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大陆封锁下的台湾将会走向何方

大陆封锁下的台湾将会走向何方

时间:2011-10-15 18:55:51    下载该word文档

美军潜艇军官分析大陆封锁下的台湾将会走向何方

本文为《现代舰船-军事广角》独家授权凤凰新媒体军事频道稿件

                         2008年第3期刊载)

 

《现代舰船-军事广角》编者按:本文作者迈克尔·格鲁布是一名美国海军潜艇中校军官(“德克萨斯”SSN-775号攻击型核潜艇上服役),该文是他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习时发表在该校校刊上的学术文章。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代表本刊观点。

如果中国大陆对台实施封锁,台湾能否维持其进出口贸易?如果国际商贸航运业界放弃台湾市场,岛内航运力量能否自给自足?尽管这支船队在理论上能独立满足岛内大部分能源和粮食供应需求,但是船只所有权的频繁变更和“方便旗”注册问题很有可能将再供给的重担转嫁给少数真正以“中华民国”身份注册的船只。而且失去外国商船的支持,台湾的战略再供给恐怕难以维系。

 

外部航运力量无法确保台湾供给

 

世界海上航运业是日益网络化的系统,通过一体化联锁相关的陆海运输网,将船只和港口连成一个整体,能够真实地反映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性。随着产业目标的不断升级,从业船只的吨位和航速也持续走高。巨型港口是集装箱货轮在主要贸易区的停靠站,也是运抵货物的集散中心。亚洲现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拥有三分之二世界顶级集装箱港口,在这里进行的集装箱贸易占世界总量的62%。台湾高雄是世界第6大集装箱贸易港,加上其它港口,台湾经手的集装箱运营量可达每年1200万标准箱。

尽管台湾作为世界运输枢纽在业界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人们普遍质疑在中国大陆对台封锁的背景下,地区和国际航运业还会不会继续使用岛上的港口。当香港、新加坡、东京和釜山等巨型港口依然可为“非台湾用”物资提供服务时,船东和货主将不会冒险停靠台港。这些替代港能弥补弃用高雄港造成的损失,保证货物在地区内小型港口的集散配送。将台湾从东亚和世界运输网络中摘除,可能会对船东、托运商和收货方带来短期的经济影响,但如果冒险驶入剑拔弩张的台海地区将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C·霍尔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即使发生重大航运中断事故也不会造成整体经济动荡,但航运系统丧失实际运输能力的后果不堪设想。也就是说,如果大批支援台湾的航运商船在台海封锁中被击沉,势必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但船东们绝对不愿承受如此巨大的经济损失,一定会想方设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为了解决局部贸易中断问题,供货方和收货方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最大限度利用世界商贸体系的灵活性。如果一贯使用台湾港口作为转运点的托运商能轻易找到替代港,那么依赖台湾出口商品的消费群也同样能找到替代货源。台湾贸易中断将使台湾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优势丧失殆尽,而那些不受台海封锁影响的出口商将完全占据压倒性的市场优势。

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期间,满载石油的大型油轮依然不间断地穿梭于战火纷飞的波斯湾。但这样的实例绝不会在层层“兵”封的台湾重演。石油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涉台贸易中的任何物资。即便身处战事之中,中东仍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输出源地,世界能源库的地位不可撼动。任何一艘油轮在波斯湾的运油线上都不会空舱行驶,而且大多满载中东原油的的超级油轮都是专用于巨容长途的原油贸易,几乎无法在其它航线上运营。建造巨型油轮的全球热潮过后,由于全球市场波动和经济滑坡造成世界石油需求锐减,1979年至1985年间,世界油轮总容积严重过剩,数以百计的油轮闲置,新建油轮的转售价格与报废价格相当。面对沉重的债务压力和一路下滑的油轮价格,船东们绝对愿意将自己的油轮派往处于交战状态的波斯湾。对许多船东来讲,不这样做就意味着破产。而在可能被封锁的台海地区,断然没有类似的压倒性经济利益驱使中立货船冒险直面大陆封锁力量的火力攻击。

