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试论心神、脑神、五脏神及其关系

试论心神、脑神、五脏神及其关系

时间:2020-11-13 18:01:31    下载该word文档

试论心神、脑神、五脏神及其关系

章薇

【摘 要】"神"是在全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最为高级的机能,心理活动是整个机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心神、脑神、五脏神关系密切,脑神是保证机体高度有序性的中枢,脑藏元神,心藏识神;脑神为体,心神为用;五脏神从属于心神,脑之元神统帅五脏诸神;脑神与心神的关系为脑神统帅着心神而共同协调控制诸脏器,在心脑的控制调节下,维持着人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3)003

【总页数】3页(P28-29,44)

【关键词】心神;脑神;五脏神

【作 者】章薇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医药卫生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hunan-university-chinese-medicine_thesis/0201235166886.html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立阳年 6 月第 23 卷第 3 期 Jwi.2α)3 Vol.23No.328 Journal of TCMUniv.of Hunan 试论心神、脑神、五脏神及其关系章藏(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α阳7)〔摘要〕“神”是在全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最为高级的机能,心理活动是整个机能活动的综合 表现。心神、脑神、五脏神关系密切,脑神是保证机体高度有序性的中枢,脑藏元神,心藏识神;脑神为体,心 神为用;五脏神从属于心神,脑之元神统帅五脏诸神;脑神与心神的关系为脑神统帅着心神而共同协调控制 诸脏器,在心脑的控制调节下,维持着人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关键词〕心神;脑神;五脏神〔中图分类号〕 R 22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HXX>- 5633(2003)03- 0028 -但人是一个具有情感思维的有机整体,而中医学中所谓人 的“神”的功能活动并不局限于狭义的思维、意识、智慧等精 神活动,而更广义地涉及语言、五宫、内脏、肢体以及全身的 各种生命活动。“神明”由心所主,“脑为元神之府”,五脏内 藏五神,心神、脑神、五脏神关系密切,相互为用,在心脑的控 制调节下,维持着人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性。1心神与脑神 心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祖国医学早就有“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脑为元神之府”等记载,心与脑之 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神意识方面,究竟心脑孰主神明?颇 有争论。有观点认为,“心”的概念具有歧义性,心是包括了 循环系统与高级神经活动等多系统功能在内的综合概念[I]; 另有观点认为心、脑各自独立,脑当另立为脏。中医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认为,神明所藏在心,所主 亦在心。《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在血液,《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 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杂病源 流犀烛》:“血盛则神明湛一,血衰则神气昏蒙。”正常生命活 动的进行和精神活动的产生是以五脏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 为物质基础,心主血脉,为血液运动的动力和枢纽,血足则神 旺,血亏则神疲,血亡则神灭。由于心神说较好地体现了中 医脏象理论对人体认识的生命整体现,因此心在脏腑功能活 动和精神活动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后世解剖学等认为神明所藏在脑,所主亦在脑。《索问· 五脏生成》亦曰:“诸髓者,皆属于脑。”《颅囱经》记载:“太乙 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 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西汉《春秋元命苞》中 有“人精在脑”、“头者神之所居”的记载,{金匮玉函经·卷一》 说:“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收稿日期〕 2002-12-20方论·头痛证治》:“头者·…··百神所聚。”都论述了脑与神明 有关。明·李时珍谓:“脑为元神之府”,清·王消任提出:“灵 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清·程杏轩《医述》提出:“脑藏伤,则神 志失守”,均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了脑主元神的观点,目前多数 临床中医工作者均认识到脑在精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用 “脑主神明”的理论,指导脑病诊疗,醒脑开窍、宁神益脑、清 脑熄风、益髓补脑等治法的确立都是对“脑主神明”的丰富和 发展。中西医汇通“心神说”逐渐向“脑神说”转移,但尚未完全 取代心的地位。