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苏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一全册教案

苏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一全册教案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一节 ATP和酶
1课时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ATP相关动画,结合教师讲解,能够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并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2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观看ATP相关资料,能够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难点:ATP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1.观察法:利用教材中的图,熟悉ATP的结构简式。
2.分析、讨论法:利用教材中的图,让学生开展说一说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人们把ATP形象比作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归类已学过的能源物质。
2.教师的教学准备:结合实例,引发讨论,配合图片,熟悉知识。配合图片,让学生深入认识ATP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哪些? 学生:淀粉、糖原、葡萄糖、脂肪等。
教师: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结合一个实验,引出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实验过程如下:
1.取数十只萤火虫的发光器干燥后,研磨成粉末,取等量加入AB两支试管,再各加入等量少许水混合均匀。将两试管置于暗处,可观察到荧光。


2.静止15分钟,待荧光消失。
3.A中加入医用葡萄糖溶液2mLB中加入ATP注射液2mL充分混匀后,置于暗处观察。
结果:A无荧光出现,B有荧光出现。 得到什么结论呢?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ATP的结构简式及各字母的意义 学生:
⑴阅读课本P63相关内容,了解ATP的化学组成、结构简式及各字母的意
⑵思考ATP的结构与其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关系。
⑶讨论:讨论完成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问1ATP的全称、组成、结构简式、各字母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讲述:阅读课本P63,完成。

全称: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组成: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 结构简式:A-P~P~P“~”表示高能磷酸键)
A表示腺嘌呤核苷(腺嘌呤+核糖)T表示3个,P表示磷酸基团。 【问2ATP在结构组成上,和什么物质最接近?


讲述:a部分同核糖核苷酸。
【问3ATP的结构与其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有什么关系? 讲述:ATP的水解,高能磷酸键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 探究二:ATPADP相互转化
【问1ATP是怎么来的?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能量的来源是什么?植物和动物的来源一样吗?
讲述: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动物和人等通过呼吸作用。注意:此处学生还未学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简单提到,或者说一些生物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问2ATP的能量如何释放的?


讲述:ATP分子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 【问3ATPADP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吗? 讲述:

由上图可知改过程不是可逆反应。物质虽然可逆,但能量不可逆,催化两个反应的酶也不一样。
探究三:ATP的合成和分解反应的关系 比较项目 反应条件 反应场所 能量来源
ATP的合成 需要合成酶催化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和叶绿体 化学能和太阳能

二者关系
ATP ADP+Pi+能量

2 1 ATP的分解 需要水解酶催化 较多
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
讲述:通过比较区别和联系,加深对ATPADP的转化不是可逆反应的认识。
探究四: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问1】如何理解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讲述:理解通货,我们可以对照货币的职能来理解:
1.价值尺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ATP含有的能量值较稳定,可以

作为尺度衡量各个生命活动过程产生和消耗能量的多少。
2.流通手段: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可以供多种场所利用。 3.贮藏手段:避免一时用不尽的能量白白流失掉。 4.支付手段:各项生命活动均可及时利用。 5.世界货币:不同生物可以通用,没有特异性。
【问2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量?
讲述:转化为其他化学能(如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合成的ATP经过暗反应将能量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光能(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电能(如电鳐放电)等。
【问3】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能量的物质,简单总结。 讲述: 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等; 生物体内的 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储能物质是脂肪。 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糖原。 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淀粉。 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ATP和酶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1.ATP的全称: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组成: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 结构简式:A-P~P~P“~”表示高能磷酸键)
A表示腺嘌呤核苷(腺嘌呤+核糖)T表示3个,P表示磷酸基团。 2.ATPADP相互转化



3.ATP的合成和分解反应的关系 比较项目 反应条件 反应场所 能量来源
ATP的合成 需要合成酶催化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和叶绿体 化学能和太阳能

1 ATP的分解 需要水解酶催化 较多
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
二者关系 ATP ADP+Pi+能量

2 4.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5.能源物质小结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本节内容秉承开放性、创造性和联想性,是本课的精髓。通过观察图片和类比,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用形象生动的例子使学生理解通货的含义。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助于保持注意力集中,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设置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来交流信息和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深入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事实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穿针引线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恰当的,甚至是高效的。
第一节 ATP和酶 2课时 酶和酶促反应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掌握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
2.通过进行探究活动,阅读酶相关资料,能够掌握酶的特性,比较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异同。
3.通过进行探究活动,能够明确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控制自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分析、归纳法:利用教材中的图,让学生熟悉酶促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并分析知识海洋及课本内容,归纳出酶的特性。
2.互动讨论法: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海洋和放眼社会,让学生开展说一说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3.实验探究法:进行实验设计并实践;联系所学知识进行问题思考、解决的学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观察生活中哪些生活用品中是加酶产品,分析他们加酶的作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结合实例,引发讨论,配合图片,熟悉知识。配合图片及实验设计操作,让学生深入认识酶和酶促反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展示一些加酶生活用品的图片
教师:这些生活用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都添加有酶制剂。
教师:那么为什么要加酶?酶究竟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边做边学】认识酶 实验一:(酶具有催化性)