同样,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航运实例也不会在台湾重演。世界大战是大规模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期间货运量的激增源于战前物资准备和开战后急剧增加的战争消耗需求。以英国为例,本土进口原料以及对外派送军队和给养都使航运压力与日俱增。航运船只紧缺问题逐渐凸显,战时应急船队应运而生。世界大战过程中的贸易量和贸易多样性都远远超过台海危机中的“支台”贸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船东们也只在战争爆发的头一年捞到了颇受争议的暴利。这段时间内,政府未实行全面航运管控,大多数航线相对安全,交战各方还未发起大规模潜艇战。英国船东们都非常乐意在交战地带以外的安全航线上赚取高额运费,当他们面临战争前线的炮火威胁时,则常常望而却步。尽管如此,当德国发起的潜艇战威胁到祖国生存安全利益时,船东们的爱国精神使他们克服了胆怯。同时,政府也大量征用商船在高危航线上运送物资。

不可否认,一些中立船东可能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冒险进入台海封锁区。届时可能会有唯利是图的船东顶着军事威慑驾船出没在封锁区域,但数量绝不会太多。如果台北的决策层妄想有大批挂着中立国旗帜的船只为赚取钱财驶入封锁区域支援台湾,则无疑是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而对大陆封锁力量而言,台湾各港停靠的船只越少,就越容易掌控台海局势。大批中立船离台后的地区环境更加有利于中国大陆实施对台贸易封锁。

 

              靠不住的台湾商船队

 

台湾拥有庞大的商船队,其总载重量名列世界第11,亚洲第62800多万吨的总载重量占世界航运总量的2.8%,而台湾创造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的2%左右。台湾共有897艘商船,其中767艘是百吨以上级船舶。由于百吨级以下船舶对航运业而言意义不大,下文中台湾把持所有权的船队专指767艘大吨位船舶。

人们通常很难弄清商船的实际所有权和运营权归属。一艘商船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经理、船长、注册船东、实际船东、国籍和航线频繁更迭的现象很正常。以海外法人身份注册的轮船能享受税收、运营和法律上的特惠照顾,因此,台湾拥有实际所有权的767艘商船中仅有213艘(28%)以“中华民国”的法人身份注册。这部分船只的总载重量为496万吨,仅占整个船队的17%。剩下的船只大部分(80%以上)在巴拿马或利比里亚注册。

海外注册的商船能在危机中有效地避开台湾当局的直接司法管辖。当局能通过立法或行政途径征用本土注册的商船,而征用海外注册的船只则需要与船东接洽磋商。即使拥有海外注册船只的台湾船东重新调整运营业务,转向保障岛内战时需求,他们仍有机会在自己对台效忠的信念动摇时驾船离开危险的交战地带。

船员中也普遍存在效忠信念和责任感问题。与多数海上贸易国家一样,台湾岛内劳动法和相关规章也适用于本土注册的商船,法律规定所有本土注册船只的船员必须绝大多数为本土船员。外国注册的船只则不受此限制,可大量雇用外国船员。目前,在台湾海上贸易中海外注册船只和外国船员占有很高的比例,台湾当局不能指望这样的船队秉持坚定的效忠信念。

台湾当局对此已有所觉察,但并未迅速制定应对方案。为鼓励新船在本土注册,台湾“交通部”已对相关规章体系进行了修订。但近期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雇用本土船员费用高昂,台湾船东在本土注册方面仍显动力不足。同时,长期缺乏业务过硬的海员也是阻碍本土注册船队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另外,在台湾注册的商船还会受到特别限制禁止直接停靠中国大陆的港口,这对船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盈利障碍。

台湾商船队整体上以集装箱货轮和散装货轮为主,两者占整个船队数量的50%,总载重量的73%。集装箱货轮是船队的核心力量。仅长荣海运公司一家就拥有7艘现代集装箱货轮,总航运容积超过28万标准箱,是亚洲最大的集装箱运营商。台湾万海运输公司和阳明海运公司排名稍微靠后,总航运容积分别为124513标准箱和83934标准箱。

