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大珠小珠落玉盘”

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大珠小珠落玉盘”

时间:2012-06-06 12:10:11    下载该word文档

【教学论文】

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的思考

学校:

姓名:

电话:1 3 5 0 2 6 5 8 9 6 2

学科:

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的思考

【摘要】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民主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民主;师生关系缺乏民主;教学过程的组织调控缺乏民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作业的布置缺乏民主;教学评价缺乏民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观念存误区,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宜搞民主;将学生成人化;把民主与热闹等同化,以及评价机制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鉴于此,要综合采取教学思想民主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学习方式主动化;教学要求层次化;教学过程情感化等策略。

【关键词】民主教学;教学思想;教学形式;学习方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

民主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做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含义。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公民民主素养的形成、全社会民主精神的树立、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民主能力的提高,而这些又离不开对公民的民主教育,所以民主不仅仅指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理念。

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要求每一个人成功,使每个人成就他自己。没有民主的教育既不可能满足人们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中的平等,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尊重个性与差异、重视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教学要求。只有实施民主教学,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主体性,解放其潜在能力,挖掘其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教学应运而生,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民主缺失的表现: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平等、相互尊重越来越成为共识,愈来愈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民主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民主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民主。

由于课堂教学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其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课前准备除了教师对文本的熟悉与透彻解读,教学器具的准备等之外,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准确分析。尤其是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整堂课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样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

然而,部分老师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周教学计划时,没有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参与,老师一个人说了算。某个内容的教学目标,也是由老师确定,没有多少教师能让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能从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宽泛的、空洞的思想教育目标,正如原国家教委青少年品德教育丛书编委宗白桦所说:“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一种可笑的颠倒:小学讲为共产主义奋斗,中学将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评比。”思想品德课更缺少一套系统的评价系统去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状况,其结果使学生对上课内容缺乏真实的情感去接纳和认同,觉得思想品德课苍白和肤浅,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师生关系缺乏民主。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由此看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然而,"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天地君亲师"的古训,这些传统的东西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教师常常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学生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不敢批判。不仅如此,有许多教师对学生家长也是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学生一有什么事,就把学生家长叫来了.在办公室,对家长完全是教训的口吻:"你要好好管管你的孩子!""不要一心只想着赚钱,孩子没教育好,赚得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这样一来,师生也好,家校也罢,完全失去了交流沟通的渠道,自然而然无法实现有效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调控缺乏民主。

有专家指出:“考察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而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

反思我们的教育,学生没入学前,是多么向往着做个背着书包上学堂的读书郎,但入学不久就有人厌学。这种情况的出现,难道我们教师没有责任吗?

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刚把思考题出示出来,打个闪就叫学生讨论;叫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问题,学生刚坐定就叫学生发言。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泛滥下去,必定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严肃规范好不好?"坐端正""想好了再举手"等等外在的东西把内在的思想凝固了。美国的课堂显得格外宽松自由。当然,不是说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要像美国的那样,我们要借鉴的是别人在某些外在形式中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4)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作业的布置缺乏民主。

思想品德课是目前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说,它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往往把认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否实现往往被忽略。这样的教学活动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而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淡漠了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淡漠了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其根本缺陷在于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把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开来,把完整的生命体仅当作认知体来对待,走上了唯理智主义的绝路,课堂教学因而丧失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丧失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内容上,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而把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等放在了附属位置。教学内容缺乏深度,不能充分挖掘人文学科的资源。教学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和例子。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还无视学生思想中业已存在的观念与认识,只求片面地拔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灌输高尚的思想,而不考虑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情感枯竭”。

再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仅仅停留在考点考纲,仅仅停留在中考题型,纯粹为了练习而联系,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题目,要么很容易,直接在课本上可以找到答案;要么很“八股化”,按部就班。这样的题目,学生既然失去了兴趣,自然而然没有认真完成的动力,抄袭、应付之风比比皆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练习题量的多少并不是与学习成绩成正比的,如果学生内心反感,无论做多少练习题都是无用的。我们教师应该想到,学生是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的,并不只是你的这一门学科。实际上,我们教师多布置的作业中有许多都是机械重复的,做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产生反感心理,反而影响他正常地掌握知识。

