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0-03-31 00:11:45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1.1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1.1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感悟: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你的智慧高低就体现在你的权衡取舍是否为你争取了最大的利益。

如文中所说,当人们组成社会时,面临了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经典的权衡取舍是"大炮与黄油"之间。在我看来,所有的权衡取舍都会使得自身的利益受到损伤,无法避免,无法这样的现状,但我们可以做到在未来回首时并不会悔恨,并且认为自己这样做才是获取最大利益的正确途径。另一个社会面临的权衡取舍是效率与公平。当今政府注重社会公平,兼顾效率。但试问真的做到了公平吗,貌似有点难,只不过在那么大的差距间前进了一丁点;而效率就更难说了,倘若流水线式的生产真的会有效率,但从质量上并不过关,又何来效率之说呢?那么就只能看社会是如何决断的了。

人们做出决策时的权衡取舍决定了未来自己坚定的方向,经济同样是这样。你如果在对经济做出正确的取舍,相信收获也是多多的。比如面对不同的股票,按照股票前期的波动,自然你需要取舍选择哪只股票,如果做好了,你也就可以收获很大的利益。

1.1.2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感悟:可能自己那么多年并不在意,只把它当成一种任务,一种义务,却忽略了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就像文本中提出的问题---考虑是否上大学的问题。如果非要计算上大学的成本是什么,突然发现放弃了许多的东西,不知金钱还有时间等等。可是有时候又无法分清这些成本真的是为了上大学而放弃的吗?那么我们就会迷茫了,但转念一想就算有些不算,我们为了上大学放弃的东西实在太多,它的机会成本有时确实让人后悔。我们的内心肯定会在未来知晓我们现在决策的机会成本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所以在经济决策方面你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更加值得斟酌,万万不可大意。

1.1.3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感悟:在经济学家的假设下,人通常是理性的。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其目标,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会追求自身最大可能的满足。他们更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是介于其间。

对于做出决策,通常是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决策的。为什会选择这两样作为判定标准,原因是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愿望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物品所获得的边际利益。反过来,边际利益又取决于一个人拥有多少这种物品。那么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所获得的利润一定是不菲的。比如水与钻石,水这么便宜而钻石那么昂贵,都是一样的道理,水是不可缺少的,但增加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微不足道,因为水太多了。与此相反,并没有一个人需要用钻石来维持生存,但由于钻石太少,人们认为增加一单位钻石的边际利益是很大的。就是这样,钻石供应商或售出方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习惯边际思考,会给自身的生活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经济学将会在这方面给你更多的机会,也许会收获更多的经验与期待。

1.1.4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感悟:一个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在我看来,激励的影响十分巨大,比如文本中提到的,激励在市场运行中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决策者也不能忘记激励,许多决策会改变人们面临的成本利益。

例如,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显而易见的是发生车祸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甚至通过改变激励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而相关行为是四级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同样会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那么安全带降低了司机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降低了伤亡概率。换言之,安全带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利益。这样下来,安全带法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车祸次数增加了。总而言之,安全带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但是增加了车祸的次数。

这个例子阐明了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一般性原理的事实,同样告诉我们分析任何决策,不近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决策改变了激励,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尽量思考清楚激励对任何事的好与坏,及时判断,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我们对此做出的反应才能正确。不要忽略间接的影响,也许那才是最关键的,对未来也可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1.2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1.2.1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感悟:当我们在思考国家之间的竞争时,这种想法很容易产生误导。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并不像体育比赛一样,一方赢而另一方输。实际,事实正好相反: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明显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在竞争的同时,也在一起进步发展,那么贸易不是两国成长进步的绊脚石,确实两国间成长进步的奠基石。将上述的原理活用在家庭上,是同样的。贸易过程中,一个家庭和另一个家庭可能是竞争对手,可是如果将自己的家庭与外界隔绝,结果是自给自足活的很累,那就是你在与不同家庭之间的贸易受益匪浅。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又通过与他人交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国家与家庭都是一样的,贸易都可以为它们带来收益与进步,充分验证这条原理。假设我们能够适当贸易,相信从中也可以收获许多,让自身状况更好。

1.2.2 原理六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感悟:市场经济在我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它的作用不只在我们国家,它在全世界的经济活动中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如果经济缺少了它,或许这个世界的贸易活动可能变成一团乱麻。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集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十分成功。

在经济学上,另一大重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引导经济活动的工具。作为买者与卖者决策的结果,市场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应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斯密的重要观点是,价格会自发调整,指引这些单个买者和卖者达到某种结果,该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这样下来,经济活动对整个社会可以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呀,市场真的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斯密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状况自发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这样同样验证了这一原理,也揭示了在中央计划经济在苏联与东欧的失败,中央计划者的失败就在于他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绑起来了。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注意如何对待这只“看不见的手”,只有正确的运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我们的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平稳的运行,我们国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富足,身心获得更大的满足。

1.2.3 原理七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感悟: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一定得需要的,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政府的作用就在于此,倘若失去政府的控制,市场经济肯定会混乱,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市场经济变得散漫自由,往往到最后,整个市场会变得瘫痪,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所以不能忽视政府的管理。

“看不见的手”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这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是既要把经济蛋糕做大,又要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割方式。首先从效率来看,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便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来提高经济效率。再从公平来考虑,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购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其报酬,但是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物、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而这些不平等就需要要求政府进行干预,很多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政府改善了市场的结果,使得市场变得稳定,在效率与公平方面,可以取得很好的结果,保证了国家的安定与进步。

政府政策调控,市场需要这两种方式的协调才可以使得经济得到更好的运转,相反各自其实也存在着弊端,我们在运用的同时,需要辨清它们的利害关系,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我们国家的经济活动才能正常开展,进步发展才能稳步进行。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1.3.1 原理八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能力

感悟: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之下,生活质量十分的高,资源配置也是非常全面的。那到底是为什么各国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那么大呢?

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各国生产率差距不同,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别。生产率的高低就决定了国民收入的高低,国民收入代表的就是国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该国的生产率,即生产物品与劳务能力。

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是次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首要做的就是提高国家的生产率,提高我国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那么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所以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就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获取最好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率。这样的做法就可以使我们国家得到进步,不再处于弱势地位。

1.3.2 原理九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感悟:通货膨胀是什么引起的?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所以国家要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尽量保持低通货膨胀,这样才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不然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1.3.3 原理十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感悟:在长期中,物价水平高主要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则是

·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雇用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这就体现了一种在整个经济范围内的最终的权衡取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而这样的权衡取舍是无法避免的,这种权衡取舍在分析经济周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决策者应该善于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工具来控制经济。另外还要会利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关系,也会有收获的。

1.4 结论

感悟:通过这章的阅读,我了解了经济学的十大经济学原理,其实有些原理并不止于经济学,甚至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发现无数生活的意义。我也对经济方面的事有些了解,虽然并不理解,可是觉得比以前稍微进步了,那么这就足够了。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2.1.1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感悟:科学方法分为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而其主要在科学领域内实验,但是不然,经济学家其实和科学家一样,都需要对于研究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理论与观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也发生在经济学领域。

经济学家在做经济研究时,理论发生错误,那么就需要观察;观察有时又具有挑战,就只能运用这个世界碰巧向他们提供的数据,再加上理论的辅助,这样反复之后出来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比较准确。另外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研究做实验相对比较具有挑战性,毕竟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无法拥有完整的市场,那么只能利用现实世界中的自然试验进行分析解释,所以经济学家必须如科学家那般思考、研究,其实他们付出的辛劳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样的话,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2.1.2 假设的作用

感悟:假设是个奇怪的东西,很多东西在假设之后变得简化了,可是有些东西并不能在假设作用之下解释。可是,毋庸置疑,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是个重要的东西。

科学思考的艺术---无论在物理学、生物学还是经济学中---就是决定做出什么假设。经济学家做出假设,毕竟现实生活有些问题不能全面考虑,那么在假设中选取一个小方面来思考,有利于思考问题的实质,得到结果的过程比较容易,另外结果也比较便于经济学家来研究和分析问题。不同的假设回答不同的问题,针对短期与长期效应可以具体的分开辨清思考,这样可以把问题简单化,经济学家的工作也会相对轻松。

2.1.3 经济模型

感悟:貌似任何学术方面的物事都会有模型来研究,其作用就是为研究分析提供一定的方便,经济学中同样有经济模型,由图形和方程式组成的模型,虽然会忽略很多细节,但是却能体现出真正重要的东西。其实所有的经济模型都建立在假设之上,而这些模型则是为了加深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2.1.4 我们的第一个模型:循环流量途

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感悟:循环流量图作为一个直观的经济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所组成。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这些生产要素来生产物品与劳务。家庭则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家庭与企业在两类市场上相互交易。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而企业是卖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而企业是买者。

循环流量图的两个环形相互区别,但又相互关联。循环流量图提供了一种把家庭与企业之间的所有经济交易组织在一起的简单方法。作为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它略去了在某些情况下会很重要的各种细节。

2.1.5 我们的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感悟: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图形,它表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的数量的各种组合。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权衡取舍。一旦我们达到了该边界上有效率的各点,那么得到更多的一种物品的唯一方法就是减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一种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权衡取舍可以改变。社会可以使生产从原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移动到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简化了复杂的经济,以便强调一些基本但极为重要的思想:稀缺性、效率、权衡取舍、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

2.1.6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感悟:许多学科在各种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经济学同样如此,它也在各个层次上进行研究,传统上,经济学被划分为两个分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但仍然是不同的,它们强调的问题不同,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型,在分析的时候,需要学会区分学习,有利于我们的理解运用。

2.2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2.2.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规范表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

感悟: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区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对规范表述的评价则涉及价值观和事实。

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基本上是不同的,但在一个人的观念中是相互关联的,那么我们的规范结论并不能仅仅根据实证分析,还要涉及价值判断。

2.2.2 华盛顿的经济学家们

感悟:经济学家对政策的影响超出了他们作为顾问的作用:他们的研究和著作经常间接地影响决策。

2.2.3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总是被采纳

感悟:在代议制民主政体中,制定经济政策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而领导人往往有充分的理由不采用经济学家的建议的政策。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建议仅仅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一种要素。

2.3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感悟: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科学判断的不同 ·价值观的不同 ·感觉与现实

2.4 出发吧

感悟:通过学习经济学的观念与方法,前面只是笼统地了解,接下来的就是详尽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知识了。我们不仅是掌握知识,还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3.1 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种物品---牛肉与土豆,而且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牧牛人和种土豆的农民,他们每个人都既爱吃牛肉,又爱吃土豆。

3.1.1 生产可能性

感悟:假设农民和牧牛人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并可以把这个时间用于种土豆、养牛或两者的组合上。

将农民与牧牛人的生产可能性以及各种可能组合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表示,另外同样反映农民与牧牛人要考虑生产牛肉与生产土豆之间的权衡取舍。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有助于说明农民与牧牛人面临的权衡取舍,但是并不会告诉我们实际上的选择。

3.1.2 专业化与贸易

感悟:农民与牧牛人进行协商交易,相互把自己所收获的部分拿出来交换,就可以获得更多数量的两种食物。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由于专业化和贸易,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不用增加工作时间就可以获得更多。

