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本原

本原

时间:2019-10-31 03:49:21    下载该word文档

本原

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希腊文为arche或拉丁文principium的意译,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希腊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等。 本原一词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二元论。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本原理论,既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的两个。留基波和德谟克里认为,充实和空虚,既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差别也是事物的本原,既形状,次序和位置。

逻各斯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希腊文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这个词也具有上述多种含义﹐但他主要是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在这个意义上﹐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道,即古希腊语中“逻各斯”(logos )。什么是逻各斯?逻各斯似是“言”(Word),但也似是“非言”,即“无言之言”和“不可言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如是说。从语源学上,海德格尔对逻各斯曾有考证。他认为,古希腊语中的“logos ”,起源于“legein”,而“legein”,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说话”。另据奥格登(C. K. Ogden )和理查兹(I. A. Richards)考证,在古希腊,自赫拉克利特最初把“逻各斯”引入哲学中后,它当时既有语言、说明、尺度之蕴,又有理性、法则之意。现在看来,我们今天所说、所指和所理解的“道德”,也应包含在“逻各斯”之中。在“逻各斯”中,言与行,实然与应然,理性与道德,应该不分。《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并言:“不诚无物”。

逻各斯(Logos,古希腊语:λόγος)是古希腊哲学及神学的术语,乃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逻各斯的概念早见于波斯、古印度和古埃及,后引进自犹太教和基督教。逻各斯在哲学表示支配世界万物的规律性或原理;在神学则表示上帝的旨意或话语。在西方哲学史上,逻各斯是最早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理念

(柏拉图理念论)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存在着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实在世界,即所谓“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讲到一个寓言:一个犯人被锁在洞中,在洞口上面有类似木偶戏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阴影投到洞壁上,这个犯人看到的只是这些阴影,等到犯人被释放,他才看到木偶,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些东西的阴影,等爬出洞来,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阳,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火光之类,只不过是对真正事物和太阳的摹仿。柏拉图在寓言中所说的真实事物和太阳,是对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木偶火光之类,是对现实世界的比喻,他认为理念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完美。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四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关键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这样,柏拉图便可以证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见制造的人工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可感世界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创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则是对这些摹仿品的摹仿。“摹仿”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和艺术观都依赖于这一思想。

“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柏拉图理念论对认识论的影响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感观世界和理念世界,感观世界是指人们现实生活的世界,而理念的世界是一个独立存在于人们生活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不同的层次。理念是先天的,即每个人天生就是拥有理念的,所以他认为,人们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种后天的积累的学习而是对已经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就是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所以柏拉图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论。

与其说人有先天存在的理念,不如说人有着先天的认识能力,是人的这种先天本有的认识能力使得人能够认识纷繁多杂的表象世界,并且能够从中找到最为本质的东西,所以,我更为推崇康德的先验主义哲学,是康德将柏拉图的理念从抽象中还原成了人的一种先天存在的能力,使哲学从天堂重返人间。

任何物,乃至世上存在的一切,都有理念。如果没有理念,就无法使甲区别于乙,整个现实就变成不成形和不可知的混沌。柏拉图提出理念的概念,正是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个物是什么?它和其他物的区别在哪里?

在物和物的理念的相互关系上、必然产生一个问题:究竟是先有桌子,还是先有桌子的理念?究竞是物产生和决定物的理念,还是物的理念产生和决定物?这种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者认为:物存在着,物的理念也存在着。但是,这两者中哪个是第一性的呢?当然是物,也就是整个现实、整个物质。如果没有现实、没有物,就不会有任何理念。显然、理念是物的反映、物的产物、物的相互关系的结果。

唯心主义者问道:你们的物是某种东西还是什么也不是呢?当然,任何唯物主义者都不会说物什么也不是。这意味着、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对于一切思维正常的人来说,物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某些本质的属性、性质、特征和关系的载体。而如果物确实是某种东西,如果它确实能够被认识。那么,凭这一点它就已经包含着自已的理念、因为某些属性和特征的总和就是理念。因此,唯心主义者说,把物与理念对立起来,并且要求把这种理念当成物的反映,是不可思议的。没有物的理念就没有物本身,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念的载体。否则,物质世界就变成漆黑一团的、不可知的无底深渊。

柏拉图理念论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发现了一般理念的存在这个事实,以及理念对于物的认识的必要性。他的理念是以素朴的方式提山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他力图用这些规律代替古老的神话。他对万物规律的探索表明了由神话思维向人的思维的深刻变革。在这里,他完全站在先进甚至是革命的立场上。