在台湾的集装箱货轮船队中,行驶时速超过20节的现代高速船舶有114艘,其中41艘可保持25节以上的时速。集装箱货轮的战略运输能力远不如专门运送武器装备的滚装船(因为标准集装箱并不十分适合装载坦克、卡车、火炮等装备),但台湾的大型高速集装箱货轮能在战略再供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集装箱货轮通过高速行驶缩短运输周期,从而增加其货物吞吐量,同时也降低了被潜艇攻击的可能性。在平时运营条件下,让这些货轮满载集装箱化的物资并保持2025节的时速行驶的确是不经济的做法,但在战时则能发挥显著的战略优势作用。

 

能源和粮食供给困难重重

 

在台海封锁中保障能源供应是台湾当局面临的巨大挑战。台湾岛上自然资源匮乏,除三座核电站和少量水力发电厂供给少许电力外,能源供应几乎全部仰仗进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20058月美国能源部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台湾的石油储备仅400万桶。而岛内每日消耗量高达100万桶,所以其石油储备远不能称为战略储备。面对资源贫乏的困境,台湾当局出台规定要求岛内炼油企业在外来能源输入中断后的60天内必须保持产品供应。此外,当局还于2001年建立石油储备库,规模可满足岛内30天需求。两者相结合可保障台湾90天的汽油和其它石油产品供应,但却无法保障岛内工业和电力供应部门的能源安全(由于这些部门完全依赖进口煤炭和天然气)。为此,台湾当局明文规定:外来能源中断后,台湾电力公司应保有6天的煤炭储备;台湾中油公司应保有7天的液化天然气储备。

台湾进口的石油中,77%源自中东,余下的23%来源各异,主要包括西非和东南亚。几乎所有进口石油都由两家统治台湾市场的石油公司掌控。其中,台湾中油公司长期全方位垄断台湾石油市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台塑石化公司才逐步与其同享市场。为向下属炼油厂和销售网络供应原料,台湾中油公司和台塑石化公司都拥有各自专属的油轮船队。两家公司共有40艘油轮,占台湾籍油轮总数(62艘)的65%,载重量占总量(549万吨)的70%。台湾油轮船队中有17艘巨型油轮(通常认为载重量在15万至30万吨之间的油轮为巨型油轮),其余45艘台湾籍商船多为各种小型短途油轮、化工品货轮和石化产品货轮。由于巨型油轮满载吃水深度过大,无法正常驶入台湾的港口,这些小型轮船将在对台封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型油轮必须通过海上中转站和小型货轮才能将货物转运至台湾的港口内。

悬挂“中华民国”旗帜的台湾油轮仅占整个船队的40%,载重量仅占总量的30%。在17艘巨型油轮中,仅有台湾中油公司所属的6艘挂有“中华民国”旗。当国际航运业因台海封锁而放弃台湾市场时,这些油轮的运力在满足台湾石油需求方面将捉襟见肘。理论上讲,台湾拥有的油轮船队具备足够的运力保障本土原油需求。但实际上,所有打着“中华民国”旗号的油轮仅能完成三分之一的石油进口任务。就算把海外注册的台湾油轮都纳入运力范围,也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石油运送途中的任何意外损失都将对台湾能源供给造成直接影响。巨型油轮的任何意外损失都会给台湾的原油运输业造成严重后果,形成能源供给的巨大缺口。