实际上从汉字产生之时起,心脑就被同时赋 予了与神志相关的特定涵义。《说文解字》认为“思”字上囱 下心,有脑有心为思;《说文通训定声》释曰:“思者心神通于 脑”,心气上于脑则产生思维意识活动,心脑具有与神明相关 的功能。脑“藏精气而不泻”,为人身至灵之处、先天元神之 府,是人体生命之所在;心“主血脉”,“心者,精之所舍”,是人 体生命活动之本。近代张锡纯溯源《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心 脑共主神明,认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 原心与脑相辅而成。”“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无 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应也。”神明又 有体用之分,“盖脑中元神体也,心中识神用也。人欲用其神 明,则自脑达心,不用其神明,则仍由心归脑。”认为心脑共主 神明,各有侧重,脑重在记忆、想象;心重在研究、思虑,神明 往来于心脑之路,脑为统帅,心气人脑,心脑神明贯通,出神 明使脑主宰人体生命活动,才能产生思维意识并支配其相应 行为。张氏亦善用上述理论治疗心脑系疾病,因心脑共为神 明之府,又有血脉相通,故“一处神明伤,则两处俱伤”,脑之 神明伤,可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可累及于脑,这些认识与 西医“脑心综合征”、“心脑综合征”等理论不谋而合。美国医 学家研究表明,心脏可以根据人体的需要而控制其他器官的 血量调整,松弛血管和影响血压;同时心脏还具有分泌“心激〔f乍看简介〕章 薇( 1963 -),女,湖南长沙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傅士,从事中医脑病、瘫病及神经康复的研究。、..立阳年 6 月第 23 卷第 3 期Jwi.2α)3 Vol.23No.3 28 Journal of TCMUniv.of Hunan 〔摘要〕“神”是在全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最为高级的机能,心理活动是整个机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心神、脑神、五脏神关系密切,脑神是保证机体高度有序性的中枢,脑藏元神,心藏识神;脑神为体,心神为用;五脏神从属于心神,脑之元神统帅五脏诸神;脑神与心神的关系为脑神统帅着心神而共同协调控制诸脏器,在心脑的控制调节下,维持着人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性。〔中图分类号〕 R 22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HXX>- 5633(2003)03- 0028 -但人是一个具有情感思维的有机整体,而中医学中所谓人的“神”的功能活动并不局限于狭义的思维、意识、智慧等精神活动,而更广义地涉及语言、五宫、内脏、肢体以及全身的各种生命活动。“神明”由心所主,“脑为元神之府”,五脏内藏五神,心神、脑神、五脏神关系密切,相互为用,在心脑的控制调节下,维持着人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性。1 心神与脑神心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祖国医学早就有“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脑为元神之府”等记载,心与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神意识方面,究竟心脑孰主神明?颇有争论。有观点认为,“心”的概念具有歧义性,心是包括了循环系统与高级神经活动等多系统功能在内的综合概念[I];另有观点认为心、脑各自独立,脑当另立为脏。中医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认为,神明所藏在心,所主亦在心。《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在血液,《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杂病源流犀烛》:“血盛则神明湛一,血衰则神气昏蒙。”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和精神活动的产生是以五脏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心主血脉,为血液运动的动力和枢纽,血足则神旺,血亏则神疲,血亡则神灭。由于心神说较好地体现了中医脏象理论对人体认识的生命整体现,因此心在脏腑功能活动和精神活动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后世解剖学等认为神明所藏在脑,所主亦在脑。《索问·五脏生成》亦曰:“诸髓者,皆属于脑。”《颅囱经》记载:“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西汉《春秋元命苞》中有“人精在脑”、“头者神之所居”的记载,{金匮玉函经·卷一》说:“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头者·…··百神所聚。”都论述了脑与神明有关。明·李时珍谓:“脑为元神之府”,清·王消任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清·程杏轩《医述》提出:“脑藏伤,则神志失守”,均从理论上明确提出了脑主元神的观点,目前多数临床中医工作者均认识到脑在精神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用“脑主神明”的理论,指导脑病诊疗,醒脑开窍、宁神益脑、清脑熄风、益髓补脑等治法的确立都是对“脑主神明”的丰富和发展。中西医汇通“心神说”逐渐向“脑神说”转移,但尚未完全取代心的地位。实际上从汉字产生之时起,心脑就被同时赋予了与神志相关的特定涵义。