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高中历史选修一3.3 促进民族大融合(无答案)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高中历史选修一3.3 促进民族大融合(无答案)

时间:2018-07-11 11:18:53    下载该word文档

滑县六中2014级高二导学提纲

历史导学案9

(范围:选修一1.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对本民族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3、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1、知识回顾:

1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

2、冯太后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3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4、均田制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 原因: 改革措施的推动;北魏发展经济的政策;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2 表现

1)农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 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民间、官府手工业发展; 发展显著, 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的 ,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交易恢复; 也有长足的发展。

3 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 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 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 ,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拓展点拨】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背景:迁都① 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② 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

⑴尊儒崇经,兴办③

⑵恢复汉族④

⑶采纳汉族⑤ 制度。修订律令,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拓展点拨】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固定的强调。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地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没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表现

⑴鲜卑族

A.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① ,贵族成为中原的②

B.③ 的变化促使④ 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汉族

A.鲜卑族⑤ 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B.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⑥ 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⑦ ,促进了国家统一。

【拓展点拨】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步。

三、导入: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及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五、展示、点评:

要求:大声,规范,清晰,迅速(黑板展示需在2—3分钟内书写完)

六、当堂检测:

1.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 )

A.杭州 B.苏州 C.无锡 D.洛阳

3.魏碑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

A.儒学教育兴起 B.孝文帝改革

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石立碑 D.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 ( )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 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 ( )

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

6.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 )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 D

8.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 )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9、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①②③     .①④

10、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七、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完成,教师点评。

作业: 《限时练》;

材料补充:

均田制

原因:中国古代北魏至唐前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西晋末年,中国北方 北魏孝文帝 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实质: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内容:均田制范围的露田(正田、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属国家所有。原有的私田、园宅地、桑田(麻田、世业田、永业田)、官人永业田、勋田、赐田等,属私人所有

作用: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