台湾能源安全与液化天然气/石油气供给的关系更加紧密而微妙。随着清洁能源理念在世界范围的流行,液化燃气的使用在台湾迅速普及。台湾每年进口液化天然气600万吨(相当于90亿立方米天然气),由于越来越多的产业正转向使用清洁燃料,这一需求还将不断增加。目前,仅有一艘在利比里亚注册的台湾商船(台湾拥有所有权)“妈祖”号液化燃气油轮与台湾签有长期合同,为其供应燃气能源。此船只能应付23%的进口燃气运输,其余都由外国油轮完成。尽管台湾液化天然气油轮运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岛内能源安全的脆弱性,但仅“妈祖”号一艘油轮就能满足近四分之一的进口需求,因此解决这一安全隐患并不困难。台湾当局只要保证有四艘与“妈祖”号同级别的油轮能同时运营,就能完全满足进口天然气需求。台湾进口天然气的运输线并不长,两大进口国分别为印度尼西亚(58%)和马来西亚(40%)。巨型油轮和液化石油气油轮每月仅能完成一次从中东到台湾的能源运输,而液化天然气油轮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2.1次从印、马到台湾的运输。然而,由于台湾的液化天然气贸易具有战略重要性,所以每艘运载油轮都会成为大陆封锁力量的重点目标。况且世界范围内投入运营的液化天然气油轮并不多,任何船只的损失都会给台湾的电力系统(台湾电力总量的23%为天然气发电)造成恶劣的影响。

与天然气相比,台湾的石油气消耗量略少,但在岛内能源消费中仍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与天然气不同,台湾进口的石油气主要用于居民日用和商业运作(台湾约有一万台石油气驱动车辆)。共有6艘“中华民国”拥有所有权的液化石油气油轮保障台湾的石油气供应,全部为海外注册船只。虽然数量不多,可它们在平时能超额(114%)完成台湾石油气供给任务。尽管如此,台湾石油气供给系统也显现出自身的脆弱性:运输油轮数量少且全部为海外注册舰只,各油轮运力差别悬殊。台塑海运公司运营的两艘石油气油轮吨位占总运力的81%,同时它们也是台湾仅有的远程液化石油气油轮。

煤炭是台湾进口能源的第三大支柱,岛内电力总量的29%来自煤炭火力发电。2005年,台湾共进口煤炭6037万吨,其中76%用于发电。岛内煤炭生产已于2001年停止。目前,台湾煤炭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0%,仅次于欧盟(30%)和日本(25%)。台湾进口煤炭主要来自大陆(2004年为41%),其余多来自印度尼西亚(32%)和澳大利亚(21%)。一旦大陆停止向台湾供煤,世界各煤炭输出大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美国能够合力满足岛内需求。评估台湾商船队在危机中的煤炭保障能力时,还必须将岛内所有固体散装进口物资纳入考察范围。因为固体散装货轮不仅要装运煤炭,还要装运岛内必需的农产品,尤其是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物资。尽管牛肉、鸡肉、水果、蔬菜以及深加工农产品等食品能通过集装箱货轮装运,但岛内消耗最多的谷物几乎都得用散装货轮运输。所以,进口煤炭不能独占整个散装货轮船队的船舱。

台湾粮食供应安全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与能源一样,岛内基本粮食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在台海冲突中将受到严重威胁。岛内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农产品市场的对外开放导致粮食进出口贸易发生巨大变化,台湾粮食供应安全形势和农业政策也随之改变。截至2003年,台湾的大米、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食品能够自给自足,但这种状况能否长久保持不得而知。岛内农业人口逐年减少,贸易保护措施也按照WTO的规则逐步取消。据统计,台湾的小麦和大豆产量不到岛内总需求的1%,玉米产量仅够居民食用,牲畜饲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由于自产不足,台湾每年需进口玉米510万吨、大豆246万吨、小麦129万吨。美国是上述农产品的最大输出国,台湾进口粮食中,99%的玉米、74%的大豆和71%的小麦来自美国。