3.2 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

3.2.1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感悟:考察生产的成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两个生产者所需要的投入,这就涉及到绝对优势。谨慎思考比较生产者的投入量,做出正确的选择。

3.2.2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感悟:考察生产的成本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比较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衡量了每个生产者所面临的两种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再根据比较优势甄选有利的一方。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一个人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但一个人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因此,我们需要考量好每种物品生产的投入量,清楚分析个样物品的优势,或许这样才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实现利益最大化。

3.2.3 比较优势与贸易

感悟: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基于比较优势。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经济蛋糕的变大可用于改善每个人的状况。

再者如果从这则经济寓言来看,他们之间贸易的好处就在于他们通过以低于自己生产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该物品而从贸易中获益,这就是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益处。或者从他们各自自身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以有利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物品。

3.2.4 贸易的价格

感悟:贸易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贸易的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之间分配?一般规律: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在这则寓言中,使双方均能获益的价格并不一定非得在两者机会成本的正中间,但是一定是在两者机会成本的某个地方,因为这是一个只有两个人的经济,必须有一个人充当交易的另一方。这就是相互有利的贸易,在这个区间进行则相当于各自专门生产对方有比较优势的物品,双方的状况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3.3 比较优势的应用

3.3.1 Tom Brady 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感悟:或许是因为并没有能够灵活运用,我并不了解比较优势的应用到底是怎样的情况。

但是首先我知道的是Tom Brady不应该自己修剪草坪,他应该去拍商业广告,雇用Forrest修剪草坪,这样子双方的状况会变得更好。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在现代世界中比较优势原理有很多的应用,在运用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就不能仅仅因为Tom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这样做,而是选择能够有更大利益的判断。

3.3.2 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进口品: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出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感悟:由农民和牧牛人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个人可以从专业化和相互贸易中获益,那么在国家之间也是同样的,各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比较优势原理说明,每种物品应该由生产这种物品机会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这样下来,各个国家可以获得自身最大的利益。

虽然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来的复杂的多,每个国家都有许多具有不同利益的公民,国际贸易可以使一些人的情况变好,同时也让一些人的情况变坏,影响不同。因此,比较优势定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贸易使所有国家都可以实现更大的繁荣。所以答案是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3.4 结论

感悟:通过这章的学习,我们应该更充分地理解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经济中的好处。比较优势原理表明,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但这样理解之后,却又十分疑惑,在有千百万人的世界中,自由社会如何协调经济中所涉及的所有人的各种不同活动?怎样才能确保物品与劳务将从那些应该生产它们的人的手中流入那些应该消费它们的人的手中?答案并不知道,这就得学习下面的知识。

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物品的产出量及其出售的价格。如果想知道,任何一种事件或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那就应该先考虑它将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

4.1 市场与竞争

4.1.1 什么是市场

市场:由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感悟:市场有许多形式,有组织健全的,同样有没有什么组织的,关键在于是怎么看。组织健全的市场,买者和卖者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聚集在一起,进行贸易;没有什么组织则是一种物品出发,多方卖家销售,买者自主选择,正是这样形成的群体也是一个市场。

市场是多样化的存在,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市场,才能助于学习市场经济。

4.1.2 什么是竞争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感悟:从单一物品的市场来看,竞争也是十分激烈。买者知道一些物品的卖者可供选择,各个卖者的产品也是相似的,所以,某种物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并不是由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决定的,而是由所有买者和卖者通过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而共同决定的。市场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完全了解市场,就得运用完全竞争假设进行简化,分析接受市场条件决定的价格,这样得到的结论也能够适用于更复杂的市场。

4.2 需求

4.2.1 需求曲线: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感悟:理解了关于需求曲线、表等的概念,在观察图表等物品时,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可以直观看出需求量的变化及能够思考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2.2 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感悟:需求曲线是某个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为了得出任何一个价格水平下的总需求量,需要把个人需求曲线的横轴上标出的个人需求量相加,即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之和。

4.2.3 需求曲线的移动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感悟:某种因素改变了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需求曲线就会移动,且需求增加,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减少,曲线向左移动。使需求曲线移动的一些最重要变量为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这些变量是使需求曲线移动,价格则是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总体来说,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所有影响买者的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价格变动时,该物品的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动。当这些变量中的一个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移动。从这里我们得学会分辨清楚曲线如何移动,曲线受何种变量影响移动;不仅如此,还有结论:只有当除了用坐标轴表示的变量以外的其他相关变量变动时,曲线才会移动。

4.3 供给

4.3.1 供给曲线: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感悟:决定供给量的因素有很多,价格在这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如考虑冰淇淋市场,价格上升,供给数量增多,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3.2 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感悟:市场需求是所有买者需求的总和,市场供给也是所有卖者供给的总和。市场供给曲线就是水平地加总个人供给曲线而得出的。

4.3.3 供给曲线的移动

感悟:市场供给曲线表示,在影响某种物品的生产者想出售数量的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该物品的总供给量如何随其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这些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变动时,该曲线将发生移动。许多变量使得供给曲线移动,最重要的例如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价格同样是特殊的那个变量,变动表现为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价格用纵轴表示,而其他变量不用任何一条坐标轴表示,因此任何变量的一个变动都能使曲线移动。

4.4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4.4.1 均衡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

感悟:在均衡价格时,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物品量正好与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平衡。在这一价格水平下,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满足,买者买到了他想买的所有东西,而卖者卖出了他想卖的所有东西。买者和卖者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使市场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变动。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物品过剩;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物品短缺。

无论起初价格高或低,买者与卖者的活动都会自发地使市场价格向均衡价格移动,过剩与短缺都是暂时的,这就是供求定理的内涵。

4.4.2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感悟: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1、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用供给曲线分析均衡变动,一个事件移动了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或同时移动这两条曲线,就可以预测这个事件将如何改变均衡时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

价格或需求变动时,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4.5 结论:价格如何配置资源

感悟: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从本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都不得不在各种竞争性的用途之间分配稀缺的资源,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经济中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是配置稀缺资源的机制。

价格也决定了生产者以及生产的数量。另外经济是由许多从事各种相互依存活动的人组成的群体,那么是什么来避免分散决策陷入混乱,是什么来协调千百万有不同能力与欲望的人的行动,是什么来保证需要完成的事情实际上也得以完成,其实那就是价格。我们得正视价格的重要性与用处,让价格演绎出其最大的价值。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5.1 需求弹性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5.1.1 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 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感悟:物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较大,则其富有弹性,反之缺乏弹性。弹性反映了形成消费者偏好的许多经济、社会和心理因素。根据经验得出的某些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经验法则:

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框架。

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的需求往往富有弹性;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奢侈品的需求富有弹性,不过一种物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取决于购买者的偏好,而不是物品本身固有的性质;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弹性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定的市场范围;还有物品的需求长期内更有弹性。

对于了解需求价格弹性,这些有很大的帮助。

5.1.2 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感悟: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一般做法:去掉负号,把所有价格弹性表示为正数(数学上称之为绝对值)。得需求价格弹性越大,需求量对价格越敏感。

5.1.3 中点法:一个计算变动百分比和弹性的更好方法

感悟:一条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价格弹性会根据不同的基础而产生差别,避免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用中点法,即用变动量除以原先水平与最后水平的重点值(或平均值)来计算变动百分比。无论曲线变动的方向如何,给出的答案也会是相同的。

计算(Q1P1)和(Q2P2)两点间需求价格弹性的中点法:

需求价格弹性={(Q2-Q1/【(Q2+Q1/2】}/{(P2-P1/【(P2+P1/2】}

5.1.4 各种需求曲线

感悟:根据需求弹性对需求曲线分类:大于1,富有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等于1,完全弹性;等于0,完全无弹性;无穷大,完全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那么其与需求曲线的斜率密切相关。

拇指规则:通过某一点的需求曲线越平坦,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通过某一点的需求曲线越陡峭,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小。

5.1.5 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

总收益: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感悟:总收益如何沿着需求曲线变动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缺乏弹性,价格上升引起总收益增加;反之价格上升引起总收益减少。

一般规律:·当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和总收益同方向变动。

·当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和总收益反方向变动。

·如果需求是单位弹性的(价格弹性等于1),当价格变动时,总收益不变。

5.1.6 沿着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和总收益

感悟:现行需求曲线的斜率是不变的,但弹性并不是不变的,因为斜率是两个变量变动的比率,而弹性是两个变量变动百分比的比率。从图表中也可以看出:在价格低而数量高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在价格高而数量低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

同样说明了在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需求价格弹性不一定是相同的。固定的弹性是可能的,但并不总是这样。

5.1.7 其他需求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感悟: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1的需求变动百分比/物品2价格变动百分比

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动,正常物品的收入弹性为正数;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动,低档物品的收入弹性为负数。交叉价格弹性是正还是负取决于两种物品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替代品的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其交叉价格弹性为正数;互补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其交叉价格弹性为负数。

5.2 供给弹性

5.2.1 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感悟:供给价格弹性取决于卖者改变他们所生产的物品量的灵活性,在大多数市场上,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所考虑的时间长短。

供给在长期中的弹性通常大于短期。短期中,企业不能随意改变工厂的规模来增加或减少一种物品的产量,所以供给量对价格并不是很敏感;长期中,企业可以开设新工厂或关闭原来的工厂,新企业可以进入一个市场,旧企业可以关闭,所以供给量对于价格做出相当大的反应。时间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5.2.2 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

感悟: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5.2.3 各种供给曲线

感悟:供给零弹性时,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总是相同的;随着弹性增大,供给曲线渐趋平坦,这表明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来越大;到完全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接近于无限大,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价格极小的变动都会引起供给量极大的变动。这就是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但也会有例外,在一些市场上,供给弹性并不是不变的,而是沿着供给曲线变动。企业生产能力通常有一个最大值,在供给量低时,供给弹性高;在供给量高时,供给弹性低。而一旦其生产能力得到完全利用,就得承受额外支出,也许利益无法获得最大。

5.3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

5.3.1 农业的好消息对农民来说会是坏消息吗

感悟:总收益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当分析农业技术或农业政策的影响时,农民有利的不一定对整个社会也有利。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是坏事,对消费者是好事;旨在减少农产品供给的政策,对农民是好事,对消费者是坏事。

5.3.2 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感悟:过去十几年,对世界经济最具有破坏性的许多事件都源于世界石油市场。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的状况是不同的。短期中,石油的供给与需求是较为缺乏弹性的,供给缺乏弹性这是因为已知的石油贮藏量和石油开采能力并不迅速,需求缺乏弹性这是因为购买习惯不会立即对价格变动作出反应。长期中,石油生产者会加强石油勘探并建立新的开采能力,消费者的反应也会更节俭。所以长期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更富有弹性,这样引起的价格变动也会变得小得多。在长期中,当供给和需求较为富有弹性,供给同样幅度的减少只引起价格的小幅度上升。可以知道在短期中提高油价比在长期中更容易。

5.3.3 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感悟:禁毒的目的是减少毒品的使用,但是直接影响的是卖者,增加了出售毒品的成本,减少了毒品的供给量,可是对毒品的需求并没有变。毒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价格上升使得毒品市场的总收益增加,即增加吸毒者为毒品支出的总货币量。那些瘾君子为了更快得到钱,会变本加厉的犯罪,那么禁毒会增加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可是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是不同的结果,需求弹性取决于时间的长短,那么或许是这样的,禁毒在短期中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在长期中会减少这样的犯罪。

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6.1 价格控制

价格上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价格下限:出售一种商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6.1.1 价格上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感悟:假设政府对冰淇淋市场实行价格上限,可能存在两种结果。一种情况,使供求平衡的价格低于上限,价格上限是非限制性的。市场力量使得经济向均衡变动,且价格上限对价格或销售量没有影响。另一种情况,均衡价格高于价格上限,价格上限对市场有一种限制性约束。供给力量趋向于使价格向均衡变动,当市场价格达到上限时,就不能上升,因此市场价格等于价格上限,存在短缺。这样的情况下,配给冰淇淋的机制也会出现。

一般结论: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排长队是无效率的,基于卖者偏好的歧视是无效率的,不公平的,而一个自由竞争市场中的配给机制既有效率又客观。

6.1.2 价格下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感悟:政府对冰淇淋市场实行价格下限,也可能存在两种结果。一种情况,当均衡价格高于价格上限,价格下限没有限制作用。市场力量使得经济向均衡变动,价格下限没有影响。另一种情况,均衡价格低于价格下限,价格下限对市场有限制性约束。供求力量使价格向均衡价格变动,但当市场价格达到价格下限时,就不能再下降了,此时的市场价格等于价格下限。因此,限制性价格下限引起了过剩。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买者的个人偏好而受人青睐的卖者更容易地出售产品,就能以均衡价格卖掉他们想卖的东西。.

