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

古代文学史大三(元明清)简答题复习题

时间:2019-10-06 02:33:33    下载该word文档

简答题:

【元朝】

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A、杂居作品中洋溢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和鲜明的爱憎。B、善于塑造各类典型的戏剧人物形象,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的悲喜剧角色。C、完善杂剧体制,创立戏曲艺术范式,重视舞台效果。D、本色当行的语言。

2、《西厢记》的艺术创新:

(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体制宏大而结构严谨,剧情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 “曲”与“剧”的高度统一(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西厢记》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高超的心理描写。是塑造崔、张性格的重要手段。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成功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在“充分调动擅长抒情的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 (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语言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长亭送别”赏析:

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曲词华美,充满诗情画意,集中刻写了莺莺送行时的复杂心绪。

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

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

通过莺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一)赴长亭途中

【端正好】情景交融,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

《董西厢》中此处作:“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滚绣球】正面刻画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金圣叹“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叨叨令】是直抒胸臆,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路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

(二)长亭别宴

【脱布衫】【小梁州】写莺莺愁闷哀伤的神态,也可指莺莺眼中看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小梁州】中“阁泪汪汪”等句,究竟指莺莺,还是指莺莺眼中的张生值得推敲。明代戏曲家王伯良认为是“莺指己言,恐人之知,故阁泪而不敢垂。”金圣叹则说:“真写杀张生也,然是写双文(莺莺)看张生也。”意即写莺莺眼中的张生。两说似可并存,而王说似更贴切。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快活三】【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酒食,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情思。

(三)长亭分别

【四边静】至【二煞】五支曲,写宴后话别。

【四边静】【耍孩儿】写莺莺对张生的依恋之情。

【五煞】莺莺对张生的叮嘱,句句情深,字字见血。

【四煞】【三煞】写莺莺预想张生走后自己的孤独凄凉之状。

【二煞】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透露莺莺内心的隐忧。

一煞】【 收尾】 二支曲,写送别之后。

通过暮秋晚景,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之情和离别后的

落寞、惆怅、痛苦。

4、长亭送别的艺术魅力:

1、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作者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莺莺心灵深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别离的无限悲戚,对老夫人的深深怨恨,对爱情的不尽忧虑。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A、景中寓情。 如【 端正好】 一曲萧瑟凄清的秋景与恨别愁离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一个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B、以景衬情。 如【 一煞】 一曲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 离愁渐远渐无穷” 的心境。 C、以景托情。 如【 滚绣球】 一曲正面刻画莺莺的离愁别绪。“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就是景为情设。以景之无情来表现人之痴情。

3、深厚的语言功力。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被誉为诗剧;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和表演密切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5、白朴和《梧桐雨》的基本内容:

A、是一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B、《 梧桐雨》 杂剧浓郁的抒情气氛

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能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且化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语言极其华美。C、《梧桐雨》的主题思想:“歌颂爱情”说 “评判政治得失”说 表达“沧桑之感”说。D、在描写婚姻爱情剧中的特色: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要求婚姻自主方面更生动、热情、泼辣、自信和坚定。

6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吃苦耐劳,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2、双线并行式的结构,

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3、语言,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协调。

语言富于动作性。

7、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A、中心:破除世俗观念,树立高洁形象。B、前五支曲子“破”:否定人世的纷争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挂念。光明、事业、英雄、富贵、人生寿数须参破。C、后两支曲子“立”:表现出细宇宙、小万物、俯视尘世的隐士之风。“立”起了隐逸文人的高洁形象。

【明朝】

1、王学左派的兴起对文学的推动作用:

A、李贽“童心说”。B、文坛--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C、剧苑--临川派“至情论”。D、小说--金瓶梅、三言二拍。E、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F、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

2、《三国演义》关于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A、“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B “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史学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倾向不同,这种倾向的形成有着较长远的、复杂的历史和思想背景。偏安的汉王朝同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争正统地位的历史思想背景。但不能把“拥刘反曹”简单地归纳为封建正统观念的表现。 “拥刘反曹”所体现的主要不是正统思想,而是作者推崇“仁君”的政治思想。以行仁义的刘备为正统,以行暴政得曹操为异端;以南方为正统,以北方为篡位,这是当时的南宋时期以及元代的民族精神的反映。而且这样一变,就给刘备这一方增加了很多伦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悲剧的力量。因为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势力最大,如果把他当作正统,就写他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乱世哲学,东征西讨,一股霸气而已。写刘备,写诸葛亮,在乱世里行仁义,刘玄德携民渡江是一个典型,而面对金人的侵略,宋高宗仓皇逃到了南方,把北方的老百姓抛给了金人,生灵涂炭,遗民泪尽,哪里有一点“携民渡江”的打算?所以《三国演义》的尊刘反曹观念里,有很深的民族情绪在里面。写诸葛亮和刘备,就有一种有心扶汉、无力回天的危机感。

3、《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和战争描写:

(一)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1、性格结构的单一和谐(性格的单一性)2、性格表象的定向聚合(性格的稳定性)3、性格特征的群体概括(性格的群体性)4、略貌取神的性格描写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

(二)战争描写

作为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的规律,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斗争,变化多端的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

1、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战争本质。

2、重在写人谋。战争既是力的较量,更是智的较量。

3、重在写人。着重写参加战争的人,而不着重写战争的过程。

4、《水浒》初步个性化的人物艺术:

1、性格结构的复合整一(性格的复合性)2、性格表象的现实运动(性格的现实性)

3、性格特征的个体强化(性格的个体性)

犯中求避,相互映衬。

4、以形传神的性格描写

神似与形似统一,人物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同一。

特征夸张与个体写实相结合,实现传奇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5、《金瓶梅》白话长篇小说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实现了小说观念的重大变化,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开创了世情小说的新天地。

开创了世情小说的新天地。

(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文学本位的复归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

《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

《金》的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传统美学的逆反。

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

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张竹坡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是个顶缺之人。若王六儿与太太等,直与李贵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之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审美趣味的转向。

1、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可专宠瓶儿却有人情味儿。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6、临川派和吴江派的主要分歧以及“沈汤之争”的原因:

A、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

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

B、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

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

C、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

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

7、袁宏道的文学主张: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②主张表现自然之趣韵。 ③推崇 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歌谣。④将性灵神秘化,有唯心倾向。

【清代】

1、《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幻化与写实的巧妙结合。

以丰富奇异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借花狐鬼怪曲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

花妖狐魅——“人”与“物”的复合统一

狐鬼世界——人间社会的象征映射

现实人生——神异灵怪的渲染凸现

(2)、摹神绘形的人物刻画。

人物千姿百态,性格各有不同,以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同类人写出差异,鬼狐花妖与人的思想结合塑造了独具风格的形象。

(3) 、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

作者巧于使用“ 关子” ,运用伏笔、悬念,使每篇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出人意料,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4) 、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 文言与口语的完美结合 ,高度传神的人物对话

2、《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一)杰出的讽刺艺术:

1、《儒》的讽刺特征:

1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作家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2)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作者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在令人捧腹大笑同时,又令人深思,令人心痛,给人的是含泪的笑。

2、《儒》的讽刺手法:

1 )对照法 ①堂皇言辞与卑鄙龌龊行为对照: 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②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如梅玖对周进的前倨后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

2)夸张法: 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

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儒林外史》将讽刺小说发展到新的高峰。

(二)结构特点

它是长篇小说结构的新形式,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人物在一部分成为主角后,下一部分便退居配角,成为点缀,或不再出现。这样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一个个中短篇小说串连起来。是《 儒林外史》 的一大创造。

3、《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中国文学传统中向来并不缺乏悲剧精神。

《红楼梦》悲剧的深刻性来源于其悲剧精神的普遍性、彻底性和悲剧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

(一)贾宝玉的情感悲剧:

毁灭了的宝黛之情;失落了的女儿之情;遭扼杀的愤世之情;

(二)众女儿的命运悲剧:

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元迎探惜、王熙凤、妙玉;

丫头、女仆的悲剧:晴雯、司棋、鸳鸯;

(三)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处于最下层的家庭奴隶与封建贵族阶级的矛盾斗争。

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他们之间的争夺与斗争,从另一方面揭示出封建社会没落、崩溃的必然性。

由一家而写尽天下,由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落而预示封建末世的衰落。

三重悲剧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4、《红楼梦》高度个性化的复杂艺术典型:

1、性格结构的矛盾统一(性格的矛盾性)2、性格表象的多面扩展(性格的复杂性)

3、性格特征的整体融合(性格的整体性)4、形神兼备的写实艺术:

心物皆现的细节白描;虚实并用的心理传达。

5、贾宝玉多维复杂的性格构成:

天下无双的情爱心态;情有独钟;泛爱群芳;人生无常的忧患意识;朦胧直感的叛逆理想。

6、钗、黛形象的差异:

一个重理智,内心是冷静的;一个重感情,内心是热烈的;

一个随分从时,崇尚实际;一个孤高自许,赞美性灵;

一个是深含的,但容易流于做作;一个是率真的,但容易失之任性。

一个在做人,一个在作诗。

7、四、《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一)写实与诗化融合

《红楼梦》调动了我国诗词、散文、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一切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出诗化的性格和诗化的意境与风格,这又是对以前叙事体小说的一个突破。

1、注重从人物与环境的关连中创造一个人境合一、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诗化艺术境界。

林黛玉, 潇湘馆、薛宝钗, 蘅芜院。

2、将诗赋文化融进小说。

通过诗词歌赋表现展示人物性格,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产生诗化效应,使诗词歌赋具有叙事抒情的双重功能。

(二)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1、从纵的方面来说,采用了多线索并进、交叉、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

主线:宝黛钗之间爱情婚姻的产生发展到结局;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主线之外,又有多条副线(如一僧一道、甄士隐、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从横的方面来说,《红楼梦》中存在着三个世界:

隐约虚幻的神话世界,社会现实世界,大观园理想世界

三个世界构成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神话世界——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在人间走了一遭,这中间顽石又曾经到过太虚幻境,最后仍被送回青埂峰下,形成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

现实世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

理想世界——以大观园女儿国为舞台,逐层展开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的产生、发展到悲剧的结局。

(三)叙事视角的变换:叙述人叙事的自觉采用;限知视角的广泛运用;

(四)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红楼梦》的语言有极高的造诣,语言极具个性化。简洁纯静而又丰富多彩;洗炼流畅而无刻削痕迹;文采斐然而不堆砌辞藻;《红楼梦》的语言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