尽管台湾粮食供应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毕竟月均74万吨的进口量与每月500万吨的煤炭进口量相比,还是个小数目。两者在台海危机中抢占船舱的竞争不会过于激烈。况且,必须混装运营的散装货轮可以缓和二者争夺运输空间的矛盾。台湾共有186艘此类货轮,总载重量达1364万吨。在台海封锁条件下,如果这支船队充分发挥运力,就能将每月577万吨煤粮混装物资运抵台湾。由于印尼煤炭和澳洲小麦的进口运输周期较短,该船队月均运力几乎为岛内煤粮月需求量的3倍。然而,台湾散装货轮船队不仅要运载煤炭、粮食等战时生存必需品,还得保障各种进出口散装物资的运输。钢铁行业所需的铁矿石、焦炭以及对外出口的沙石料、石灰石等建筑材料虽不是生存必需品,但对台湾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台湾当局还应冷静面对散装货轮运力过剩的乐观形势。首先,征用散装货轮运送生存必需物资,就意味着强迫各船东放弃运输非必需品的巨额利润,转向维护岛内民众的生存利益。其次,一旦海外注册的台湾商船拒绝为当局服务,散装货轮的过剩运力将消失殆尽。在台海爆发战争的条件下,“中华民国”籍散装货轮的运载能力仅能达到台湾进口需求的41%。海外注册的本土商船是否甘为当局服务将对战时的台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脆弱的海上贸易基础设施

战时维持岛内生存并不仅仅依靠台湾商船队,岸基基础设施也同样重要。台湾的主要港口包括:高雄、基隆、苏澳、台北、花莲、安平和台中。高雄港的吞吐量(占抵台物资总量的67%)名列第一,基隆港位列次席(占15%)。高雄是台湾唯一的深水良港,可停靠吃水深度超大的巨型轮船,同时也是岛内炼油厂最集中的城市。集多种职能和设施于一身的高雄自然成为大陆实施封锁的重点目标,而且港口周围的水文环境也便于解放军部署潜艇和水雷,不利于台方反潜和扫雷。

此外,尽管基隆、台北和台中三港具备一定的集装箱吞吐能力,能够缓解高雄的压力,但仅有基隆和台中的港口水深(超过15米)符合现代巨型集装箱轮船停靠标准。台湾岛东部的主要集装箱港口无法躲避大陆封锁力量的打击。能源物资装运方面,台湾中油公司下属的两座海上中转油库和一座天然气中转库是台湾仅有的巨型油轮卸货站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而且三座中转库都位于台湾西海岸。位于西海岸的台中港是岛内最繁忙的进口煤炭集散地,几乎已超负荷运转。

台湾各港口的装卸设备也同样存在超负荷运转问题。随着轮船吨位的增加和海上贸易效率的提高,当今的集装箱和散装货轮大多依靠码头机械装卸货物。台湾的大型集装箱货轮(载重量超过2000标准箱)中仅有两艘具备自我装卸能力,其散装货轮中只有42%的船只配备装卸机械。从世界航运范围来看,也仅有地区内支线小型货轮才自带起重机。台湾的133艘小型货轮中,近八成具备自我装卸能力,但是它们的载重量太小,总共只有10977标准箱(只相当于两艘大型集装箱货轮)。

在这种情况下,岸基装卸设备将成为大陆封锁力量的空袭和导弹攻击目标。而且,很多码头中转设备分工极其细致,几乎无法相互通用或替代。集装箱起重机是体积庞大的机械装置,横梁跨度达三四十米,梁下空间可容大型集装箱货轮出入。散装物资装卸设备每小时可完成2000吨货物装卸。由于码头设施被摧毁而使用临时应急起重机卸载物资,会造成物资集散延迟,使停靠港内的轮船更易受到攻击,同时减缓重要物资流通速度。同样,装有大量专业设备和液化燃气储藏库的液化天然气中转站也成为空袭的重点目标。大陆军方一旦摧毁这些重要集散站点,台湾商船队维持对台供给就会变成无稽之谈。

