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周光召建议取消院士制度

周光召建议取消院士制度

时间:2011-12-08 15:12:25    下载该word文档

科学界元老检讨院士制度 周光召建议取消()

周光召院士

  各大学基本上都有专门申请院士的公关费,产生一个院士所带来的好处也远远超过了这笔费用。

  1117,91岁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一则让他激动的新闻。

  他马上把这则报道复印了好多份,给朋友们看。报道说,以周光召、汪品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批评了过度炒作院士权威现象,提出需要改革。

  1115,13名两院院士、100多名企业家与科技人士参加的院士圆桌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汪品先,在发言中提出,中国现行的院士制度不利于科技创新。

  汪原定宣读一篇学术论文,但是后来他转而谈论科技创新问题。这与大会主题一致,而且我的学术论文在这样的场合也过于专业。汪品先解释道。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捣乱,现在社会把院士捧得如此之高是站不住的,总要掉下去。院士是人选出来的,少一票落选就回家抱孙子去,多一票就什么都有了,什么评审会都少不了,都要发言,人家都洗耳恭听。有这样的人吗?你什么都会?

  汪品先认为,现行的院士制度不可持续,必须进行改革。其后,会议议程正常进行。院士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对大会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支持了汪品先的看法。周批评了当前过分炒作院士权威的现象,以及科学界中的官本位现象。

  周对与会的13名院士建议,如果大家都同意,可以在适当时候共同提一个议案。

  几天后,当汪品先从外地出差回到上海时,他惊讶地发现,关于建议院士制度改革的消息,已经在业内传开了。

  裘法祖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汪品先表示支持。我对周光召和汪品先的发言深有共鸣,对中国现行院士制度改革的建议坚决支持。

  我相信,中国有良知有正义感的科学家都会支持这件事情。裘法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八名两院院士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对现行院士制度提出了不同层面的批评,并对院士制度改革的说法表示支持。

  所有信息显示,在中国最有学问的科学家群体中,潜规则也很盛行,而一场深刻的反思也在进行。

  我现在关心改革什么时候能提上议程,具体的议案如何讨论。中国科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表示。

推荐院士的潜规则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王研究员两次被推荐参加院士评选,每次都是进入第一轮后被刷下去。现在老王的年龄过了,单位不能再继续推荐他,而如果自己申请,需要找同学科的六名院士推荐,老王不想去找人,只好算了。

  他说,他认识很多在本学科水平很高的前辈都是因为年龄过线,又不想找人推荐,而与院士无缘。旧知识分子比较清高,实在拉不下脸去活动托人。

  院士应该是种荣誉,是别人授予的。而不是到处活动去要的。汪品先说。

  一位刚刚参加完院士增选投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评审过程中,他很看不惯到处送材料,送东西的风气,院士们也很怕人找。

  我对在评审中上门活动的人说,你来了肯定就减分了。汪品先说。不过也有挡不住的时候,有好几次,不请自来的活动者已经在家门口了。复杂的评审制度与增选前四处出击的公关活动,已经成了中国院士增选的一大特色。

  根据现行的院士增选制度,候选人除了由院士推荐外,还可由单位推荐,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科协均有权推荐。被推荐人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

  部门越多,层级越复杂,活动的余地就越大。汪品先说,比如你所在的大学推荐之后,还要上报到教育部。这其中就有很多关节要疏通。而且有的环节未必能够对候选人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

  不知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能是我们把院士制度复杂化了。中科院地质所朱日祥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我所理解的院士制度,是对过去工作的认可,是别人给予的荣誉。而不是跟学科以外的东西联系起来,跟经济利益挂钩。中国的院士制度走到今天变形了。朱日祥说。

  裘法祖还是香港外科医师学院的院士,这里完全没有复杂的东西,学院内部选好之后通知我,事先都不知情。

南海古海洋研究第一人: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

院士含金量

  关于院士的含金量,是个冗长而复杂的话题。院士这么热门,同他背后所联系的利益与整个社会评价体系有关。汪品先说。

  在汪品先当选院士的1991,院士福利还比较少,国家每月提供200多元的补贴。

  后来花样就渐渐多了起来,而且与行政级别挂上了钩。现在很多学校通行的做法是一名院士,一年给10万元的津贴,有些地方还分房子,配车,配私人医生。而与此同时,汪品先工资单上的收入却一直是2000多元。

  这当然不能反映我的收入水平。但有的地方,你评上了院士就什么都有了,评不上可能就只有这点死工资。汪品先说。

  对于老王而言,他申请院士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家庭比较困难。基础研究没什么油水,去年刚刚买了房子,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儿子在外地工作,到了结婚年龄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他觉得自己没有给儿子提供更好的条件。

  如果能够当选院士的话,不仅可以分房子,在某些城市,比如上海、广州,每个月还有一万元的津贴,这可以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善。

   当然,这些利益还远远不是全部。如今,院士人数成为大学排名的标准之一,而学校排名又与招生质量直接相连。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到处挖院士。湖南某大 学开出的条件是,一次性支付100万元人才使用费,100万元科研启动费,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并安排配偶工作。而院士可以只担任荣誉头衔,甚至 都不需要到当地工作。

  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头衔,名目繁多的项目评审需要院士参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对什么都 ,但好像没有院士,就不能提升会议规格。而且规格越低的会议,出场费越高,像一些地方性的会议,红包很多。汪品先说。有些人当上了院士之后,就到处开 ,成了专职的会议院士。

