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时间:2020-07-06 09:50:04    下载该word文档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________

人不其忧________

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

逝者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的意思是越过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知新            时习之

B.好之者不如之者      公大笑

C.可以师矣            人谋而不忠乎

D.吾十有五而于学      匹夫不可夺

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法度。

B.“三省吾身”“三人行三省”“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几个人

C.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要动怒。

D.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答案】 1A

2)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C

【解析】【分析】(1A都表示承接。B……为乐/高兴。C成为/替。D志于/志向。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3A项错,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B项错,表示约数,很多。D项错,不是孔子,是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故答案为:⑴A

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⑶ 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出选择。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检,拾。:曾经,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尊君在________

元方入门不________

华捉而掷去________

宁读书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通假字词,同:古今异词,回头看。

2)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⑵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⑶①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城自坏者数十丈(包围)

B.襄子击金而退之(退兵)

C.人于险(逼迫,胁迫)

D.中牟其义(传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中牟为什么不战而归顺襄子?

【答案】 1D

2)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解析】【分析】(1D.加点词语解释错误错误。闻:听说。故选D

2)句子翻译为: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故句子断句为: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所以中牟不战而归顺襄子。

故答案为:⑴D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及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寻求答案。

【参考译文】

    赵简子死后还没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赵襄子将父亲简子下葬料理停当后,第五天发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围还没完全合拢,中牟城的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军吏们劝谏说: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赵襄子解释道:我听叔向说过: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于险境时去逼迫他。所以让他们将城墙修好后我们方开战进攻吧。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如此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知州:官职名称。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有书室狐所据________

公爱民________

自往驱之________

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这一语句可知: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⑴① 然而 停止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候,拜访,问候。履行,实践,做。绥(suí),安,安抚。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远近之。                    称:称赞

B.强行绥之以                德:德行

C.久而敬。                    益:好处。

D.卿家君法孤,孤卿父。        法:效法,仿效

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元方对袁公的回答,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

【答案】 1C

2)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解析】【分析】(1C. 句意:久而久之,大家对他更加敬重。益:更加。故选C

2)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但是陈元方机智应变,用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来巧妙回答。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⑴ C

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人物语言的分析。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7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二)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太丘舍________

而去________

下车________

甚聪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去后/呼儿出

B.相委/不思则罔

C.下车引/学而时习

D.设果/人谋而不忠乎

3)翻译下面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4)结合材料,分析陈元方和杨氏子的相同之处。

【答案】 1)离开;舍弃;拉,要和元方握手;通,聪慧

2D

3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4)聪慧;能言善辩。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是古今异义词,舍弃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2A.选项中分别为于是,就B.选项中的的意思分别为表顺承表转折C.选项中的分别是代词,他(元方)旧的知识D.选项中的都是介词,给,替的意思。故选D

3句中的期(约定)、日中(中午)、至(到)、信(信用)、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指(用手指着)、示儿(让孩子看)、此(这)几个词是赋分点,同时这是个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省略的内容。

4)从文中看,陈元方和杨氏子两人都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不讲信用且没有礼貌,用言语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杨氏子面对父亲友人的玩笑话,反应机敏,立即将孔雀孔家的禽鸟联系在一起回敬了客人。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离开;舍弃;拉,要和元方握手;通,聪慧

⑵D

⑶ ①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聪慧;能言善辩。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描写的语句和事例,进行概括归纳。

【附参考译文】

    (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二)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一些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

2)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B.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个方法引诱敌人。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装睡觉,是为了迷惑敌人。

3)如果用屠户遇狼、屠户御狼概括故事情节,那么另两个情节分别该怎样概括?

