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当代艺术欣赏论文

中国当代艺术欣赏论文

时间:2013-01-16 10:34:32    下载该word文档

学年学期  2012~2013(一)

课程名称  中国当代艺术欣赏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任课教师 

提交时间

摘要:陈丹青,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西藏组画》开创了一种风格,他,是一个大师;一张辞呈,无奈的离开清华,他,是一个先驱者。看他的朴实,看他的无奈,看他心中的忧郁——中国的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

为期九周的当代艺术课,让我对艺术有了些许思考。我不懂艺术,写点东西,也许都是外行话。望老师多多包涵。

关键字:陈丹青 西藏组画 辞职清华 一个外行者的话—— 艺术 艺术创作 什么是艺术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0—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人物概述

一路轰动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自幼喜欢绘画,在初中毕业还是个16岁的孩子时,即被文革流放农村。1970年至1978年,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在水深火热的生活、 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期间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维佳的操行》,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陈丹青属于初中文化,自学成才,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1980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200410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陈丹青被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公共知识分子”“2005年度中国十大精英男士”“大时代锐仕,并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聘为荣誉教授。

人格魅力

  陈丹青是位通才,作为画家,他的写作风格卓然;他的臧否深刻犀利痛快。他对中西艺术及社会现象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思考。陈丹青做过很多演讲、访谈,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有独到见解。并以其率性与机智,给予公众心智与感受力的冲击,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是中国具有良知与鲜明的独立人格、敢于公开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并大声疾呼的公众人物;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一位现代中国以自由主义精神深刻思考的坚定先行者。

在陈丹青身上,有着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已经不具备的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敢于对现实提出质疑,对很多社会事件有着知识分子本该有的冷静思考和犀利批判。公众对陈丹青的掌声与拥护,也传递了一种渴望:便是希望这个国家多几个陈丹青来改变集体沉默、习惯了伪装的时代面孔,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再勇敢一些、再犀利一些、再清醒一些。每一个他都是真实的他,那股子独有的对真实的追求就是他——陈丹青。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真实的陈丹青,这个有器识,有胆识的知识分子。

西藏组画

溯源与颠覆

  1978年,陈丹青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80年,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体验生活,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七幅油画分别为:《母与子》《牧羊人》《朝圣》《进城之一》《进城之二》《洗头》《康巴汉子》。后来被约定俗成地统称为《西藏组画》。此时陈丹青只有27岁。

  1980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引起了美术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与评论。《西藏组画》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西藏组画》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并蜚声海内外。至今艺术界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

  《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与发轫。同时,《西藏组画》还是对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政治主题性创作模式的颠覆。在特殊的历史时代,难能可贵地首次公然摒弃主题性的虚假喧嚣,还原于艺术的真诚,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西藏组画》成为20世纪7080年代交替时期写实主义思潮的发端与代表,影响深远,为其后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了伏笔。

态与激情

  陈丹青说:当时我觉得可以摆脱苏联的那一套画法,要像米勒柯罗库尔贝那样去画,画得小一点、朴素一点,法国乡村画展对我影响很大。这时,我的上海基因也起了作用:我少年时代的开口奶其实就是民国上海遗留的老派欧洲绘画。我也记住了库尔贝说的画你眼睛看见的东西。就是要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一个小画面组成生活形态。

  我想让人看看在遥远的高原上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如果你看见过康巴一带的牧人,你一定会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汉子。我每天在街上见到他们成群地站着,交换装饰品或出卖酥油。他们目光炯炯,前额厚实,盘起的发辫和垂挂的佩带走路时晃动着,沉甸甸的步伐英武稳重,真是威风凛凛,让人羡慕。他们不肯给我画,我只能画速写,他们浑身上下都是绘画的对象。我找到一种单刀直入的语言,他们站着,这就是一幅画。倘若没有画中一个个美丽的西藏男女赏我激情与能量,我不可能画出这批画。就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年轻,很想画。我现在看《西藏组画》,仿佛打量别人的作品:它们画得那么专心致志,而且,非常善良。

架上思变

并置差异

  1980年,陈丹青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1982年,陈丹青按捺不住对西方艺术追本溯源,饱览油画原作的动意,遂从中央美术学院辞职,移居美国纽约。19836月,陈丹青的画展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之后,他在美国取得了属于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成就。