6.1.3 对价格控制的评价

感悟:价格并不是某些偶然过程的结果,价格是隐藏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背后的千百万企业和消费者决策的结果,起到了平衡供求从而协调经济活动的关键作用。价格控制的目标是帮助穷人,可是往往损害了那些它本要帮助的人,使得他们的境况可能更加糟糕。这就需要一些替代性政策可以帮助穷人,虽然没有尽善尽美。

6.2 税收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税收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在许多方面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税收如何影响经济,在对物品征税的时候,谁承担了税收负担,又是什么因素决定税收的分配。

6.2.1 向卖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感悟:以冰淇淋为例,税收对冰淇淋的卖者产生了直接影响,使得经营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的获利能力减少,使供给曲线移动。同时对卖者征税提高了生产和销售冰淇淋的成本,税收减少了供给量,曲线向左移动一定幅度。确定了供求曲线的移动,比较新均衡与原来的均衡可以知道税收缩小了冰淇淋的市场规模。

结论:·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

·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分担。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更多了,而卖者得到的更少了。

6.2.2 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感悟:向买者征税又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首先影响的是冰淇淋的需求,但供给曲线并不受影响,税收使冰淇淋的需求曲线移动。对买者征税使得冰淇淋的吸引力减小,购买的冰淇淋量也在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一定幅度。通过比较原来的均衡与新均衡,可以知道税收的影响,再次缩小冰淇淋市场的规模,买者与卖者也共同分摊税收分摊。

结论:对卖者征税和对买者征税是相同的。在两种情况下,税收相当于一个楔子,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位置移动,新均衡是,买者和卖者共同分担税收负担。而唯一的区别就是谁来把钱交给政府。

6.2.3 弹性与税收归宿

感悟:税收负担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是平均分摊的,而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在供给非常富有弹性而需求较为缺乏弹性的市场上,卖者对物品价格变动非常敏感,买者则不是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买者承担了大部分的税收负担,卖者只是一小部分。在供给较为缺乏弹性而需求非常富有弹性的市场上,买者对价格变动十分敏感,卖者则不十分敏感,这种情况下卖者承担了大部分的税收负担。

一般结论: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本质上来说,弹性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适当替代品较少的市场一方不太愿意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6.3 结论

感悟:经济受两种规律支配:供求规律和政府制定的法规。本章我理解了这些规律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尽管还是部分。在经济市场上,价格控制和税收是常见的,我们也见识到了这些政策的影响。对于其他的政策,我们也需要尽可能的分析理解。

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7.1 消费者剩余

7.1.1 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感悟:支付意愿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

我们可以利用支付意愿来获得消费者剩余,得到一定的利益。

7.1.2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感悟:消费者剩余与物品的需求曲线密切相关,由可能买者的支付意愿作出需求表。需求曲线的高度其实是买者对物品的支付意愿。任何一种数量时,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边际买者即如果价格再提高一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买者。

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支付意愿,也可以衡量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是买者的消费者剩余。因此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

7.1.3 价格降低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

感悟:买者总想为他们买的物品少支付一些,价格降低使买者的状况变好,引起消费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高价格购买物品的买者因为支付得少而状况变好,消费者剩余增量就是减少的支付量。二是新的买者进入市场,以降低后的价格购买物品,即新进入者的消费者剩余增量。

7.1.4 消费者剩余衡量什么

感悟:提出消费者剩余概念的目的是对市场结果的合意性作出规范性判断。由前文可以知道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某些情况下,决策者会选择不关心消费者剩余,因为不尊重那些驱动买者行为的偏好,这正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但是

在大多数市场上,消费者剩余反映了经济福利。消费者做决策是理性的,在机会既定的情况下理性人会尽其最大努力实现目标,并且自己的偏好得到尊重,这样的话,消费者剩余是衡量自身得到多少利益的最佳裁判。

7.2 生产者剩余

7.2.1 成本与销售意愿

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感悟:以文中将房子刷漆,四个刷漆工竞价的例子来看,对油漆工来说,成本衡量刷漆工出售其劳务的意愿。其实都会有这个想法,想以高于其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这样获得的利益会更大。那么在价格恰好等于成本时也并不会拒绝这个要求。

,工作给予了能以最低成本从事这项工作的油漆工,竞价最低的那位刷漆工人得到了100美元的生产者剩余,这位的销售意愿也是最高的。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成本衡量的是销售意愿。

7.2.2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感悟:上一章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密切相关,其实生产者剩余与供给曲线也密切相关。供给曲线的高度与卖者的成本相关,任何数量时,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卖者的成本,边际卖者即价格再降低点就先离开的卖者。

供给曲线的高度衡量卖者的成本,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是卖者的生产者剩余。则结论: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

7.2.3 价格上升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

感悟:价格上升会使卖者的福利增加多少呢?其实与上一章相似。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包括两部分:原有卖者因价格上升而状况变好,还有新卖者进入市场以较高价格生产。

7.3 市场效率

7.3.1 仁慈的社会计划者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平等: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地分配经济成果的特性。

感悟:人次的社会计划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意愿良好的独裁者,他想使社会上每个人的经济福利最大化。

计划者必须决定如何衡量社会的经济福利。可能的衡量指标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即总剩余。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可以知道: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市场的总剩余是用买者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卖者提供这些物品的总成本。

社会计划者还需关心效率与平等。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达到了效率,若是无效率,则买者与卖者之间交易的一些潜在利益还没有实现。平等即市场上的各个卖者与买者是否有相似的经济福利水平。真正的决策者往往关心的就是平等。市场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像一块蛋糕,效率涉及的是蛋糕是否是做大了,平等涉及的是蛋糕如何切成小块以及进行分配。

7.3.2 市场均衡的评价

感悟: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

1)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级最高的物品,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衡量。

(2)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因此,在生产量与销售量达到市场均衡时,社会计划者不能通过改善买者之间的消费配置或卖者之间的生产配置来增加社会福利。

但是,社会计划者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物品量来增加总的经济福利吗?回答是否定的,正如关于市场结果的第三种观点所述:

(3)自由市场生产出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物品量。

市场结果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达到了最大化。换句话说,均衡的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么其实,计划者不必加以干预,社会就是幸运的。

7.4 结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感悟:一些市场上,某个单个卖者或买者可以控制市场结果,这种影响价格的能力被称为市场势力,而市场势力会使市场无效率,因为它使得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均衡。

买者与卖者的决策也会影响根本不参与市场的人们,这种副作用叫做外部性。它使市场福利不仅仅取决于买者的评价和卖者的成本。 可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市场均衡可能是无效率的。市场失灵则是一些不受管制的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势力和外部性就是市场失灵的普遍现象。

尽管存在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市场上看不见的手仍是极其重要的,市场有效率是确实的。

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8.1 赋税的无谓损失

税收往往是激烈的政治争论的起源,赋税对现代经济也有重大影响。不仅如此,税收对福利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从第六章我们可以知道:一种物品的税收无论是向买者征收还是向卖者征收,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向买者征税时,需求曲线向下移动,移动量为税收的大小;向卖者征税时,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移动量是税收的大小。这两种情况下,征收税收时,买者支付的价格都会上升,卖者得到的价格都会下降。最终供求弹性决定税收负担如何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无论向谁征税,这种分配都是相同的。

关键的是税收在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正是因为这种税收楔子,销售量低于没有税收时应该达到的水平,即对一种物品征税使这种物品的市场规模缩小。

8.1.1 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

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感悟:在第七章中学习了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那么税收是如何影响利益第三方—政府的呢?利用政府税收收入来衡量从税收中得到的公共利益,分析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比较征税前后的福利来说明税收的影响,总福利的变动包括消费者剩余的变动、生产者剩余的变动和税收收入的变动。可以看到买者和卖者因税收遭受的损失大于政府筹集到的收入。当税收(或某种其他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减少,即无谓损失。

市场通常可以有效的配置稀缺资源,也就是说供求均衡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总剩余最大化。但是,税收提高了买者的价格而降低了卖者的价格,它对买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收费,而对卖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生产。当买者和卖者对这些激励做出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适水平之下。而这就是无谓损失的原因。

8.1.2 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

感悟:无谓损失的最终来源: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贸易的好处—买者评价与卖者成本之间的差额—小于税收。因此,一旦征税,这些贸易就无法进行。这些贸易好处的损失就引起了无谓损失,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贸易而引起的剩余损失。

8.2 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

感悟: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决定税收的无谓损失的大小,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需求曲线比较缺乏弹性,税收的无谓损失较小;需求曲线比较富有弹性,税收的无谓损失较大。从中可以明白,税收造成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减少了;同时,税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因此他们的生产减少了。由于行为的这些变动,市场规模缩小到最适水平之下。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衡量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从而决定了税收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结果。因此,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8.3 税收变动时的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

感悟:税收很少长期保持不变,当税收规模变动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也会发生变动。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无谓损失迅速增加。而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税收收入先是增加,但是随着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收缩也非常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

8.4 结论

感悟:由第八章我们知道,当政府对一种物品的卖者或买者征税时,社会就损失了某些市场效率的好处。税收给市场参与者带来损失,不仅是因为税收将资源从市场参与者手中转到政府手中,还因为税收改变了激励,并扭曲了市场结果。

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

9.1 决定贸易的因素

9.1.1 没有贸易时的均衡

感悟:以纺织品市场为例,假设Isoland国没有国际贸易,那么Isloland国的纺织品市场由本国的买者和卖者组成。国内价格调整使国内卖者的供给量与国内买者的需求量达到平衡。

