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灵岩寺游记

灵岩寺游记

时间:2013-09-21 09:52:16    下载该word文档

灵岩寺游记

吴延彩

灵岩寺久闻其名,在济南市长清区,泰山余脉怀抱。有意思的是,刚开始听说灵岩寺,还以为是济公活佛出家的灵隐寺呢。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灵隐寺在杭州,山清水秀,佛光灵异,灵岩寺与之相比,该是小巫见大巫了吧。可是机缘不巧,我一直没能到灵岩寺一游,只是因某种由头引发,暗地里神游了几次。有一回,看到一篇文章,是写一位山东抗日英雄的,他武功非常了得,而他的师傅就是当时灵岩寺的长老。我向来崇敬扶危济困的高僧侠士,莫非灵岩寺的和尚也有济公的佛性道行?不知不觉,心里对灵岩寺更是人虽未至,而心向往之了。

我曾想象过灵岩寺的风貌:大山脚下,一座古刹,斑驳的门墙,几名老僧,早已冷落的香火。

今年“五·一”,单位只有一天假,全家计划去自驾游。太远的景点去不了,不用说外省的,就是省内的,如青岛、烟台、蒙山等等,都近千华里,也去不了。思来想去,脑子里忽然冒出灵岩寺来。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景区在104国道东侧,泰山西北麓。

驱车进入景区,顿觉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林荫蔽日,空气清爽。进寺之前有几公里的柏油路,路旁饭店林立,卖土特产的小摊一个挨着一个;饭店多打着炖山鸡、野兔的牌子,小摊多摆着奇石、山果、有机茶等。近几年,受景区“宰客”事件的影响,很少有人在景区吃饭,买东西;大多数人或自带吃食,或到景区外的饭馆吃饭。即使在景区吃饭,买东西的游客,也大多具备了和店主、摊主“斗法”的神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法则,在现代社会被信任危机之下,显得无比苍白,岌岌可危了。

渐近景区,车子被拦了下来,交10元钱将车子驶进一个简陋的停车场。一路上坡,向久已向往的灵岩寺走去。途中最吸引我的是处处可见的古青檀树。这些青檀树干粗壮,有的腰身挺拔,有的伛偻下腰,有的侧枕而卧,极像庙里的塑罗汉。平地、山岩、峭壁、幽壑,树根或因势抱形,或隐于浮浅的土里,或裸露在外;长在岩缝里的树根像章鱼的碗足,紧紧地把住坚硬的岩石,然后将根须探入罅隙中,汲取洇出的泉水,攫取山间潮润空气的水分。日久天长,那些裸露的根也渐渐成了树干的一部分,而更多了几分崎岖峭拔之姿,令有艺术慧眼的人激赏赞叹不已。有的青檀有几个人合抱粗细,没法知道它们的年龄,应该比灵岩寺还古老吧。灵岩寺业已存在1600多年,这些古树……我不禁对它们肃然起敬了。几百上千年的风雨雷电,气候突变,它们依然这样绿意葱茏,有谁能与之比肩?谁又能望这些古树历经沧桑,穷且益坚的项背呢?有时想想,太过狂妄自大的人类,在这些古树面前简直如游戏的孩童。进寺之前,看到山腰上有一去处——檀园,也许是对青檀历史和价值的最详尽的解读。但我没有去看,对自然,我只相信自己心灵的解读,不喜欢别人强加的、标本式的、实用的罗列。我选了几棵青檀树与其合影,拍后一看,我摆的POS都与青檀的气质格格不入,看来走进人心难,走进自然更难。

在进入灵岩寺前,眼前豁然出现一个宽敞、平坦的水泥停车场,车泊的也多,便觉先前车子被拦停在简陋的土质停车场上很有些不公,进而又有些不平,回想起来,那个停车场车辆不多,是不是都如我一样的生客?把牢骚说给妻听,妻说这样也好,我们多看了几百米的景儿呢。一想也是,抬头看到了灵岩寺的庙门,一切不快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买好门票,向灵岩寺正门走去。灵岩寺建在山脚下,坐北向南。正门前50多米处竖着一块石碑,上面用颜体正楷刻有“大灵岩寺”几个大字,很多游人都争着在其侧摄影留念,对于上面的文字和碑刻艺术少有人问津。大多游客每到一个景点,最关注的似乎不是风景的自然美和文化内涵本身。对于美丽的风景,大多惊叹几声,然后便找标志性建筑或器物用相机拍个不停,就恨不能像孙悟空一样,在兴尽处大书“某某到此一游”了。我对这样的留念大多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得便就拍一张,人多不得便,也不强求;我拍的照片大多只有风景,少有人物,我总觉得,风景才是旅游的主题。