《说文解字》认为“思”字上囱下心,有脑有心为思;《说文通训定声》释曰:“思者心神通于脑”,心气上于脑则产生思维意识活动,心脑具有与神明相关的功能。脑“藏精气而不泻”,为人身至灵之处、先天元神之府,是人体生命之所在;心“主血脉”,“心者,精之所舍”,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本。近代张锡纯溯源《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心脑共主神明,认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而成。”“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应也。”神明又有体用之分,“盖脑中元神体也,心中识神用也。人欲用其神明,则自脑达心,不用其神明,则仍由心归脑。”认为心脑共主神明,各有侧重,脑重在记忆、想象;心重在研究、思虑,神明往来于心脑之路,脑为统帅,心气人脑,心脑神明贯通,出神明使脑主宰人体生命活动,才能产生思维意识并支配其相应行为。张氏亦善用上述理论治疗心脑系疾病,因心脑共为神明之府,又有血脉相通,故“一处神明伤,则两处俱伤”,脑之神明伤,可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可累及于脑,这些认识与西医“脑心综合征”、“心脑综合征”等理论不谋而合。美国医学家研究表明,心脏可以根据人体的需要而控制其他器官的血量调整,松弛血管和影响血压;同时心脏还具有分泌“心激、.’·.‘ 第 3 期 章薇试论心神、脑神、五脏神及其关系29 索”的作用,这种激索能把心脏指令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 人体具有整体的协调功能。国外曾有报道,进行心脏移植手 术后的患者,其所有思维及行为都改变为捐出者的,对于这 种现象用“心主神明”来解释,虽不算尽善尽美,但也表明中 医“心主神明”的理论具有超时代的意义[2]。基于这一发现, 美国医学家阿特拉斯博士指出,心脏实际是一种具有判断、 思考能力的智慧器官[3]。 A.H 克罗默对人体生物磁场的测 量结果证明,心脑磁场受地球和太阳磁场影响并与知觉、精 神活动有关。且心磁比脑磁大近百倍,心脏磁场可以干扰、 调控脑磁场而达到调控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目 的[4]。亦有研究成果表明,脑的生理活动有赖于心脏提供最 佳的生物电糯合频率才能维持正常[4]。即算在西医确立脑 是心理器官的科学论断之后,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征 的中医学以及现代医学实验对心在心理活动中的影响的认 识而言,主血脉之心脏及其它脏器在人体精神活动的调节和 发病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体是一有机整体,心理活 动是整个机能活动的综合产物,笔者赞同“心脑互为体用” 说,脑神为体,心神为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 心”,神志活动的的产生,是由脑而达于心,由心而发露于外, 心神与脑神具有密切关连的生理机制。脑神统帅心神,心神 调控脑神而发挥作用。2 心神与五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灵枢·邪客》 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黄帝内经》认 为每一脏器都参与了精神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 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藏神,在志为喜; 肝藏魂,在志为怒;脾藏意,在志为思;肺藏魄,在志为忧;肾 藏精,在志为惊为恐,将人的精神、思维、意识等心理活动归 纳为神、魂、魄、意、志,并为五脏所藏,即“五脏神”。若心失 其主宰和调节作用,则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病变。 中医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 脏与神的活动密切相关。强调“心主神明”,但同时也强调五 脏与“神”的关系。《灵枢·本神》说:“心藏神,脉舍神”、“肝藏 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 精舍志”,因此五脏不和则伤神,情志过度则伤脏,故“心怵惕 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生”;“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 愧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肺喜乐无极 则伤魄,魄伤则狂”;“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 言。”《索问·举痛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 恐伤肾”,不同的情志伤人,可影响不同的内脏而产生不同的 病证。中医学认为“神”作为人最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可能由 某一器官独立完成,而是全身各脏器协作所产生的综合性功 能的结果[5]。神既以五脏所藏之精气(血、脉、蓄、气、精)为 物质基础,同时神的活动又能调节五脏功能,而化生精气,故 五脏又称为“五神脏”。中医认为心作为五脏这个核心系统中的核心,与神明活 动关系最为密切。其要害在心神,心神不明则五脏元主,即“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悲哀忧愁则心 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 ·本神》谓:“所以任物者谓 之心”,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魂魄, 兼贱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 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便也。”