但就Isloland国的贸易政策来说,没有国际贸易就有了更多地可能性。

9.1.2 世界价格和比较优势

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通行的价格。

感悟:假设第一个问题:Isoland国会成为一个纺织品进口国还是纺织品出口国?那么得把Isoland国的仿制品价格同其他国家的纺织品价格进行比较,如果纺织品的世界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就会是一个纺织品出口国,如果低于国内价格,就是一个纺织品出口国。

从本质上说,比较贸易之前的世界价格和国内价格可以知道,Isoland国在生产纺织品方面有没有比较优势。国内价格反映纺织品的机会成本,但是如果国内价格低,Isoland国在生产纺织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贸易之前的世界价格和国内价格,来确定该国是否擅长生产其比较优势的产品。

9.2 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9.2.1 出口国的得失

感悟:Isoland国一旦允许自由贸易,国内价格上升到等于世界价格,没有一个纺织品卖者会接受低于世界价格的价格,没有一个买者会支付高于世界价格的价格。那么国内价格在上升到世界价格后,Isoland国就会成为一个纺织品出口国,而纺织品市场仍然是均衡的。

开放贸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受益,纺织品价格因为上升到世界价格,国内纺织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但是国内纺织品消费者的状况变糟了,那再来看一下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动,以计算可以说明在一个出口国中,谁从贸易中受益,谁从贸易中受损,所以Isoland国得总剩余会增加。

结论:·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

·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

9.2.2 进口国的得失

感悟:贸易前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如果允许贸易,国内价格必定会等于世界价格,这会使Isoland国成为一个纺织品进口国。可是Isoland国毕竟是一个小型经济,因此该国可以以世界价格买到它想买的任何纺织品。贸易迫使国内价格下降,国内消费者的状况会变好,但是国内生产者的状况也会变坏,再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动可以知道

结论:·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

·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减了。

那么总结上述两节,该国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会产生赢家和输家,赢家的收益都大于输家的损失,就算赢家补偿输家,赢家的状况也比原来的好。

这就是对贸易政策的争论如此激烈的原因。在贸易中夹杂了政治斗争的话,或许贸易活动会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9.2.3 关税的影响

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感悟:一国的纺织品市场,在自由贸易市场下,国内价格等于世界价格。关税使进口纺织品的价格提高到世界价格之上,其增加量等于关税。而那些国内纺织品供给者会以世界价格加关税量出售他们的商品。因此,纺织品的价格上升了,上升幅度等于关税量,从而更接近于没有贸易时的均衡价格。

同样买者和卖者的行为都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关税提高了价格,国内需求量减少,国内供给量增加。所以关税减少了关税量,并使国内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

另外关税提高了国内价格,所以国内卖者的状况变好了,国内买者的状况变坏了,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可是关税也会引起无谓损失。关税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仅仅是一种税。它扭曲了激励,使稀缺资源配置背离了最适水平,可还是会使得国内生产纺织品的生产者有利可图,但是也导致了消费者减少购买。

9.2.4 贸易政策的结论

感悟:·世界价格高于本国价格,本国将会是一个出口者,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有比较优势;世界价格低于本国价格,本国将会是一个进口者,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有比较优势。

·允许贸易后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决定了是否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价格上升,生产者受益,消费者损失;价格降低,生产者损失,消费者受益。好处都大于损失。

·关税只有本国成为进口国时才有影响。这时,关税使经济接近于没有贸易时的均衡,且也会产生无谓损失。关税改善了国内生产者的福利,增加了政府收入,可是这些不能弥补消费者的损失。那么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最好的政策是允许无关税的贸易。

9.2.5 国际贸易的其他好处

感悟: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带来一些其他的好处,如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竞争、加强了思想交流。

自由贸易使各国的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会使企业进入更大的世界市场,更充分地实现规模经济,同样的促进竞争,使看不见的手有施展的机会,也会使各国的技术进步。

9.3 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感悟:经济学家对于自由贸易有许多观点,限制贸易也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如工作岗位论、国家安全论、幼稚产业论、不公平竞争论、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自由贸易会消灭一些工作岗位,也会创造一些工作岗位。但是这种转变在短期中可能会给一些工人带来困难,却能使该国的人们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出于对国家安全的合理考虑,保护关键行业可能是合理的,应该谨慎看待,避免这种观点被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而牟利的生产者所利用。

保护并不是一个幼稚产业成长所必需的。历史表明,即使没有避免竞争的保护,初创的企业虽然往往会经历暂时的亏损,但在长期中会取得成功。可是新兴产业实行暂时性贸易限制这样的做法在实践中难以实现,通过政治程序挑选赢家使得有利可图的是相当困难的,一旦得到这种免除外国竞争的保护,这样的政策就很难取消。那么对于幼稚产业保护得谨慎。

只有各国都按同样的规则行事,自由贸易才是合意的,这种观点或许看来是对的,但是有时候不同的国家的企业服从于不同的法律和管制也会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其实公不公平很难分清楚,实际上看来就是另外的情况了。

讨价还价策略是支持自由贸易的,且贸易限制还是有用的。但是威胁可能不起作用,需要在两种坏的可能性之间做出选择,这样也许会减少经济福利或者在国际事务中失去威信。

9.4 结论

感悟: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支持自由的国际贸易,不进本国会受益,其他国家也能从各自互相的贸易中获益。生产过程是神秘的,但是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都会是贸易带来的好处。

第10章 外部性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市场失灵属于外部性的一般范畴之内,在存在外部性时,社会对市场结果的关注扩大到参与市场的买者与卖者的福利之外,以包括那些间接受影响的旁观者的福利。由于买者与卖者在决定其需求量或供给量时忽略了他们行为的外部效应,因此在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均衡并不是有效的,即均衡没有实现整个社会总利益的最大化。

10.1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10.1.1 福利经济学:回顾

感悟:以一个特定市场—铝市场来看,铝的需求曲线反映了铝对消费者的价值,而供给曲线反映了生产铝的成本。

在没有政府干预时,铝的价格会自发调整,使铝的供求达到平衡。市场均衡时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可以使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最大化,这从意义来说是有效率的。那么就是,市场以一种使购买和使用铝的消费者的总价值减生产并销售铝的生产者的总成本最大化的方式来配置资源。

10.1.2 负的外部性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感悟:还是从铝市场来看,因为外部性,生产铝对于社会的成本大于铝生产者的成本。那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低于铝的最适数量,铝对消费者的价值大于生产它的社会成本。而铝的均衡数量大于社会的最适量,出现这种无效率是因为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的私人成本。但是若将铝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降低到均衡水平之下,就能够增加社会的总经济福利。

为了达到这种最适结果,一种方法就是对铝的生产者销售的铝征税,这种税的运用即外部性内在化。它激励市场买者和卖者考虑其行为的外部影响。实际上这些税收就是支付外部成本,也是对消费者消费铝的激励。

10.1.3 正的外部性

感悟:一些活动给第三方带来了成本,但也有一些活动给第三方带来利益。考虑教育的情况,除了私人利益之外,教育产生了正外部性。一是对每个人来说有更好的政府,二是有更低的犯罪率,三是给每个人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工资。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那么可以由社会价值曲线和供给曲线得出最适量,则社会最适量大于私人市场决定的数量。为了使市场均衡向社会最适移动,正需要对正外部性进行补贴。

负外部性时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并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新内在化。

10.2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针对外部性,政府通常有两种方式做出反应:命令与控制政策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10.2.1 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

感悟:政府可以通过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例如污染,政府制定了完全禁止污染行为的命令和控制政策。可是污染的大多数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所有污染活动被禁止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了制定良好的规则,需要政府管制者了解有关特定行业以及技术的详细信息,但是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10.2.2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1:矫正性税收与补贴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

感悟:对于外部性,政府也可以不采取管制行为,而通过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提供符合社会效率的激励。而矫正税就是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一种理想的矫正税应该等于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引起的外部成本,理想的矫正补贴应该等于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引起的外部利益。实际上,矫正税规定了污染权的价格,把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则可以通过税收以最低的总成本达到这个目标。另外矫正税对环境更有利,可是与大多数其他税不同的是,矫正税改变了激励,使其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从而使资源配置向社会最适水平移动。因此,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经济效率。

10.2.3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2: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感悟:从经济效率上来看,允许排污权转移这一交易是一种好政策。其实这些交易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稀缺资源:污染许可证。交易这种许可证的市场将最终形成,而且这种市场将为供求力量所支配。看不见的手将保证这种新市场有效地配置排污权。

允许污染许可证市场存在的一个优点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污染许可证在企业之间的初始配置是无关紧要的,其实只要存在一个污染权的自由市场,无论最初的配置如何,最后的配置都将是有效率的。另外矫正税和污染许可证这两种政策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出售污染许可证比实行矫正税更好,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减少污染。

10.2.4 对关于污染的经济分析的批评

感悟:污染许可证和矫正税这种经济手段降低了环境保护的成本,增加了公众对清洁环境的需求。若是没有从经济角度来看问题,就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仅仅将环境视作一种物品,它就有正的收入弹性,需要有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也要满足需求定理:环境保护的价格越低,公众就越想要保护环境。

10.3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10.3.1 私人解决方法的类型

感悟:有时候外部性问题可以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私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一种是外部性内在化,另一种是慈善行为,许多慈善行为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私人市场往往可以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利己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而这采取了把不同类型的经营整合在一起的形式。还有一种私人市场方法则是利益各方签订合同,即可解决无效率问题,使双方状况都变好。

10.3.2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

感悟:根据科斯定理,我们可以知道私人市场可以自己达到有效率的结果,最初的权利分配对市场达到有效率结果的能力无关紧要。

总结下来,科斯定理说明: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10.3.3 为什么私人解决方法并不总是有效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和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感悟:尽管科斯定理的逻辑很吸引人,但私人主体往往不能自己解决外部性所引起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即使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协商的方式也并不总是有效。有时利益双方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另外谈判很容易破裂,协商带来的代价会过于高昂。当私人协商无效时,政府有时可以发挥作用。

10.4 结论

感悟:看不见的手是力量强大的,但不是万能的。市场均衡使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最大化。而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也可以通过相互谈判形成解决方案,可是有时无法达成一个有效率的结果。而当人们不能用私人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时,政府往往就会介入,政府可以通过要求决策者承担他们行为的全部成本解决外部性问题。那么只要得到适当的调整,市场力量往往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最好办法。

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1.1 不同类型的物品

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特性。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俱乐部物品: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物品。

感悟:考虑经济中的各种物品,可以根据两个特点来对其进行分类,这是十分有用的:该物品有排他性;该物品有消费中的竞争性。而又可以根据这两个特点,把物品分成四个类型: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公共资源、俱乐部物品。但是各个类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可是就分析而言,这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11.2 公共物品

11.2.1 搭便车者问题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

感悟:人们有成为搭便车者而不付费的激励,市场就不能提供有效率的结果。说明这是种市场失灵的方法就是,它的产生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我们也可以知道公共物品的一个一般性结论:由于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搭便车者问题的存在就使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提供该公共物品,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是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11.2.2 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