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一下屠户的人物形象。

5)写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蒲松龄

2B

3)屠户惧狼 屠户杀狼

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机智勇敢即可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人类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或敌人。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本文选自《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2)这道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B.这是一个省略句,应该在句首补充出主语屠户。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乃,才。寐,睡觉。盖,原来是。故选B

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故事情节的理解。开篇从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可以看出是写屠户遇狼;接下来从屠惧,投以骨可以归纳概括出:屠户惧狼;然后从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以看出是屠户御狼;最后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归纳概括出:屠户杀狼。

4)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屠惧,投以骨”“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可以看出屠户的机智;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看出屠户的勇敢。

5)这道题考查阅读文章的感悟启示。本文前四段以叙事为主,主要介绍屠户遇狼斗争的经过;第五段以议论为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故文章的中心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本文的启示道理可以从屠户的角度概括: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也可以站在狼的角度概括:多行不义必自毙。

故答案为:蒲松龄

⑵B

屠户惧狼 屠户杀狼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机智勇敢即可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人类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或敌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归纳和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事件以及文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选取好角度进行理解概括。

【参考译文】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另一只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

    狼虽狡猾,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9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核舟记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口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甲】文与【乙】文都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________》一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力拉崩倒声。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B.【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C.【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觉声音。

D.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答案】 1)虞初新志

2)中间夹杂着劈哩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3A

【解析】【分析】(1)《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散文。《口技》是清朝初年林嗣环写的散文。两篇文章都选自《虞初新志》,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书。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间,夹杂;之,的。

3A项,有误。繁多是错误的,应是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的逼真形象。

故答案为:虞初新志;

中间夹杂着劈哩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⑶ 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甲】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乙】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10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上文选自《________》,其编者是南朝的________(人名)。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A.“门外戏一词突出元方只是孩童,衬托出他虽年幼却聪慧识礼的形象。

B.“尊君在不?语气直接,表现出客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迟到失信的错误。

C.“下车引之是友人惭愧的表现,他无言以对的狼狈衬托了元方的形象。

D.“入门不顾表现出了元方聪明智慧、善于言辞又知书识礼的人物形象。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他。

3D

【解析】【分析】(1)《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

2)注意关键词: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顾:回头看。

3D. “入门不顾表现出了元方的本真性情和坦率的品质。故选D

故答案为:世说新语;刘义庆;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他;

⑶ D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偏颇,大致内容和主题以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还是应该心中有数的。更不能放弃课内只顾课外,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赏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还。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讬:托。解名:这里指考中举人的榜单。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3)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语________来概括。

【答案】 1)返回,回来,回家

2)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3)名落孙山

【解析】【分析】(1)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这句话的大意是先回到故乡。故的意思是返回,回来,回家。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解名,指考中举人的榜单;尽处,最后一名;更,还。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文段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可以看出,孙山是中榜的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名字还在孙山的后边,也就是说没考中,落榜了。孙山不好明说,这样比较委婉。因此,成语就是名落孙山

故答案为:返回,回来,回家

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名落孙山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注意结合文意概述。

【附参考译文】

    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说话诙谐风趣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射于家圃________

有卖油翁担而立________

乃取一葫芦于地________

钱孔入________

康肃笑而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尔安敢轻吾射!

3)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________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的道理。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一下陈尧咨的性格特征。

【答案】 1)曾;放下;放置;从;打发

2(卖油翁)看见他射箭十支有九支射中目标,只是对此微微点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卖油翁酌油;熟能生巧

4)擅长射箭,但自大傲慢,最后能知错就改。以此自矜写出他沾沾自喜的态度。汝亦知射乎?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问,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实油翁轻视的态度;“尔安敢轻吾射”,进步表现出他的狂妄白大、咄咄逼人。笑而遣之",表现出陈尧裕能从卖汕翁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并心悦诚服。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尝射于家圃: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尝:表示曾经;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释:放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置:放,放置;自钱孔入: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自:从;康肃笑而遣之: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遣:打发。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发矢、但、颔为重点词,意思分别是:射出的箭;只,只是;点头;连词成句翻译为: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尔安敢轻吾射!本句中尔、安敢、轻、射为重点词,意思分别是:你;怎么敢,反问句式;轻视;此类活动,动词做名词,表示射箭的技术。连词成句翻译为: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

