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

时间:2020-05-09 11:45:18    下载该word文档

《社会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

一、单现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 B

A、 荣格 B、弗洛伊德 C、阿德勒 D、霍妮

2、个体出生到成年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指( D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基本和预期 社会化

3、根据角色存在形式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 A

A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 B先赋角色、后致角色

C正式角色、非正式角色、 D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

4、在人际关系的8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是( D

A竞争型 B合作型 C竞争合作型 D无规则型

5、“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 A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

6、时尚的极端形式是( C

A时髦 BC时狂 D流行

7、从信息传递速度看,以下哪种沟通速度最快( A

A轴型 BY型 C链型 D圆型

8、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是( B

A服从 B认同 C内化 D外化

9、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即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这种沟通称为( A

A假相倚 B非对称相倚 C反应性相倚 D彼此相倚

1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漂亮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赋予它们以各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 C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作用 D隐含人格

11、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称为( D

A缺陷补偿 B自我照顾归因 C选择性遗忘 D自我设障

12、米德认为,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 D

A角色学习 B角色分析 C角色意识 D角色扮演

13、迁居到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种社会化称为( c

A发展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主动再社会化 D强制再社会化

14、在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 D

A动态无声的 B静态无声的 C有声的 D类语言

15、阿德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属于( A

A 精神分析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认知理论 D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有( ABCDE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问卷法 E档案研究法

2、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有( ACD )

A时尚 B时狂 C流言 D集群行为 E群众行为

3、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解释有( ABC )

A挫折—侵犯理论 B随异交往理论 C标签理论 D符号互动理论 E社会认知理论

4、有声的非语言符号称为类语言,它包括( ABCDE )

A笑声 B哭声 C叹气声 D呻吟声 E其他声音变调

5、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包括( AC )

A退化 B投射 C攻击 D抑制 E隔离

三、判断(每题1分,共计5分)

1、“望梅止渴”式的暗示是间接暗示。( ×

2、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女孩更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男孩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 ×

4、人们用来进行非语言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是静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

5、实验室实验法比现实实验法的信度高,效度低。( ×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10分)

1、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2、偏见

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一旦产生偏见又不及时纠正,扭曲后或可演变为歧视。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由于偏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态度,因而也包括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即情感、认知、意向。

3、亲和动机

也称合群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4、反暗示

暗示效应是即说反语或过分夸大达成相反结果的效应,是指在有一定心理对抗的情况下,用夸张或者激将的间接方法影响别人的行为,从而诱导别人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发生想得到的事件。

5、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是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集群行为有如下特征:一是情绪支配性,二是迅速接受性,三是容易越轨性。

五、简答(每题5分,共计20分)

1、人际沟通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沟通的功能:①是获取信息的手段②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③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④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⑤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作用:①协调作用. 协调情感,使沟通者的心理得到某些满足.协调动作,沟通者从沟通的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②保健作用.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充分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使保证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 人的社会心理是在同他人进行人际沟通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立的.

2、简述T 小组训练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T小组(T一group) (又叫做"敏感性训练。)训练法就是一种常见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其通常的训练方式为:

十几名受训者集中到实验室,或者远离工作单位的地方。时间一周到四周,都可以。

成员间无解决特殊问题的意图,不想控制任何人。人人赤诚相见,互相坦率的交谈,交谈内容只限在“此时此地”的事情。

随着交谈的进行,人们逐渐更多注意自己的内心活动,更多地倾听自己的讲话。同时,由于与他人坦诚交谈,也开始发现别人那些原来自己没有注意到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差别。

经过训练,人们发现了平时不意察觉或不愿承认的不安和愤怒的情绪,由于细心倾听别人的交谈, 能够逐渐设身处地的体察别人和理解别人。

3、简述角色冲突的协调方法

1角色规范化. 社会体系中的角色权利和义务清楚地划分时,角色冲突就会减少到最低程度.规范化的角色要求角色按照如此规范去履行社会的角色期待. 2.角色合并法.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角色并发生冲突时,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将两个相矛盾的角色合二为一,发展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新角色. 3. 角色层次法.将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角色的价值进行分层,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列,然后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角色.

