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摄影伦理道德

新闻摄影伦理道德

时间:2023-06-04 10:55:16    下载该word文档
《美国新闻摄影教程》中归纳了几种可能会引起争议的照片构成因素:
照片中的人物悲痛欲绝;出现尸体;照片中有伤痕累累的人体;照片是彩色的;照片中有种族歧视; 出现裸体;照片中的内容涉及当地事物;照片出现在头版;照片由报社专职摄影记者拍摄; 只有照片,未配相应的文字报道 第一节 新闻图片传播伦理问题 一、假照片现象
(一)假照片现象综述 (二)假新闻照片的原因
1、新时期媒介自身的变革给了假照片以可乘之机。 2、受众阅读接受心理是假新闻照片的广阔市场。 3、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假照片的又一成因。 4、摄影技术本身存在着造假的漏洞。 5、投影师主观意识的参与。 6、新闻道德教育的缺失。 (三)案例分析 1、摆拍造假
2004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揭晓 日常生活类三等奖(单幅作者:Qiu Yan/中国主题:非典时期的婚礼 在四川省凉山的美姑县,由于洪水冲断了学生每天过往的小桥,一位中年乡村教师趴在河中,用自己的脊背当做桥梁给学生踩,把孩子们一个一个送到对岸。这样的场景,被在此地采风的网友“黄藤酒”拍了下来,并传到网上,因为照片上的画面近乎完美,引起网友一片质疑, 后被证实是摆拍。 2、技术修改:此造假手段过去以暗房技巧为主,目前以电脑特技为最。 2004年,美联社夸大西安暴雨的新闻造假图片

首届华赛获奖图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因被质疑存在造假痕迹近日在网络被炒得纷纷扬扬 ,图片作者张亮对此说法嗤之以鼻。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获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网友质疑为软件合成图片。 3、假新闻的假配图 2005年,有一则知名的假新闻《3000年前的木乃伊怀孕》。国内一些小报不仅转发了来自美国《世界新闻周刊》这条奇闻,还配发了这具木乃伊的照片,照片上木乃伊裸露的腹部高高隆起。后此则新闻被证实为假新闻。 二、暴力图片的传播 三、先拍照还是先救人
①摄影师拍摄图片的基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什么。 ②拍摄时对方受害的急迫性与施救的可能性指数。 ③拍摄主题与事件的重要程度。

《新快报》为例,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新快报图片使用与编辑指引”。其中“涉及到人文关怀的”有如下几点规定:需要作马赛克处理的几种常见类型: 1,对新闻照片中涉及的未成年儿童的脸部。 2,保护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 3,暴力血腥场面的暴露部分; 4,人体生殖器官的裸露部分。
5警察(便衣警察、缉毒警察、刑侦警察) 6,艾滋病、麻风病患者脸部。
7 突发事件中血腥、暴力图片的处理,应考虑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图片对特殊读者群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儿童、妇女、老人),如果使用须将血腥暴力的图片尽量转发报纸内页或制作成黑白图片,以弱化读者的感官刺激。 思考:摄影记者在采访途中遇到突发车祸,当时车里尚有一名伤者需要救治。但是记者在现场并没有发现这名伤者,他拍摄了现场,并发表了关于车祸的图片。后来,伤者因抢救不及时死亡。这名摄影记者是否该为这名伤者的死受到谴责?
四、帕帕拉奇现象

帕帕拉奇通常用来指那些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因此有一个很不好听的名字——狗仔队,这一名称来自于一名以此为业的摄影记者。 第二节新闻图片传播中的法制问题
一、新闻图片传播中的肖像权、名誉权问题。 (1谨慎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图片传播。 (2实施图片传播行为前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 (3新闻报道要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肖像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再现权和使用权。
再现权指肖像主体借助照片、录像、画像、雕塑等一切可感知的物体再现自己形象的权利。 使用权:指肖像主体享用自己肖像并获得精神、物质利益的权利。 新闻传播中会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情形: 一是未经被摄者同意,拍摄期形象。 二是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 三是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
四是歪曲和丑化肖像权人的形象。 名誉权:
新闻摄影侵害民事主体名誉权的三种方式主要有诽谤、侮辱和宣扬他人隐私。 造成侵害名誉权的原因:
一是未经深入采访,不掌握事实,而凭主观想象随意拍摄,从而对事实认定有误; 二是记者不经采访,而任意编造文字说明,尤其是使用批评性文字或贬义词;
三是编辑在采用图片时,随意为图片编造说明或图片中的形象、事实随意加以注解; 四是在配发插图时不慎重,任意配发照片;
五是在批评性新闻摄影图片画面中包括了与事实无关者,从而侵害其名誉权; 六是以图片或文字丑化新闻人物,从而损害其名誉权;
七是未经他人同意而在拍摄图片或撰写的文字说明中公布他人隐私; 八是侵害一些特殊身份人的名誉权 慎用空头照片:
”空头照片“是美国学者菲利普-帕特森和李-威尔金斯在《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中引用的一个概念,即在新闻摄影工作中,用库存的 照片或存档的胶片给新闻报道做图解,这种使用不顾原始照片的背景,有时未征得其对象的同意。
二、新闻图片传播中的偷拍与隐私权问题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的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信秘密权;个人隐私使用权; 新闻摄影侵害隐私权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是干涉、影响私人活动;(跟踪、住宅) 二是越界;(不允许采访的公共场所、私人场所)
三是擅自使用属于个人隐私的图片或在图片说明中公布他人隐私; 案例:
广东"人造美女"打赢新闻侵权官司 报纸失实败诉 两点共识:
一是在公共产所之公众视野范围内拍摄、采访不侵犯个人隐私; 二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范围要小于普通人。 三、新闻图片传播中的著作权问题 思考:职务作品的著作权该归谁? 思考:职务作品的著作权该归谁? 署名权属于记者,其他权利属于报社。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新闻摄影伦理道德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