3)从文中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以我酌油知之,无他,但手熟尔。本文记叙了陈尧咨自认为射箭的技艺高超,恃才傲物,有一卖油翁用自己倒油的经历,证实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故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陈尧咨的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4)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要从人物描写中体会,本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塑造人物。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可以看出陈尧咨擅长射箭。自矜自夸的意思,可以看出它恃才傲物,语言描写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问句可见他对买渔翁轻视,忿然气愤的样子,看出他对卖油翁极其不满,但最后康肃笑而遣之中神态描写说明陈咨尧幡然醒悟,对卖油翁酌油技术心悦诚服,表现了他通达爽快,知错能改。

故答案为:曾;放下;放置;从;打发;

⑵①(卖油翁)看见他射箭十支有九支射中目标,只是对此微微点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卖油翁酌油;熟能生巧;

擅长射箭,但自大傲慢,最后能知错就改。以此自矜写出他沾沾自喜的态度。汝亦知射乎?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问,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实油翁轻视的态度;“尔安敢轻吾射”,进步表现出他的狂妄白大、咄咄逼人。笑而遣之",表现出陈尧裕能从卖汕翁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并心悦诚服。 (意思对即可)。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 ,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之。

【注释】舍人:门客。鲁连:姓鲁名仲连,也称鲁连。齐人,游侠义士。骐骥:千里马。曹沫:鲁庄公时的武士。铫耨:农具。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鱼鳖/柳絮因风起

B.乘危/躁则不能冶性

C.物舍其所长/两狼之并驱如

D.孟尝君曰:”/择其者而从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使

3)说说本文蕴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 1A

2)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解析】【分析】(1A.若:比得上比得上;B.险:危险轻薄;C.故:所以原来;D.善:好优点。故选A

2)这句话意思是:现在如果让人办一件事他力所不及,就断言说他没有才能;如果教导一个人他未能领会,便说他笨拙。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文告诉我们金无足金,人无完人的道理。生活中,我们不必因为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就完全否定这个人,而应该多看看这个人的长处。

故答案为:⑴ A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道理的把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孟尝君对一个门客很不喜欢,想赶走他。鲁仲连劝阻说:猿猴离开林木到了水中,比不上鱼鳖;让骏马攀高历险,赶不上狐狸;曹沫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但让他弃剑而操锹锄,从事农耕,则不如农民。因此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弃长用短,就是古代圣贤尧也有办不到的事。如果使人办一件事,他力所不及,就断言说他没有才能;如果教导一个人他未能领会,便说他笨拙。笨拙的就斥退他,没有才能的便抛弃他,假如把这些人弃逐,不相往来,他们就有可能替他国谋划妨害齐国,这哪里是教化百姓、治理国家的办法呢?孟尝君说:对!于是就没有逐走那个门客。

14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下列句子中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学而时习之

C.因往晓之

D.如日中之光

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1D

2)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年龄、性别、身份都是无关紧要的。活到老,学到老,为人要好学。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算晚的。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虚词的掌握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D是结构助词的用法,其他三项均为代词。故答案为D

2)主观性试题。本文叙写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有志不在年高,要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等启示。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D

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年龄、性别、身份都是无关紧要的。活到老,学到老,为人要好学。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算晚的。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 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 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诸葛亮,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三人 必有我师

B.须静也/非志无以成

C.淫慢则不能/精图治

D.与日去/暇甚

3)全文的论述是从________________方面展开的。

4年与时 意与日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1)孔明;三国

2C

3)修养(或做人);学习

4)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能写出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考查对作者相关内容的熟记。《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2)考查文言词义一词多义的用法。A.行:品行/并列;    B.学:学习/才干,才能;C.励:均翻译为振奋”    D.意:意志/神情;故选C

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通晓文章大意,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前半部分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后半部分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由此可知作者分别从修养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4)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明确该句话的具体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分析即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思是说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意思是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意思是消逝,逝去;用”“两个字,将年华意志联系到一起,点活了画面的立体感,意象突出,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也更突出了时光流逝之快。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阅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全文围绕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由此可知,本文意在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名利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遭。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孔明 ;三国

⑵C

修养(或做人) ;学习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能写出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注意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句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体味词语在表现主题,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理解,注意对重点语句的分析。

【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