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肛肠科中医诊疗常规

肛肠科中医诊疗常规

时间:2014-03-06 09:10:44    下载该word文档

第八章 肛肠科

第一节 便秘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嗳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但无力排出,大便或质软,临厕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神疲,面色白,舌淡苔薄,脉弱。

4.肝肾阴虚证:大便干结如栗,咽干少津,腰膝酸软,面色潮红,舌偏红少苔,上有裂纹,脉细数。

5.脾肾阳虚证:粪蓄肠间,便出艰难,长期依赖泻剂,面色晄白,腹胀喜按,纳呆食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胃积热证

治法:清热通腑,行气润肠。

推荐方药:润肠丸加减。枳实、当归尾、桃仁、火麻仁、杏仁、瓜蒌仁、栀子、黄连、黄芩、黄柏等。

中成药:麻仁丸、黄连上清丸等。

2.肝脾不调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健脾。

推荐方药: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木香、乌药、槟榔、枳实、柴胡、香附、川楝子、白芍、生白术等。

中成药:四磨汤、逍遥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脾益肺,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炙黄芪、生白术、陈皮、枳实、升麻、柴胡、葛根、当归尾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水涵木,培本润肠

推荐方药: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玄参、生地、麦冬、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黄精等。

中成药:五仁润肠丸、六味地黄丸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通便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附子(先煎)、干姜、肉桂(后下)、薤白、葛根等。

中成药: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等。

(二)针灸治疗

1.主穴:第1组:天枢、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百会;第2组:中髎、下髎、大肠俞、肾俞、脾俞。

2.辨证配穴:肠胃积热证加曲池、尺泽、内庭;肝脾不调证加支沟、合谷、太冲、肝俞、三阴交;肺脾气虚证灸神阙、气海、百会,可加公孙、胃俞、列缺;肝肾阴虚证加三阴交、照海、太溪;脾肾阳虚证灸关元、命门、腰阳关,可加太溪、照海、大钟。

3.操作方法: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天枢、大肠俞直刺22.5寸,得气后平补平泻;气海、肾俞直刺1.5寸,脾俞直刺0.51寸,得气后施补法;上巨虚、足三里直刺11.5寸,得气后平补平泻。中髎、下髎3寸针入骶后孔2.5寸,使针感放射至肛门部。百会穴低频率、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操作0.5min1min。中髎、下髎、天枢、上巨虚配合电针,疏密波,电针频率2/15Hz,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

4.疗程:每日一次,留针30 min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三)其他疗法

1.中药灌肠:主要采用行气健脾中药如:厚朴、莱菔子、薤白、肉桂(后下)、茯苓等煎水,水液250ml500ml,采用侧卧位或胸膝位,直肠滴入,保留灌肠,治疗后根据患者症状调整。适用于腹胀有硬便嵌塞肠道,数日不下者。

2.耳穴压豆:以大肠、脾为主穴,辅以腹、三焦、胃、肝及肺等,嘱患者每日按压耳穴,每次1min2min,每日5次~6次。

(四)护理与调摄

1.生活调摄:通过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的运动、饮食和定时排便习惯,建立和加强排便反射。

2.泻药使用指导:告知患者今后避免长期服用含有大黄、番泻叶、芦荟、决明子等蒽醌类刺激性成份的药物。

3.腹部按摩:右掌心以脐部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外加压按摩,可在早餐或晚餐后进行,每日12次,每次60圈。

4.心理护理:指导患者通过认知、呼吸、音乐、自我暗示等方法调整疾病所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5.食疗和体疗指导: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和患者的日常饮食及营养状况,给予相应指导。


第二节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症状:肛门直肠坠胀或刺痛,时作时止,夜间尤甚,甚则拘及少腹、前阴及骶部,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

1)慢性肛门直肠痛诊断标准(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慢性或复发性肛门直肠疼痛;发作持续至少20分钟;排除导致肛门直肠疼痛的其他原因,如炎症性肠病、肛隐窝炎、肛周脓肿、肛裂、痔、前列腺炎及尾骨痛等。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持续3个月。

2)痉挛性肛门直肠痛(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反复发生的肛门或直肠下段疼痛;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间期无症状。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肛门坠胀疼痛,持续不解或痛如针刺;胸胁胀闷;舌黯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弦紧。

2肝脾不调证:肛门坠重;胸胁胀满,精神抑郁,善太息,大便失调;舌质淡,苔薄腻,脉弦。

3湿热下注证:肛门灼痛或有潮湿感;伴大便困难,便时肛门疼痛,或腹部胀满,口干口臭,纳食差;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4中气下陷证:肛门坠胀;体倦乏力,伴有盆腔器官松弛;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5阴虚火旺证:肛门灼热疼痛,甚则牵及少腹;腰膝酸软,烦躁易怒,盗汗,少寐;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主穴:第1组:气海、关元、足三里、蠡沟、三阴交、百会;第2组:中髎、下髎、大肠俞、肾俞、脾俞、腰阳关、大椎。

