周围的空气受热上升,污染热气流从上部的回风口排出室外。送风气流不断补充、置换上升的热气流,形成接近单向的向上气流。这种气流分布模式是置换通风的最基本形式。

特点:通风效率和温度效率都很高,换气效率ηa约为0.5-0.67

下部送风还有座椅送风方式,即在座椅下或椅背处送风。通常用于影剧院、体育馆的观众厅。

注意:下部送风垂直温度梯度都较大,设计时应进行校核。

送风温度不应太低,避免足部有冷风感。

下部送风适用于计算机房、办公室、会议室、观众厅等场合。

10.4 室内气流分布的设计计算

气流分布设计(气流组织设计)的任务:选择气流分布形式,确定送、回风口的形式、数量、尺寸及布置,计算送风射流参数

10.4.1 侧送风的计算

1.受限气流的基本概念

除高大空间中的侧送风气流可看作自由射流外,大部分房间的侧送风气流(10-9),都是受限射流。射流的边界受到房间顶棚、墙等限制影响。

气流分布

前苏联学者研究表明:

气流从风口喷出后的开始阶段仍按自由射流的特性扩散,射流断面与流量逐渐增大,边界为一直线;

当射流断面扩展到房屋断面的20-25%时,射流断面扩展的速度比自由射流要缓慢;

当射流断面扩展到房屋断面的40-42%时,射流断面和流量都达到最大(10-12中断面-),之后断面和流量逐渐减小,直到消失。

10-12 受限射流断面图

射流受限的程度

用射流自由度来表示其中A为房间的断面积,m2,当有多股射流时,A为射流服务区域的断面积;d0风口的直径,m,当为矩形风口时按面积折算成圆的直径。

回流最大平均速度

回流区中风速最大断面应在射流扩展到最大断面积的断面处(10-12I-I断面),因这里是回流断面最小的地方。

试验结果表明,回流最大平均速度(即工作区的最大平均速度)vr,max(m/s)与风口出口风速v0(m/s)有如下关系:

(10-9)

如果工作区允许最大风速为0.2-0.3m/s,则允许最大的出口风速为

(10-10)

另外,出口风速还应考虑噪声的要求,一般宜在2-5m/s内选取;对噪声控制要求高的场合,风速应取小值。

温度衰减的变化规律

在空调房间内,射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掺混室内空气,其温度逐渐接近室内温度。射流温度衰减与射流自由度、紊流系数、射程有关;对于室内温度波动允许大于1的空调房间,可认为只与射程有关。

温度衰减的变化规律,10-1

温度衰减的变化规律 10-1

射流的贴附长度

当送冷风时,射流将较早地脱离顶棚而下落。射流的贴附长度与射流的阿基米得数Ar有关,

10-11

式中 Δts--送风温差,即室内工作区温度tr与送风温度ts之差,℃;Tr273+trK

g--重力加速度,m/s2

Ar数愈小,射流贴附长度愈长;Ar愈大,贴附射程愈短。

射流贴附长度 10-2

房间高度

在布置风口时,风口应尽量靠近顶棚,使射流贴附顶棚。另外,为了不使射流直接到达工作区,侧送风的房间高度HH

(10-12)

式中 h--工作区高度,1.8-2.0mxs见图9-12所示;0.3m为安全裕度

2.气流组织设计要求

气流组织设计时,要求射流贴附长度达到对面墙0.5m处;

要求该处的射流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为1左右;如果是恒温恒湿空调房间,应根据允许温度波动值来确定

3.气流组织设计计算方法及计算步骤

(1)按允许的射流温度衰减值,求出射流最小相对射程x/do。对于舒适性空调,射流末端温差Δtx1左右。

(2)根据射流的实际长度和最小相对射程,计算风口允许的最大直径d0max。从风口样本中预选风口的规格尺寸。对于非圆形的风口,按面积折算风口直径,即

(10-13)

(3)设定风口数量n计算风口的出风速度,即

(10-14)

式中ψ风口有效断面系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确定,或从风口样本上查找,对于双层百叶风口约为0.72-0.82。出口风速一般不宜大于5m/s

(4)根据房间的宽度B和风口数计算出射流服务区断面为

A=BH/n (10-15)

由此可以计算射流自由度。如,认为合适;如,则表明回流区平均风速超过了规定值。超过太多时,应重新设置风口数和风口尺寸。

(5)计算Ar,由表10-2确定射流贴附的射程x′,如x′≥x,认为设计合理,否则重新假设风口数和风口尺寸。重复上述计算。

以上的计算步骤与实例适用于对温度波动范围的控制要求并不严格的空调房间。

对于恒温恒湿空调房间的气流分布设计参阅文献[7][8]

10.4.2 散流器送风的计算

1多层平行叶片和盘式散流器送风

多层平行叶片散流器的气流分布模式如10-10(a)所示,送出的气流贴附于顶棚。

盘式散流器送出的气流扩散角大,接近平送流型。

10-13 散流器平面布置图

(a)对称布置 (b)梅花形布置

1- 2-方形散流器 3-三面送风散流器

散流器的布置原则

考虑建筑结构的特点,散流器平送方向不得有障碍物(如柱)