但是,柏拉图没有就此止步。他进而把理念摆在高于物质的地位上。据有的学者研究,这是两种原因造成的。第一、柏拉图作为严格的哲学家和作为热情洋溢的诗人之间的矛盾。作为严格的哲学家、他懂得理念和物的相互依赖和互不可分。然而作为热情洋溢的诗人,他又不由自主地把永恒理念的美同物质世界的不完善对立起来。理念论是一种天才的发现。理念完全不是物自身,而只是物的涵义。这种发现使柏拉图惊喜不已,结果他夸大了理念的作用,导致了理念世界和物的世界完全脱离。第二,柏拉图后期的继承者们进一步加深了柏拉图的这种矛盾。例如、柏拉图的弟子中有一个以麦加拉城邦为活动中心的学派,即麦加拉学派,就坚决鼓吹理念同物本身相分裂。他们使得客观物质世界在理念面前黯然失色并完全消失。物质世界只是每个人意识中理念的产物。从而,客观唯心主义为主观唯心主义开辟了道路:我们周围的世界完全取决于人的内在自我,或者人的"理念"

柏拉图作为西方唯心主义的开山鼻祖,是对理念高于物质作论证的第一人。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他过去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唯心主义者的首领和导师。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批判对认识论发展的影响

晚期希腊哲学转向的原因

希腊民族本身浓厚的实用主义精神和研究伦理道德的传统;

伊壁鸠鲁派物理、逻辑、伦理哲学体系的意义

怀疑主义的哲学意义

怀疑主义的早期形态

1.最早的怀疑主义哲学家--皮浪

  哲学界一般认为,最早的怀疑主义哲学家是后苏格拉底时期的皮浪(Purron)。固然,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课题化)引进哲学中的是皮浪,但是如果不从课题化的角度看,最早的怀疑主义就不能说是皮浪了。从非课题化的角度考虑,我认为最早的怀疑主义者是高尔吉亚(Gorgias)。

2.高尔吉亚的三个著名的怀疑论命题

  高尔吉亚反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独断论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怀疑论命题:

  (1)无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

  (3)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的这三个怀疑论命题的论证,深刻地揭露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语言与思想的矛盾。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及其论证是针对巴门尼德的独断论式的“存在论”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怀疑论从来就是来自对独断论的逆反。在哲学史中,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曾被反复地讨论过,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命题的否定式变为疑问式,那么就是:

  (1)我们的意识以为是否有客观的存在?

  (2)如果有,我们的意识能否认识它?

  (3)如果能认识,我们能否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3. 胡塞尔的哲学生涯

  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据他自己所说,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我们看在,第一个问题其实是本体论问题,第二个问题其实是认识论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语言哲学的问题。回顾我们的哲学史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哲学始终也都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因此这三个问题对哲学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哲学的所有问题原来早在古希腊就已经被前人提出来了,只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毫无疑问,高尔吉亚这三个具有根本意义的哲学命题正是靠怀疑主义的有力帮助才得以提出。

  同样,从非课题化的角度考虑,我认为皮浪以前另一个主要的怀疑主义者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特殊解释是第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怀疑论命题。哲学界一致认为苏格拉底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的转折,但是对于苏格拉底实现的转折是何种转折还是存在很大分歧的。知原认为苏格拉底实现是认识论转折,但他不知道真正的认识论转折是到康德的“哥白尼式变革”才实现的。我认为苏格拉底实现的是把自然哲学单纯研究自然的哲学对象模式转变为研究人的哲学对象模式。这里有着认识论的雏形,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论。前苏格拉底哲学(既称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然,看不到人,苏格拉底仅仅实现了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变为人,而且他还是按照自然哲学的朴素直观的思维模式来研究人的。因此苏格拉底实现的哲学转折只能说是人本主义转折,而不是认识论转折。

怀疑主义的理论形态的完成

彻底的怀疑主义

  前面说到,把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课题化)引进哲学中的是皮浪。皮浪虽然承认现象的存在,但是他否定现象的真实性。既然现象没有任何真实性,那么我们就不能从现象中得到任何的真实的认识。我们既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真的也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是假的,因此他主张对一切问题实行“中止判断”。皮浪还认为对于每一个命题都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与之对立,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所以一切独断论都是不能成立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皮浪的怀疑主义的确是对自然哲学的独断论的反叛。不过皮浪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相信任何事物 ,不做任何判断,把外在的世界看作与自己完全不相关,从而保持内心的宁静。按照这种理论,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像猪那样处于纯无知状态,从而得出最伟大的哲学家就是猪的荒诞结论,人都应该学会做猪。

  我们把这种怀疑主义叫做彻底的怀疑主义。由此可以证明我前面说的,这种怀疑主义破坏有余建设不足。正如皮浪本人也承认的,他也怀疑他的怀疑本身,这在逻辑上就无法自恰了。

  皮浪把感觉和认识的相对性过分到夸大,他的怀疑主义过于极端了。他本人没有什么著述,他对怀疑主义观点的论证也不多,其成就仅仅在于奠定了怀疑主义的理论形态,而且还是以一种空前极端的形态的怀疑主义。

