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汉

东汉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东汉(公元25年~220年)一、朝代概说西汉后期,统治者日趋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国号新。面对社会的危机,王莽决定实行“改制”,但改制并没有解决社会的关键问题,没能挽救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爆发了绿林和赤眉起义。起义军首领拥立西汉远支宗室刘玄为皇帝,国号为“汉”,年号为“更始”。在农民起义中崛起的刘秀于公元256月在鄗称帝,不久定都洛阳。因洛阳在长安以东,史称东汉,也称后汉。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自立,东汉统治结束。东汉共存续196年,传14帝。
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团结了大部分地主武装,继续平定农民军和旧贵族势力,利用十余年的时间,结束了割据纷乱的局面,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东汉政权建立后,刘秀采取了一些措施,进一步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从而加强了封建统治。首先防范功臣。刘秀削夺了功臣的兵权,给予功臣相应的爵位和封地,而不参与政治。其次,削弱三公权力,加强尚书台。把中央的事权有三公府转移到尚书台。再次,加强了监察制度,置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最后,加强中央的军权,削夺地方兵权。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又罢轻车、骑士、材官及楼船士等。
为巩固东汉王朝的统治,加强统治力,培养统治所需之才,东汉在中央扩充太学。太学生多来自官僚地主之子弟。到质帝时,太学生规模已达三万余人。东汉末年,太学吸收了一些平民子弟。在管理的选拔方面,东汉采用并发展了西汉的察举制,实行察举和征辟。察举就是地方官吏把乡里所谓有名望有德行的人,以孝廉、秀才等名目推荐上去,有中央或州郡征辟。征辟就是由中央或州郡直接征召某人为官。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理念下,刘秀在社会经济等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哦有:解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制度、清查田地和户口等。
通过一系列举措,东汉政权得以巩固,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自光武帝中期至明帝末年,四十余年间,社会出现安定局面。因此,光武帝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时,牛耕在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并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带推广。铁制工具得到普遍推广。西汉后期出现的区种法,到东汉时期得到了迅速推广。农具有新的改进。兴修了一些新的水利工程,农业灌溉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马臻在会稽“开镜湖三百里,溉田九千余亩”水利专家王景率领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此后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有新的进步。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炉温,提升了冶炼的质量。东汉的制盐业也有了发展。四川临邛用火井煮盐。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精细。造纸术有了新的突破。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成功。时称“蔡侯纸”。这种以廉价原料造纸的成功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纺织业方面,纺织技术有了新的提高,出现了一些纺织名品。
东汉时学术发达,文化繁荣。东汉时,今古文经争论出现新的局面。光武帝即位后,聚集四方学者于洛阳,废除王莽时所立的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十四博士。出现了以白虎观等为代表的学术研讨场所。东汉太学规模空前,诸多大师在此讲学或学习。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就职于当时中国最大的国家级天文台——灵台,并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撰写天文巨著《灵宪》,文学著作《二京赋》。班彪、班固、班昭父子三人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充的《论衡》、崔实的《四民月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华佗创造的麻沸散等,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东汉时,佛教开始在我国流传。统治阶级上层支持并信奉佛教。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这更有利于佛教的传播。当时,已出现了不少佛经的中译本。

东汉洛阳城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是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对外交往。
1.与匈奴的关系。东汉初年,匈奴势力强盛,东汉政权以防守为基本策略。公元46年,匈奴贵族之间爆发了内乱,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了东汉。随着南匈奴归附东汉,北匈奴的势力大大削弱。公元73年,,窦固率兵攻打北匈奴,取得很大的军事胜利。公元89年,窦宪等率兵北进,与北单于交战,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成果。在东汉的打击下,北匈奴西迁,一部分越过中亚、西亚迁往欧洲。