实验结果:
1.1试管中产生气泡的数量和速率明显高于2试管。
2.1试管中卫生香火焰变得明亮,2管无变化。
结论:酶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具有催化性。

实验二:(酶具有特异性) 1 2 3 4 5 6 7
项目
蔗糖溶液 淀粉酶溶液 保温时间 加入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时间 结果
2mL -- 2mL 5min 2mL 1min
-- 2mL 2mL 5min 2mL 1min 蓝色沉淀


轻轻振荡试管 试管下部入水

试管下部入水

试管号 1
2
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淀粉酶和可溶性淀粉才能发生反应,形成还原糖,而与蔗糖混合不发生反应。
结论:酶的催化作用是具有特异性的。
【问1】阅读课本P64,并结合以上两个实验,总结酶的概念、化学本质、作用原理。
讲述: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将这个概念分解:
来源:活细胞产生的(和核糖体或者细胞核内合成的) 生理功能:起催化作用;
化学本质: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还有少数是RNA 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问2】酶作为催化剂有什么特性? 讲述:由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称为酶促反应。
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适宜pH等温和条件下进行。
酶具有高效性(实质是因为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酶具有专一性(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反应物)

探究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问1】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什么呢?
讲述: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那么影响蛋白质活性的因素都会对酶活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此pH、温度等都会影响反应速率。此外,对于反应过程,酶浓度和反应物浓度等也会影响反应速率。
【问2】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反应速率的? 讲述:以曲线的形式说明:


影响因素 曲线 说明
酶活性最大时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高于或低于最适值,酶活性均降低。pH
过酸或过碱会使酶失活。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通过改变酶的活性中心等发挥作用的。
酶促反应速率最高时的温度,通常称温度

为酶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值,酶活性均降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温度过高会使酶失活。
在酶促反应中,当反应物浓度大大超酶浓度

过酶浓度时,酶促反应速率随着酶浓度的升高而上升,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成正比例关系。
在一定的反应物浓度范围内,酶促反(底物浓度)

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当反应物浓度达到某一定值后,再增加反应物浓度,酶促反应速率不再上升。
【课题研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pH果真对酶活性有影响吗?的实验设计研究

1)将若干同样大小的滤纸片(1cm2)浸入酵母菌溶液,取出后晾干,滤

纸片上附着有过氧化氢酶。
2)在4只烧杯中盛入体积分数为2%pH分别为57911的过氧化氢溶液(温度相同),在一片片地放入相同数量的滤纸片。在滤纸片上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H2O2分解为H2OO2,氧气泡会附着在滤纸片上。随着氧气泡的增多,烧杯底部的滤纸片会上浮,直至浮出液面。
3)滤纸片接触液面后会下沉,直至烧杯底部,然后由烧杯底部上浮,直至浮出液面,及时记录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t。以1/t为纵坐标(酶促反应速率)pH为横坐标,绘制曲线图,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ATP和酶 酶和酶促反应
1.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的特性
1)酶促反应在常温、常压、适宜pH等温和条件下进行。 2)酶具有高效性
3)酶具有专一性(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反应物)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以曲线的形式说明:



4.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本节内容秉承开放性、创造性和探究性,是本课的精髓。通过实验探究,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对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保持注意力集中,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设置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来交流信息和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深入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验设计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事实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穿针引线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恰当的,甚至是高效的。
第三节 关注癌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细胞癌相关视频,能够举例说明细胞周期的紊乱导致癌变。 2.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资料分析,能够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3.通过讨论癌症的防治,能够认识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
1.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2.细胞周期的紊乱导致癌变的原因。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问:在我们身边时常听到有关癌症的情况,就你所知,你听说过哪些癌症? (如肝癌、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皮肤癌、血癌(白血病)、脑癌、前列腺癌、舌癌等)
(二)癌细胞的形成
投影:P109“5-2对几种致癌因子致癌作用的评价 讨论:
1.引起癌症的因子有哪些? 2.这些环境因素称什么? 3.致癌因子可分为哪几类?
4.生活方式与癌症的发生有什么关系?
投影:根据以下案例分析是哪种致癌因子引起的癌症?
1 二战时日本受原子弹爆炸影响,幸存居民经29年观察,发现白血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距离爆炸中心越近,发生率也越高。(物理致癌因子)
2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成分,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生率增加,可能与烟草、燃烧的烟雾、工厂的煤烟、汽车的废气等气体有关。(化学致癌因子)
3)有人用砷酸钠治疗皮肤病后,出现局部色素增加,最后发展为皮肤癌,砷是唯一能使人类致癌而动物无法致癌的物质。(化学致癌因子)