  当时的纽约,后现代艺术全面登场,陈丹青开始实践新的表现方式:做大型并置系列。摆弄视觉与历史,为历史画寻找当代语言。通过临摹各种经典和当代影像图片,然后并置,以及画中画、写生静物等,在影像、装置、行为大行其道的国际艺术情境下,思考当代架上绘画在图像泛滥时代的存在意义,呈现出独立的新的价值观。陈丹青创作了一系列二联、三联、多联画,他并置了历史名作与当代图像,用以揭示历史演变中观念行为的断续异同。他将当代女子的黑白图像与米勒的《拾穗》并置;将因偷食禁果被驱逐的夏娃,与偷情被曝光的黛安娜并置……

画中之画

  1995年,陈丹青产生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念头:所有挂在墙上的画、所有装置作品,都是静物。于是他完成了一组15长、两米高的十联画《静物》,其中的九个画面,是各种画册中的当代装置艺术。他想,既然画照片,就可以干脆画书、画画册。两年后,他在地上摊开几本画册,画成一幅写生。此后,他的画册写生一发不可收,他由浓至淡、由繁至简;从西方美术史图像转向中国画图像;从一堆叠放的书到一本摊开的书。他常把不同时期、不同的印刷品放到一起画。

  陈丹青说:如今我与国画的关系已经颠倒错乱:除了守着一摊油画工具,我变得不爱看油画。古人说,称阅读不如背诵,背诵不如抄写。绘画亦然。倘非亲手临摹,此前我莫说不曾懂得,甚至谈不上看见国画——奇怪,经由临写国画,我的油画手艺长进了,我却恍然自以为真的是在画国画。

直面生活

  陈丹青于2000年回国后,曾带着学生去北京二道沟村下生活,画农民、退伍军人,去矿区画井下工人,也曾在国外美术馆临摹世界原典。他时刻呵斥自己:放老实一点,回到写生,坚持写生。这是一个图像时代,而一直坚持写生、写实的陈丹青称自己是活在一个前现代社会。他排斥依赖照片,一如他当年仅靠速写便画出了《西藏组画》。

  2010年,陈丹青与杨飞云策划了两个大型美展——《回到写生》《面对原典》,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院展出。从徐悲鸿刘海粟等到当下画家,三代人的写生、临摹作品第一次集体亮相。陈丹青在展览序言里直陈:写生、临摹所凸显的中国油画学习与实践中所产生的概念模糊、意义错位以及艺术精神浮于绘画之上等问题。陈丹青指出:写生与临摹有可能被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轻视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生更是逐渐被贬值,大家就对着照片画画,写生已经在画家实践中全面退场,30年来,全国院校师生的写生能力,一代不如一代,而事实上第一代的写生仍没有过关。

辞职清华

受聘博导

  2000年,陈丹青从美国纽约回国,随即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2000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清华美院考虑到是陈丹青首次招生,让这5名考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青的学生。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而失败离校。

  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22名考生只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2名访问学者。而同年,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陈丹青说: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而这名考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

不想玩了

  说起招生制度,陈丹青愤慨不已:专业前3名的永远考不进来,由于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因此他们的画形同废纸。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而就在1978年,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

  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学分算计。他认为人文艺术教育不应该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他也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结果。于是,他不想再玩下去了,遂递交辞呈: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2004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

  陈丹青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他一如继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

一个外行者的话:

艺术,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对事物的感受

现在,很多画家都不再去写生,只是对着那一张张照片,很难想象,他们得到了什么.说实话,我不懂艺术,但我对着一张桌子与对着一张桌子的照片的不同感觉我是清楚地。一张照片,我感受不到立体的从在,一张桌子,是有四只脚支撑的,有正面,有侧面,也有背面,而照片,它只给了我一个面,我永远不知道它的背面从在什么,更感受不到这张桌子有什么意,有什么境?画,是糅合了画家的情感与物体本身给我们的感觉,照着照片作画,画家,你有什么感觉,那画出来的东西,又有什么意境?如果仅仅是为了画这个东西,那画的意义何在?那不是浪费资源吗?还不如让我们看照片?照片倒是更实在。

