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江苏专用)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二第二节分析散文结构,鉴赏表达技巧训练定时规范

(江苏专用)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专题二第二节分析散文结构,鉴赏表达技巧训练定时规范

时间:2019-07-12 11:13:17    下载该word文档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分析散文结构,鉴赏表达技巧

(时间:45分钟 分值:4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

冬之丢失

王 蒙

这是一个失去了冬意的冬天。这两种性格和姿态全然不同的冬季的距离,对于三叉戟和波音707来说不过是两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以前,我们还在北京,两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就在广西了。冬天依旧而面目全非,伴随着惊喜的,不是还有点迷惑、有点慌乱么?

②离开南宁已经有二十天了,南国的一月给我的冲击却依旧在我的心田里引起许多余震。那究竟是一种什么声音呢?嗡嗡的,像是觅着花蜜的成群的小蜜蜂,像是奔跑着、追逐着、喧闹着的孩子们,像是远方传来的飞机、汽车和拖拉机的马达的齐声欢唱。在广西南宁度过的三个星期里,日日夜夜似乎都有这样一种声响在吸引着我、逗弄着我。而且,这弥漫着的,暂时还是含蓄和羞怯的,却又蕴含着无限活力的声音是与南宁的绿树与阳光同在的。挺拔中透露着潇洒与妩媚的桄榔,热烈中显现出朴质与尊严的芭蕉,自由的蒲葵,高贵的木菠萝,娴雅的荔枝、龙眼,个子虽大却给人以轻灵俊逸之感的小叶桉,还有执着的扁桃,洁身自好的枇杷,不愿惹人注目的丹桂,像诗一样多情,又像诗一样谦逊的木棉和红豆,当这么多脾气与外貌各不相同的树木参差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有感于同一个冬日也不减辉煌的太阳,它们能不交流吗?它们能不调笑吗?它们能不发出那神秘的、富有召唤力的嗡嗡声吗?

③而它正盛开着红花。羊蹄脚,多么富有泥土气息的名字!因为你的树叶是两瓣的,像羊蹄。一听到名字我就想起新疆来了,哈萨克牧人的小毡房,山坡上的草场,山顶的云杉和山涧里的清水,都是羊蹄踩过来又踏过去的地方。以你命名的树木把血红的花朵撒落在南宁人民公园的湖波上,双双对对的游人蹬着水上自行车在红花和绿水里穿来穿去。这一天是一九八二年新年,天气太好了,我脱掉了从北京穿来的太多的衣裳,迟疑了一阵子,又终于脱掉了我认为即使到了广西也不应该脱掉的线背心——只为了更好地靠近一下温暖的太阳。

④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南宁使我不时忘记了现在正是冬天。也许就在这同一时刻,天山脚下正飞旋着特大的风雪,北京的青年正簇拥着走进滑冰场的大门。而这里,满街是绿树,是柑橘和香蕉,是水灵灵的硕大的蔬菜,是零售的为去掉涩味而用盐水浸泡着的菠萝块。满街上的行人又有谁在意这是不是冬天呢?

⑤不是冬天!那树叶和白云对我说。永是春天!那池水和游人对我说。农贸市场的“山珍”和“海味”——木耳、冬菇、冬笋、锦鸡、穿山甲、鱼、虾、蟹,以及人们身上的和百货店货架上的每一件新花色、新样式的衣服,不论是尼龙绸还是南宁特产的麻涤制品,都在应和着这绿色的欢呼。我开始听得懂南宁冬天的嗡嗡声的含义了,这是永恒的春天对生活、对人的召唤。谁听到这召唤,就会血流加速,就会心潮起伏,就会浮想联翩,就会跃跃欲试,渴望着高歌、呐喊,用辛勤劳作唤醒每一块石头和每一寸土地。爱,献身,战斗,再也不能迟疑、等待……

⑥这篇小文的题目原本是“冬”。我是从冬天,从风中狂舞的雪开始写的,我想写一写我们祖国的美好而又多样的冬天。写着写着,我迷路了,我走失了,我不知不觉之间把冬天给弄丢了,笔底下走出来的不是冬天,而是春天。请广西和南宁,羊蹄脚和棕榈科植物,请织布机的太响的闹嚷和金红灿灿的橘、橙代我作个检讨吧,是你们把我的冬天拐走了,你们把我搞乱了,使我困惑了。我时时用朔方原野上的风,用难以逾越的冰山,用呼呼叫的炉火和铜铃叮咚响的马拉雪橇提醒我自己,但我终于忘记了冬天,分不清冬天和春天的差别了。