感悟:三种最重要的公共物品:国防、基础研究、反贫困。

保护国家免受外国侵入是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国防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国防也是最贵的公共物品之一。可以通过研究创造出知识。区分一般性知识与特定的技术知识是很重要的,专利使发明者创造的知识具有了排他性,而一般性知识是公共物品。许多政府计划的目的是帮助穷人,福利制度就为贫穷家庭提供了一定量收入。这些反贫困计划通过向经济上较为富庶的家庭征税来提供资金,但是因为搭便车者问题,私人慈善活动来消除贫穷是不行的,政府行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反贫困计划即政府行为。

11.2.3 成本—收益分析的难题

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感悟:成本—受益分析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为所有人都可以免费的使用高速公路,没有用来判断高速公路价值的价格,那其实是因为人们对高速公路的评价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有效率的提供公共物品在本质上比有效率的提供私人物品更困难。

私人物品的买者进入市场,以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来显示评价,卖者以自己接受的价格来显示成本,均衡则反映了所有的信息。相反的是评价政府是否应提供公共物品时,成本—收益分析却并没有提供任何价格信息。往往得到的信息是不准确的。

11.3 公共资源

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11.3.1 公地悲剧

感悟:镇上的人让羊在镇周围的草地上吃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在增加,羊群在增加,可是土地的数量却是固定的,土地渐渐退化至寸草不生,小镇可谓是失去了重要的生活来源。社会激励与私人激励不同才造成了这种局面。但其实公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他(她)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但正是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

11.3.2 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

感悟: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例如清洁的空气和水、拥挤的道路、鱼、鲸和其他野生动物。

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公共资源,其实过度污染和放牧也是,环境恶化就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公地悲剧”。道路既是公共物品,也是公共资源。解决道路拥挤问题其实有效地就是提高收费。动物物种也是重要的公共资源,许多国家法律都减少了对这种公共资源的使用,有助于维护动物种群。

11.4 结论:产权的重要性

感悟:市场没有有效地配置资源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建立产权,即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并没有在法律上有权控制它的所有者。而产权缺失引起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增进经济福利。

第12章 税制的设计

12.1 美国政府的财政概况

随着经济中收入的增长,政府从税收中得到的收入增长得更快。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的税收负担较轻;与世界些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税收负担较重。由此可知,随着一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富有,一般而言,政府以税收形式拿走的收入份额也越来越大。

12.1.1 联邦政府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

感悟:美国联邦政府收取经济中约三分之二的税收,以许多形式筹集这种收入,并以更多方式来支出这种收入。

联邦政府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个人所得税,几乎同等重要的是工薪税,仅次于两者的是公司所得税,最后一类即标为“其他”的税种,包括销售税、不动产税和关税。

联邦政府最大的一类支出是社会保障,第二类支出是国防,第三项是收入保障支出,包括对贫困家庭和失业者的转移支付。在联邦预算中,医疗支出相当突出。然后就是净利息和“其他”类。

12.1.2 州与地方政府

感悟:州与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两类税是销售税和财产税,还征收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另外从联邦政府那里得到大量资金,也有“其他”类的各种收入。州与地方政府最大的一项支出是教育,第二大类支出是公共福利,然后是高速公路,最后是“其他”类的各种支出。

12.2 税收和效率

12.2.1 无谓损失

感悟:由于税收扭曲了激励,所以会有无谓损失。

12.2.2 管理负担

感悟:任何一种税制的管理负担都是它引起的无效率的一部分。国会有选择地给某种类型的行为以特殊对待而产生漏洞,还有专门用于遵从税法的资源是一种无谓损失,不仅失去税收金额,还有用于这上面的时间与金钱。我们其实可以通过简化税法来减少税制的管理负担。

12.2.3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

平均税率:支付的总税除以总收入。 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额外税收。

感悟: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各自都包含了有用的信息,平均税率适用于知道纳税人做出的牺牲,它衡量收入中用于纳税的比例。决定所得税无谓损失的是边际税率,另外也可以让我们了解税制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激励。

12.2.4 定额税

定额税:对每个人等量征收的税收。

感悟:定额税清楚明白地表明了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间的差别,也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税,给纳税人带来的管理负担最小。但定额税并没有被广泛使用,是因为这种结果并不公平,没有达到税收政策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平等。

12.3 税收与平等

12.3.1 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

感悟:受益原则努力使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似,可用于支持富有的公民应该比贫穷的公民多纳税的观点,同样支持用富人纳的税为反贫困计划提供资金,这仅仅因为富人从公共服务中受益更多。

12.3.2 支付能力原则

支付能力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收的思想。 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 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 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感悟:一个人的牺牲量不仅取决于他支付了多少税收,而且还取决于他的收入和其他情况。则由支付能力原则得出了平等观念的两个推论:纵向平等和横向平等。纵向平等可以有三种税制,然而对于哪一种最公平,并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评级是否横向平等,则必须决定哪些差别与家庭的支付能力是相关的,而哪些不是。

12.3.3 税收归宿与税收平等

感悟:税收归宿—研究谁承担税收负担—是评价税收平等的核心问题。毕竟承受税收负担的人并不总是从政府收到税单的人。许多关于税收平等的讨论忽略了税收的间接影响,其实税收影响的不只是根据法律实际纳税的人,所以评价税收平等时,也需要将间接影响考虑在内。

12.4 结论: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

感悟:平等和效率是税制的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但这两者往往是冲突的。只靠经济学家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不仅涉及经济学,还涉及政治哲学,得仔细考量。

第13章 生产成本

13.1 什么是成本

13.1.1 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生产价值。

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感悟: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起作用。而为了说明企业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全面考虑如何衡量总收益和总成本。

13.1.2 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感悟: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间的区别强调了经济学家与会计师在分析经营活动时的重要区别。经济学家关注于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和定价决策。由于这些决策既考虑了显性成本又考虑了隐性成本,那么,经济学家在衡量企业的成本时就包括了这两种成本。与此相比,会计师衡量显性成本,往往忽略隐性成本。

13.1.3 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

感悟: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一项重要的隐性成本,即已经投资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的机会成本。而且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成本,在他们对资本成本的处理,尤为正确。经济学家会将企业放弃的利息收入算作隐性成本,但是会计师并不会这样认为。

13.1.4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感悟: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用不同的方法衡量成本,也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利润。

由于会计师忽略了隐性成本,所以会计利润通常大于经济利润。而经济学家认为总收益必须弥补全部机会成本,这是为了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企业供给物品与劳务的动机所在,获得正经济利润的企业将继续经营,若有经济亏损并无法弥补其生产成本,企业最终将关闭企业。

13.2 生产与成本

13.2.1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感悟:例如生产糕点,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工人的边际产量减少。而且增加的工人与别人共同使用设备,在较为拥挤的条件下工作,甚至于相互妨碍,其实增加的工人对生产糕点的贡献就变得越来越小。由图表反映,生产函数的斜率衡量一个工人的边际产量,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工人的边际产量减少,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平坦。

13.2.2 从生产函数到总成本曲线

感悟: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曲线越来越陡峭,生产函数越来越平坦。其实当产量很高时,总成本曲线是较为陡峭的,生产函数是比较平坦的。

13.3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

13.3.1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13.3.2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感悟:平均总成本=总成本/产量 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

平均成本告诉我们,如果总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普通一单位产品的成本。边际成本告诉我们,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总成本变动。

13.3.3 成本曲线及其形状

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感悟:平均总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平均固定成本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因为固定成本被分摊到更多单位的产品上。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平均可变成本一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

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那么就有一个重要的推论: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有效规模点。

13.3.4 典型的成本曲线

感悟:企业的成本曲线包括平均总成本(AT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边际成本(MC)曲线。在产量水平较低时,企业经历了边际产量递增,而边际成本曲线下降。最后,企业开始经历边际产量递减,而边际成本曲线开始上升。边际产量的先递增与后递减的结合也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呈现为U形。

三个最重要的公共特征:·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

·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

·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相交。

13.4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3.4.1 短期与长期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

感悟:许多决策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那么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不同于短期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是比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平坦得多的U形曲线。另外,所有短期成本曲线都在长期成本曲线上或以上。而这是因为企业在长期中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本质上说,在长期中,企业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短期成本曲线,但是短期就没那么容易。

13.4.2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

感悟: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较高的产量水平允许在工人中实现专业化,而专业化可以使工人更精通某一项工作。规模不经济的产生是由于任何一个大型组织中固有的协调问题。生产水平低时,企业可以利用更高程度的专业化从扩大规模中获益。同时协调问题并不尖锐,而在生产水平高时,专业化的好处已经实现了,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协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14.1 什么是竞争市场

14.1.1 竞争的含义

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感悟:竞争市场也称作完全竞争市场,满足三个特征:·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许多卖者。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14.1.2 竞争企业的收益

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感悟:一个适用于竞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一般性结论:对所有企业而言,平均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一个适用于竞争企业的结论:对竞争企业而言,边际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

14.2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14.2.2 边际成本曲线和企业的供给决策

感悟:利润最大化的三个一般性规律:·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应该增加其产量。

·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企业应该减少其产量。

·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

这些规律是利润最大化企业理性决策的关键,且适用于竞争企业和其他企业。

在本质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决定了企业在任何一种价格时愿意供给的物品数量,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14.2.3 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

感悟:停止营业指由于当前的市场条件而在某个特定时期不生产任何东西的短期决策。退出指离开市场的长期决策。那么其实企业暂时停止营业和企业永久性地退出市场是有区别的。暂时停止营业的企业是需要继续支付固定成本的,而退出市场的企业既可以节省可变成本,又可以节省固定成本。那么如果生产能得到的收益小于生产的可变成本,企业就停止营业。即如果物品价格低于生产的平均可变成本,企业选择停止营业。由图可以看出,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

14.2.4 覆水难收与其他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感悟:因为沉没成本无法收回,所以考虑各种生活决策时是可以不考虑沉没成本的。分析企业停止营业决策和做个人决策时,都是沉没成本无关性重要的表现。

14.2.5 企业退出或进入一个市场的长期决策

感悟:如果从生产中得到的收益小于它的总成本,企业就应退出市场。P,即如果物品的价格小于生产的平均总成本,企业就选择退出。P>ATC,就选择进入。进入的标准正好与退出的标准相反。由图表可以看出,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

14.2.6 用竞争企业图形来衡量利润

感悟:总收益(TR)、总成本(TC)、平均收益(TR/Q)、平均总成本(TC/Q

利润=TR/Q-TC/Q*Q 利润=P-ATC*Q

14.3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14.3.1 短期:有固定数量企业的市场供给

感悟:只要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就是其供给曲线。

14.3.2 长期:有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供给

感悟:进入与退出这种类型市场的决策取决于现有企业所有者和可以开办新企业的企业家所面临的激励。在这种进入和退出过程结束时,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的经济利润必定为零。

企业利润可以写为:利润=P-ATC*Q。而从这个公式表明,当且仅当物品的价格等于生产那种物品的平均总成本时,一个正在经营的企业才有零利润。若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利润为正,鼓励企业进入;若价格低于平均总成本,利润为负,鼓励企业退出。那么只有当价格与平均总成本被推向相等时,进入与退出过程才结束。

由前文可以知道,竞争企业通过选择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来使利润最大化;自由进入与退出的力量驱使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最低的生产水平称为企业的有效规模,因此,在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的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中,企业一定是在其有效规模上运营。