2.班超经营西域
为联络西域各国,实现合击匈奴的目的,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班超率吏士36人,首先来到鄯善。班超本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率部袭杀匈奴使者。鄯善举国震服,归附汉朝。以后,班超设计斩杀于阗巫师。使于阗归附汉朝。公元74年春,班超废掉匈奴所立的龟兹人疏勒王,立疏勒故王子为疏勒新王。公元75年八月,汉明帝死,匈奴乘机反扑。班超势孤力单。汉章帝下诏命令班超回国。疏勒、于阗不愿班超离开,于阗人更是抱住班超马脚。见此景,班超决定暂不回国,返回疏勒。班超采取果断措施,稳定了疏勒的局势。随后,在东汉政府的支持下,班超发挥个人才智,实施适宜的外交策略,相继使莎车、月氏、龟兹、姑墨、焉耆等臣服汉朝。经过班超的斗争,西域大小五十余国摆脱匈奴控制,皆纳质归附。
班超经略西域,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族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历史发展和统一做出了积极而重要贡献。
3.与亚欧国家的关系
东汉前期,朝鲜队高句丽势力逐步强大,与东汉曾发生过战争。到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兴起高勾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三韩,即西边的马韩,东边的辰韩,南边的弁韩。三韩中以马韩最大。中朝的交往日益加深。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中国的丝织品、铁器、铜镜等传入朝鲜。
在西汉时,中国与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有了交往。公元57年,倭奴国派遣使臣来汉,光武帝刘秀以汉委奴国王金印相赠。一七八四年,日本在九州志贺岛叶崎村发现“汉委奴国王”金印。
公元97年(永元九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一直到达条支海(波斯湾)。甘英的出使,虽然没有直接到达大秦但却开辟了更远的交通道路。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到中国,向汉桓帝赠送了象牙、犀角、玳瑁等礼物。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与印度的交往日益增多。东汉明帝曾派人去印度取经,印度的僧侣大量来到中国,翻译佛经,传播佛教,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政权是依靠豪绅地主建立起来的,因此,豪绅地主在东汉政权的庇护下,势力日益发展,拥有庄园和武装。光武帝刘秀先后7次下解放奴婢的诏书,正是说明了解放奴婢无法得到落实。恢复三十税一制度,但“贫农租用土地,自然还是十税五”。清查田地和户口因受到了豪强地主的抵制,进而引发了社会动乱。刘秀虽平定了动乱,但清查田地和户口也如一纸空文。到东汉中期,豪强地主的经济政治势力得到进一步壮大。社会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大量农民沦为豪强地主的农奴。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和官僚等争权夺利、相互斗争构成了政权的重要特征。察举和征辟日益沦为豪强权贵升迁的重要途径。东汉末年,为解决财政问题等,实行了卖官政策,政治日趋腐败。
东汉末年的腐朽统治,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人民流离失所,无法生活,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在东汉末年

一百多次农民起义中,,对东汉政权的瓦解影响最大的当数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黄巾起义领袖张角,创立太平教,并以传播太平教和给人治病为机,广泛接触和发动群众,吸收了很多弟子,派他们到各地传教。十几年间,发展徒众数十万人。他把徒众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将领统帅。张角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革命口号,预定于公元184年,即甲子年的三月五日各地义军同时起义。
由于叛徒告密,张角下令提前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头裹黄巾作为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黄巾军的主力由张角、张宝、张梁率领,集中在冀州一带战斗。另几支强大的力量分布在颍川、宛城等地。自起义开始仅十余日,各地响应。黄巾军在各地焚烧官府,各州官吏纷纷逃走,震动京城。
危机当前,东汉统治者非常惊慌,但他们尽释前嫌,动员统治力量,集中精锐部队向起义军进攻。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
在东汉统治者有组织的残酷镇压下,起义军不断失利。特别是颍川义军的大败,使战局对起义军愈发不利。在战局的关键时刻,张角病逝。黄巾军在张梁、张宝的领导和皇甫嵩展开了血战,张梁、张宝先后阵亡,起义军惨败。其它的主力义军也先后失败。在随后的时间里,分散在各地的起义军继续高举黄巾军的旗帜进行战斗。规模宏大的黄巾大起义终于被统治者镇压。
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着长期准备和周密计划的大起义;起义军斗争坚决,起义军领导者具有革命的牺牲精神;领导者利用宗教发动群众,提出了新的口号,使起义呈现新的特点。黄巾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也基本上瓦解了东汉政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历史文化遗迹
东汉帝陵
东汉共十四帝,有帝陵十二座,其中十一座在都城洛阳附近。东汉帝陵分为南北两大陵区。北区在邙山山麓地带,有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南区在今洛阳偃师大口和高龙乡一带,有明帝显节陵、和帝慎陵、章帝敬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定陵。鉴于目前勘察情况看,东汉帝陵的具体方位还难以确定。