         悲观的前景

大陆军方仅对部分台湾商船实施非摧毁性攻击就能取得理想的打击效果。遇袭商船被迫驶入港口接受维修必然造成物资运送延迟,船队的整体运力将大打折扣。同时,入台货轮遇袭起火的景象也会慑止其他船东将船驶入台海区域。这样一来,台湾商船队能够保障本土能源和粮食供应的理论设想就沦为一纸空谈,这支船队在台海冲突中全员出海、维持运营是不可能实现的。油轮或散装货轮受创停运、船东撤出台湾市场或港口设施被毁都将对台湾的自我生存维系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台海封锁只是中国大陆诸多遏止“台独”手段中的一个选项,通过遏制台湾海上贸易迫使台当局放弃“台独”企图。对台封锁有可能激起岛内民众的对抗情绪,导致台海危机快速升级为两岸战争。可是,一旦台湾能源粮食供应安全失去保障,岛内势必恐慌一片,民众的对抗情绪也会在恐慌的笼罩下逐渐淡化。所以,实施对台封锁是完全可行而有效的选择。(《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8年第3期刊载)

中国军事现代化对台海局势的影响

(2008-12-24 21:40:04)

随着解放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台湾目前的军事实力不可能独自撑得太久。



   本文摘自其学术报告《中国军事现代化及东南亚政治态势变化》一文

 日益倾斜的天平--台海局势的变化

()伯纳德·科尔  新加坡Rajarantnam国际学院学者

彭涛 编译

《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8年第1期刊载,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当前大陆对台湾构成的威胁不仅仅存在于军事方面,还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人口与自然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相对于大陆,台湾军事实力的发展过于缓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岛内存在两种思潮:第一,大陆不会真的对台动武;第二,即便大陆对台采取军事行动,美国也将立即采取有效的干涉措施。不过,台湾也并未因此完全放弃改善自身的防务状况,台军目前正加紧整合C4SIR,计划装备新型雷达、防空指挥控制系统并提高反信息战能力。不过这些需要台湾持续投资,以确保这些关键的系统获得最佳作战性能。



大陆宣称将不惜一切手段维护国家统一。面对可能爆发的台海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计划参战的军事力量包括:直接与台湾交战的兵力和对抗美国介入的兵力。面对大陆的进攻,虽然台湾精干的海、空兵力能够独自支撑一段时间,然而随着解放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台湾目前的军事实力不可能独自撑得太久。



解放军厉兵秣马谋打赢经历过1996 年的台海危机后,大陆认为,台湾的统一主要取决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台湾人民的意愿;二是美国的军事干涉。因此,大陆未来统一台湾的军事计划必将尽力削弱台湾的抵抗意志,并拖延和阻止美军的干涉。为达成上述目标,大陆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一方面在2005年春季热情欢迎国民党领导人访问;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潜艇部队。



未来的台海冲突中,人民解放军投入的兵力规模和强度,将依据其政治、军事目标和使命所决定。虽然无法排除全面的两栖登陆作战,但大陆的首选更可能是规模较小但破坏力毫不逊色的军事行动,包括旨在瘫痪台湾C4ISR系统、民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信息战等。



过去15 年,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陆军现代化建设的对象主要包括那些准备参与台海冲突的单位,包括特种部队、侦察和直升机部队、两栖部队等。这些部队装备精良,同时受过严格的训练,不仅可以实施两栖进攻,而且可以执行海上和空中打击行动。两栖作战最有可能发生在冲突的第二或后续阶段,此时台湾的防御力量已经遭到重创,大陆希望借此向台岛发出强烈信号——结束战争的时间到了。



与军事行动同时展开的还有旨在瓦解敌军的政治攻势。可以预见,运用心理战迫使台湾放弃抵抗也是大陆反台独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优势丧失殆尽早在1999 年,一位台军高级将领就曾指出,台海军力平衡将从2005年开始向大陆一方倾斜,特别是解放军将获得台湾海峡的制空权。虽然台湾当局可能已经认识到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却并不相信大陆会动用武力。根据2006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即便台湾正式宣布独立,相信大陆采取军事行动的人也不到总数的1/4 20053月,大陆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吴钊燮宣称,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但是不会很快发生