  在重大课题与博士点评审方面,也少不了院士的身影。某大学在博士点评审之前找汪品先说情,如果不能通过此次的评审他们就会失去很多项目经费,影响很多的人饭碗。这样的事情,让我很为难。汪品先说。

  正因为这样重大的利益关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各大学基本上都有专门申请院士的公关费,每当评审要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早早四处活动。

  当然产生一个院士所带来的好处也远远超过了当初的这笔公关费用。

   院士制度和部门利益牵扯到了一起,某个部门、某个省市、某个学校就用尽各种办法增加本单位的院士人数,一旦本单位多了一个院士,申请项目有院士牵头就比 较有分量,容易过。两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81岁高龄的中科院力学所的郑哲敏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因为科研经费可以提成,这让很多人想方设法申请大项目,到最后搞不出什么成果也不用负责任。而国家给的钱是搞科研的,不是拿来分的。郑老说起这些现象痛心疾首,灰色的东西太多,把风气都弄坏了。

  西部某省在省会举行隆重的给院士配车仪式,12位在该省工作的两院院士配备了国产的别克专用小汽车,配车仪式锣鼓喧天,鼓号齐鸣,少先队献花,记者云集。在更多的地方,为院士塑像,造院士馆也成了时髦行为。

  汪品先的母校曾经对他发出邀请,提议为他塑像。我吓了一跳,赶忙写信给母校。院士也不过是做科学研究工作,把院士抬这么高是要不得的。我说,要是有一天我出问题了,你们把我的塑像怎么办呢,他们说,这个塑像是可以活动的。汪品先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

  院士评的是过去,不是未来。不能因为是院士就可以占有更多资源。中科院地质所朱日祥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权力左右科研

  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当了官还要当院士,而评了院士能当更大的官。官员与院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裘法祖反问。

  裘法祖的一位好友是国内非常著名的医学专家,但他没有参加院士评选。他觉得现在中国的院士头衔并不光荣,甚至引人误会,有些丢脸。他说,这种局面必须改,不然再过几年中国的科学界真要坏掉了。

   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周光召在今年八月与新疆老科技工作者座谈时,批评了科学界存在的官本位现象。一些老科技工作者提出:一线科技工作者实际待遇无法落实, 往往是担任了行政职务后才能真正享受到相关待遇。因此,大量科研工作者千方百计要混个官当当,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也乐于给那些有成就的科技人员委以大大 小小的官衔,似乎只有封官才能体现对科技工作者成绩和学识的肯定。

  周光召说:目前有许多人既做官又搞科研,严重影响了科研事业发展。

  在1115日的院士圆桌会议上,周光召认为,现在把所有东西都分成等级,学术界也是如此。如院长、所长,以长来决定权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官本位的复制,是阻碍学术创新的因素。

  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科学界是个最要不得权威的领域。现在把院士抬这么高,塑造成权威,对研究不利,对年轻人不利。裘法祖说。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在国内的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有很多潜规则,大家常常要去揣测领导的意图,而不是完全根据科研规律来 办事。越小的项目就有越多的民主,而大的项目则常常不透明。评上了院士当然对申报课题有好处,因为你也进入这样一个评审的圈子。

中国社会曾长期处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禁锢之下,官本位及排座次的思想仍然在各领域存在,包括学术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顾海兵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评述。

  他在2003年至2004年曾带领课题组对中国的院士制度做了专题研究,在对比研究了美、英、俄、法、日的院士制度之后,顾的结论是中国现行院士制度必须改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位院士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们看一个院士怎么看,要看他选上院士之后是在第一线兢兢业业地工作,还是当官了,出名了,下海了。

裘法祖院士

改革还是废除

  2001,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此项准则被外界称为中国科学院十诫,准则要求院士抵制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

  自律准则有些作用,但总是治标不治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说。

  事实上,在历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学部委员推选制度,而外界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汪品先说。

  据介绍,在汪所在的地学部,每次开会,大家都对现行的制度问题有所讨论。有些都已达成了共识,方案也做了好几套了,但不知为什么,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汪品先觉得,首先需要改革的是院士推荐办法,减少推荐层级,增加透明度,使院士与候选人之间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他的这一看法与郑哲敏不谋而合。郑曾是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他回忆道,有时别人问钱老,你们在美国怎么选教授,他说:就是大家坐下来,比一比大家都做了什么就行了。不像我们比那么多轮,看起来很公平,其实问题很多。

  另一个在采访中几乎被所有人提及的话题,就是把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脱钩,让它成为一种纯粹的荣誉,而从工资的层面,厘清科技工作者的待遇。

   相对而言,顾海兵在他的报告里所提出的结论比较极端,顾认为最优对策是从现在开始,不再增选院士,使院士逐步减少直至消失;将现有院士全部改称为中国科 学学会会员、中国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医学学会员;学会及其会员独立于中国科学院;学会除了内部的交流与活动之外,一是为政府与社会提供咨询,二是资助青年 研究人员、主持科研颁奖仪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王觉得,院士制度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规则不甚明确,名重于实,人们的心态比较浮躁有关。另一方面,中国人固有的文化陋习,如拉帮结派,官本位等在这一制度里也有体现。所以,他对改革的前景不甚乐观。

  随着社会逐渐成熟,到我们下一代也许会好一点,他们比我们聪明,会想出好办法来,毕竟不真实的东西总不会长久。郑哲敏说。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周光召建议取消院士制度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