下面重点介绍光武帝陵。光武帝陵,俗称“刘秀坟”,位于孟津县白鹤乡铁谢村,南倚邙山,北临黄河,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武帝即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刘秀在位33年,死后葬于原陵。光武帝陵坐北朝南,呈长方形,由陵园、祠院两部分组成,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的正中,高约20米,周长487米。墓前有清代所立石碑,上书“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光武帝祠位于陵园西侧,内有光武帝塑像,厢房内有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塑像。祠前大道两侧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象征辅佐刘秀打天下的28名将领。陵园内现存有1500棵隋唐古柏,苍翠挺拔、肃穆庄严。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白马寺镇,被誉为“释源”和“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创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1961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到东汉时,佛教逐渐在我国中原地区传播开来。据传东汉明帝夜梦神人,身体有金光,飞在殿前。第二天,明帝就问群臣是何神。大臣傅毅说,我听说天竺有得道者,名字叫做佛,轻举能飞。于是,明帝就派人去西域求取佛法。永平十年(67,明帝的遣使在大月氏遇见天竺两位僧人,就将他们迎回洛阳,并用白马驼回佛像和佛经。第二年,明帝在洛阳城东为天竺僧人建造了寺院。由于经卷是由白马驮回,该寺院于是被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建成后,曾屡遭战乱,但历代都有所修葺。唐代武则天时期,白马寺规模达到最盛。明朝的重修,造就了白马寺现在的基本格局和规模。现存白马寺面南朝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主要建筑多集中在院落的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白马寺的山门是有三座拱门。山门外,左右两侧有两匹石马。寺内各殿均造有佛像。
白马寺山门向东不远有一座齐云塔,高约25米,共13层,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齐云塔原为建于五代时期的木塔,在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重建此塔。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市洛龙区与偃师市、孟津县相毗连的伊洛平原上,西距洛阳市约15公里。19613月,汉魏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初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国都均在此处。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后周平王东迁。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大规模修建洛阳城,遂成规模。东汉时期的洛阳城是个繁华的大都会。东汉末年,洛阳城遭董卓焚毁。后经曹魏、西晋的营建,洛阳城恢复了原貌,但西晋末年,洛阳被匈奴人刘聪攻陷,再次遭到焚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城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和修复。随着北魏的分裂,洛阳城被废弃。洛阳这段时间的都城史,以东汉和北魏最为繁盛,故称之为“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时期,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洛阳人口达100万以上。
现存的汉魏洛阳故城的规模和布局基本上是北魏时期的遗留。汉魏洛阳城规模宏大,遗物丰富。城址平面大体呈长方形,东城墙长约3895米,西城墙长约4290米,北城墙长约3700米。汉魏洛阳城的主要遗存有:宫城、内城、永宁寺、洛阳太学遗址、灵台遗址、名堂遗址等。
宫城在内城的中北部,南北长约1398米、东西宽660米,城垣保存尚好。在南墙的偏西处有座门址,据文献称之为“阊阖门”。此城门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都城宫城的正门。内城呈长方形,共发现东西、南北道路各四条。
永宁寺是北魏最豪华的皇家寺院。洛阳太学遗址位于洛阳城南门外,在今偃师市佃庄乡太学村附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大学遗址。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屡有扩建。洛阳太学在曹魏、西晋时继续沿用。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的最高学府,发展最盛时,学生多达3万余人。洛阳太学遗址有两部分构成,有大量的石经出土了,但均已残碎。另有西晋辟雍碑出土,碑文用隶书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辟雍视察的事迹。
东汉灵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遗址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
灵台主体建筑为一方形高台建筑,高台四周有建筑物,分为上下两层。现存夯土台,东西宽约31米,南北长约41米,8米。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领导并主持灵台的天文观测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张衡发明了天文仪器浑天仪和测震仪器地动仪,并安放灵台使用。曹魏、西晋时,灵台仍继续沿用。
三、历史地位及影响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东汉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