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时间:2020-03-09 10:33:32    下载该word文档

答司马谏议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司马谏议:司马光,时任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及王安石为相,始行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谓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争之。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即是对司马光攻击新法言论的答复。

  某启:古代书信抬头格式。正式信件字处要填上写信人名字,书札原稿此处例用字代替。启,书函。某启,即某人致书。

  君实:司马光的字。

  术:方法。王安石与司马光所争者政见,所持者皆是儒道。当新法盛行时,司马光说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当元事占更化时,苏轼骂司马光一概否定新法司马牛!司马牛!”安石与司马之争是两位信念异常诚挚的拗相公间的对立,而无君子小人色彩。

  聒:在耳边絮叨。

  见察:被体察。

  视遇:对待。厚:厚重。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新法,对王安石的人品始终是尊重的。元祷更化,旧党上台,王安石逝世,司马光仍力主谥给安石一切高贵的荣衔。

  反复:书信来往。为争新法,王安石与司马光交换过三次书信。

  名实:名分和实际,概念和概念表述的内涵。孔子: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分是儒学的一个原则。

  侵官:司马光《与王介甫书》谓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侵官乱政,即侵犯他官的权限,搞乱行政程序。生事:谓变法是生事扰民,即制造事端,骚扰百姓。征利:谓安石为政尽夺商贾之利收天下之息,即从商贾手中夺取财利。拒谏:拒绝守旧派对变法的指责和非难。致:招来。谤:背后议论。

  11、修:订立。

  12、有司:主管部门。

  13、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难:责问,诘难。

  14、诽:毁谤。

  15、上:指宋神宗。

  16、量:估测。

  17、盘庚之迁:据《尚书·盘庚》:商代君主盘庚决定把国都由商(今河南商丘)迁到毫(今河南偃师),受到普遍的反对。

  18、度:谋划,考虑。

  19、义:宜,合适,恰当。是:对,正确。

  20、膏:滋润。泽:雨露。膏泽,喻恩惠。

  21、事事:作事。第一个是动词。

  22、不任:不胜。区区:自称的谦词。

  【译文】

  某启:昨日承蒙来信教诲,私下认为和君实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时间很长了,但议论政事意见常常不一致,是因为坚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尽管想在您耳边强行絮叨,最终想必也不会被您体察,所以略作答复,不再一一地自辩。又想到君实待我深厚,对于书信往还不应该草率鲁莽,所以现在我详细陈述我这么做的理由,希望君实或许会谅解。

  一般说来儒者争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名分和实际。名分和实际间的关系搞清楚了,天下的道理就弄明白了。如今君实教诲我的原因,是认为我执政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因而招来天下人怨恨和毁谤。我则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庭上商议制定法令制度,把它交给主管部门执行,不叫侵官;施行古来圣明君主的政治主张、行政措施,来兴利除弊,不叫生事;替天下管理财政,不叫征利;驳斥不正确言论,诘难巧言善辩的人,不叫拒谏。至于怨恨毁谤很多,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人们习惯于苟且不是一天两天了,士大夫多把不顾惜国家大事、混同流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皇上这才打算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不考虑对抗者的多少,打算出力辅佐皇上抵御这种风气,那么众人怎能不喧闹不安呢?但是,盘庚迁都,互发怨气的是百姓,不止是朝庭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迁都计划,考虑理由恰当而后行动,做对了,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

  假如君实批评我在相位久,未能辅佐皇上有大的举动来恩惠万民,那我知罪。假如说当今应该一切事不做,墨守前规旧法就可以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会面晤谈,不胜倾慕向往到极点!

  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据《四部丛刊》本),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春,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实行新法,以制置三司条例司为总机关。其新法的总原则,可以归纳为理财、整军、富国、强兵四件事。如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都属于理财、富国。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设军器监,都属于整军、强兵。实行新法的目的,是想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使他们多负担一些赋税,以增加朝廷的收入,加强国防的实力,抵御辽、夏的侵扰。新法如果实行得好,是可以解决当时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的。但是因为新法限制和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以致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朝廷里也爆发了新旧两派的党争。保守派的领袖司马光更是竭力反对,他除多次力谏神宗废除新法外,还一再写信给王安石,要他改弦易辙,放弃新法。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达三千三百余字的信——《与王介甫书》(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信中大致说:介甫从政治期年(改革一周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又说: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成功也。

  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又说: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又说: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答司马谏议书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又说:孟子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此岂孟子之志乎?”(古诗百科)又说: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司马光所谓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者,主要就是这些。司马光在信中除全面否定新法外,还警告王安石,说他如固执己见,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