2辨证配穴:气滞血瘀加太冲、血海、次;肝脾不调加支沟、合谷、太冲、肝俞;湿热下注加曲池、阴陵泉;中气下陷加灸百会、气海、关元;阴虚火旺加太溪、复溜。精神心理状态异常可加风府、神道、灵台等穴;失眠可加印堂、神庭、内关、神门。

3操作方法: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气海、关元、肾俞直刺1.5寸,脾俞直刺0.51寸,得气后施补法;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直刺11.5寸,得气后平补平泻;蠡沟平刺。中髎、下髎穴3寸针入骶后孔2.5寸,使针感放射至肛门部。百会、大椎、印堂低频率、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操作0.51min。中髎、下髎配合电针,疏密波,电针频率2/15Hz,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

4疗程: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药汤剂

1)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失笑散合膈下逐瘀血汤加减。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赤芍、乌药、香附、枳壳、炙甘草等。

中成药:少腹逐瘀胶囊等。

2)肝脾不调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健脾。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陈皮、香附、炙甘草。

中成药:逍遥丸、柴胡疏肝丸等。

3)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薏苡仁、茯苓、滑石、鱼腥草、丹皮、泽泻、防风、黄柏、当归、升麻、柴胡等。

中成药: 四妙丸等。

4)中气下陷证

治法:益气健脾,升提固托。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炙甘草等。

中成药:黄芪口服液。

5)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推荐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熟地、当归、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柴胡、栀子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三)盆底生物反馈疗法

1方法:首先通过专科诊断,结合临床评估,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治疗前医师先向患者讲解肛门痛的生理病理知识、治疗目的和过程。治疗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盆底肌放松训练,主要目的是降低肛管静息状态肌电活动;第二阶段是内、外括约肌等盆底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训练;第三阶段为直肠感觉功能训练;第四阶段为肌力训练。

2疗程:每天1次,每次3060min10次为1个疗程。进行12个疗程后可采用家庭训练,并定期随访,症状复发可再次训练。

(四)其它疗法

1中药熏洗:主要采用苦参汤加减,如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菊花、黄柏、地肤子、石菖蒲、忍冬藤等煎水,加入熏蒸治疗仪中,先熏5min后坐浴10 min,水温40。每1次,10次为一疗程。

2物理治疗:采用腔内治疗仪或红外磁疗仪,可将药物导入等局部理疗,每次15 min10次为一疗程。

3穴位注射:取长强穴,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0.75%布比卡因注射液2ml+高乌甲素注射液1ml5ml,长强穴刺入,针尖向上与骶尾骨平行刺入1寸,得气后另一手指肛内指引,回抽无血,扇形注射分布于肛管后半部的盆底肌。

4穴位埋线:取1cm00”羊肠线自长强穴缓慢推进23cm

(五)护理与调摄

1健康教育: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解释其可能的病因,避免久坐。

2心理护理:指导患者通过认知、呼吸、音乐、自我暗示等方法调整疾病所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3指导患者采用耳压和肛周按摩的方式减轻症状。

第三节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急性湿疡:发病较快,病程较长,初起时皮肤损害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痴、脱屑等。轻者微痒,重者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加重。

亚急性湿疡:多由急性湿疡迁延不愈,病情较缓慢。水疱不多,渗液少,尚可见红斑、丘疹、鳞屑、痴皮、糜烂等。

慢性湿疡:常因急性湿疡日久不愈,转为慢性湿疡,或一开始表现为慢性者,肛缘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伴有皲裂,颜色棕红或灰白色,皮损界线不清楚,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常延久不愈,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

1)皮损形态有多形性,有渗出倾向。

2)常对称分布。

3)反复发作,慢性倾向。(4)瘙痒剧烈。

(二)证候诊断

1.湿热浸淫证:皮肤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可伴有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或褐,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或皮肤肥厚、粗糙;自觉瘙痒,可伴有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

3.血虚风燥证:皮损肥厚粗糙,鳞屑,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夜间加重,可伴心烦失眠,舌淡红,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浸淫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泽泻、当归、车前子、甘草等。

加减:出现脓疱,加银花、连翘;出现发热,加大青叶;出现大便干结,加大黄;若瘙痒甚加苦参、地肤子。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等。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利湿。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甘草等。

加减:滋水过多者,加苦参;胃呆纳差,加藿香、佩兰;腹胀,加大腹皮;湿蕴化热者,加黄芩、连翘。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湿毒清胶囊等。

3.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祛风。

推荐方药:四物消风饮加减。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芍,川芎,白鲜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等。

加减:瘙痒剧烈,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皮肤粗糙肥厚严重者,加丹参、何首乌。

中成药:当归片等。

(二)外治法

1.中药熏洗:用于急性、亚急性及慢性肛门湿疡病。根据患者病情选用苦参汤、三黄洗剂等。可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自控治疗仪、超声雾化熏洗仪、熏蒸床(坐式)等设备。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2.中药散剂:多用于急性、亚急性肛门湿疡病渗液较多者,可选用青黛散等,每日2次。急性期无糜烂渗液者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每日2次。

3.中药软膏:多用于慢性肛门湿疡病无明显渗出者。可选用除湿止痒软膏、冰黄肤乐软膏等,每日2次。

(三)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选用普通针刺、火针、灸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疗法。局部取穴如长强、会阴,配穴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