14.3.3 如果竞争企业利润为零,为什么它们要留在市场上

感悟:会计师与经济学家衡量成本的方法是不同的。在零利润均衡时,经济利润是零,但会计利润是正的。那么其实这些正的会计利润足以继续经营企业。

14.3.4 短期与产期内的需求移动

感悟:假设市场开始处于长期均衡,企业赚到零利润,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总成本。短期间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增加产量,带来短期利润。长期间利润鼓励企业进入,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但产量增加,回到长期均衡。

14.3.5 为什么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感悟: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用于生产的资源数量可能是有限的,二是不同企业可能有不同的成本。因为这两个原因,会引致更大的供给量,较高的价格是必要的,那么曲线就会向右上方倾斜了。

关于进入与退出的基本结论:由于企业在长期中比在短期中更容易进入与退出,所以长期供给曲线一般比短期供给曲线更富弹性。

第15章 :垄断

15.1 为什么会产生垄断

垄断企业:作为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感悟:垄断产生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垄断企业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而进入壁垒有三个主要的形成原因:

·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

·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

·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生产者的成本生产产品。

15.1.1 垄断资源

感悟:垄断产生的最简单方式是单个企业拥有一种关键的资源。垄断的一个潜在起因就是关键资源的排他性所有权,但是实际上资源往往是世界性的,由许多人拥有。

15.1.2 政府创造的垄断

感悟:在许多情况下,垄断的产生是因为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地出售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专利法和版权法是两个重要的例子,而这两种的影响是显然易见的,这些法律使一个生产者成为垄断者,也就是使价格高于竞争市场上的价格。但是允许垄断生产者收取价高价格获取更多利润,其实鼓励了一些合意的行为。

15.1.3 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感悟:当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在既定产量下,企业数量越多,每个企业的产量越少,平均总成本越高。供水、桥其实是自然垄断的例子。而当一个企业是自然垄断企业时,进入这个存在自然垄断企业的市场并不具吸引力,因为进入者知道他们无法实现垄断者享有的低成本,那么每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变小了。可是随着市场的扩大,一个自然垄断市场可能会变成一个更具竞争性的市场。

15.2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15.2.1 垄断与竞争

感悟: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之间的关键差别在于垄断企业影响其产品价格的能力。而说明竞争企业与垄断企业之间差别的一种方法,是考察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竞争企业出售有许多完全替代品的产品,所以面临的需求曲线都是完全富有弹性的;与此相反,垄断企业是其市场上的唯一卖者,它的需求曲线会向右下方倾斜。然而市场需求曲线限制了其市场势力获得利润的能力,具体描述了垄断企业所能得到的价格和产量的组合。

15.2.2 垄断者的收益

感悟: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其物品的价格,且边际收益与竞争企业大不相同,当垄断者增加它销售的数量时,这对总收益有两种效应:·产量效应:销售的数量增多了,从而可能增加总收益。 ·价格效应:价格下降了,从而可能减少总收益。而竞争企业并没有价格效应,也正是价格效应使得垄断者的边际收益小于其价格。另外,当价格对收益的影响大于产量对收益的影响时,边际收益就是负的,就算销售再多单位的商品,总收益也会减少。

15.2.3 利润最大化

感悟: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由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即在利润最大化产量时,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相等对于这两种企业都是成立的,差别在于价格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关键在于: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市场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

15.3 垄断的福利代价

15.3.1 无谓损失

感悟:在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之处可以找到社会有效率的产量,若将社会有效率的产量与垄断者生产的产量比较,垄断者生产的产量小于社会有效率的产量。无效率则是因为一些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这些物品的成本,那么垄断定价使得一些对双方都有益的交易无法进行。这是垄断者运用其市场势力所引起的经济福利的减少。

15.3.2 垄断利润:是一种社会代价吗

感悟:垄断企业的确利用其市场势力赚取了更高的利润,可是企业利润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个社会问题。垄断市场上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量低于使总剩余最大化的产量水平,即无效率的低产量。但这已超出经济效率的范围之外的涉及平等的规范性判断,垄断利润其实就是一个社会问题。

15.4 价格歧视

15.4.1 关于定价的一个寓言

感悟:Readalot出版公司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正确的描述了许多出版公司的经营实践,向崇拜者出售精装本和向普通读者出售平装本,实行价格歧视并增加了利润。

15.4.2 “定价寓言”的寓意

感悟:有关价格歧视的三个结论:一、价格歧视是利润最大化垄断者的一种理性策略。

2、价格歧视要求能根据支付意愿划分顾客。推论:某些市场势力会阻止企业实行价格歧视。

3、价格歧视可以增进经济福利。

15.4.3 对价格歧视的分析

感悟:完全价格歧视描述垄断者完全了解每个顾客的支付意愿,并对每位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垄断者对每位顾客收取的价格正好等于该顾客的支付意愿,且垄断者得到每次交易中的全部剩余。实际上,价格歧视是不完全的,消费者有不同的群体,群体内部每个顾客对一种产品的支付意愿也不同,因此完全实现完全价格歧视是不可能的。与单一的价格歧视相比,不完全价格歧视可能增进、减少市场总剩余,或使总剩余不变。

15.5 针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政府决策者会用四种方式来解决垄断问题:·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 ·管制垄断者的行为; ·把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变为公共企业; ·不作为。

15.5.1 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

感悟:反托拉斯法是旨在遏制垄断权力的法律集成,给予政府对私人产业行使的权力以及政府以各种方式促进竞争的权力。反托拉斯法有成本也有利益,对于企业合并这方面讲,它必须要衡量并比较协同效应的利益与减少竞争的社会成本。

15.5.2 管制

感悟:将边际成本定价作为一种管制制度存在两个现实问题,一种问题是如果管制者将价格设定为等于边际成本,价格就将低于企业的平均总成本,企业将亏损。且用各种方式对这一问题做出反应,但没有一种方式是完美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不能激励垄断者降低成本。在实践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虽有效,但要求对边际成本定价的某种背离。

15.5.3 公有制

感悟:政府不是管制私人企业经营的自然垄断企业,而是自己经营自然垄断企业。但是只有私人企业者能以高利润的形式得到部分利益,才会有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可是政府官员做不好只有求助政治制度,那么官员可能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所以,作为一种保证企业良好经营的方法,投票机制不如利润动机可靠。

15.5.4 不作为

感悟:既然政策都有其缺点,那么通常最好不要设法去纠正垄断定价的无效率,经济“市场失灵”的程度远远小于根植于现实政治制度中的经济政策不完善所引起的“政治失灵”。

第16章 :垄断竞争

16.1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寡头: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

感悟:很多行业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的极端情况之间的某个位置,这种情形称为不完全竞争竞争。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第一种类型是寡头,第二种类型是垄断竞争。寡头市场讲究集中率,而垄断竞争市场描述是这样的:·许多卖者:有许多企业争夺相同的顾客群体。

·产品差别:每个企业生产的一种产品至少与其他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略有不同。因此每个企业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自由进入和退出:企业可以无限制地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因此,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要一直调整到经济利润为零时为止。

寡头和垄断竞争两者都不同于完全竞争的理性状态,寡头市场上只有几个卖者,而垄断竞争有许多市场,且每个卖者都提供略有差别的产品。

16.2 差别产品的竞争

16.2.1 短期中的垄断竞争企业

感悟:垄断竞争企业遵循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规律:它选择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然后用其需求曲线找出它可以出售的价格。

16.2.2 长期均衡

感悟: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的两个特点:

·正如在垄断市场上一样,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并且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使边际收益小于价格。

·正如在竞争市场上一样,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自由进入和退出使经济利润为零。

16.2.3 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

感悟: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之间有两个差别—生产能力过剩与价格加成。 在长期中,完全竞争企业在有效规模上生产,而垄断竞争企业的产量低于这一水平,即企业在垄断竞争之下有过剩生产能力,那么垄断竞争企业可以增加其产量并降低生产的平均总成本。对于垄断竞争来说,继续以存在过剩生产能力的状态运营会更有利。 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能与自由进入和零利润保持一致,因为零利润状况只能保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并不能保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实际上,在长期均衡时,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总成本,这样的话,在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时,价格必定高于边际成本。

16.2.4 垄断竞争与社会福利

感悟:垄断竞争较为复杂,所以评价这类市场上的福利就更为微妙。高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是无效率的来源之一,而引起无效率的另一方面则是每当一家新企业带着新产品进入市场还存在的两种外部效应:·产品多样化外部性:由于消费者从新产品引进中得到了消费者剩余,因此新企业进入给消费者带来了正的外部性。

·抢走业务外部性:由于其他企业因新竞争者进入而失去了部分顾客和利润,因此新企业进入给原有企业带来了负的外部性。

垄断竞争市场并不具有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全部合意的福利特点,即在垄断竞争下,看不见的手并不能确保总剩余最大化。

16.3 广告

16.3.1 关于广告的争论

感悟:广告的批评者认为:企业做广告是为了操纵人们的偏好,广告抑制了竞争,向消费者夸大各产品之间的差别,使买者不太关心相似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有利于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广告辩护者认为:企业用广告向顾客提供信息,广告促进了竞争,使新企业更容易进入,赋予吸引顾客的一个手段

16.3.2 作为质量信号的广告

感悟:辩护者认为:广告本身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所提供产品质量的信号。但其实信息并不在广告的内容中,而仅仅在于广告的存在与其昂贵的价格中。

16.3.3 品牌

感悟:广告与品牌的存在密切相关。批评者认为:品牌使消费者感觉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差别,消费者对有品牌物品支付意愿更高是广告引起的非理性的一种形式。品牌是非理性消费者对广告反应的结果。而辩护者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保证他们购买的物品高质量的一种有用方法。消费者有充分的理由为有品牌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信任他们的质量。

第17章 寡头

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博弈论: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

17.1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

17.1.2 竞争、垄断和卡特尔

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 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

感悟:由双头的例子来考虑,双头会选择勾结,一旦形成了卡特尔,市场实际上就是由一个垄断者提供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会在垄断的结果上达成一致,使生产者能从市场上得到总利润最大化,虽然从社会上来看,该结果是无效率的。卡特尔不仅必须就总产量水平达成一致,而且还要就每个成员的生产量达成一致。

17.1.3 寡头的均衡

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所有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

感悟:合作并达到垄断的结果会使寡头的状况更好。但由于追求自己的私利,最后无法达到垄断结果和利润最大化。同时,利己也不能总是使市场达到竞争的结果。寡头认识到扩大生产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利润也会受到影响。那么他们不会遵循竞争企业的规律。

当寡头企业单独地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时,它们生产的产量大于垄断但小于竞争的产量水平。寡头价格低于垄断价格,但高于竞争价格(竞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17.1.4 寡头数量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感悟:随着寡头数量增加,价格效应在减少,而当寡头数量增加到极大时,个别产业的生产决策不再影响市场价格。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每个企业在决定生产多少时都把市场价格视为既定的。只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就增加生产。

一个大的寡头市场本质上是一个竞争企业集团。竞争企业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产量效应,因为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不存在价格效应。因此,随着寡头市场上卖者数量增加,寡头市场就越来越像竞争市场。其价格接近于边际成本,生产量接近于对社会有效率的水平。