过渡:致癌因子是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引起细胞癌变的内因是在人的正常细胞中,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投影:P110“图Ⅳ 细胞癌变的一种理论 思考:
1)原癌基因产物的作用? 2)抑癌基因产物的作用? 3)细胞癌变的原因?
强调:细胞中既有原癌基因,又有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则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值。
小结:癌症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在细胞基因组中,与肿瘤发生相关的某一原癌基因的突变,并不马上形成癌变,当多个基因发生变异时才有可能使相关细胞逐渐显示出癌细胞的特征。
设问: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独有特征有哪些?
(恶性增值的不死的细胞:失去接触抑制,能够无限增值;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形态结构变化;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使得细胞之间的黏着性减少,因此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讨论:癌症是否会遗传给后代?
(只有患者的生殖细胞中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致癌变异,才有可能传给后代;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家族成员更易患癌症。
过渡: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物理、化学和病毒致癌因子;同时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采取防护措施。


(三)我国的癌症防治
思考:癌症的三级预防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预防的?
(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防止致癌因子的影响;高危人群及时检出。 讲述:人类在与癌症的抗争中,逐步积累了治疗癌症的经验,研制出有效的抗癌药物,形成了多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对于癌症的治疗,目前一般采取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和手术切除等方法。
讨论:
1.三种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分别是什么? 2.三种方法分别针对癌症的什么阶段或哪种癌症? 3.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4.根治癌症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说基因治疗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总结:
1.细胞癌变的原因 2.癌细胞独有的特点 3.癌症防治的方法
【布置作业】记忆本课主要知识点,完成《学习与评价》同步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关注癌症
一、癌细胞的形成 1.引发细胞癌变的原因
外因:致癌因子: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内因:原癌基因和致癌基因的变异


2.原癌基因和致癌基因的变异引发细胞癌变的机制 3.癌细胞独有的特征 二、我国的癌症防治 1.“癌症的三级预防策略 2.癌症的治疗 1)一般采用的方法 2)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节 光合作用
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光合作用认识相关动画,能够说出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通过进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光合色素探究实验,结合资料分析,能够举例说出主要的光合色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2.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 .教学方法
1.分析、归纳法:通过回眸历史,分析实验,归纳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条件、场所、产物等,了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实验,熟悉实验流程,培养严谨实验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反应场所等。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互动讨论,教师点播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

任务。通过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老师:我们每天的能量来源于什么? 学生:食物。
老师:那食物包括什么呢? 学生:蔬菜、水果、肉、蛋……
老师:总结起来就是植物类和动物类的,而动物又直接或者间接以植物为食,那么植物的能量从哪里来?大家应该听过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为什么靠太阳呢。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回眸历史】解开光合作用之谜 发现者 蒙特 利尔
实验(依据) 柳树实验
结论
他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小鼠与绿色植物放在同一玻璃罩特莱 英根 豪斯
内,小鼠没有窒息死亡
带叶枝条放在水中,500多次植物更植物只有绿叶在阳光照射下,新空气实验
才能更新空气
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中合成淀粉
萨克斯
鲁宾 和卡门
卡尔文
14

C标记的
14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水
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发现CO2C3CH2O
14
14
14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换成有机物的途径


【问1】对于上述实验,你有没有什么质疑,认为说服力不强的? 讲述:普利斯特莱的实验缺乏空白对照,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强。 【问2】萨克斯的实验中,黑暗处理12h的目的是什么?叶子是绿色的,如何避免颜色干扰实验结果?
讲述:黑暗处理12h即为饥饿处理,目的是消化叶片原有的有机物(淀粉) 碘蒸气检测之前需要对叶片用酒精溶解色素进行脱色处理,从而避免干扰实验结果(蓝色)的观察。
探究二: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 【问1】为什么植物的叶片呈现绿色?
讲述:阳光中的可见光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照到物体表面后,该物体又将这种颜色的光反射出来,就是我们所见到的颜色。对植物而言,除了部分橙光、黄光和大部分绿光被反射外,其他的基本上都被叶色素分子吸收,以植物的叶片呈现绿色。
【边做边学】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 【问1】此实验中所加的各种试剂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讲述:SiO2的作用是帮助研磨,使更研磨更加充分。CaCO3的作用是保护色素,中和细胞中的酸,防止镁从叶绿素分子中移出。无水乙醇的作用是溶解色素。层析液的作用是分离色素。
【问2】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哪几种呢? 讲述:

【积极思维】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在哪里? 恩格尔曼实验一:


恩格尔曼实验二:





【问1】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讲述: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叶绿体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3.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问2】该实验的巧妙之处有哪些?

讲述:1.选择水绵作实验材料,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确定氧气释放的部位,便于观察。
2.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空气中的氧气和光的干扰。 【问3】几种色素有什么差别? 讲述: 色素 叶绿素a 叶绿素b 胡萝卜素 叶黄素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合作用
1课时
一、解开光合作用之谜
呈现 蓝绿色 黄绿色 橙黄色 黄色
吸收峰
作用
蓝(窄)、红(宽) 收集、转换光能 蓝(宽)、红(窄) 收集光能 蓝紫色 蓝紫色
收集光能、保护叶绿素免遭强光伤害