4、简述集群行为的形成

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一是情绪支配性。参加者的情绪异常兴奋,失去了正常的理智思索,在认知上持有偏见,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迅速接受性。参加者相互传递的每一种信息迅速被接受,并迅速引起反应。三是容易越轨性。参加者受情绪支配,容易背离正常的社会规范,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六、论述(每题10分,共计40分)

1、论述劝说宣传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各自的功能和特点,并举例说明这些方法是如何说服他人态度的改变

1)劝说宣传法: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广泛使用方法。最终目的是要使得被劝说着接受传播的信息。例如,电视节目中,由专家对大家普及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改变其对转基因植物的态度。

2)角色扮演法:担当起某一角色,就意味着要使自我的内涵与角色的内涵相吻合,使自我与角色协调一致。角色扮演法就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例如,让吸烟者扮演患者,由医生告知其患有肺癌,提示其需要尽快进行手术,结果被试对吸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十分明显。

3)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态度。团体的影响来自于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员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与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例如:参加素食主义者协会,会使的自己减少非素食的摄入。

4)活动参与法: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例如,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态度。

2、论述偏见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偏见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群体间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各个团体、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文化价值观、习惯模式的冲突,这是产生偏见的重要因素。

(2) 社会化:文化传统有很牢固的性质,使得最初的文化因素消失后文化传统还长时间的继续存在,作为文化传统之一部分的偏见也同样如此,而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吸收并内化了文化传统,也继承了偏见。

(3)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首先,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其次偏见和某些独特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有关,某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挫折感也会导致偏见。

(4) 历史和文化的遗留:当前对某一个群体的偏见,可能是若干年前或若干世纪前的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因为某些原因而形成的价值观的体现。这些历史的视角强调对群体间甚至国家间的敌意的理解,这些敌意起源于代代传承的老传统、刻板印象、戏谑和信念,而没有考虑事情的真相和变化着的环境。

偏见的消除方法有

1消除刻板印象:一般人对某些群体成员常有一些刻板印象,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平等的及个人间的接触都是为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接触双方的独特性,避免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目的。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面临共同命运以及因合作而获得奖励是消除群体间的敌对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人们都有服从并认同社会规范的行为倾向,如果社会规范对其他群体是可以接受的,人们就比较有可能改变对其他群体的偏见。

3、论述自我美化的6种方式并举例说明p187,其他的是自己想的,仅供参考)

自我美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实行自利性归因,即把自己行为的积极成果(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失败)归因于环境因素。例如拿奖了,说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实验失败,说是环境的影响。

(2) 降低比较目标的标准,通过参考系的向下改变,提升自身的位置,从而获得较好的自我感受及自尊感。

(3) 对信息实施过滤,有选择的接受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过滤那些贬低自己的信息,从而获得较好的自我感受及自尊感。

(4) 实行自我防御机制,对于自己的缺陷从另一个方向解释,例如自己不会游泳,却解释为自己讨厌下水。

(5) 使用“理想的自我”代替“实际的自我”,改变自己的认知,强化对自我的认可。

(6) 使用阿Q精神,哈哈,我编不下去了。你们自由发挥哈,加油,祝大伙考试一次过。

4、分析受挫原因及行为反应,如何化解负面效应p338-341,大部分是自己想的的,仅供参考)

1)当个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干扰或破坏,致使其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个体便会感到受挫,也称之为挫折。

2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不同反应:例如受挫可能会唤醒愤怒状态,加强个人对暴力的关联事件的侵犯反应,若存在一定的侵犯线索,有可能会导致侵犯行为的发生;同时,受挫也会使得个体的情绪发生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被打破,形成对应的应激行为反应,如正交感占主导的焦虑躁狂、亦或是副交感占主导的抑郁消极等一系列负面行为反应,从而使得正常生活工作得到影响。

3)观察学习以及自我调节可以帮助我们化解负面效应。个体受到挫折之后的反应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历,或可以经由学习历程而改变。树立正向的榜样,在受挫后能够以正向榜样为参考,使得自己能够获得恰当的应激反应,减轻负面效应;同时,实行自我调节,通过自我暗示,自我预言,目标转移等一系列方法来化解负面效应;通过正确归因,寻找导致目标未能完成的因素,加以调整,尝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从而通过消除挫折产生的根源,化解负面效应。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