(四)其它疗法

1.局部封闭:适用于慢性湿疹伴瘙痒者。麻醉成功后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20ml加亚甲蓝液2ml,在距肛缘2cm外行点状皮下均匀注射。

2.局部照射:采用肛肠综合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等治疗。

(五)护理

1.宜清淡饮食,忌食辛辣腥发动风之物。

2.注意皮肤清洁、干燥,勿过度搔抓。

3.消除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避免精神紧张,增强治疗信心。

第四节 痔病(内痔)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诊断依据:

1)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多见于一期内痔。

2)便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多见于二期内痔。

3)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见或无。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多见于三期内痔。

2.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内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内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可有便血;内痔持续脱出并发血栓或嵌顿。

2检查方法:

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I、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线上纤维化痔组织。排除肛门直肠肿瘤等。

③肛门直肠镜: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便潜血试验:筛查排除消化道肿瘤。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便潜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3鉴别诊断:

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直肠息肉、直肠黏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二)证候诊断: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胶圈套扎疗法

1.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痔的治疗目的重在消除、减轻其症状。

2.手术适应证:适用于二、三期内痔。

3.禁忌证:痔区有感染者;内痔伴腹泻患者,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内痔伴有严重肺结核、高血压、肝脏肾脏疾患或血液疾病的患者;妊娠期妇女治疗时应慎重;炎性肠病,久服抗凝血药物者。

4.围手术期准备: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传染病检测、全胸片、心电图。

2)无需禁食。

3)术前局部备皮,清洁灌肠。

4)填写手术同意书。

5.麻醉选择:一般无需麻醉,必要时可采用局部麻醉等。

6.手术体位:侧卧位或截石位。

7.操作方法:

1吸引式内痔胶圈套扎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消毒手术野,显露内痔核后,利用扩胶圈圆锥体将胶圈置放于套扎器圆筒上,将此套扎圆筒对准并顶压在痔核上,借助套扎器的负压作用,将内痔核吸入套扎筒内,同时扣动扳手将胶圈推出并套扎在内痔核的基底部。

2牵拉式内痔胶圈套扎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麻醉生效后,消毒手术野,插入肛门镜,检查痔核位置及数目,选定套扎部位。术者左手持套扎器套住痔核,右手持组织钳,经套扎圈钳夹痔核根部,将痔核牵拉入套扎器内,按压套扎器柄,使套圈的外套向痔核根部移动。将胶圈推出扎到痔核根部,然后松开组织钳,与套扎器一并取出,最后退出肛门镜。

3)吸注套扎法: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并消毒肛门,铺无菌巾单,取治疗肛镜蘸润滑剂,缺口对准需治疗痔核的部位插入肛内,拔出镜芯,缓慢后退。待痔核全部突入其缺口后,用碘伏棉球消毒痔核及其周围肠粘膜组织。术者左手固定肛门镜,右手持医用多能吸注套扎器,将吸盘下缘紧贴于齿线上0.81.0cm处痔组织粘膜表面,快速抠动扳机行程约2/3,将痔核吸入吸盘内,同时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注入注射器内药物的2/3(约2ml)。右手食指继续加压扳机直至将乳胶圈推下(此时可以听到胶圈被推下时所产生的振弦声),套扎在痔组织病变处。然后边松扳机边注入余下的1/3药物。注药完毕,松开扳机,痔核自动退出吸盘,取下器械,对被套扎痔核再行消毒,退出肛门镜,塞入药栓12枚,治疗结束。如有多个痔核需要同时治疗时,可重复上述过程治疗其它痔核,但一次治疗最多不宜超过3个痔核。

8.术中注意事项:

1有多个内痔时,对较大的内痔可多次套扎,急性出血的内痔应先套扎,环状痔可以分期套扎,每次最多不应超过3个痔核。

2当钳夹痔块病人诉痛时,说明钳夹处靠近肛管皮肤,此时要重新向上钳夹。在齿线上1.5cm2cm处套扎,可减轻疼痛,甚至不痛。

3)胶圈不宜高压消毒,以免增加脆性,丧失弹力。

4松套扎器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将痔组织撕破出血。

9.术后常规处理及注意事项

1无需禁食,但忌辛辣炙之品。

2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3便后药栓纳肛,药膏外涂。

4术后1周左右,应注意胶圈脱落,减少活动,避免创面出血。

(二)内治法

1.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伤肠络证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凉血地黄汤或槐花散加减。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等。

中成药:地榆槐角丸、痔宁片等。

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五神汤或脏连丸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等。

中成药:痔康片、麻仁润肠丸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或活血散瘀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艽、苍术、甘草等。

中成药:云南白药胶囊等。

4)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怀山药、白芍、当归、熟地、黄精、甘草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二)外治法

1.塞药法:选用栓剂便后或睡前纳肛。

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普济痔疮栓、牛黄痔清栓等。

2药膏外涂

可选用金黄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龙珠软膏、三黄膏、生肌玉红膏、九华膏等外涂。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肛肠科中医诊疗常规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