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环境管理复习(考试用的哦)

环境管理复习(考试用的哦)

时间:2020-04-15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一章
1.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
探索:1)局部感知; 2)外部性理论:
31972年《增长的极限》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2.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学的区别。
①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为:探索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类健康与生物的影响;探索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总和科学,它以环境学为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②环境管理科学着重通过管理手段调整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等行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目标。

4.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
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5.环境管理的主体 是政府、企业和公众
①政府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适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等。②企业对自身的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制定自身的环境目标、规划、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和执行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行绿色营销、发展企业绿色安全和健康文化等。③公众环境管理师公众参与的环境管理,际上,公众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在环境事务中,而主要是一散步在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的公众个体以及某个具体目标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的行为来表现的。

6.环境管理的内容 ㈠按管理领域划分
①环境管理行动落实在水、气、土、声、辐射、生态等自然环境
要素上,即为要素环境管理;②环境管理行动落实在人类社会的产业活动中,如工业、农业、服务业,即为产业环境管理;③环境管理落实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如城市、农村、流域、开发区等,即为区域环境管理;
④环境管理行动落实在环境管理的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
㈡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水资源环境管理、土地资源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服务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大气环境管理、水体环境管理、噪声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地区环境管理)

7.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础内容科学。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1 一是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人类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2 二是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3 三是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互相依存性所决定的。
3.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
1 生态学方向:认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经济学方向: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
3 社会学方向: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4 系统学方向:认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只有应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可持续发展理论博大精深的内涵。 4.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相互关系: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反过来可以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

5. 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中心地位)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
组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
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 领导: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职能。
控制: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
创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6.现代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成思危提出“三个基础、三个层次、三个领域”
“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三个层次”是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领域”是指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理和管理理论与方法三大领域。

10.行为科学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需求理论、理论、成熟理论和挫折理论。
个体行为: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作出的反应,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
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行为: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
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包括同一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
群体竞争理论:关于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 群体分类理论: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认为: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也可以分为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7.(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8.个体行为理论相关:
需求理论最著名的是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赫兹伯格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
公平理论是由亚当斯在1965年提出。 激励需求理论以麦克莱兰提出的为代表。
理论由麦格雷戈提出。它是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理论。X理论是对“经纪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斯洛及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另一方面,作用于环境的宏观行为多是间接的、不易明确察觉的。

14.人与环境和谐的5种环境需要: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

9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基本内涵
原理:指在环境管理中所要面对的系统实质是“环境社会系统”而这个系统又不断地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内涵:1“环境社会系统”2“发展”: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主要内容 1)一般系统的特征;
2)强调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
3)强调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
10.群体: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他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

10.共赢原理: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
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共赢原理是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准则。 共赢原理要求在具体环境管理活动中能使政府、企业和公众达到共赢。
从物质流动的角度,一般性的共赢原理还可以具体化为“三生共赢”原理。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共赢原理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
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重要)、技术和资金。
外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技术的等,这些外部条件都会对共赢提出挑战。

14.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共赢策略(例子)

社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探索生态经济型模式,一些地区走上了“粮下川、林(草)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轨道。
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使2000多万农户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494斤。
生态:生态面貌得到改善,退耕还林地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

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内部机制分析
1)制定以“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为核心的《退耕还林条例》
2)制定了合理的共赢规则,使所有的参与主体,国家、农民、地方政府都得到了合理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都享受到了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这种政策的结果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则是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3)避免以前有人种树、有人砍树,没有人管树的问题。 4)积极落实资金、技术和管理,防止出现口惠而实不至的问题。 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
1)多年来的绿化造林声势浩大但没有成效,反而森林资源大量破坏,特别是天然林的破坏,逐渐加重;
2)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引起并强化的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央领导的生态环境危机感; 3传统以木材砍伐加工为主体的森林工业举步惟艰,陷入困境,不彻底改革没有出路;
4)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5)中央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债项目;
6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使中国有史以来可能是第一次从心理上消除了对粮食短缺问题的担心,因此才可以下决心大规模退耕;


第三章

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主要有: ⑴命令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⑵经济型和激励型:经济手段、宣传手段和科技手段 ⑶自愿型和鼓励型: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绩效

2、中国的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⑴宪法
⑵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⑶环境保护单行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
⑷环境保护条例和部门规章: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
⑸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样品标准
⑹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条例

3、在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主要为: 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制度、贷款优惠政策


4、环境信息公开:就是政府、企业、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环境行为等

5环境绩效管理: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物质载体和实质内容的物质流。

4. 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国家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人群健康、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保护中的各项工作所制定的各项技术规范和要求。

4.环境标准的制定原则:1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2)制定环境标准,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3制定环境标准,要综合考虑各种类型的资源管理,各地的区域经济开发规划和环境规划的要求和目标,贯彻高功能区用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用低标准保护原则。 4制定环境标准,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划相协调,还要和国际上的有关协定和规定相协调。