二、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
操作流程:提取色素制滤纸条制滤液细线色素分离观察结果
三、几种色素的比较 色素 叶绿素a 叶绿素b 胡萝卜素 叶黄素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本节内容秉承开放性、创造性和探究性,是本课的精髓。通过实验探究,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历程,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研究性和探究性,并通过色素提取及分离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色素的种类及作用。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保持注意力集中,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设置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来交流信息和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深入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验设计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事实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穿针引线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恰当的,甚至是高效的。
呈现 蓝绿色 黄绿色 橙黄色 黄色
吸收峰
作用
蓝(窄)、红(宽) 收集、转换光能 蓝(宽)、红(窄) 收集光能 蓝紫色 蓝紫色
收集光能、保护叶绿素免遭强光伤害
第二节 光合作用
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光合作用相关动画,能够理解光合作用概念以及掌握它的过程。


2.通过进行资料分析,结合教师引导性讲解,能够掌握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讲解法:通过启发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示意图,对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加深认识,并通过归纳比较,区分光反应和暗反应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3.互动式讨论法:通过与学生互动,联系生活实际及农谚,讨论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复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哪些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再点播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老师:上节课我们说到了光合作用认识过程,那么我们来回忆一下,光合作用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反应物:CO2H2O;生成物:O2、淀粉;反应条件:光照。 老师:O2不仅是生物赖以生存所需要的,同时还可以转化成臭氧,形成臭氧层,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淀粉是我们的主要食物。而如今,我们的生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臭氧层破坏,粮食短缺等世界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息息相关,那么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

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吧。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问1】光合作用的反应场所在哪?结构是什么样的? 讲述:光合作用的反应场所在绿色植物的叶绿体进行。
双层膜包被
叶绿体基质
表。
讲述:
光反应
暗反应
基粒,类囊体堆叠形成

【问2】阅读课本P75,归纳比较光合作用两过程的差别和联系?并填写下


必须在光下
有光、无光都可以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①水光解 2H2O――→ 4HH 叶绿体基质
物质 转化
O2
CO2的固定 CO2→C3→C5
C3的还原 C3CH2O
ATP的合成 ADPPi――→能量ATP
能量 光能电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转化 实质 去向
活跃化学能,并储存在ATP →(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H 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 ②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拓展:
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ATP和【H】供给停止,C3不再消耗,CO2的固定还在进行,因此C3增加,C5减少;
若气孔关闭,CO2不能进入,光反应仍在进行,因此C3在消耗,而无来源,因此减少,C5不消耗而有来源,因此增加。
【问3】由此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什么? 讲述:CO2+H2OCH2O+O2
巧记:一个场所(叶绿体) 二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
三次能量转化(光能电能→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四个反应(水的光解、ATP的合成、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注意: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糖类和氧气外,还有蛋白质、脂质等。
探究二: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问1】内部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讲述:
1)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曲线分析: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由弱到强依次是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
应用:根据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光合作用速率不同,适时、适量地提供水肥及其他环境条件,以使植物茁壮成长。 2)同一叶片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曲线分析:随幼叶发育为壮叶,叶面积增大,叶绿体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速率增大;老叶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随之下降。 应用: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都是根据其原理,可降低其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问2】外界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呢? 讲述: 影响因素 曲线
解释
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CO2阴生植物的光补量表示此时的呼吸强度。 偿点和光饱和点AB段表明光合作用速率比较低,如上图逐渐加强;而到B点时,虚线所示。间作光照
①光照时间 ②光质

③光照强度
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套种时农作物的 强度, B点对应的光照强种类搭配,林带度称为光补偿点。 树种的配置,冬BC段表明光合作用强度季温室栽培避免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高温等都与光补再加强了。C点对应的光偿点有关。 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OA段表明随叶面积的增适当间苗、修剪,大,光合作用实际量增大,合理施肥、浇水,A点为光合作用面积的饱避免徒长。封行和点。光合作用强度不再过早,使中下层面积
增加,是有很多叶被遮挡,叶子所受的光照光照不足。
往往在光补偿点应用
OB段表明干物质量随光以下,白白消耗
合作用增加而增加,而由有机物,造成不A点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必要的浪费。 再增加,但叶片随叶面积


的增加,呼吸量(OC加,所以干物质积累量降(BC
1A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CO2浓度,即CO2补偿点;图2中的A点表示进CO2浓度
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最低浓度。两图中的BB点都表示CO2饱和点,两
图都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大。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在农业生产上,元素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可根据植物的需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但当规律,适时、适量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地增施肥料,可壤溶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以提高作物的光 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能利用率。 冬天,温室适当提高;夏天,适当降低。白天调到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与光温度
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速率;晚上适当降低,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大田要正其行,通其风多施有机肥;温室内可适当补充CO2即适当提高CO2浓度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强下,白天提高温度,增加酶的活性,提OP段限制光合速率的高光合速率,也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可同时充入适量因子,随其OP段不断加CO2,进一步提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高光合速率,当
PQ段,图中标出的双因温度适宜时,适子共同起作用。当到Q当提高光照强度之后,横坐标所表示的因CO2浓度提高素,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光合速率。总之,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速可根据情况,通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图示
中的另一因子的方法。
度、调节温度或增加CO2浓度等率,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探究三:化能合成作用
【问1】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还有别的能量可以用于完成此过程吗?
讲述: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氧化环境中的无机物获得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这种制造有机物的方式,称为化能合成作用。
【问2】举例说明化能合成作用。 讲述:如硝化细菌:氨气亚硝酸硝酸
2NH3+3O2=2HNO2+2H2O 2HNO2+O2=2HNO3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合作用