进入寺门,两边各有一尊韦陀的巨塑,塑像色彩明丽,手持金刚宝杵,头戴凤翅兜鍪盔,足蹬乌云皂靴,表情生动,威而不怒。韦陀是佛的护法神,一切邪魔见而避之。所以,入庙拜祭者,一进山门便需持清净心、虔诚心,不然,便如魂魄离身,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是不信神的,不必对神膜拜,但也需持一颗清净心。任何游客到寺庙游玩都不能生妄心,以玷污佛门的清白。越过寺门向里走,有一座石桥通向正殿。桥建在一条小溪上,栏杆雕着大朵云纹,桥下的水已近干枯。第一座殿宇正门上方有一横匾,上书“天王殿”三个金字;殿宇斗角飞檐,雕梁画栋,虽已斑驳陆离,却更显苍古肃穆。殿内供奉着弥勒佛和四大天王金身,香烟缭绕,各色游客大都在佛前的蒲团上虔诚跪拜。我冷眼而视,这些人谁心中真的有佛?谁心中有所祈求抑或私愿?佛前有一个捐款箱,游客自愿捐钱,不计多少,都是对佛的心意。我想,佛诞生几千年来,佛法普施,恩泽众生,每落脚一个国家或民族,都需用此地的银币消费吧?不然那些源源不断的捐款惠及了何方神圣?我更愿相信,那些捐款都用在了“重修庙宇,再造金身”上了,不然,为何每一尊佛都面带微笑,慈视人间呢?

过了前殿,才是寺庙的中心大殿——大雄宝殿。殿前有一个铜铸的香炉,下面是三足圆形炉鼎,上接三层斗檐塔状炉盖;但里面早已不燃香火了。其后置一现代四方大炉鼎,供香客焚香许愿。香客烧的香大都有拇指粗细,一米多长,好像烧的香越大越贵,越显对佛祖的虔敬。走上几级台阶,便是大雄宝殿了。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膜拜的香客更多。我绕佛像一周,从各个角度品读佛祖的慈悲;我仰视佛祖的眼睛,他却看着殿外,眼中无一物,何故蒙尘埃。我忽然悟到“众生一切皆空”的佛理。

再向后就是千佛殿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是灵岩寺建筑群的中轴线,更是核心建筑。千佛殿正中佛龛上供奉着三尊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端坐在千瓣莲花宝座上;左为药师佛,右为弥勒佛。大殿四壁上有上千尊高约30厘米的小佛像,千佛殿因此名之。殿内最吸引眼球的是绕三尊佛像四周的40尊罗汉像,大小都如真人无二。这些塑像姿态表情极其丰富,或正襟危坐,或枕臂侧卧,或睥睨一隅,或指手阔论,或嬉笑洒然,或嗔目严肃;衣服卷摺流畅自然,筋骨特异,手足指意细微,真正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怪不得梁启超先生赞之为“海内第一塑”呢。我对佛像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的,从不把他们当神来看。这些佛像真正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实,那些能工巧匠才是真正的佛。从某种角度讲,如果没有他们的智慧和劳动,佛何以得到传播?他们睿智,勤劳,慈悲,把那些手绘心塑的作品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精雕细刻,倾心注血,不然,又哪有几百上千年已臻化境的技艺流传?这些塑像虽经岁月剥蚀,历代兵燹,愚昧破坏,但依然保存完好,可见大多数人对佛是怀有敬畏之心的。看这么多膜拜者此时抛却了功利心、邪恶念、恣睢行为,一般的肃穆,庄重,和善,也许这才是佛法归一的真谛。遐思至此,我又顿悟出“佛心即是人性”的佛理。看来我还真有些佛缘呢!