17.2 合作经济学

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17.2.1 囚徒困境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

感悟:两名囚徒在坦白与保持沉默之间做选择,使得最后的结果更好点。他们俩作出了协议,倘若坚持这种协议,两人的状况都会变好。可是一旦被分别审问,利己的逻辑就会起主导作用,并使他们坦白。因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合作是不理性的。

17.2.2 作为囚徒困境的寡头

感悟: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也类似于两个处于囚徒困境的囚徒的博弈。寡头维持垄断利润有困难,因为垄断结果对寡头整体来讲是理性的,但每个寡头都有违背协议的激励。正如利己使囚徒困境中的囚徒坦白一样,利己也使寡头难以维持低产量、高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合作型结果。

17.2.3 囚徒困境的其他例子

感悟:利己阻止合作,并导致双方不利。可以由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进行军备力量的长期竞争这个例子看出。另外还可以由人们倾向于过度使用公共资源来说明。

17.2.4 囚徒困境与社会福利

感悟:合作的缺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不是问题,取决于环境。在某些情况下,非合作均衡对社会和参与者来说都是不利的。但是在企图维持垄断利润的寡头情况下,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缺乏合作是合意的。那么就是,囚徒困境对囚犯来说是一种困境,但对于其他每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福音。

17.2.5 人们有时能合作的原因

感悟:囚徒困境表明合作是困难的,从卡特尔来看,最经常的情况是参与者可以解决囚徒困境,这是因为他们的博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维持合作其实就是关心未来的利润。

17.3 针对寡头政策的公共政策

17.3.1 贸易限制与反托拉斯法

感悟:普通方式是政策限制合作的一种方法,而后来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其列入法规,并强化了这个政策,把寡头之间的协议从一种无法执行的合约提升为有罪的勾结。后来的法律更是强化了反托拉斯法,现在美国司法部和私人都有权提起诉讼,履行反托拉斯法。

17.4 结论

感悟:寡头喜欢像垄断者做事,但利己使他们趋于竞争。如何看待寡头,取决于寡头市场上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的合作程度。另外决策者在运用反托拉斯法限制企业行为,需谨慎对待。

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

18.1 劳动的需求

18.1.1 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感悟:观察典型企业,例如一个苹果生产商,可以做出两个假设。一、企业在苹果市场和摘苹果工人市场上都是竞争性的。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企业接受市场条件决定的价格和工资。唯一需要决定的是出售苹果和雇佣工人的数量。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只关心利润,利润等于销售苹果的总收益减去市场条件决定的价格和工资。

18.1.2 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感悟: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那么随着雇佣的工人越来越多,每个增加的工人对苹果产量的贡献越来越小,生产函数也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平坦。

18.1.3 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感悟: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雇佣的工人数要达到边际产量值曲线和工资水平线相交的那点,低于这个雇佣水平,边际产量值大于工资,再雇佣一个工人会增加利润;高于这个雇佣水平,边际产量值低于工资,雇佣该边际工人是无利可图的。那么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佣的工人数要达到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点。还有企业选择劳动量的决策原则是使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因此对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边际产量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

18.1.4 什么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移动

感悟:劳动需求曲线反映了劳动的边际产量值。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的几个因素:产品价格、技术革命、其他要素的供给。产品价格变动时,边际产量值变动,曲线移动。技术进步通常增加了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了劳动需求,也有可能减少劳动需求,曲线移动。还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可获得量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

18.2 劳动的供给

18.2.1 工作与闲暇的权衡取舍

感悟:劳动与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隐藏在劳动供给曲线的背后。劳动供给曲线反映了工人如何根据机会成本的变动做出劳动—闲暇权衡取舍的决策。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工资上升使工人增加供给的劳动量,工人对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的反应是减少闲暇。

18.2.2 什么引起劳动供给曲线移动

感悟:引起劳动供给曲线的一些因素:嗜好变动、可供选择的机会改变、移民。

18.3 劳动市场的均衡

感悟:竞争性劳动市场上工资如何决定的两个因素:·工资会自发调整,使劳动的供求达到平衡。 ·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每个企业遵循了利润最大化规则:它雇用劳动直到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时为止。因此,一旦劳动的购买量使供求达到均衡,工资必定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重要结论:改变劳动供求的任何事件都必定使均衡工资和边际产量值等量变动,因为这两个量必定总是相等的。

18.3.1 劳动供给的移动

感悟:20世纪80年代时期,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定期从家乡流动到以色列境内工作,以色列政府后下明令禁止巴勒斯坦人入境工作。因为在以色列境内工作的巴勒斯坦人少了一半,继续在以色列工作的人工资增长了50%,留下来的工人的边际产量大大提高了。这样的一个事例说明了劳动供给移动如何改变劳动市场均衡。

18.3.2 劳动需求的移动

感悟:一个行业中企业的成功往往与这个行业中工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而由此可以充分理解在竞争性市场上如何确定工资。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共同决定了均衡工资,而且劳动供给曲线或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引起均衡工资变动。同时,那些需要工人的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确保了均衡工资总是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18.4 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18.4.1 土地和资本市场的均衡

感悟:土地或资本的购买价格是一个人为了无限期地拥有那些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价格,租赁价格是一个人为了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使用那些要素而支付的价格,可以明白这些价格是由略有不同的经济力量决定的。任何一个时点的均衡租赁收入都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值,那么一块土地或资本的均衡购买价格取决于当前的边际产量值以及预期未来会有的边际产量值。18.4.2 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

感悟:当某种要素的供给发生变化时,它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对该要素市场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生产要素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使用,这使得每个要素的生产率都取决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其他要素的可获得量。那么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变化都会改变所有要素的收益。

一般性结论:改变任何一种生产要素供给的事件都会改变所有要素的收入。而任何一种要素收入的变动,都可以通过分析某个事件对该要素边际产量值的影响来确定。

18.5 结论

感悟:新古典分配理论:每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量取决于该要素的供给与需求。需求又取决于某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在均衡时,每种生产要素赚到了它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的边际贡献的价值。

19章 收入与歧视

19.1 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

19.1.1 补偿性工资差别

补偿性工资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感悟:当一个工人决定是否接受某个工作时,工资仅仅是他要考虑的许多工作特性之一。某些工作轻松、有趣又安全,而另一些工作艰苦、枯燥又危险。按这些非货币特性来判断,工作越好,在工资既定时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就越多。即轻松、有趣而安全的工作的劳动供给大于那些艰苦、枯燥而危险的工作。因此,“好”工作往往比“坏”工作的均衡工资低。这表示了补偿性工资差别,补偿性差别在经济中普遍存在。

19.1.2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

感悟:人力资本尽管它没有物质资本具体,但对经济中的生产同样重要,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类型是教育。与所有资本形式一样,教育代表着为了提高未来生产率而在某一时点的资源支出,但是与对其他资本形式的投资不同,教育投资是与一个特定的人想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使教育成为人力资本。另外,具有较多人力资本的工人的平均收入高于人力资本较少的工人。以教育为例,实际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别可以看做一种对受教育成本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19.1.3 能力、努力和机遇

感悟:对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来说,天赋都是重要的。个人特征决定了工人的生产能力,在他们工资收入的决定中起作用。与能力密切相关的是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直接按人们生产多少支付报酬。在工资的决定中,机遇也在起作用。三者有多重要是很难衡量的,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19.1.4 教育的另一种观点:信号

感悟:企业把教育状况作为区分高能力工人和低能力工人的一种方法。因为当人们获得高学历的时候,虽然他们的生产率并未提升,但是他们向未来的雇主发出了他们高能力的信号。那么把高学历解释为能力的一种信号也是合理的。

现在有两种关于教育的观点: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真理可能存在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教育的利益也许是人力资本的生产率提高效应和信号的生产率表现效应的一种结合。

19.1.5 超级明星现象

感悟:职业内存在收入差距,人们的能力与努力程度不同,这些不同会引起收入上的差别。

超级明星产生在有两个特点的市场上:·市场上每位顾客都想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物品。

·使最优生产者以低成本向每位顾客提供物品成为可能的是生产这种物品所用的技术。

19.1.6 高于均衡的工资:最低工资法、公会和效率工资

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 罢工:工会有组织地从企业撤出劳动。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

感悟:工资被设定在高于使供求平衡的水平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三个原因:一是最低工资法,最低工资法把工人的工资提高到他们在不受管制的劳动市场上所能赚到的水平之上。二是工会的市场势力,可能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号召罢工,用拒绝劳动来威胁企业,所以工资比类似的工人高出10%20%。三是效率工资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企业会发现支付工资是有利的,因为这样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率。

19.2 歧视经济学

歧视:对仅仅是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个人提供不同的机会。

19.2.1 劳动市场歧视的衡量

感悟:不同群体工人赚到的工资无疑差别很大,但是简单观察不能证明雇主的歧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也是相当强大的。由于不同群体之间平均工资的差别部分反映了人力资本和工作特性的差别,因此这些差别本身并不能说明劳动市场上到底存在多大歧视。

不同工人群体之间人力资本的差异本身可能反映了歧视,但其实在工人进入劳动市场之前,歧视早就发生了,虽然其表象是经济上的,但其深层原因却是政治上的。

19.2.2 雇主的歧视

感悟:把歧视性工资差别归罪于雇主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是雇主做出了决定劳动需求与工资的雇用决策。但是经济学家并不这样认为,竞争性市场经济对雇主的歧视提供了一种自然的矫正方法,这种矫正方法称为利润动机。

在与那些既对赚钱感兴趣又关心歧视的企业的竞争中,只对赚钱感兴趣的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没有歧视的企业取代了有歧视的企业,就是以这种方法对雇主歧视进行自发矫正。

19.2.3 顾客与政府的歧视

感悟:利润动机是消除歧视性工资差别的强大力量,但也存在着对这种矫正能力的限制。两种重要的限制因素是顾客偏好与政府政策。歧视在竞争市场中得以持续的另一种方法是政府强制实行歧视性做法。歧视性政府通过法律是为了压制自由和竞争市场的正常平等化力量。

那么竞争市场包含了一种自发矫正雇主歧视的方法。只关心利润的企业进入市场倾向于消除歧视性工资差别。只有在顾客愿意为维持歧视性做法进行支付或政府强制歧视时,竞争市场上的这种工资差别才能持续下去。

第二十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20.1 不平等的衡量

20.1.1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

感悟: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所选年份每个群体家庭得到的总收入的份额,明显可以看出最富家庭收入比穷人家庭的总收入多很多;另外还能可以了解各年的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分配似乎一直是稳定的,但是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不平等程度的某种趋势。

20.1.2 世界各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

感悟:就算发现各国之间的收入差别时,我们也无法确定这是反映了经济中真实的差别,还是仅仅体现了收集资料方法上的差别。尽管是这样,还是将各国的收入状况作比较,明显可以看出虽然各国贫富之间都相当不平等,但世界各国的不平等程度差别相当大。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收入分配较为不平等;但美国收入分配比多数发展中国家来的平等。