过去十多年间,台湾国防预算不断下降,与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解放军相比,台军曾经的装备优势正逐年丧失。一方面,台湾的国防预算一直徘徊不前;另一方面却宣称大陆的军事威胁日益增强,这种令人不解的做法使其盟友认为台湾的行为非常不负责任。20073月,台国防部长李杰在宣称大陆军事威胁正逐步增长的同一天,又透露台军正计划将士兵服役期限从16个月缩减为12个月。这反映出台湾当局官员中盛行的一种观点,即美国将介入台海军事冲突,而这种介入将在危机爆发后的数天内。



民进党在《2002 年度报告》中宣称,台湾正面临来自大陆的强烈敌视,迫切地希望政府将国防预算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而确保台湾的安全。这种希望并没有得到回应。在2003年,民进党宣称,未来五年内,预算缺口为1000亿美元。虽然陈水扁当局一致希望提高国防预算的金额,但却认为维护台湾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增进经济的健康度和竞争力。大陆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蔡英文在2003年也指出:近期政府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台海经济与贸易问题上。台湾当局的这一政策并非一无是处,但是却没有完全理解来自大陆的军事威胁。



陈水扁在2000 年上台之后对台军的组织管理结构进行了一次彻底洗牌。此举被认为是自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不过这仍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投入。由于岛内的权利之争与政见不和,当局在军事改革道路上步履蹒跚。特别是在20055月,台岛内蓝、绿阵营对抗达到顶峰,当时反对党拒绝支持陈水扁当局提出的任何预算。



除了武器装备之外,台军面临的最为严峻的一个问题是士官队伍总体素质下滑。几乎所有的军官都认为,台军目前实力很弱且规模不足,他们将这种局面归因于服役年限的缩减,以及难以保留受过良好训练的人员。



2004-2005年,台湾官员不断指责,仅仅16个月(士兵在大学完成两年的后备军官训练队之后仅仅服役12个月)的时间,难以将一个应征入伍的新人训练成一名合格的战士。未来这种情况有可能将进一步恶化,台湾计划从2008年起将服役期限减少为12个月。



多数台湾军事专家都赞成军队职业化,但却怀疑政府的决心和投入。民进党官员曾提出一个阶段性的解决方案,即实现军队的部分职业化。尽管缺乏权威的统计和评估,有人估计在台湾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军队至少需要投入200亿美元。



除了上述影响战斗力的客观因素之外,台军中还存在一些严重弊病和痼疾。2001 年,一名台湾军官呼吁要对军队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尤其是针对低迷的士气、军队中的腐败、薄弱的领导力、松弛的军纪、松散的训练以及购自世界各地的武器。国民党籍立法委员、退役中将帅化民也指出:我们需要改革军队的组织,获得新的武器系统以应对来自大陆的威胁,所有这些都必须立即进行。



当前,正规化、标准化的演习已成为检验台军训练成果及评估台湾军事准备程度的重要手段。据粗略统计,台湾每年举行的大规模演习平均达到47 次。台湾每年最重要的军事演习是汉光系列,至今已举行了23次。每次汉光演习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自从1997年以来,所有的汉光演习都属于联合作战的范畴。演习的基本想定是防御台湾免遭解放军的进攻,包括防空、反登陆、反空降、反潜、空地一体化作战、反恐、防御民用设施、城市作战、信息攻防战、预备役动员和战术飞机利用非专用跑道起降等作战内容。演习在包括金门、澎湖、屏东和台北在内的台湾各地展开。台军从这一系列演习中获得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包括抵御解放军战机和导弹的袭击。