(五)教学评价缺乏民主。

作为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是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项日常工作,它具有对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判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活动朝向和达到预定目标的效能。

尽管我们在尝试在努力,但我们还应看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实施中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突出的有:

1、忽视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德育教育的功能。在教学评价中缺乏对学科教学有针对性的评价办法,或者说缺乏比较有用权威性的评价方法。现行的教学评价中只是呈现出教育教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共性的东西,而学科特点几乎没有体现。只是有课堂教学的评价,缺乏对教育教学全程的较为科学且可操作的比价办法。结果只能以最“便捷”方法——考试来进行,月考、期中、期末。

2、毕业年级的学生,为了迎接“中考”,与“发展性”评价渐行渐远。分数才是应试的法宝。由于近年来,思想品德学科回归到中考行列,为了现实的利益——成绩,学生家长学校和教师都无法改变,导致了更多的记、背。新的课程评价在中考的面前成了“鸡肋”。只有切实改变现有的考试取才制度,才能更好的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

3、教学评价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虽然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注意了多元化,在不同程度上注意了发展性评价,但在日常评价中,重课业成绩、重知识性评价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一些较好的评价方法没能长期坚持下来;还没有建立比较完整规范、可操作、比较合理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民主缺失的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民主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观念存误区,如:

1、认为学生年龄小不宜搞民主。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人为地认定学生年龄小不宜搞民主,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教育对象的教学,它片面地强调教师、教材、书本等外在于学生因素的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最终指向学生内在的价值取向。它“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生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客体,处于边缘状态,教师则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宰。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控制被控制”的关系。随着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其在课堂中的话语权自然也得不到保障,整个教学活动成了教师的“独白”和“一言堂”。探究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一是我国传统社会伦理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是“人伦”社会,儒家道德传统“明人伦”思想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古代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列,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尊师”的传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尊师的传统提高了我国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异化为“畏师”。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带有伦理等级关系。

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往往是国家和社会的代言人,承担着传承社会文化、传达社会意志的责任。他的一切育活动实际上都屈从于权威话语(社会权力机构对教育的规定和要求)和理性话语(专家学者对文化教育的解释和说明)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学生的那些不符合权威规范的想法和主张自然是被认为是错误的加以否定。另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上对教师认识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早在《师说》一文中就指出教师只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正是教师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教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处于相对“无知”的地位。这种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观,教师注定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话语主宰者。

2、将学生成人化。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过分地强调知识本位,把学生成人化,认为学生就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过分强调思想观点、大道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势必让学生认为“思想品德都是假大空、思想品德老师骗死人”。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热情也逐渐消磨贻尽。

3、把民主与热闹等同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颇受关注。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教育要素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达到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此,这些年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一定距离,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教学还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唤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是对教学目标理解的不到位。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思想品德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是靠“告诉”“灌输”即能生效,而必须让主体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经历事情,并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有可能获得被主体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一句话,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是可以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去内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施体验教学,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内化知识和提升能力。

部分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误读了民主的内涵,认为民主就是让课堂热闹起来,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或多或少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评价机制不到位。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评价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能促进各种教法、学法的改革,不合理的评价则会制约各种改革的进行,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看评价制度改革能否与课程改革配套进行。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更多是在适合其形成和发展的道德、文化环境中,通过感染、碰撞,甚至扬弃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塑造而成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学生在考试评价中取得多少分数,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帮助他们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让学生借助思想品德所学的东西,帮助他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处事、做人。