表明人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 神志的生理功能。五脏藏神,并不等于说每脏分别产生某种 精神活动,其实质在于强调人体内部有承担心理活动的统一 系统。“神”是在全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最为高 级的机能,而脏器间的整体协调作用,是重要的先决条件[5]。 近来有研究发现[6]:外周激素能够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 代谢或含量,来影响精神活动,现代关于激素、神经内及外周 器官递质肤类等的研究也表明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有些生 物活性肤类在神经系统和消化道中双重分布,脑肠肤的提出 意味着在外周作为一种大脑外的递质能产生大脑内递质类 似的功能,此结果对于“脾藏意”可能有诠释作用。肝脏对许 多外周递质和激素具有强大的灭活作用,如 80% 的雄激素是 通过肝脏代谢,约占雄激素 20% 的游离型雄激素能通过血液 循环对大脑性激素受体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反馈机 制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情感、语言、记忆和意识等 精神活动,似可提示肝脏确有“调畅情志”、“主谋虑”的作用。 心神统率五脏神的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 整合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心 理和生理的统一,中医学没有简单地把心理活动归属于脑髓 机能,这正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五脏相关的重要体现。3脑神与五脏神人类的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作 出的反应和调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 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脑位 头而象天,主五脏之神而统五志,五脏神上归于脑,脑是元 首,统帅五脏之神,是众神之长,众神自此而生而长,而行其 生理功能,意识、思维、知觉、感觉是在脑神的作用下产生的。 在心脑的统辖下,人的心理活动在生理上有赖于宗气的气 化、脾气的健运、肝气的疏泄、肾精的化生,心神、肺魄、肝魂、 脾意、肾志在脑的作用下发挥各自的功能。脑不仅支配五脏 之神,而且还支配五脏之实体,同时还协调五脏形神两者的 平衡,《黄庭经》说脑神能“下和六脏绍五官”,即认为脑神有 协调平衡脏腑功能的作用。脑主神明的正常,五脏的形神就 协调,且五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从而保持五脏的稳定 状态。《元气论》云:“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行全, 行全则百关调子内,人邪消于外。”只有脑主五志正常,五脏 才能顺应安和而有生理气化,反之,太过或不及都可导致脑 病和五脏六腑不和的病变。五志不仅与精神活动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而且又属于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 动于外,而神舍于内,情志的变化依赖于神志的运握。脑藏 元神,元神与五脏神两者在生理上互为寄托,在病理上互为 因果,五志伤常是病变的因素,元神伤是病变的(下转第 44 页)’·.‘ 第期章薇试论心神、脑神、五脏神及其关系索”的作用,这种激索能把心脏指令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体具有整体的协调功能。国外曾有报道,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的患者,其所有思维及行为都改变为捐出者的,对于这种现象用“心主神明”来解释,虽不算尽善尽美,但也表明中医“心主神明”的理论具有超时代的意义[2]。基于这一发现,美国医学家阿特拉斯博士指出,心脏实际是一种具有判断、思考能力的智慧器官[3]。 A.H 克罗默对人体生物磁场的测量结果证明,心脑磁场受地球和太阳磁场影响并与知觉、精神活动有关。且心磁比脑磁大近百倍,心脏磁场可以干扰、调控脑磁场而达到调控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目的[4]。亦有研究成果表明,脑的生理活动有赖于心脏提供最佳的生物电糯合频率才能维持正常[4]。即算在西医确立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论断之后,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征的中医学以及现代医学实验对心在心理活动中的影响的认识而言,主血脉之心脏及其它脏器在人体精神活动的调节和发病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体是一有机整体,心理活动是整个机能活动的综合产物,笔者赞同“心脑互为体用”说,脑神为体,心神为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神志活动的的产生,是由脑而达于心,由心而发露于外,心神与脑神具有密切关连的生理机制。脑神统帅心神,心神调控脑神而发挥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黄帝内经》认为每一脏器都参与了精神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藏神,在志为喜;肝藏魂,在志为怒;脾藏意,在志为思;肺藏魄,在志为忧;肾藏精,在志为惊为恐,将人的精神、思维、意识等心理活动归纳为神、魂、魄、意、志,并为五脏所藏,即“五脏神”。