反正这都是属于你和属于我的祖国。北方和南方,雪白的冬天和碧绿的春天一样的冬天以及所有的季节,所有的地方,所有的生活,反正我要为你而歌唱。

(有删改)

★1.(鉴赏表现手法)简析文中第段运用第二人称的手法写羊蹄脚的好处。(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先要弄清运用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出这样写能更好地抒发作者对南宁冬天景象的喜爱之情这一点即可。

答案 运用第二人称的手法,如对朋友的殷切话语,给人一种亲切感。②更好地抒发了作者对广西南宁虽为冬天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喜爱之情。

2.文中第我开始听得懂南宁冬天的嗡嗡声的含义了一句中的嗡嗡声有什么内涵?试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联系全文内容来考虑,明确句子本身的含意,然后分析出词语的深层内涵。自然界之声可以通过第段分析得出,生活之声”“期盼可以通过第段分析得出。

答案 既指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也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还指人们对生活越变越好的期盼。

3.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两点加以分析。(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语言特点有哪些,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作答时,一要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分析,二要从句式的角度来分析,三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角度来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有情感深沉的句子,有长句,有短句,有运用修辞的句子,将其找出后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 长句与短句相结合。如写着写着,我迷路了,我走失了,我不知不觉之间把冬天给弄丢了请广西和南宁,羊蹄脚和棕榈科植物,请织布机的太响的闹嚷和金红灿灿的橘、橙代我作个检讨吧将长短句交叉使用,写出了自己对祖国永恒的春的感叹与赞美。②多处运用修辞。如“我时时用朔方原野上的风,用难以逾越的冰山,用呼呼叫的炉火和铜铃叮咚响的马拉雪橇提醒我自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你们把我的冬天拐走了,你们把我搞乱了,使我困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③优美抒情而又富含哲理。如“笔底下走出来的不是冬天,而是春天”等句子优美抒情,又寓意深刻,写出了对祖国南方虽为冬天却春意盎然的感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作者说本文是从冬天写起的,而且时时以风、冰山、炉火、雪橇等提醒自己,但他还是忘记了冬天,分不清冬天和春天的差别了,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文中来看,作者从冬天写起,并时时用冬天特有的事物来提醒自己,最后却分不清是冬天还是春天,是因为南方的冬天没有冬意,而且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一是因为南国的冬天没有冬意,有的是一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作者对其十分喜爱;二是被社会物产丰富、人们生活蒸蒸日上所感动,对祖国充满着希望。

二、(2017·江苏溧水中学高三暑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20)

宁古塔

余秋雨

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例如,李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⑥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⑦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选自余秋雨《宁古塔》,有删改)

5.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是因为一方面,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另一方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

答案 流放途中的艰险和到达宁古塔后的苦难(或答原文对应部分即可);清廷官员一旦被流放,很可能面临家人、家族甚至邻里的牵连治罪,内心充满了歉疚却无力挽回。

★6.(分析散文结构)文中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有何作用?(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顾贞观设法营救老友吴兆骞的事情,一方面照应上文流放者的艰难处境和在这样的处境中建立起的珍贵的友谊;一方面得出“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的结论。自然引出“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

答案 侧面写出被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与上文流放文人处境的艰难相呼应)承接上文流放者间的友谊,体现了苦难中友谊的珍贵和人格的高贵,自然引出作者关于东北人性格与流放者们精神遗留有关联的联想。(“流放创造了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亦可)

★7.(鉴赏表达技巧)解释第段画线句子的含意。(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分析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句子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句子中对比之下,突出了宁古塔流放之苦甚于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之苦。可见“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酷刑的痛心。

答案 虽然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这些第一流人才也受尽磨难;但不如宁古塔流放法摧残人;流放宁古塔并不能造就一流的人才和产生一流的文明。(“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亦可)

8.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按照作品的表达顺序,作者先介绍了宁古塔的荒凉偏远,介绍了正直的官员被牵连治罪,这时作者的情感是对这些官员的同情和悲悯,对这种刑罚的痛心。之后作者想到了在这些流放者之间产生的那种珍贵的友谊,为他们能创造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而赞美。最后,作者写到了受苦的流放者们,在这块土地上,“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为他们苦难中的高贵而深深敬佩。

答案 通过对宁古塔残酷环境的渲染,和对流放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被流放文人的深切悲悯;对清廷统治者用残忍的流放刑法戕害文人和大规模株连治罪行为的愤慨;对在苦难中文人间能产生最珍贵友情、高贵人格的赞美;对被流放文人在跨越苦难之后,创造文明传承文化的敬佩之情。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