2课时
4.光合作用的过程
CO2+H2OCH2O+O2
巧记:一个场所(叶绿体)、二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三次能量转化(光能电能→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四个反应(水的光解、ATP的合成、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二、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内因:①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②同一叶片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2.外因:光照、光照面积、CO2浓度、必需矿质元素、温度 三、化能合成作用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本节内容秉承合作性、互动性和探究性,是本课的精髓。通过合作性学习和比较,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通过联系实际与学生互动,使得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利用更容易理解;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解疑释惑。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保持注意力集中,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设置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来交流信息和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深入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验设计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事实证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穿针引线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恰当的,甚至是高效的。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教材知识的学习,观看细胞学说的相关动画、视频,能够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进行实验操作,结合实验视频的学习,能够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光学

显微镜的结构,熟练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①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②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难点: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三、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观察法:观察课本中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图,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了解细胞的形态结构,认识细胞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3.实验法: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绘图技能。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历程,显微镜的种类及用途,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等内容,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新课
生物体不仅是多层次、复杂的结构体系,也是相对独立、有机联系的生命活动体系。而细胞则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现象的奥秘都要从细胞中寻求答案


探究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问1】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学生活动1:阅读P28"回眸历史"第一段资料,并观察英国科学家胡克自制的显微镜及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像。
【讲述】1英国科学家胡克自制的显微镜能放大的倍数为40140倍,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借用拉丁文Cellar(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小室,实际上这个小室只是死细胞的细胞壁。胡克有关细胞的首次描述是在他的著作《显微图谱》一书中于1665年发表的。
2)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设计较好的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和原生动物,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此后,虽对细胞观察的资料不断增加,积累了较丰富的材料,但在长达170多年的历史中,对细胞的知识以及它与有机体的关系,人们并没有进行科学概括,没有上升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高度。
【问2细胞是谁发现并首次命名的?他所观察到的细胞是真正的细胞吗? 【学生】发现并首次命名细胞的是英国科学家胡克,但他所观察到的细胞不是真正的细胞,而仅仅是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
学生活动2:阅读"回眸历史"中关于施莱登和施旺的资料。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观察了大量植物组织后,1838年发表了《植物发生论》他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他的研究为细胞学说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2)德国动物学家施旺通过对鱼、蛙、猪等多种动物细胞的系统观察,并将施莱登与自己的发现概述起来,论证了动植物均由细胞组成。于1839年发表了《动植物构造及生长相似性之显微研究》,著名的"细胞学说"由此诞生。
【师】细胞学说提出后的几十年中,它被推广到许多领域的研究中,对当时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和指导作用。同时,这一学说本身也迅速得到充实、发展而且日益完善。19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的研究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问】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答】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思考探究】阅读课本P30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细胞学说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2结合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历程,阐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总结讲述】
1)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施旺等科学家共同提出的,其主要内容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使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的基础上,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2)细胞学说是在显微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显微镜制造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说明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着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探究二、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过渡】
【师】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都离不开重要的研究工具——显微镜。 学生活动1:阅读显微镜相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显微镜的发展过程。
17世纪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放大300倍),到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1 500倍),再到电子显微镜(可放大上百万倍)
2)哪几位科学家对显微镜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列文虎克,于17世纪自制成功由2块镜片构成的"显微镜",能将微小物体放大300倍,为显微镜的早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德国青年科学家卢斯卡,20世纪30年代初,利用高电压下电子流波长很短的特点,制造出放大10 000倍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
【思考讨论】


1)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如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清晰的物象?
2)常见的电子显微镜包括哪些类型,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于哪些观察实验?
3)光学显微镜的重要性能参数有哪些?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多少,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总结归纳】
1)光学显微镜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原理,显微镜有两组镜头,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则将物镜成的像再次成像,只不过成的是放大的虚像,此经过两次成像后,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下要获得清晰的物像,必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先降低镜筒,用粗准焦螺旋反方向缓慢上升镜筒的过程中注视目镜,仔细观察视野中的变化,当看到一些阴影时,再换用细准焦螺旋调节清楚。
2)常见的电子显微镜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与光学显微镜类似,需要将样品制成超薄切片,让电子穿透切片,经过电磁透镜放大成像,适合于观察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能电子束在细胞等样品的表面扫描,激发出各种物理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接受、放大,最终形成反映样品表面形态特征的图像,主要用于观察细胞等样品的表面形态和结构。
3)光学显微镜的重要性能参数包括放大倍数和分辨率,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分辨率是指能把两个质点粪便清晰的最小距离,由于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60nm范围内,光学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为0.2μm目前最精确的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只有1500倍。
【教师活动】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自制的电子显微镜以及利用电子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细菌等图像。
2)利用多媒体展示普通光学显微镜。并启发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光学显微镜的知识,准确识别其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同时,教师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作