西德谟的十条论证

  皮浪主义的追随者爱那西德谟(Ainesidemos)对于怀疑主义观点的论证是比较全面的,他提出十条论证:

  (1)不同生物由于构造不同会对同意对象产生不同的表象和感觉,因而感觉决定了有关性质的表象。性质的表象因感觉的差异而不同,并不具有固定性。

  (2)人们的感觉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同一个事物对一个人这样,对另一个人可能那样。因而对象不是客观的。

  (3)各种感官之间构造互有差异,因此他们是互相矛盾的,不同感官以不同方式感知不同事物。

  (4)主体因自身内部的不同状况变化会产生各种差异。比如色盲者看到的颜色与正常人可以是不同的。

  (5)由于位置、距离和地点的不同,事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6)没有一个事物能脱离其他事物单独进入感官,而事物与别的东西一经混杂就会发生变化。

  (7)许多事物由于互相结合,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8)事物都是相对的,因而我们的知识也是相对的,最好保留意见,不做判断。

  (9)事物的常见或罕见,也同样能改变对事物的判断。罕见的东西总是比常见的东西受到更大的重视。

  (10)伦理、风俗、习惯与法律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个地方认为是公正的,那个地方会认为是不公正的。

阿格利帕(Agrippa)的无条论证

  总结爱那西德谟的这10个论证,我们可以得出一点:把感觉和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绝对化。这是从否定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来论证的怀疑论,而皮浪主义的另一个代表阿格利帕(Agrippa)则是通过无条论证来否定理性认识的可靠性:

  (1)意见分歧。各种哲学观点错综复杂、互相冲突足以证明理论是靠不住的。

  (2)推理无穷。为了证明某个命题而提出的证据,本身又需要根据,根据的根据还需要根据,一致无穷。

  (3)一切相对。所以判断的对象都是一方面与判断的主体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别的事物相关,而不是独立的存在。

  (4)公设武断。独断论为了避免无穷后退,就设定某个东西作为体系的基本原则,但对这个原则的真实性却不加证明。

  (5)循环论证。证明别的事物的事物自身又要靠被证明者来证明,陷入恶性循环难于自圆其说。

  对于那西德谟和阿格利帕的观点进行更深更广层面的讨论不是本文的任务,想表明的只有一点:哲学的所有问题原来早在古希腊就已经被怀疑主义者提出来了,只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毫无疑问,怀疑主义主义者(皮浪主义者)所提出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哲学命题正是靠怀疑主义的有力帮助才得以提出。这有力地证明的怀疑主义的重要作用(即使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而我们哲学界对于这一点的认识还是不足的。

合理的怀疑主义

两种怀疑主义

  通过以上的考察与分析,我们看到,哲学中有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和可知论的怀疑主义。

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

  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的代表有皮浪和休谟。皮浪主义主张对一切事物施行"中止判断",以怀疑为目的,这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这种怀疑主义只有破坏性而没有建设性。皮浪本人也承认,他连自己的怀疑也要怀疑,这种怀疑主义难以自恰.休谟的怀疑主义是以狭隘经验论为基础,无法解决数学和逻辑这些绝对性知识的问题,最后也只能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可知论的怀疑主义

  可知论的怀疑主义的代表有笛卡儿。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一个沉思就是从普遍的怀疑开始的,把一切打倒,重新建立.经过这样的普遍的怀疑,笛卡儿确立了他的著名的行而上学第一个基础公设:我思故我在.这种怀疑主义的怀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且这种怀疑主义不但是哲学必不可少的而且对哲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怀疑,就不可能有近代哲学的产生.这种怀疑与理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怀疑,理性就不是真正的理性.这正是第二种怀疑主义,它和理性和科学是不冲突的。

笛卡儿的普遍的怀疑的意义

  笛卡儿凭这个普遍的怀疑而奠定了近代西方哲学,其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确立了理性主义原则(也称唯理论原则);二是开创主体行而上学。

所谓主体行而上学是与古希腊哲学和经院哲学的客体行而上学对立的把行而上学的对象由客体转移到了主体。沿着主体行而上学的道路走下去的有康德(康德先验论体系)和胡塞尔(现象学)两位大哲学家。由此可见这种怀疑主义和理性是统一的,而不是像皮浪和休谟的怀疑主义和理性是对立的。这种怀疑主义的怀疑是必要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且这种怀疑主义不但是哲学必不可少的而且对哲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怀疑,就不可能有近代哲学的产生,这种怀疑是与理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怀疑,理性就不是真正的理性。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本原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