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二、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针对学生回答,指出: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是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

1

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是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8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9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种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文章前半部分是第一节到第四节。请同学们阅读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同学阅读、思考、回答,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懂得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1)同学细读第一节,思考回答:
什么是“送去主义”?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的?三件事都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别的且不说罢”“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条理清楚地口述三件事。
明确: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议论、回答“别的且不说罢”的作用。
明确: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当时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2

2)第二节以朗读过渡,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媚外,只送去,送去,送去,不拿来。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怎样呢?
3)学生默读第三节,要求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语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默读巡视、指导,辨别“诩”“炙”的字形、字音,讲述“自诩”“残羹冷炙”的含义。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学生朗读第三节,体会内容与写法。
4)学生朗读第四节,思考回答
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学生回答,要求明确: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象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5)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3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5“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五、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反动统治集团由“闭关主义”变为“送去主义”由“惧外”到“媚外”的发展逻辑,着重批判了“送去主义”,把它的内容,特别是“学艺”方面的具体内容、反动实质、恶劣后果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破得彻底。而且,把问题放到了总结近百年历史教训的广阔背景上来论述,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表达,既深刻,又有战斗力。
学生自由朗读14节,认真体会其内容与语言的表现力。
六、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上汉语拼音: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要求仔细读两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正确的做法(立)
4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复习:
注音
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ǔ)残羹(gēng)冷炙(zhì)
二、讲读课文后半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五、六、七节。
注意对“吝啬”“为”“髓”正音。
吝(lìn)啬(sè)为(wéi)髓(suǐ)
2)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3)学生讨论后,明确
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开上文,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阐明“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企图亡我的罪恶野心。从经济、军事到文化,所谓“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4“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说明怎样“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5“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5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不敢进门逃避害怕昏蛋放火烧光全盘否定废物接受一切全盘肯定拿来占有挑选辩证吸收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错误态度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大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6“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鱼翅―――吃掉-――喻文化精华鸦片―――送药房――喻益害并存烟枪烟灯-送、毁掉――喻文化糟粕姨太太――走散―――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三、齐读、背诵第七节四、指导阅读第八、九两节
要求弄清楚: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表现这些倾向的关键词语是哪些?“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整个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法,起什么作用?
1)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2)学生讨论回答时,除明确上述破与立的内容外,还须强调: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的前提,“挑选”是关键。“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横生。
五,学习第三部分
齐读最后一节,指出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是全文思想和语言的精华所在。
1)要求学生逐句讲述含义
明确: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在板书“吃掉”“存”“走散”后面分别写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
6

阶级新文化。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等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论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2)自由朗读最后一节;教师提问,学生背诵
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背诵第一句。怎样“拿来”?背诵第二句。“拿来”的目的何在?背诵第三句。怎样的人能真正担当起“拿来”的任务?背诵第四句。全文的主旨是------师生一起背诵文章的最后一句。
六、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就其见解来说,仍有现实意义。作者所论证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一致的。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仍不能忽视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
写作方法有什么特色?要求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的板书,运用这节课的板书,L扼要说明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方法,说明运用贴切的比喻、幽默的语言阐明抽象的深奥的道理的特色。指名学生朗读全文,集体背诵第十节。
七、布置作业:
①“思考和练习三”,课后完成。
②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国文学作品的短文。
八、附“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一:“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一句话强调指出了“拿来主义”的两个基本目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把本文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有关论述(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应持的态度)作比较,可以看出本文多用形象比喻,讽刺性反语,表现出冷嘲热讽的语言风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则采用论证式的语言,准确、严密、平实。虽然也用了生动的比喻,但并不改变文章的基调,它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手段,来进行抽象的说理。
练习四:①“捧”,表现了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神态。“挂”,刻划了卖力献媚的丑态。“发扬国光”,辛辣讽刺“送去主义”者取悦洋人,宣扬国粹主义的卑鄙行径。
②“一点进步”是反语,送古董去展览和派活人去传道,目的一样,有什么进步可言,何况故意“显出”,更加令人恶心,所以前面加了个“可以算得”以示轻蔑。
③“丰富”“大度”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作者对他们给予有力鞭鞑。④“摩登”是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练习六:这段话运用了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以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为前提的选言推理,果否认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就要承认另一个选言肢;如果承认了前提中的一个选言肢,时,就可以否认另一个选言肢。这段话的推理过程如下:①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就是从天上掉下来;(大前题)②人的正确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小前提)③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结论)
7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拿来主义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