示范。
【师】
1)某光学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40×,则该显微镜能放大多少倍? 2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和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哪组镜头?
【生】
1400倍。2)乙和丙。 探究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教师出示一只鸡蛋、一个洋葱、一个蘑菇。
提问: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这三种不同生物在结构组成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他们都是由细胞组成。
【师】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组成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大小和形态各不相同。
【探究讨论】阅读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有哪些形状,细胞如何维持自己的特定形态? 2.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总结归纳】
1.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球形、多面体、纺锤体和柱状体等形状;细胞内在的结构、自身的表面张力和外部的机械压力等互相作用,使各种细胞总能保持一定的形态。
2.细胞的形态结构决定了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反映了细胞的形态结构。例如红细胞扁圆形,有利于红细胞穿过毛细血管壁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神经细胞细长形,长发飘飘,可以快速传递神经冲动信号;精细胞蝌蚪形,可以快速移动寻找卵细胞,与之结合受精。
【师】要研究细胞的大小和形态,最好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生】使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各种不同生物的细胞。
请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显微镜的知识。讨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是什

么?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 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师】使用显微镜观察有关组织细胞时,常需先将有关生物组织细胞制作成胞临时玻片标本,如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呢?
学生讨论。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 1.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吸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2.制片
1)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的表皮上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2)把撕下的薄膜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薄膜展平。 3)用镊子轻轻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薄膜上,避免盖玻片下面有气泡。
3.染色
1)把一滴稀释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2)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2.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漱净的口腔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3.把牙签上附着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 4.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水滴上,避免有气泡。
5.把一滴稀释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学生实验:
1)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观察绘图。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观察绘图。
3)观察人的骨组织、肌肉和神经组织的永久玻片标本并绘图。 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注意指导撕取洋葱鳞片叶内侧的表皮。
教师活动:学生结束实验观察后选几位学生谈实验操作体会及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设置下列讨论题:
1)使用高倍镜观察时,与用低倍镜观察相比较,视野的大小、明亮、视野中细胞数、细胞图像大小有何变化?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
3)换用高倍镜观察时,是否需要转动粗准焦螺旋? 教师适当启发,组织学生讨论后归纳:
1)高倍镜视野变小、变暗,细胞数变少,细胞图像变大。
2)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3)不需要。用高倍镜观察,只需使用细准焦螺旋微调即可。
教师活动:选择几位学生所绘细胞图进行展示,并请相应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师】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菠菜叶表皮细胞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有什么不同? 【生】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菠菜叶表皮细胞呈近似长方形的格子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呈不规则的圆形。
学生活动:观察教材P343—11几种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设计:教师出示一只鸡蛋,从鸡蛋钝端除去部分卵壳,弄破卵壳膜,使卵白和卵黄流到一个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并说明:一只鸡蛋并不是一个卵细胞,鸡卵细胞只是由胚盘、卵黄和包在卵黄外面的卵黄膜构成。卵白和卵壳及卵壳膜起保护卵的作用,但不是卵细胞的组成部分。鸟类的卵细胞形态呈圆形,可用肉

眼直接观察到。
【师】1)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形态是否相同。 2)举例说明同一生物体内细胞的大小和形态是否相同。 3)举例说明人体内的不同组织细胞的功能是否相同。
【生】1)菠菜叶表皮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或其他细胞)及细菌细胞大小和形态不相同(其他合理回答也可以)
2)人体内的肌肉组织细胞、骨细胞、神经组织和口腔上皮细胞的大小和形态不同。
3)人体内的肌肉组织细胞具有收缩运动功能,神经组织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功能,口腔上皮细胞覆盖在口腔表面,起保护作用。不同组织细胞的功能不同,其形态、大小也不同。七、课堂小结
人体内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与氧气接触,起运输氧气的作用;神经细胞具有很多突起,有利于神经兴奋的传导;肌肉细胞呈纺锤形,与肌肉组织收缩运动功能相适应。
八、板书设计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细胞发现细胞学说建立补充完善 二、研究工具——显微镜
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现代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三、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了解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知识,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并能举例说明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2.通过实验观察结合科学实验过程讲授,使学生能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实验,理解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阐述科学实验设计原则。 【学习重点】 1.基因治疗。
2.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3.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学习难点】 1.基因治疗。
2.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结合。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学生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
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
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 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
1)哪些因素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2)事实1中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有哪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为什么农村发病率上升比城市的高的多?
4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结合事实分析癌症的预防措施。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1)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是肺癌和肝癌,肺癌的原因是吸烟、环境污染,肝癌的原因是不健康的饮食、压力大、劳累。
3)可能是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化工厂、健康知识少、防癌意识淡薄…… 4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3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二、传染病的危害
1.指导阅读P3第一段,回答: 为什么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回忆旧知识,回答: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多样,容易被忽视。 2.要求观察表1-1回答:
1)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分别是什么? 2)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回答:(1)发病率最高的是病毒性肝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多。狂犬病的潜伏期长,易被忽视。 3.进一步提问:
你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吗?你知道怎样预防传染病吗? 分析、各抒己见
预防抓住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指导阅读书本3页,讨论问题:
1)基因诊断具有什么优点?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 2)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基因治疗有几种途径? 阅读、分析、归纳:
1)优点是快速、灵敏、简便,可以用于遗传病、肿瘤、传染病诊断。 2)一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一是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中。 3)有两种,体外途径和体内途径。 2.结合图1-1,分析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 3.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 学生阅读 结合实际应用反馈
①基因治疗有 途径。 ②目的基因具有 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过 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
④基因治疗需要将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据图比较基因治疗的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的不同之处是: 思考回答
体内途径、体外途径 ②治疗 ③受体
体外途径是在体外培养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并增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体内途径是通过载体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人体 四、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1.提供信息资料: 书本第5边做边学
该实验中可能会用到哪些实验用具? 实验步骤
你预测一下,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可能是哪种生物? 你了解书本介绍的几种生物吗? (教师简单介绍书本上的四种常见浮游生物) 该实验中,你觉得哪一项要求不容易达到? 阅读,回答问题:
实验中可能要用到的器具有量筒,温度计,pH试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烧杯等。
每组用量筒量取10mL池塘水,并用温度计、pH试纸测量水的温度和酸碱度;用滴管吸取1滴池塘水,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分别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