学生生活的领域是广阔的,可以外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学之间,家庭之中,老师面前,社会空间等等,这些无不是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地方。而传统思想政治评价仅依靠一张考卷来评定学生,这种评价往往是学生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恰恰忽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良好行为习惯的考查。用这种“单一考试评价”来考评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单调的,也是不全面的,最终造成的是学生的“两面皮”和“双重人格”的形成,招生学校“一考定乾坤”“认分不认人”,致使考生的“分数”和“行为习惯”脱节,出现了“一俊遮百丑”的现象,甚至将“高分低德”的考生录取,而有些思想素质过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表现优秀的考生因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被招生学校“拒之门外”。

在考试评价这条指挥棒的影响下,导致教师们在教学中过多的精力用与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讲解,过于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结果导致本门课程不但没有达到帮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出现很多高分低素质的现象。为改变这种高分低素质的现象,引导学生既重视道德认识重视道德行为,使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真正的统一。

3、初中思想品德实施民主教学的策略:大珠小珠落玉盘

民主缺失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其结果必然是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基于此,必须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践行民主教学。

(1)教学思想民主化,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师生心理积极互感,促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享受着“授予”的权威,而学生则始终处于“缺失”、“接受”的地位。要实现课堂民主教学的平等性,就必须改变师生这种在人格上的不平等现状,建立一种平等自由、互助互进的伙伴性关系。师生在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关系相互学习,教师把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融为一体,不断转换角色,形成个性化教育风格。教师在课上注意学生的思维状态,不完全以自己的思想驾驭教学,更多的是研究学生的感受,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五个给”为指导思想,即: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教师以真诚、零距离沟通、无条件关注、对待每个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成长,发现闪光点、找准结合点,激发共鸣点,严而有度,爱之有方,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教学形式多样化,形成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种积极状态。师生互动实质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学生经过思考判断选择接纳教师的影响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导意识,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育策略,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这一过程实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螺旋式上升的互动过程。

在由“师——生”和“生——生”所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成为学生“会学”和“乐学”的引路人,树立“教”服从于“学”的思想,要开放课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策略。

1、在故事中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和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不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在一种情景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吸收道德知识和道德原则。在故事中学习的基本模式是“收集故事”、“讲述故事”、“讨论评议”、“领悟提高”。

2、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活动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更突出的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概括后的演绎。它是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内在学习需要基础上的。是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加工、体验、变革的自主活动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活动。这类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探索蕴藏于知识中的人类智慧,即人的价值观和认识能力等。

3、在对话中学习。研究表明创设有震撼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好方法。课堂讨论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其中随机式讨论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直接和老师展开思想交锋;专题式讨论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出好题目并主持讨论,由学生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这样可以相互启发,调动每个人的思维活动。

4、在辩论中学习。辩论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辩论中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出示辩题、明确活动方法、分组讨论、开展辩论、教师点评。

5、在调查研究中学习。调查研究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现实问题进行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深入实际走访相关人员、查阅图书资料、作记录、写报告,通过亲身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评论社会,把理论知识变成可以感受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敏锐性,开阔视野。在调查研究中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布置课题、展开调查、研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评价总结。

6、在问题中学习。思想品德理论课要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行问题教学,教师要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载体,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而稳定的问题意识。在问题中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引入问题、研讨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方式主动化,促成自主、探究 、合作的学习机制。

思想品德课教学民主之所以具有主体参与的特征,是因为主体性教学是教师的激励、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交往互动过程。它主要包括两层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提出了挑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综合素质成为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一个有创造性的老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互尊互爱,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民主的关键因素。二是要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教师的层面上看,教学自主性、能动性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主动关心、热爱每个学生,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创新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积极从事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没有创新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学过程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不仅有利于而且也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所以主体性教学的落脚点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论教,通过激励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的教学策略体系的创建,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涉及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是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不论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还是思想觉悟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如果离开了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现实,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精神倦怠和逆反心理。要改变这种封闭性、灌输性和单一性教学模式,就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教学实践情境,使他们广泛参与、乐于参与、有效参与,在参与中思考、互动,在参与中感悟知识、判断真伪美丑,这种参与不限于课堂生活中的理论详解和命题讨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对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世界及人类本质的生命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渗透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开放和实践的。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去实践、去调查、去了解国情与民情,去走近先进人物、去感知和了解经济改革,从而在参与中获得切身体验,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品德观念生成的实际环境,树立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生动活泼的现实氛围中巩固知识、活跃思想、发展能力,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内化和形成。