出了千佛殿,西北方向有一座塔,叫做辟支塔。塔高约50米,进寺之前便遥望可见;塔身由青砖垒砌,八角九级,每层四面都有门,但都已封锁,不许循级而上了。宋代文学家曾巩曾赞叹:“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群峦。”“辟支”在佛教中指无佛之世,以智慧独自悟道,进而修成正果之人。难道就是指像我这样能独悟佛理之人?塔在佛教中又叫浮屠,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古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看来还是大如天的人命比形式上的崇拜来得更重要。

庙内有几处残碑断碣,折柱坍垣,有标识说是灵岩寺古建筑遗址。原来这些残迹才是1600多年前东晋建筑的原物。现在看到的殿宇最早是唐宋时修建的,最晚是明清时补修的,又经近现代保护性修缮,才有了较为完整的灵岩古寺全貌。看着已无碑可驮的赑屃,断裂的石柱,剥蚀的残垣,我想起了圆明园遗址,庞贝古城遗址,阿波罗神殿遗址,是不是悲剧性的呈现才能引人浮想联翩?才最打动人心?看到这些古灵岩寺遗址,我不禁思索,东晋的古寺建筑是何等模样?从这些留存的石雕刻来看,不难想象,最初的灵岩寺简朴中不失丰赡,简单中不失内涵的艺术意蕴。这些残存是古人有意留下来的,还是无心弃之不理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深刻的纪念意义,古建筑残体是不会保留至今的,就像圆明园,就像庞贝古城,就像阿波罗神殿。那东晋时的灵岩寺一定是遭受了令人无法想象,无法承受的灾祸。我不禁对灵岩寺更是肃然起敬了。联想到如今仍香火鼎盛的诸多古刹,才明白,不经苦难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佛也不例外。

转到寺后,过一道小门,便是登山路径。由此上去有甘露泉、红门、一线天等景观。上山的石阶并不陡峭,依山傍势,或三五级,或一二十级,没有太大的落差。行不几百米,向主阶东北走过一段基本平坦的小路,先参观了甘露泉。左侧石壁上刻有“源头活水”四个大字;向前20多米,仰头可见崖壁上乾隆帝手书的“甘露泉”三个字。都说乾隆帝的字肥润有余,雄武不足,但这三个字却写得圆润匀称,婉转流畅。其下有泉眼,水从一精雕龙头的口中流出。泉眼虽还湿润,但已无涓涓细流,不免令人叹惋。

转回主阶,继续登山。此山海拔不过一二百米,山势也颇缓,只有“一线天”陡出山体,如一巨大四方寺院,矗立山头。即使这样,爬了还没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我们业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妻有“半途而废”之意,我也颇犹豫,女儿却坚持要爬到山顶。为了不扫游兴,只好舍命陪女儿了。也许是先游览了庙宇,浸染了佛性的缘故,在登山过程中,我本着平常心,不放弃的心境,居然在没有极度疲惫的情况下,顺利登上了山顶,一览灵岩寺的秀丽全景。登山过程中我一直提醒女儿,上山不急,下山不慌,再难行、再遥远的路,也就变得切近了。女儿毕竟年少气盛,没有听进多少我的话,一路雀跃,不知疲倦。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爬泰山、黄山时的自己,也是一样的年少气盛,血气方刚,上山一阵风,下山风一阵,虽也到达了山顶,但已疲惫不堪,无心赏景了,回到家中,腿疼了好几天。人生何尝不是在登山,只有不急不躁,气定神闲,才能尽享沿途的风景。

下得山来,已经下午两点多钟了,还有很多景点如墓塔林、鸡鸣山、朗公石、积翠岩、摩顶石等没有游览,但我已十分感谢上苍了,感谢她给我自然灵秀、温婉的恩赐;也感谢灵岩寺,感谢它给我人生的启迪和哲悟。

驱车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明代王世贞评价灵岩寺的一句话:“灵岩是泰山背最幽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此言不妄。相传一高僧在灵岩说法的时候,“听众千余人,共见岩石点头”,众人问他原因,他说:“无足怪,山灵也。”佛法到处,山都为之颔首,何况人呢。高僧虽已不见,但寺内香火一如苍翠的青山,连绵不绝,生机盎然。真希望去过灵岩寺的人都能感受到佛道自然的教化,倘能如此,家之幸甚,国之幸甚,众生幸甚。

作者单位:山东省夏津县第一中 联系电话:137********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灵岩寺游记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