察临时玻片标本,描述观察结果;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 浮游生物 单细胞生物
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要求较高,所以教师根据资料补充。 引导探索:
2.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温度、酸碱度、有机物含量、阳光等多种因素影响。 反馈练习:练习册相应习题
【教学后记】 本课是高一新生入校后的首堂生物课。在进入正式教学内容前,应先简介一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模块组成及学习要求,勉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生物科学和我们》是本模块的第一章,也是高中阶段生物学习的第一章。在本章,我们将学习生物科学和我们的关系。 1.本章内容组成
本章内容从前瞻性角度分析了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和如何学习生物科学。教材首先通过对癌症的发病率、病因分析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些传染病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密切关系,着眼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此外介绍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强调了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方法。


2.本章教材地位
本章内容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引导他们关注健康问题以及科学实验的价值与方法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进一步要求:

第一,健康问题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影响,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因此学生要养成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习惯,培养主动关心、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深层次上理解生命与健康、细胞与健康、生物技术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意义。
第二,通过阅读科学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领悟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实验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本章在技能培养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方面的作用
在本章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技能、方法的培养与训练。科学方法的养成对于今后的持续学习以及工作、生活尤为重要,是新课程培养康而活跃的公民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教育目标。
1)对科学方法训练的目的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接受或摒弃假说——得出并报告结果。
②使学生掌握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过程技能。其中基本的过程技能有:观察、分类、推论、交流、认识和利用空间关系、测量、应用数学方法;复杂的过程技能有:解释资料、形成假说、分解和控制变量、实验、构建模型、形成操作性定义。
2)注重科学研究的技能培养与科学方法的训练
各种科学领域中知识的探索和技术的应用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出现而不断变化,但各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相似的,科学研究都需要有证据,可以进行操作的假设,逻辑及理论上的分析,得出并解释理论结果,努力识别和避免偏见。
例如,对喝生水会引起疾病问题的学习,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生水里有细菌,不卫生,而是让学生对生水进行卫生检查、测定,并提供多种有关的数据和

材料,然后由学生分析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材料,回答为什么不能喝生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些简单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并懂得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正是新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素养的体现。
此外,通过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回顾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也可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3.理解研究生命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4.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学生获取与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3.举例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4.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学习生物科学的正确方法,同时还要会用这些方法来思考生物学问题。
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学习目标
①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能够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②通过观看物质跨膜运输相关动画,能够说明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③通过渗透实验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情况,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主动运输。物质的被动运输。 难点:物质的主动运输;渗透作用。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案导学:见学案。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初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并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复习回顾第二节课关于细胞膜的相关知识,提问了解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如何实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接着显示各类营养物质经消化后,主要在小肠处被吸收过程,动画显示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吸收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情景。
【师】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P52相关内容,分析回答:O2CO2通过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被动运输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O2CO2进出细胞的情景。 【问题】
1)细胞膜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本骨架是什么?它有什么结构特

点?
2O2CO2这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是否具有极性? 3)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消耗O2,释放出CO2,那么组织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O2CO2的浓度如何?
【生】1)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等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O2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44,都是非极性分子。 3组织细胞内O2浓度低,CO2浓度高;而周围环境中O2浓度高,CO2度低。
【思考讨论】阅读课本P52—P55有关被动运输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简单扩散。
2)举例说明什么是协助扩散,比较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3)请总结影响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师】O2CO2都是小分子物质,都是非极性、脂溶性分子,由于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消耗O2,释放CO2,因此组织细胞内O2浓度比周围环境中低,O2能不断从周围环境透过细胞膜移动到细胞内,而CO2正好相反。像O2CO2分子这种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叫扩散,又称为简单扩散。
什么叫扩散?再举一例。
【生】扩散是指由于分子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即一种物质的分子从相对高浓度的区域移动到低浓度的区域,例:乙醇、甘油、脂肪酸等。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葡萄糖通过载体运输进入红细胞的情景。 【师】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过程与O2CO2进出细胞的过程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生】相同点是运输方向都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不同点是O2CO2散时不需要载体,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协助。
【师】像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这种过程称为什么方式? 【生】协助扩散。