艺术的创造,需要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感受那日出时的第一缕阳光;感受那风吹过带来花儿的气息?感受那潺潺溪流带来大山的消息。有部分东西,是远离铜臭的,金钱,只是他们的工具,而非他们的目的,而艺术创作正是其中代表。铜臭,会让你远离自然,心生焦急,心匆匆,就会错过第一缕阳光;心慌慌,就嗅不到花儿的沁香;心惶惶,就会远离那潺潺水声。你就会错过一切,一切艺术家本应见到的美。当错过了,当失去了,为了金钱,你又不能失去,如何选择?想象,但自然不是想象,你那也不叫想象,只是捏造罢了。你的画失去最本质的东西——自然,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艺术,它需要的是很深厚的功底和时间的沉淀。

当一个画家拥有很深厚的作画功底时。作画,他不需要太过于纠结。画一位老者,他不必纠结与皮肤的干枯程度与脸上皱纹的多少。他画出的,就是一位饱尽沧桑的老者。他的画,就是那么自然,那么悠扬。他的画,不纠结于细节,就多了一份洒脱,更多了一份自然。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这很难,很多画家,不是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不是不想,而是花画不出。着深厚的功底,需要数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积累。而且每一次作画,都需要心的感悟。细节,不纠结是因为数十年的纠结——功底,很重要。为了什么,为了花的自然,流畅。

一幅画,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我指的不是画出之后,而是作画的过程。如果一幅画不能一挥而成,那么,我更希望它能经历十年创作。《圣母与圣婴》,《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都用了多年的时间去寻找——寻找“圣婴”,寻找“犹大”。对这些人物的寻找,不也是对其他人的寻找吗?十几年,专注于一张张脸,感受的是世间百态,感受人生。我不相信达芬奇最后找到了圣婴与犹大。但我坚信,十几年的搜寻与观察,足够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圣婴与一个犹大。

艺术,是不断的探索与追求。

很多画家感叹:美的都被前人画尽了。真的吗?即使没的东西被前人画尽了,当代艺术该何去何从?向丑进军吗?我想不可能,也不能。自然,万法自然。美是自然的,而丑,是背离自然的。因为真善美,是自然的本质,既是狼吃羊,也是美的,是艺术的体现;鲜血飞溅,那也是真,也是善,是美。但是,丑不是,假恶丑是背离自然的。它与七情六欲有关,人为所定,早已远离自然,一般动物,那些欲望都是本质自然的,而人,在一定的规制下所采取的手段,早已远离了自然,那些原本真的,原本善的,原本美的,早已变丑,变假,变恶。作为一个艺术家,本应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选择了丑,那已经远离自然了。

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道。一个头像,不同的人画出来,本应该有不同的意境。秦始皇,一定画出他的暴;项羽,一定画出他的霸;刘邦,一定画出他的阴柔。所以,艺术家应有不同的选择,全画,样样精通,那是扯淡。一个豪放的画家,画中,就是他的豪放——瀑布,他可以画的传神,而小溪,他画的肯定别扭。艺术,不论是作画,还是弹琴,亦或吟诗,他表达的是那一个时期一人的心。也许,一个人在年轻与耄耋之年的心境不同,但是,在某一时期,他的追求,他的心境,是确定的。上课时,老师让我们看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很美,蒙娜丽莎给我的感觉很自然,我不懂艺术,没看过多少画(虽然艺术不止是画),但那幅蒙娜丽莎让我感到了美,它是美的至境。但后面看到的不同改变,都感觉不好,很不好,很不爽!明亮的色彩——失去了那一份美感,忧郁与贵妇气质;发福——纯属恶搞,也许笑了。但笑了之后,留给我们什么?恶心?有!无聊?有!就连那笑,都不是本质自然的笑啊!——是人的劣根啊!我相信,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前,这幅画,我们更本不会笑,只会恶心!!

艺术家,要找到自己的道,要找到自己的蒙娜丽莎,自己的圣婴,自己的犹大。

艺术家,是对自然的追求,是对自我的探索。中国的当代艺术,大多已不能称之为艺术了。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真正的见到一个艺术家,哪怕你的蒙娜丽莎很丑,但只要不失去自然的气息与自己的本心,那你的蒙娜丽莎就完全可以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媲美。因为,你已与达芬奇一样,有了自我,有了自己的道。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中国当代艺术欣赏论文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