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蛟龙别名

蛟龙别名

时间:2018-10-04 09:37:12    下载该word文档

蛟龙别名

我们如果单独把“象龙、罔象、魍魉、蝄蜽、罔两、方良、罔阆”,这七个名词提出来,有多少专家学者知道它是蛟龙的古名呢?其实大多数研究蛟龙的人,也未必知道这七个名称是指蛟龙!而这样的老师又怎能研究好历史,研究好蛟龙呢?一本古籍拿你读,理解不了,弄不明白,怎能正确翻译呢?怎么把真知灼见告诉学生呢?由于自己无知,只能回避,巧言令色,甚至误导学生。这就是中国历史学和蛟龙研究的困境。 其实,题目中的这七个蛟之别名,是一串内容和意义相同的音训名称。或者说,是一串同音同意的训诂名词。 我们知道“顾名思义”,这个流传了千年的成语的含意,就是看到它的名称,就知道它的意义。我们还知道,给动物取名都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一个用两种动物名字组合命名的复合名词,更是鲜明的体现了这两种动物的某些特点。其实,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简明道理。 我们以“鸭嘴兽”为例。它因为下蛋,喙扁平突出,体型和喙似鸭;幼兽出生后以甜雌兽腹部的乳汁为生。它既有鸭的形状和卵生等生理特征;同时,它还有兽类哺乳特点故名。又如“马鹿”,它是鹿中最大的一个品种,既有“鹿”的特点,同时,又有“马”的身高体大特征。根据这些特征,生物学家称它:“马鹿”。再说“狮虎兽”,它是由雄虎和雌狮,或雄狮和雌虎杂交产生出来的后代。它成功的打破了动物学家的传统观念,即异兽不能通婚生育的学术陈见,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所以在“狮虎兽”的身上,既体现了虎的斑纹,又展示出狮的威严。可谓两种动物特征聚合于一身!其实,我们的这种取名方法,正是古人的取名方法。 我们由此再转到蛟龙问题上来。在这里我们先回顾一下前面研究金字塔和龙的异名的成果。有了这些经验,我们就知道同物异名的由来是由于朝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以及古人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古人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也就不同。这也就是说,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古人对同一件事物,或同一种动物,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称呼。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事情。 我们看到汉晋时代的古人,从龙会飞和不会飞,有鳞和无鳞,有角和无角,这些特征上给龙作了分类和取了名。如三国时代的魏人张揖在《广雅》中就是这样记载的。他说: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 “螭龙”(1)。 由于蛟龙是残存的古爬行动物的统称,它是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动物,所以古代世界各国人民对蛟龙都有记载。我们从前面的研究成果中知道,中国古代文化是发源于埃及的文化,她并经过以色列、巴比伦和印度传到中国来的。所以古印度人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对龙作了初步的分类工作。这一事实就反映在印度的《大集经·须弥藏经》中。文献说: 龙王共有五类:善住龙王为一切象龙之王,婆难陀龙王为一切蛇龙之王, 阿耨达龙王为一切马龙之王,婆楼那龙王是一切鱼龙之王,摩那苏婆龙王为一 切哈蟆龙之王。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古印度人的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古动物特征来分类的。古印度人说的“象龙”、“蛇龙”,其实就是那种性情较温顺的古帝养来乘骑的蛟龙。同时,它其实就是古生物学家所称之“梁龙”、“雷龙”、“腕龙”,这种具有巨大身躯,长长脖子,粗壮大腿的古爬行动物的后裔。而古印度人说的“马龙”,就是中国古人所称之“駮”,它其实就是古生物学家所称之“霸王龙”、“肉食恐龙”之刁遗。这种古爬行动物有锋利的獠牙、坚硬的甲壳、高大的身体,行动非常迅速,搏斗十分凶猛,它以虎豹等大型哺乳动物为食,是世界上真正的动物之王。古印度人说的“鱼龙”,其实就是中国古人所称之“鳄鱼龙”,“蜥蜴龙”之类,它是中国古人记载最多的夏天常在天上飞行的那种龙,古生物学家对它基本上缺乏研究,世界上仅仅在中国贵州发现了它的长有双角的祖先的化石。古印度人说的“哈蟆龙”,其实就是湖北神农架深潭中发现的那种“全身约有一丈二尺长,手指粗5厘米,长20厘米”的超级“癞哈蟆”(2),可是古生物学家对它基本上也缺乏研究。