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运输,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其运输动力都是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因此,这两种方式都属于物质的被动运输。
【师】根据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特点,请分析影响着两种运输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生】浓度差是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此外物质的脂溶性、分子大小和带电性也能影响物质的简单扩散速率;影响协助扩散的主要因素有浓度差和相关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师】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为什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而不用蒸馏水呢?
【师生共同讨论】水是小分子,能自由进出细胞,生理盐水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细胞质浓度等渗,水分子进出细胞能保持动态平衡,若使用蒸馏水,细胞膜会因过量吸水而膨胀破裂。水分子从浓集区域向水分子稀少区域的特殊扩散现象称为渗透。
【师】葡萄糖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那么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时以什么方式吸收呢?
探究二:主动运输
多媒体动画演示主动运输的过程。
观察主动运输的动画过程,阅读教材P55相关内容,并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相比较,有什么异同点? (教师提示从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几方面分析) 2)举例说明哪些物质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过程。 3)主动运输对生活细胞有何意义? 4)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总结】
1)主动运输时,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并且要消耗能量,而被动运输必须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2)动物体内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吸收K+和排出Na+;海带细胞从海水中吸收碘;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植物细胞吸收矿质

元素等等,都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行的。
3)主动运输能保证生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因此,主动运输对于生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4)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需要消耗能量。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主要包括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细胞的能量供应等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认识这种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变形虫吞噬过程和腺细胞分泌过程。 【师】物质进出细胞共有哪几种方式?
【生】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简单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课堂小结: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被动运输 简单扩散
方向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高浓度向低浓高浓度向低浓度 低浓度向高浓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不需要 不消耗
需要 不消耗
需要 消耗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能从浓度高的能保证生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需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物质,排转运
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被动运输 1、简单扩散: 特点:高浓度向低浓度 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实例:水、氧气、二氧化碳、脂溶性分子


渗透:水分子从浓集区域通过细胞膜等结构,向水分子稀少区域的扩散现象称之为渗透
2、协助扩散
特点:高浓度向低浓度
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 实例: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二、主动运输 特点:逆浓度梯度
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能量 实例:葡萄糖、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 八、教学反思
物质的跨膜运输一课内容相对较少,调理比较清晰,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框架,列表比较简单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课堂上若能适当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传统果脯腌制、人工肾等的原理来进行讲解,将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要及时通过高考真题来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做题习惯。
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1课时 细胞的类型、细胞壁和细胞膜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①通过阅读教材,观看相关动画,能够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②通过进行资料分析,结合观看细胞膜和细胞壁相关动画、视频,能够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并能说明细胞膜的功能; 二、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①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②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功能; 学习难点:
①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②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功能;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人鼠细胞融合过程使学生对细胞的类型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生动的感性认识,为知识的讲述做好铺垫

2.谈话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通过具体事实,启发学生发现、思考相关知识并得出结论。
3.学案导学:见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总体浏览课本P37—P40内容,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分相关填空,初步把握本节知识梗概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定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利用多媒体显示一台普通光学显微镜,接着显示光学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水绵细胞结构图像。显示我国生产的电子显微镜,接着显示电镜下杆菌、螺旋菌和球菌的形态结构图像。
【师】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能更深入地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推进新课:


【师】(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教材的开头一段文字,判断刚才所看到的水绵细胞结构和杆菌、螺旋菌、球菌的结构分别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还是亚显微结构?为什么?
2)水绵细胞和细菌细胞是否属于同一类型?
【生】(1)水绵细胞结构属于显微结构,因为它是利用光学显微镜所观察的细胞结构,杆菌、螺旋菌、球菌的细胞结构是属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因为它是利用电子显微镜所观察的细胞结构。
2)水绵细胞和细菌细胞不属于同一类型。
【师】按照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进化顺序,全部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水绵细胞和细菌细胞分别属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学生活动:阅读P37原核细胞一段文字并观察图3-12,思考下列问题: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显示原核细胞结构模式图,要求学生能识别出各种细胞结构名称。 3)原核细胞结构一般是由哪几部分构成?哪些生物是原核生物?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哪些异同?请列表比较。
【生】1按照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进化顺序,全部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略)
3)原核细胞结构一般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等组成的。细菌、蓝藻、放线菌等是原核生物。
【师】显示真核生物的结构模式图,并要求学生识别各种结构名称。哪些生物是真核生物?
学生讨论后师生归纳:真核生物的结构一般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构成。动植物和真菌是真核生物。
师:思考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苏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一全册教案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