20.1.3 贫困率

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感悟:常用的收入分配的判断标准是贫困率,贫困线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每年进行调整,同时还取决于家庭规模。而近年来在减少贫困方面没有取得进展与不平等状况加剧密切相关,虽然经济增长增加了一般家庭的收入,但不平等状况的加剧使最穷的家庭没有分享到经济更加繁荣的成果。从某些群体的贫困率也反映出三个显著的事实:·贫困与种族相关

·贫困与年龄相关 ·贫困与家庭结构相关。

20.1.4 衡量不平等时的问题

实物转移支付:以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式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生命周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持久收入:一个人的正常收入。

感悟:虽然收入分配和贫困率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但解释这些数据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但人们关心的是他们维持良好生活水平的能力。而由于三个原因,收入分配与贫困数据所给出的生活水平的不平等状况是不完全的。

这三个原因分别是实物转移支付、经济生命周期、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

20.1.5 经济流动性

感悟:经济流动性,即人们在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变动,这种流动性有一些反映在收入的暂时变动上,而另一些则反映在收入较持久的变动上。由于经济流动性如此之大,因此许多低于贫困家庭的人处于贫穷状态只是暂时的。

判断经济流动性的另一种方法是经济成功的代际持续性。但是这种持续性并不完全。

20.2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20.2.1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效用: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感悟:功利主义的出发点是效用,效用是福利的衡量指标,功利主义者认为,它也是所有公共政策和私人行动的最终目标,政府的正确目标是使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效用总和最大化。功利主义者支持收入再分配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假设。

20.2.2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认为被认为是公正的政策。这种公正要由一位在“无知面纱”背后的无偏见观察者来评价。 最大最小准则: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社会保险:旨在保护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感悟:最大最小准则强调的是社会上最不幸的人,因此它证明了旨在使收入分配平等化的公共政策是正确的。通过把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社会增进了最不幸者的福利。但是,最大最小准则并不会带来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最大最小准则则仍然允许收入不对称,因为这种不对称可以增强激励,从而提高社会帮助穷人的能力。

20.2.3 自由至上主义

自由至上主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实行自愿的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再分配。

感悟: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社会本身并没有赚到收入—只是单个社会成员赚到了收入。政府不应该为了实现任何一种收入分配而拿走一些人的收入并给予另一些人。自由至上主义者评价经济结果的方法是评价这些结果产生的过程。自由至上主义者的结论是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强调个人的权利,以确保每个人有同样的发挥自己才能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20.3 减少贫困的政策

20.3.1 最低工资法

感悟:支持者最低工资作为帮助那些有工作的穷人而政府又不用花钱的一种方法,批评者把最低工资看成是对它想帮助的人的一种伤害。利用供求工资来说明最低工资,而工资影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需求弹性。总结下来,高水平最低工资作为帮助穷人的政策并不能达到目标。

20.3.2 福利

福利:补贴贫困者收入的政府计划。

感悟:提高穷人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是政府补贴其收入,这主要是通过福利制度来实现。而反对福利计划的一种普遍观点是,它实际上激励了人们变成“需要帮助者”。但是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没有一个人知道详情。

20.3.3 负所得税

负所得税:向高收入家庭征税并给低收入家庭补贴的税制。

感悟:在负所得税之下,贫困家庭不用表示需要就会得到经济帮助,但是这种政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负所得税鼓励非婚生育和家庭破裂,而且还会补贴那些仅仅是由于懒惰而陷入贫穷的人,这是不应该的。

20.3.4 实物转移支付

感悟:帮助穷人的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向他们提供提高生活水平所需的某些物品与劳务。那么到底是用这些实物转移支付帮助穷人好,还是直接给穷人现金好呢?支持者认为,这种转移支付确保穷人得到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不支持者认为,实物转移支付是无效率的和不尊重穷人的做法。所以对此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20.3.5 反贫困计划和工作激励

感悟:反贫困计划这种政策的激励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高有效税率的负面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这个计划并不是那样不切实际。但批评者认为这些计划改变了工作态度,并创造了一种“贫困文化”。虽然有效税率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努力程度,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对工作的激励。

第二十一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21.1 预算约束:消费者能买得起什么

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感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衡量的是消费者用一种物品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还要注意的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一种物品与另一种物品的价格之比。

21.2 偏好:消费者想要什么

21.2.1 用无差异曲线代表偏好

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感悟: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等于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的比率。在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边际替代率并不相同的,边际替代率取决于他已消费的物品量。在任何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的所有点上,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相同,但他对某些无差异曲线较为偏好。另外,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束给出了消费者完整的偏好顺序。

21.2.2 无差异曲线的四个特征

感悟:无差异曲线的四个特征:·特征1:消费者对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 ·特征2: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特征3: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特征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21.2.3 无差异曲线的两个极端例子

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感悟: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告诉我们消费者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意愿。当物品很容易相互替代时,无差异曲线呈现较小的凸性;当物品难以替代时,无差异曲线呈现极大的凸性。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这两种极端的例子反映了两种情况的存在。

21.3 最优化:消费者选择什么

21.3.1 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感悟:在最优点时,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消费者选择的两种物品组合要使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相对价格是市场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的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作为消费者最优选择的结果,不同物品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物品的评价。

21.3.2 收入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正常物品: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低档物品: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感悟:收入增加引起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在预算约束线的移动和用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消费者偏好为既定时,消费者的最优点从“原来的最优点”移动到“新最优点”。

21.3.3 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感悟:较低的价格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机会,即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下降都会使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改变了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而预算约束线的这种变动如何改变两种物品的消费量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

21.3.4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替代效应:当价格的某种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感悟: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应在相反方向上发生作用。收入效应是向更高无差异曲线移动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替代效应是沿着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不同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21.3.5 需求曲线的推导

感悟: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作为它的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引起的最优决策的总结。消费者选择理论为消费者需求曲线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21.4 三种应用

21.4.1 所有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吗

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感悟:一般来说,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对其的购买量减少,这被称作需求定理,它反映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上。但是消费者有时会违背需求定理,并在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购买更多,需求曲线这时向右上方倾斜,吉芬物品就是来描述违背需求定理的物品。

21.4.2 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感悟:时间分配的本质是闲暇与消费之间的权衡取舍。从Sally的例子看到,工资增加会导致Sally工作更多还是更少,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预期,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增加工作;收入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减少工资。那么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向右上方也可能向右下方倾斜。

21.4.3 利率如何影响家庭储蓄

感悟:每一个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决策是把多少收入用于今天的消费,把多少收入用于以备未来之需的储蓄,他们的储蓄量如何取决于储蓄将会赚到的利率。结果既取决于收入效应又取决于替代效用。如果利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应大于收入效应,则储蓄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储蓄减少。因此消费者选择理论说明,利率提高既可能鼓励储蓄,也可能抑制储蓄。

第二十二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22.1 不对称信息

22.1.1 隐蔽性行为:委托人、代理人及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 代理人:一个为另一个人(成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委托人:让另一个人(称为代理人)完全某种行为的人。

感悟:雇佣关系是道德风险的经典例子,雇主是委托人,工人是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是工人没有受到充分监督时责任心下降的诱惑。雇主可以用各种方法对这个问题做出反应:

·更好的监督 ·高工资 ·延期支付。雇主可以将这些用于减少道德风险问题的各种机制组合使用。

22.1.2 隐蔽性特征:逆向选择和次品问题

逆向选择: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

感悟:从无信息买者的角度看,所出售物品的“选择”可能是“逆向的”。逆向选择的经典例子是二手车市场,第二个例子出现在劳动市场上,第三个市场出现在保险市场上。当市场受逆向选择困扰时,看不见的手就不一定能发挥其魔力。好的二手车的车主可能选择留下这些车,而不是以持怀疑态度的买者愿意支付的低价格出售;工资会处于使供求平衡的水平之上,这就会引起失业;低风险的买者可能选择不买保险,因为向他们提供的保险单没有反映他们的真实特征。逆向选择问题会成为不相信私人市场自行选择的原因。

22.1.3 为传递私人信息发信号

发信号:有信息的一方向无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行动。

感悟:虽然不对称信息有时是公共政策的动因,但它也激发了一些用其他理由很难解释的个人行为,市场以多种方式对不对称信息问题做出反应,发信号就是其中之一。怎样才能使一项行动成为一种有效信号,显然其成本是很高昂的

22.1.4 引起信息披露的筛选

筛选:无信息的一方所采取的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信息的行动。

22.1.5 不对称信息与公共政策

感悟:市场成功和市场失灵之间关系的紧张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市场失灵的例子表明,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不对称信息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警惕市场的新理由。尽管不对称信息可以在一些情况下要求政府有所作为,但以下三个事实使问题复杂化了:一私人市场有时可能用发信息和筛选组合,从而依靠自己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二政府并不比私人各方拥有更多信息,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决策者会发现很难改善所普遍承认的市场的不完美结果。三政府本身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

22.2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

22.2.1 康多塞投票悖论

康多塞悖论: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

感悟:康多塞悖论指民主的结果并不总是遵照这个特性,两两投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有传递性的偏好。另外,投票的顺序会影响结果。

由康多塞悖论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狭义:当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时,确定议程会对民主选举结果有重大影响。广义:多数投票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社会真正想要什么结果。

22.2.2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确的社会偏好。

感悟: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作出假设,社会设计出一种满足以下几个特征的结果的投票方案:·确定性 ·传递性 ·其它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 ·没有独裁者。可是从数学上看来。没有一种投票制度能满足所有这些特征,这就是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它是一个深刻而又使人不安的结果,它没有说我们不应该把民主作为政府的形式,但是它认为无论社会在把其成员的偏好加总时采用哪一种方案,作为一种社会选择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都是有缺陷的。

22.2.3 中值选民说了算

中值选民定理: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

感悟:中值选民是正好处在分布的中间的选民,决定了投票结果,因为他偏好的结果战胜了两边任何一种其他主张。而中值选民定理的含义:一是如果两个政党各自努力使自己当选的机会最大化,它们就要使自己的立场接近中值选民;二是少数人的观点不会被过多重视。

22.2.4 政治家也是人

感悟:政治家也是有目标的,利己是政治活动者的强大动机。一些是想再次当选,并在加强他们的选民基础时愿意牺牲国家利益,另一些只是贪婪。政策是具有欲望的真实人类制定的。

22.3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经济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考虑进来的分支学科。

22.3.1 人并不总是理性的

感悟:现实的人是人类,对人类的不完善研究有以下几个发现:·人们过分自信。

·人们过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细枝末节。 ·人们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

理性假设虽全不是真实的,但却相当接近真实。经济学家也会满足于并不完美但足够美好的理论。理性人模型可能是使社会科学家满意的选择理论。

22.3.2 人关注公正

感悟:人们部分受朴素的公正观念的驱使。在我们对家庭与企业行为的整个研究中,朴素的公正观念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最后通牒游戏结果与预期差别很大,但可能正因为这样,企业也会因为担心工人用罢工等来惩罚企业而决定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22.3.3 人有时是前后不一致的

感悟:仅仅是时间的流逝就可以影响做出的选择,生活中人们经常为自己制定计划,但是却没有遵守计划,那是因为即时满足的愿望使他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计划。这种前后不一致性暗含着人们应该努力用一些方法使自己未来按计划行事,就是制止人们自己即使满足的欲望。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