若心失其主宰和调节作用,则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病变。中医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与神的活动密切相关。强调“心主神明”,但同时也强调五脏与“神”的关系。《灵枢·本神》说:“心藏神,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因此五脏不和则伤神,情志过度则伤脏,故“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生”;“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索问·举痛论》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志伤人,可影响不同的内脏而产生不同的病证。中医学认为“神”作为人最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可能由某一器官独立完成,而是全身各脏器协作所产生的综合性功能的结果[5]。神既以五脏所藏之精气(血、脉、蓄、气、精)为物质基础,同时神的活动又能调节五脏功能,而化生精气,故五脏又称为“五神脏”。中医认为心作为五脏这个核心系统中的核心,与神明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其要害在心神,心神不明则五脏元主,即“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 ·本神》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魂魄,兼贱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便也。”表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五脏藏神,并不等于说每脏分别产生某种精神活动,其实质在于强调人体内部有承担心理活动的统一系统。“神”是在全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最为高级的机能,而脏器间的整体协调作用,是重要的先决条件[5]。近来有研究发现[6]:外周激素能够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或含量,来影响精神活动,现代关于激素、神经内及外周器官递质肤类等的研究也表明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有些生物活性肤类在神经系统和消化道中双重分布,脑肠肤的提出意味着在外周作为一种大脑外的递质能产生大脑内递质类似的功能,此结果对于“脾藏意”可能有诠释作用。肝脏对许多外周递质和激素具有强大的灭活作用,如 80% 的雄激素是通过肝脏代谢,约占雄激素 20% 的游离型雄激素能通过血液循环对大脑性激素受体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反馈机制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情感、语言、记忆和意识等精神活动,似可提示肝脏确有“调畅情志”、“主谋虑”的作用。心神统率五脏神的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整合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中医学没有简单地把心理活动归属于脑髓机能,这正是中医学整体观念五脏相关的重要体现。人类的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作出的反应和调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脑位头而象天,主五脏之神而统五志,五脏神上归于脑,脑是元首,统帅五脏之神,是众神之长,众神自此而生而长,而行其生理功能,意识、思维、知觉、感觉是在脑神的作用下产生的。在心脑的统辖下,人的心理活动在生理上有赖于宗气的气化、脾气的健运、肝气的疏泄、肾精的化生,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肾志在脑的作用下发挥各自的功能。脑不仅支配五脏之神,而且还支配五脏之实体,同时还协调五脏形神两者的平衡,《黄庭经》说脑神能“下和六脏绍五官”,即认为脑神有协调平衡脏腑功能的作用。脑主神明的正常,五脏的形神就协调,且五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从而保持五脏的稳定状态。《元气论》云:“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行全,行全则百关调子内,人邪消于外。”只有脑主五志正常,五脏才能顺应安和而有生理气化,反之,太过或不及都可导致脑病和五脏六腑不和的病变。五志不仅与精神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又属于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动于外,而神舍于内,情志的变化依赖于神志的运握。脑藏元神,元神与五脏神两者在生理上互为寄托,在病理上互为因果,五志伤常是病变的因素,元神伤是病变的(下转第 44 页)44 2朋年第 23 卷疗消失计 0 分。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 19盯年全国肾功能衰竭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拟定的标准时。显效: 1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CCr 增加 ~30% 或 缸r 降低注 30% 。有效:症状减轻或消失, CCr 增加 ~20% 或 民r 降低注20% 。无效:临床症状元减轻, CCr、 SCr 改善未达 到以上标准者。2.4 统计分析 数据均以王 ±s 表示,率的比较用沪检验,计量资料以 t检验,用 SPSS 统计软件处理。