  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指摘,用峻洁简劲的话作了斩钉截铁的答复。王安石思想敏锐,为人傲岸倔强,果于自用。他深信新法对国家绝对有利,且势在必行,所以对保守派的反对不仅毫不迁就,而且颇为鄙夷。但是,我们古老民族陈陈向因的心理积习则是推行新法的极大的阻力,加以保守势力又很大,宋神宗死后,新法就被废除了。

  王安石此信,没有感情用事,或讽刺嘲笑,或出语不恭,或自我炫耀,也没有面面俱到,在一些细节上绕舌纠缠;而是就几个关键性问题,据理和对方辩论,说理鲜明,辞气盛满,又具有无懈可击的逻辑性。

  信的首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以下即转入正文。

  第二段,是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辩论的关键环节。作者先拈出司马光来信中指摘他的几个要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然后有的放矢,逐一驳复。每下一语,都能说得对方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笔锋犀利,语势劲健,寸步不让,自己绝不引咎,表现作者对实行新法抱着极大的信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信心?关键在于他自信实行新法的改革,不是以权谋私,自己借机捞一把,而是真一D实意地为了兴利除弊、富国强兵。如此,即使偶有失误,总不会走入羊肠鸟道,而必有广衢展现在前。

  正如元人曹伯启所说:常怀济时策,进退皆康庄。”(《汉泉漫稿·斡衣图》)王安石心底无私,襟怀坦白,又自认为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所以具有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的勇毅,此信也才写得这样理直气壮。王安石面对气势逼人的指摘,而能泰然处之,挥笔复答理直气壮,还由于他对来自习惯势力的非难甚至攻击,早有思想准备。善于洞明世事的王安石,对凝聚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停滞保守的心理积习,或者说对民族的惰性和因循守旧的思想,早已看得清清楚楚,并有所警惕。因此,当保守势力猛然向他扑来,怨谤亦随之纷至沓来时,他毫不惊慌,更无怨府;而是清醒地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他并且尖锐地指出:保守派长期来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答司马谏议书他们非但不设法帮助人们清除陈旧的心理积淀,引导人们认识并接受新事物;反而迎合人习于苟且的惰性心理,同俗自媚于众,助长人们袭故守常的思想。王安石真不愧是十一世纪时中国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对我们这古老民族心理积习之深固,对我们民族因袭包袱之沉重,他恐怕是最早洞见的一位政治家。《答司马谏议书》是古代散文的名篇,传统的语文教材。然而遗憾的是,所有的赏析文章和教材分析都只就其驳论阐发之,对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二句,却不曾留意。其实,这正是文章的意蕴所在,文章驳辩深刻有力之处。

  此外,文章还有一妙:先逐条辩驳,最后深入一层,指责司马光不应以一切不事事为善,守前所为为安。看似平常的两句话,却恰恰击中了保守派墨守成规、踏着祖宗的足迹亦步亦趋的思想的要害,尤见其犀利深刻。固然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王安石的新法终被阻滞以至废除。但是这决不是王安石的过失,也不是新法不合乎国情,而是由于民族的智慧为民族心理积习的沉滓所滞塞,新法的推行为袭故守常的习惯势力的大山所阻遏的结果。司马光为什么视新法为祸患,不遗余力地加以反对?归根到底不就是因为王安石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尽变更祖宗旧法?因此,新法的被废除,与其说是王安石的悲剧,毋宁说是我们这个惯于遵循祖宗之法的民族的悲剧。

  此信针对性强,说理简要透彻,颇能洞见司马光的思想症结,击中其要害。简劲隽永,令人味之不尽。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答司马谏议书》说:固由傲兀性成,究以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这是深得其妙的精当的评语。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立志改革时政的弊端,于嘉祜三年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建议在政治上改易更革。宋神宗即位,大力支持他。熙宁二年提升为参知政事,并先后两度为宰相,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封荆国公,死后追封为舒王。著有《临川集》。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改良主义者,他为建立一个封建福利社会,使宋朝富国强兵,以《周礼》为理想,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号为新法。意图虽好,但因利用封建官僚体系来推行新法,必然在执行中变质,新法实际为贪官污吏开辟了一些扰民刮财的新门路。保守派又从而反对之,同时一些投机分子又借拥护新法猎取官位,遂使新旧政见之争转变为官僚谋取私利的派系倾轧,造成宋朝政局人事的反复更迭,直至北宋王朝的倾覆。

  王安石为人耿直廉洁,学识渊博,早年受知于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中的中坚人物,在唐宋八大家中仅次于韩、柳、欧、苏()。其诗歌善于雕词琢句和巧用典故,与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诗文都具有简劲峭拔的风格,有较高的成就。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