(4)教学要求层次化,尊重和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就要关注人,这里的“人”是完整的、独特的、活生生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教育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如果“大家一味强调原则、通则,理论和客观学习法,学生个人、个别的问题、独特性却没有人理会,这实在是祸害无穷的教育”。 因此,尊重差异不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目的。就手段而言,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个性有其参与课堂生活的不同方式、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权威。各具特色的个性体验在交往和沟通中碰撞、互动,从而实现视界融合。所以,个性差异是成功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就目的而言,教育不是生产车间,学生也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成品和半成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就要突破一般,创新思想要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必须是个性化的。所以尊重差异,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教育的目的。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他人和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评判往往不是一味遵循社会和成人给定的现成标准,而是依据那些自己能亲身感受到的事实或者经过自己过滤了的标准和原则,因而这些源于他们特殊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和体验、不同个性、兴趣、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标准和原则具有了多样性,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愿望和心理需求的发展变化中的特殊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对于来自政治教师等施予主体的教育影响,他们并不是被动地、不加选择地接受,而是根据他们自身原有的思想认识、道德体验去重新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因学生思想状况的复杂性而具有了多元性,甚至冲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原有思想认识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而且要接受和认可知识重新编码后的政治思想、道德觉悟形成的层次性。

只进行课本理论和主流思想的强行灌输和生吞活剥的机械搬用,这样的“一刀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思想品德课智力方面的“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不能解决德育方面的“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更谈不上课堂生活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和思想交流。只有尊重差异,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思想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疑点、难点和盲点,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尊重差异是矛盾特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

(5)教学过程情感化,注重营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思想品德课本质上不是知识,不是为了要记住什么,背了什么,而是在于日常的践行,最终呈现在一个人日常道德行为里,并养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变成实践行为,是知行的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以情激趣,创设学习活动情境,引起学生思维冲突;要着意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力量,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善于洞幽探微,寻情察性,相机诱导,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培育学生心中美好的善根。

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相关的知识来支撑,但思想品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是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践行,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七年级《学会拒绝 保护自我》教学中就较好地处理了“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由事例引发思考:河南平舆县杀人狂魔黄勇酷爱看武打录像、凶杀恐怖片,自感杀人刺激。 2001 9 月至 2003 11 月,他先后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以资助上学、外出旅游和介绍工作为诱饵,将受害人(主要是十五岁左右的中学生)骗到自己家中,然后以 智能木马 测试为由,将受害人捆在木马上或先把受害人用酒灌醉,用布条将受害人勒死。直至案发后,黄勇共杀害无辜青少年 20 多人,重伤 1 人,并将死者尸体俺埋在自己室内和院内。

请结合这一案例回答:

1)案中涉及到哪些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诱惑?

2)你所知道或体会到的生活中的不良诱惑还有哪些?

3)通过上述案例的警示,请你谈谈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该题目所选取的案例对于考查学生认识和辨别不良诱惑比较典型,并且时间、地点清楚,事实确凿,来自于现实生活,极易引起学生的兴奋。12两个问题,将教材中种种“不良诱惑”的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中进一步认识和发现教材中的知识点,用课堂上所学来分析生活实际,克服了传统政治考试中单纯知识考查的生硬提问,符合了“生活德育和回归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特别1题,能在考查学生“不良诱惑”知识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3 题则在于考查学生对待“不良诱惑”的态度,以及在今后生活中所保持的行为习惯。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更清晰,要求更明确,内容涉及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民主教学不仅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最能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同时也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体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的最佳方式,是摆脱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困境、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2004.5

2)韩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4)《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2008年第11

5)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月第1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