但值得一提的是,刘民壮先生在《中国神农架》一书中对这种远古残存的超级“癞哈蟆”的后裔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朋友们如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 后来的《渊鉴类函》的作者,在其书的第438卷中,也引用了《须弥藏经》中的这四种龙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法,其实就是用“龙”和其它动物类比的象形方法取名。所以这四种龙都是复合名称。他说: 龙有五种:象龙、马龙、鱼龙、虾蟆龙,此四种旁类;蛇龙、为龙之长, 是正类(3)。 同时,《渊鉴类函》第438卷,还引用了《别行》中的另一种分类方法: 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 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轮王大福人藏者。 清人王晫在《龙经》一文中也继承了古人的这种分类方法,但有一点错误。他说: 象龙、马龙、鱼龙、虾(蛇)龙、蛤蟆龙,厥种皆为旁类(4)。 同时,他又根据龙的颜色把龙作了划分,他说: 黄金千岁生黄龙,青金千岁生青龙,赤金千岁生赤龙,白金千岁生白龙, 玄金千岁生玄龙(5)。 而在这里,我们暂不研究其它的“蛟龙”名称,只研究“象龙”一名。很明显,“象龙”就是一个用两种动物名称加在一起的复合名词。事实上,它是用“象”喻“龙”。意思是:这种龙的形象和特征似象。如该龙有高大的身躯,粗壮的四腿,大大的肚子,还有一条尾巴和长颈等等。而这些特征确实都与象的形象颇为相似。故古人以象喻龙,称其“象龙”。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形象,很确切的名字。 我们看到这个名称最早出自《庄子·达生》中,文献把“龙”称为“罔象”,并把它和“委蛇”并例称为“鬼”。我们还看到《淮南子·泛论训》继承了古人的这种说法,称其:“水生罔象”。而高诱注曰:“水之精也”。清人王晫在《龙经》中又说:“黑龙曰水精,青龙亦曰水精。” 然而,我们怎样理解“罔象”这个名称的历史含意呢?其实,古代“罔”通“王”,“罔象”即“王象”,即体型最大的象王的意思。同时,我们知道“梁龙”的特征。它的形象是:头很小,颈细长,像巨蟒;腹大如鼓,皮肤无鳞,腿长粗壮,这些特点都与象的特征相似。这就是说,从整体上来看,“梁龙”的颈短一点就像“大象”的形象;反过来,“大象”鼻子再长一些就象“梁龙”的形象。故中国古人称“梁龙”为“象龙”。而基于这一事实,古人又根据语言学音同字通的训诂法则,又把“罔象”写作“罔两”、“魍魉”,“蝄蜽”、“方良”、“罔阆”等等。因为这里的“两”、“蜽”、“良”、“阆”都是“象”的近音假字,故可通用。说到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其实很多搞古汉语研究的学者,也不知这些名词是蛟龙的别名。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涉及龙之别名的古籍,他们就没有办法读懂。当我们了解了“罔象”的训诂意义之后,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也就可以正确理解了。 例如,《国语·鲁语》记载的:“木石之怪,曰:夔、蝄蜽。” 《史记·孔子世家》又云:“木石之怪,夔、罔阆。” 张衡《东京赋》云:“残夔魑与罔象。” 《说文》云:“魖,耗鬼也。罔象,木石之怪。” 《左传·宣公三年》云:“魑魅魍魉。” 《家语》云:“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长,水之怪龙:罔象,夏食而冬蛰”(6)。 我们都知道,今天对“魑魅魍魉”的解释是:传说中山林或水泽里能害人的妖魔鬼怪,后来用来比喻形形色色的恶人。而这种解释正确吗?涉及到了蛟龙吗?由此可见,我们的揣摩,我们的思想,离古人所说的“蛟龙”相去甚远。 我们把这个问题研究到此,我在这里还要指出一点,即在研究龙的众家之中,王大有先生其实也注意和研究了“象”与“龙”的问题。如他在《龙风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 西周时,还有一种长卷鼻的象鼻龙,一直延续到清代。象,是东夷虞舜氏 的图腾。周根据舜为黄帝族苗裔的传说,以黄帝后裔自命,于是舜象与龙复 合,成为周龙的另一主要特征。尔后历代渐以黄帝为华夏始祖,象鼻就成为 “龙”的一个重要特征传下来(7)。 我们从王大有先生的这番稀里糊涂的话中看到,他也朦胧的发现古代有一种叫“象鼻龙”的动物存在。但是,他又错误的认为:“象,是东夷虞舜氏的图腾”。这就把“罔象”这种真实的动物,说成了不伦不类,不明不白,半洋半土的糊涂怪物。 因为这里的“象鼻龙”,其实就是指“象龙”。同时,古人又用音训法则将它写成“罔象、魍魉、蝄蜽、罔两、方良、罔阆”等等。我们看到这些记载在周、秦、汉三代典籍中的名字屡见不鲜。当我们研究了这些看似简单而又叫人胡涂的名字之后,很多复杂的古老文献也就容易读懂和理解了。而古人在这里所用的方法,就是形象的比喻方法,其名就是用复合名词称“龙”为“象龙”,这就从形态上框定了这种叫“龙”的生物学特征,就象古生物学家所称的“梁龙”、“雷龙”、“腕龙”的特征。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蛟龙别名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