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六国论翻译对照词义解析

六国论翻译对照词义解析

时间:2017-01-04 09:32:06    下载该word文档

《六国论》苏洵

补充知识

秦灭六国的过程

公元前237秦王嬴政罢黜吕不韦,亲自执政,开始谋划吞并六国的战争。其作战的总谋略是由近及远,先取赵国、魏国、韩国,再取燕国、楚国、齐国。公元前236王翦、桓率军攻赵,公元前229灭赵。在秦国攻打赵国时,邻近的韩国惧怕秦军声威,于公元前231秦军请降。秦国受降后,把韩地划为川郡,韩国亡。公元前225,秦国任用李信为将率军20万伐楚,结果被楚军打败。第二年又派王翦率军六十万进攻楚国,终于在公元前222灭楚。公元前225,秦王任王贲为将率兵攻魏,三个月后魏国亡。公元前222王贲又率军攻燕,将燕国灭掉。公元前221,秦将王贲又率军灭齐。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秦国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

战国四大名将之间的对决 

——屡试不爽的反间计 

战国末期,强秦独大,山东六国,唯有赵国能与其一战,秦赵之争,战国四大名将,白起与廉颇,李牧与王翦,运筹帷幄,但是,屡试不爽的反间计,让我们只能抱憾,四大名将的真正对决。 

一、白起vs廉颇 

秦军攻韩,韩国的移祸之计,献上党给赵国,赵国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此点燃。 

秦国截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目的是要夺取上党,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赵将廉颇知秦远道来攻,欲速战,就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然后再反击的策略。廉颇坚守3年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马服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当然秦国也派来了常胜将军白起,于是,廉颇与白起的对决就这样失之交臂,本来可以势均力敌的一战,变成了白起的屠杀。白起与廉颇在长平之战没有直接交锋,可耻的反间计,让我们只能痛骂赵国君主的昏庸与秦国的奸诈。 

长平之战,秦国与赵国的巅峰对决,一次能阻挡强秦的机会,还有可能出现的白起与廉颇的巅峰对决。无敌的白起,老当益壮的廉颇,究竟谁能赐谁一败,无奈,人言可畏,让我只能扼腕叹息。 

二、王翦vs李牧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历史再次重演,自毁长城的赵国,狡猾的秦国故技重施,屡试不爽,可耻的反间计,一代名将李牧陨落,而王翦横扫六国,最终完成了秦帝国的大一统。 

六国破灭, 非兵(古今异义。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原因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赂秦而(表原因)力亏,破灭之道(道理,这里理解为原因)也。 或曰: 六国(相继)

因为(拿土地)贿赂秦国所以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

()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

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盖(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保全;形容词作动词)。故曰:弊在赂秦也。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六国灭亡)原因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 (形容词用作名词)则获邑, 大则得城。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通过接受诸侯国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结构助词,的所得,与战胜而(表承接)得者,其实(古义:那 实际上 今义:实际上)百倍;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前者)实际也要多百倍。

秦之(结构助词,的)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其,代词)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那么秦国的最大的欲望,诸侯的最大的忧患,本来就不在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动词,暴露)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代词,土地)不甚惜,

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但是)子孙对这些土地却不很爱惜,

举以()予人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拿土地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承接的连词)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表转折)秦兵又至矣。

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晚上的安然睡眠,(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 满足),奉之(代指秦国)弥()繁,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的。(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

侵之(代指赂秦各国)愈()急。 故不战而(表转折)强弱胜负已判(确定,断定)矣。

()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用不着战争,但是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至于(古今异义。古义:以致,以至于;今义:动词,达到某种程度/介词,用在下一句开头,表示另起一事)颠覆(注意被动语气的翻译,被灭亡),理(理:名作状,按理来说)固宜(应该)然(这样)。 古人云:“以地事(侍奉,为服务)秦,

(赂秦者)以致于被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对了

齐人未尝(曾经)赂秦, 终(最终)继(随着,在…之后)五国迁灭, 何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与(古义:结交 今义:和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 齐亦不免矣。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燕赵之君,始(名词,起初,开始的时候)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名作动,坚持原则)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用武力抗秦)原则,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表转折)后(后来)亡, 斯(代词,这)用兵之效也。 至(等到)丹以荆卿为计,(为:把…作为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

始(副词,才)速(招致)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于秦五战),二败而(表并列)三胜。

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再一次,又一次), 李牧连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之。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jì,等到)牧以(因为)谗诛(被杀害), 邯郸为郡, 惜其(代指赵国)用武而(表转折)不终(坚持到底)也。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改变、除去)灭殆(几乎,差不多)尽之()际(时候), 可谓智力(古今异义。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一种能力)孤危,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尽,力量枯竭,形势孤立危险

战败而(表转折)亡, 诚(确实,实在)不得已。 向(以前)使(假使,如果)三国各爱其地,

战败然后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以前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古今异义。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良将犹在

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数、理,命运 当(当通倘 如果)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判断)。

那么(六国)胜败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天下之奇才,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咽也。

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向下咽。

悲夫! 有如()此(这样)之势, 而(表转折)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 日削月割 日、月:每天,每月,名为状。) 为…所:固定句式,表被动

真可悲啊!有像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割让,实力一天天削弱

以(以至于)趋(趋向,走向)于亡。为(读二声,动词,管理、治理)国者无使为(读四声,介词)积威之所劫哉!

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代指六国)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 而(表转折)犹(仍然)有可以(古今异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不赂而胜之之(第一个代指秦国;第二个结构助词,的)势。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如果)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大天下),下而从(跟随,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古义,故,以前的,故事就是以前的事,简单来讲就是旧事,成例;今义:有情节的事情。), 是(代词,这)又在六国下矣。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六国论翻译对照词义解析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