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山东省泰安市2020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泰安中考范围内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2020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泰安中考范围内使用)-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2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早期俄国的演变:
A9世纪晚期: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 B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 C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 D16世纪:伊凡四世即位,称“沙皇” 2、背景: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及其缓慢。 3、时间:18世纪初
4、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①政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创建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社会习俗: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的经济发展。 2、时间:1861
3、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4、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5、内容
①农奴获得 人身自由 ,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 土地 ,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6、评价:
①积极意义:A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7、性质:沙皇领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三课 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大量使用黑奴。 3、矛盾焦点:①关税问题 ②蓄奴州和自由州的矛盾问题 ③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二、内战爆发: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美国南方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焦点)
2、直接原因: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3、战争经过:
①开始: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内战爆发。 ②战争初期:南方蓄谋已久,北方屡屡失利。

③转折点:联邦政府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a《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c、作用: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④胜利:1865 年,南方军队投降。
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4、影响:①性质: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林肯的贡献)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4 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原因:
①、幕府的统治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权掌握在 府将军 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民族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 2、前提:
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王政复古、辞官纳地)
3、时间: 1868

4、主要措施: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评价
1积极: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人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6、性质:是一场天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问题1、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
相同点:①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作用: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③局限性:改革不扯点,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开始
1、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
3、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二、成就: 1、电力:
①前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②代表人物:爱迪生 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③时代特征: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交通工具
①内燃机(德国) A 奥托 制造出煤气的内燃机; B戴姆勒 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C迪塞尔 发明柴油内燃机。

②交通工具 A(德国) 本茨 制造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B(美国) 福特 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C(美国) 莱特兄弟 试飞飞机成功
③化学工业 A(瑞典) 诺贝尔 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B(美国) 海厄特 发明 赛璐珞
的制造技术,现代塑造工业由此诞生。 C 法国) 夏尔多内 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三、影响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②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 跨越式 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 帝国主义 阶段过渡。 ④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和俄国) 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4、时间:1914年——1918

5、经过: ①开始: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②主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③进程加快: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俄国因为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④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

6、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7、影响: ①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
②新式武器装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③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④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9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仍然很落后 ②直接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时间:1917年3月(俄历2月)
3、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政策: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要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①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惨败 ②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2、领导人:列宁
3、时间:1917年11月(俄历10月) 4、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5、结果:取得胜利;成立苏维埃政府 6、特点: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性质: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

8、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社会主义 革命。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 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苏维埃的建立与巩固
1、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①一切政权转归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②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政权巩固的措施:
政治上: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
经济上: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 收归国有 ,建立社会主义 公有制 ;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外交上: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军事上: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红军;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3、三年卫国战争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内容:①以征收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 按劳取酬 的工资。

2.作用(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苏联成立 2、苏联的工业化:
①开始时间:1926
②过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③成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④特点: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④评价: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B、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
2、过程: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3、危害: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确立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特征: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和高度集权的 政治体制

3、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 工业化 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3 罗斯福新政

一、1929年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其他原因:a、生产过剩 b、股市泡沫 c、分期付款
2、经济大危机起止时间:1929-1933
3、开始标志:1929年美国股票突然暴跌。(黑色星期四) 4、最早爆发国家: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5、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
6、影响: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二、罗斯福新政
1、目的和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

2、特点:(新)国家干预经济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4、措施:
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⑤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政权上台

2、时间: 1939年——1945
3、战争双方: 法西斯(德国、日本、意大利)
反法西斯(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等)
4、开始标志:1939 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5、初期战况:①德国攻占了北欧的丹麦、挪威,迫使荷兰、比利时投降。 ②德国六周内打败了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③德国轰炸英国(不列颠空战) 6、战争规模的扩大: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7、最大规模:
194112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2、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①内容:略
②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四、战争形势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德战场转折点。 2、意大利投降
1943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3、诺曼底登陆
1944 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五、雅尔塔会议
1、目的:协调盟国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2、时间:1945 人物: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雅尔塔三巨头) 3、内容:
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六、波茨坦会议:
1、会议内容:
①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②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德国投降:9455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2、日本投降:19458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9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八、影响:
①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
②二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③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九、性质、启示
1、性质: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2、启示:①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②加强国际合作;
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6 冷战

1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苏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3、冷战的主要表现:
政治上: 19473 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 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 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成立 北约 (以美国为首),成立 华约 (以苏联为首)
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德国的分裂:成立东德(苏占区)和西德(美英法占领区)

21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冷战结束后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活动。
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
2003年,美国未经过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 伊拉克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原因: 欧盟、日本和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表现:(了解即可)
①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日本也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③中国通过 改革开放 ,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④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表现:
不结盟运动 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②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2、中国态度:
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 平等互信 包容互鉴 合作共赢 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②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③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