演习需解决的最棘手的一个科目在于,如何防止战斗机在大陆的首波突击中被彻底消灭,这样保全的台军飞机就可以拦截大陆的攻击机群并打击解放军海军舰艇。2003年,台湾空军开始计划利用高速公路作为临时跑道。2004721日,两架幻影2000战斗机在中山高速公路仁德战备跑道上成功起降。当前,台军至少选定了6战时跑道,分别位于中坜、花坛、民雄、仁德、马头、东势。除此之外,反斩首演练也是台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训练的重点。因为台军认为,一旦开战,台湾的军民首脑机关、核电站以及其他关键性的民用基础设施,都有可能成为解放军特种部队或第五纵队的攻击目标。



 



美国干预顾虑重重



 



对于任何一位总统而言,是否介入台海冲突都是一项艰难的诀择。第一,虽然《与台湾关系法》暗示美国有可能干涉大陆以非和平方式统一台湾,但却并没有作出明文规定。



第二,华府在9.11 事件后发起的全球反恐战争一直延续至今,迫使美国将兵力分散配置在远离台湾的世界各地。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仍需美军继续驻扎以维护当地的稳定。同样,世界其他一些热点也牵制了大量的美军各个军种。如果美军介入可能爆发的台海冲突,那么就需要对军事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其他地区抽调原本就已捉襟见肘的兵力。



第三,美国军事干涉面临着时间和路程上的限制。美国能够在短期内介入台海冲突的兵力仅限于驻扎在韩国、日本以及关岛的空军部队,但是由于距离的限制,其作战效能必将大打折扣。



第四,美国的东亚盟友是否愿意支持此种军事干涉还是个未知数。美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签署的双边防务条约中,并没有规定这些国家必须要支持美国对抗大陆协防台湾。一方面,这些国家均没有承认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并希望美国不要挑战北京对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宣示;另一方面,这些国家都已认识到中国在亚洲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日益增强。在这些国家中,日本的态度最为重要,因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军事基地都在日本,如果没有东京的全力合作,美国恐怕很难有力介入台海事务。



第五,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将影响美军是否介入以及介入的强度。在美国,无论是国会还是政府都明确支持台湾的民主政治,但如果感觉到台湾在自身防务问题上漠不关心,或是台湾主动挑起战火,那么美国在出兵问题上就会更加谨慎。



1996 年爆发的台海危机中,美军通过部署两个航母战斗群实施了有效的干涉,当时的解放军显然对此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认真考察1991年的海湾战争、 2001-2002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解放军不但已真切地认识到美国的强大军事实力,而且从这些战争中系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之策,包括联合作战、装备精确制导弹药、重视太空战场、革新军事理论等。



台军能撑1个月吗?

2005 3月,台湾前国防部长李杰宣称台军在台海冲突中最多能支撑2个星期。他暗示对这种状态感到满意,因为美国的干涉兵力一个星期就可抵达台湾岛 ”。他还指出,即便特别预算案获得通过,也只能让台军支持稍微长一点的时间,不过购买的武器将确保台海30年的和平。不过,无论是对于美军抵达台湾所需的时间、还是30 年和平的估计,李杰对台海态势的分析似乎过于乐观。他的判断显然没有考虑到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没有真正理解美军介入台海的真实意图:美国的目标并非是支持台湾独立,而仅仅是阻止大陆的军事行动。相比之下,美国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对台海战略态势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估。他虽然强烈要求台湾增大在防务上的支出,但同时也认为解放军进攻台湾尚存在一系列难点,并进而指出:为了赢得胜利,台军需要在美军抵达之前至少支撑1个月。





近年来的演习表明,台军高层已着手为大陆发动的全方位军事行动作好各项准备(包括防范特工破坏、抵御导弹袭击以及反登陆作战等),例如引进生存能力更强的防空系统、装备更加完善的指挥控制系统、整合更强大的作战能力。此外,台军还计划有选择地打击大陆重点目标,破坏解放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但是台湾当局对上述军事目标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这反映出它并未理解一条基本的军事原则:方式和手段要与所达成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按照该原则,台湾当局别无选择:要么增强台湾的军事能力以匹配政治目标,要么降低政治目标以适应实际的军事能力。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大陆封锁下的台湾将会走向何方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