一般按对称布置或梅花形布置(10-13所示)

每个圆形或方形散流器所服务的区域最好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如果散流器服务区的长宽比大于1.25时,宜选用矩形散流器。

如果采用顶棚回风,则回风口应布置在距散流器最远处。

散流器射流的速度衰减方程

根据P.J杰克曼(P.J.Jackman)对圆形多层锥面和盘式散流器的实验结果,散流器射流的速度衰减方程为

10-16

式中 x--以散流器中心为起点的射流水平距离,m

vx--x处的最大风速,m/s

v0--散流器出口风速,m/s

x0--平送射流原点与散流器中心的距离,多层锥面散流器取0.07m

A--散流器的有效流通面积,m2

K--系数,多层锥面散流为1.4,盘式散流气为1.1

室内平均风速vm(m/s)与房间大小、射流的射程有关,即

10-17

式中 L--散流器服务区边长,m

H--房间净高,m

r--射流射程与边长L比。

rL--射程,即为散流器中心到风速为0.5m/s处的距离,通常把射程控制在到房间(区域)边缘之75%。

(10-17)是等温射流的计算公式。当送冷风时,应增加20%,送热风时减少20%。

气流分布设计步骤

①布置散流器;

预选散流器;

校核射流的射程和室内平均风速。

2.流线型散流器送风

流线型散流器送风的空气分布见10-10(b)

混合层的高度hm

为了使工作区位于向下的流动气流中,在布置散流器密度时,要使混合层的高度hm不得延伸到工作区,即

H-hm工作区高度 (10-18)

(10-19)

式中 H--房间的净高,m;工作区高度按工艺要求确定,一般为1.8-2mL--散流器的中心距,md0--散流器颈部直径,mθ--散流器射流边缘与中心线的夹角,取决于散流器叶片的竖向间距,查风口样本或手册。

射流轴心速度衰减的规律

(10-20)

式中 v--散流器颈部的风速,m/sZ--从散流器出口算起的射程,mvz--距风口Z处的轴心速度,m/s

射流的温度衰减规律

(10-21)

式中 Δts为送风温差,℃;Δtz--射程Z处的射流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Cz--实验系数

1043 条形散流器送风

lO-14为双条缝散流器平送风的气流分布模式。散流器可采用10-4(d)的可调式散流器或固定叶片散流器。

1. 风口速度衰减方程

根据PJ杰克曼的实验结果,条形风口速度衰减方程为

(10-22)

式中 x--从条缝中心为起点的射流水平距离,m,由于条缝很小,射流原点与条缝中心很近,可视为同心;系数K2.35b--条形宽度,m其余符号同式(10-16)

2室内的平均风速

与房间尺寸、射流长度有关,可按下式计算

(10-23)

式中 L--风口中心到房间墙边或服务区域边缘的距离,mr--射流末端风速为0.5m/s的射程与风口到墙边(或服务区域边缘)距离L,一般取0.75

(10-23)为等温射流的公式。当送冷风时,vm应增加20%;送热风时,减少20%。

3.设计步骤

散流器的设计步骤。

注意:公式(10-22)(10-23)是两个相反方向送风条缝的计算公式,也适用于两个条缝分别设在墙边相对送风的模式。

10.4.4 喷口送风

大空间空调或通风常用喷口送风,可以侧送,也可以垂直下送。喷口通常是平行布置的,当喷口相距较近时,射流达到一定射程时会互相重叠而汇合成一片气流。

对于这种多股平行非等温射流的计算可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实验研究综合的计算公式。

许多场合,多股射流在接近工作区附近重叠,为简单起见,可以利用单股自由射流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喷口垂直向下送风

轴心速度衰减方程

(10-24)

式中 d0--喷口出口直径,m对于矩形喷口,利用式(10-13)按面积进行折算;Ar按式(10-11)计算;x--离风口的距离,mK--射流常数。送冷风取“十”,送热风取“”。

轴心温度衰减方程

(10-25)

设计计算步骤

根据建筑平面特点布置风口,确定个风口的送风量。

假定喷口出口直径d0,按(10-24)计算射流到工作区(x=房间净高-工作区高度)的风速vx,如果vx符合设计要求的风速,则进行下一步计算;否则需重新假定d0或重新布置风口,再进行计算。

(10-25)校核区域温差Δtx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也需重新假定d0或重新布置风口。

2喷口侧送风

设喷口与水平轴有一倾角α,向下倾为正,向上为负。倾角的大小根据射流预定的到达位置确定。通常送热风时下倾,而送冷风时α0

射流中心线轨迹方程

10-15 喷口侧送射流的轨迹

(10-26)

(x,y)点处的射流轴心速度

(10-27)

轴心温度衰减方程

设计步骤

与垂直送风相同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气流组织分布及计算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