5.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实验、调查问卷、案例研究、实地研究、无干扰文本研究分析。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映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问卷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了解

问卷调查的问题(三大类):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了解
特征:1.问卷调查要求从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2.对问卷的收集有一套系统的、特定的程序要求。3.通过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是数量巨大的定量化资料,需要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才能得到研究结论
实地研究: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指研究者必须深入到研
究对象所处的真实社会生活之中,通过看、听、问、想,甚至体验、感受、领悟等进行观察。特征:实地 研究方式:观察、访谈

6.环境性信息及其特点:时空性 综合性 连续性 随机性

第五章 区域环境管理

1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2制定城市环境规划3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6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简称“城考”,是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需要而制定的。该制度以城市为单位,以城市政府为主要考核对象,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情况,按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4大类共20项指标进行考核并评分。

环境质量包括: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二氧化氮年平均值;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
平均值。

污染控制: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及清洁能源使用率;汽车尾气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

环境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及回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污染防止设施及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率;环境保护机构建设。

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2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3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4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5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城市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绿地减少、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耕地过度占用、有毒化学品导致的突发事件。

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

城市环境问题的尺度 家庭/办公室 城区 地区 全球 主要基础设施和服务 围储水室内卫生设计垃圾储蓄烟气管道 自来水污水垃圾收集排水街道、车道 工业区道路集中处理厂排水填埋 高速公路水源地发电厂

特征环境问题 低水准住房条件缺水缺乏卫生设施病菌污染室内污染 排泄物水/油垃圾倾倒洪水噪声自然灾害 交通拥挤意外事件空气污染有毒废物 水污染生态损失 酸雨全球变暖海面上升气候变化

农村环境问题: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
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1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2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易监测性 3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

第七章 产业环境管理

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对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2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3对企业其他环境行为的管理


2.企业环境管理:企业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理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可分为三类
一是消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具体表现为企业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不重视或忽视环境问题。这种现象在很多中小企业中大量存在,引发了众多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问题十分严重。
二是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行为,在政府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越来越多的需要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会努力变革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过加强管理、改进技术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和生产绿色产品的目的。这样,企业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自觉地保护了环境。 三是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为了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这种趋势下,先进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了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准,也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内在追求。


4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制定企业环境政策,二建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三绿色设计制造和绿色营销,四治理废弃物、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五企业环境报告书

514000环境管理体系龙头标准:14001
6.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定义:根据14001中的定义,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714000环境管理体系特点:1)以消费者行为为根本动力;2自愿性的标准,不带任何强制性;3)没有绝对量的设置;4)强调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5)强调管理体系,特别往重体系的完整性;6)强调生命周期思想的应用

814000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性质、类型和规模的组织,也适用于不同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还适用于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服务。(组织控制、影响的因素。没有要求组织一定要在整个公司或集团的层次上实施环境管理体系。14001是唯一能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914000的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建立:包括体系的策划、设计和体系文件的编写,组织机构的配置和人员、资源的安排等。
保持:指体系运转过程中实施监督和纠正措施,并通过审核和评审促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第八章

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海洋资源:(狭义)生存于海洋水中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储藏的热量,深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以及在深层海水中形成的压力差和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浓度差等等。(广义)除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的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的功能等等都包括在内。
海洋资源特点:1种类多,储量大。2 开采技术难度高。3地域差异性。4利弊两重性。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2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海涂生态系统。3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一) 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侧:1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海洋资源需要从权益,资源和环境整体利益出发,实行综合管理。2协调各部门,单位需求,合理安排开发活动的原则。3海上,陆地开发活动统筹规划布局的原则。4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 加强对海洋资源储量,功能的调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三) 合理利用和精心保护近海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
(四) 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五) 建立海洋污染监控网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阻止海洋污染。
(六)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七) 控制陆地开发行为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一) 生物生境及其破坏。生境可分为:1森林生境2湿地生3其他生境,主要指草原,荒漠,湖泊水库,海洋岛屿等。 (二)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三) 水工建筑,采矿等经济活动的影响
(四) 过度捕杀,捕捞,偷猎等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五)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对保护区的管理应采取科学工作者,理人员,决策人员和当地群众相结合的方式。在我国,应用了生物圈的概念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建设和管理,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并在不同的功能区中展开各具特色的活动。 第九章

中国环境管理简介
我国环境管理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1972年的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后,中国开始了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早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制定并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20世纪90年代之后环境保护扽重要性为社会所认识,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21世纪以后,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

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设置:1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2国家保护总局,3国务院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机构,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5地方环境管理机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包括:办公厅,规划与财务司,政策法规司,行政体制与人事司,科技标准司,污染控制司,自然生态保护司,核安全管理司,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环境监察司,国际合作司。

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1“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我国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中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八大制度)“老三项制度”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

“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涉及,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环境管理复习(考试用的哦)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