3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36.7% 、26.7% 和 85.9% 、71.7% ,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01,PP<0.05。 肾虚衰,气化不足,升清降浊的功能虚损,致水湿、毒物内 蕴[4),日久入络,血脉痕阻,如是则水湿获毒互结。其治疗大 法应为补肾健牌,利湿泄毒化痕。益肾保元汤方中熟地、黄 茂补气健脾益肾为君;白术、获苓助黄丧健脾益气,苑丝子、 拘祀子、山莱英助熟地补肾主水之功,加山药兼补脾肾之气, 共为医药;佐以泽泻、车前子、大黄渗水利湿清热解毒;赤苟、 水娃、当归、丹参活血通经;山植、麦芽开胃消食健脾胃之气。 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和J湿泄毒化痕之功。研究结果表明,益肾保元汤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 Scr,BuN,升高 Hb、RBC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亏虚证有一 定的临床疗效。BuN(mr叫/L)Ccr(rnUrnin) 出(g/L)RBC(× 1012) 9.3 主 3.919.60 企 11.15 88.93±22.“ 3.09 土 0.814.5 土 2.8* •1991,(10):6.[4] 朴顺天.心神为体,脑神为用[J].中国医药学报, 2002, 17(7): 395-397.[5]朱文锋.中医学对心理器官的认识[ 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5(2):9-10.[6]李 真.心神、脑神与心理活动关系探讨[J].河南中医, 1”8,18(1) :23-24.疗消失计 0 分。2.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盯年全国肾功能衰竭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拟定的标准时。显效: 1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CCr 增加 ~30% 或缸r 降低注 30% 。有效:症状减轻或消失, CCr 增加 ~20% 或民r 降低注20% 。无效:临床症状元减轻, CCr、 SCr 改善未达到以上标准者。2.4统计分析数据均以王 ±s 表示,率的比较用沪检验,计量资料以 t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6.7% 、26.7% 和 85.9% 、71.7% ,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01,PP<0.05。肾虚衰,气化不足,升清降浊的功能虚损,致水湿、毒物内蕴[4),日久入络,血脉痕阻,如是则水湿获毒互结。其治疗大法应为补肾健牌,利湿泄毒化痕。益肾保元汤方中熟地、黄茂补气健脾益肾为君;白术、获苓助黄丧健脾益气,苑丝子、拘祀子、山莱英助熟地补肾主水之功,加山药兼补脾肾之气,共为医药;佐以泽泻、车前子、大黄渗水利湿清热解毒;赤苟、水娃、当归、丹参活血通经;山植、麦芽开胃消食健脾胃之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和J湿泄毒化痕之功。研究结果表明,益肾保元汤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Scr,BuN,升高 Hb、RBC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亏虚证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参考文献:[I] 王海燕.郑法霄,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134.韩明向,因金洲.现代中医辨病治疗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1991,8(2) :27 - 28.[4 J 孙淑玲,李斌丧茸保元汤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l临床与实验(上接第 29 页)结果。《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说明肾精和脑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脑髓之盈亏,与肢体活动、耳目聪明、精神思维、意识情感活动相关。肾生髓以荣脑,若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产生健忘、失眠、头晕等脑病症状。临床用于治疗神志病证的药物如人参、地黄、五味子、附子、山英肉、肉桂、紫河车、龙眼肉等,虽言治心,实已暗合补精髓、益脑气之契机,精既得补,脑已得益,故而有效。目前在临床上形成了脑病多从五脏六腑证治,并产生了一整套相应的理法方药,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脑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藏神的理论,就是对其功能的具体化。脑主神明的活动是通过五脏所产生的气、血、精、津液为基础的,故脑支配着五脏又歪着五脏的约束,从而肯定了脑神与五脏神的主从关系。脑之元神统帅着五脏诸神,同时由于心居于五脏控制五神脏的活动。赵益业.试论“心主神明”[J].中医药研究, 2仪泊, 16(1):2-3.报,1988, (6) :5.许国振心脑共主神明论[J).新中医, 1991,(10):6.395-397.[5] 朱文锋.中医学对心理器官的认识[ 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5(2):9-10.[6] 李真.心神、脑神与心理活动关系探讨[J].河南中医, 1”8,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