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论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Microsoft Word 文档(2)

论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Microsoft Word 文档(2)

时间:2013-06-02 11:22:29    下载该word文档

论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摘要:宗教、民族、国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古代世界历史看,宗教形态的变化与民族、国家形态的发展变化相伴随,国家的建立促进民族的融合、宗教的传播;从近代历史与当代世界看,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宗教冲突相伴随,宗教、民族冲突是当代国际冲突、国家局势动荡的主要诱因。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对于认识和处理当今影响世界和国家局势的民族宗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宗教;民族;国家;关系

  当今世界,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层出不穷、纷繁复杂,不仅影响着世界各国内部局势的稳定,而且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民族、宗教、国家三者之间的冲突与互动成为当今世界矛盾冲突的主要诱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并分析民族、宗教、国家三者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和世界范围的民族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文化体系。[1](P79)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一个心理-文化的概念,属于社会实体范畴。民族不同于氏族和部落。原始的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国家是一个政治-法律的概念,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形成的一种基本政治建构和整体社会单元,是以强制力保障实现统治阶级利益和实施公共管理的专门机构,属于政治实体范畴。

  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宗教特别是民族宗教是维护民族生存,促进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纽带。宗教与国家表现为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宗教观念往往是古代民族国家的核心意识形态,其!君权神授等神圣观念为国家提供合法性依据。国家为宗教提供的政治、经济上的支持是宗教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历史来看,宗教组织与国家政权通常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主要有连体共生型、从属服务型、政教合一型等。民族是构成国家的主体,国家的疆域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时,共同的利益使国家的民族成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利益的矛盾则导致了民族与国家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国家的动荡甚至分裂。作为构成国家的主体,民族精神塑造着国家风貌;同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化民族精神,民族的文化性和国家的政治性是相互依存,有机互动。

  一、宗教的历史形态变化与古代民族、国家形态的发展变化相伴随

  学术界通常把宗教的历史形态分为氏族-部落宗教、国家-民族宗教、世界性宗教。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向外扩散,是一个由家庭-家族-宗族-民族,由血缘-地缘的发展过程。国家由原始部落发展而来,也是由一个民族-国家到世界帝国的发展过程。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这样一个过程。民族是社会实体,国家则是政治实体,二者都是社会存在。宗教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族、国家、宗教,自古就紧密相联、相互交织,共同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氏族-部落社会伴生氏族-部落宗教。氏族是民族的原始形态,部落制度是氏族制的一种发展。氏族部落集团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原始民族宗教活动的基本单位。宗教一经随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形成而形成并逐渐体制化,便成为那个社会最活跃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形式,它反映原始人的生存需要和精神追求,由此进一步反映了氏族制社会的需要。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为主要成份的氏族宗教,是氏族或部落成员所共同信奉的宗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在宗教中的反映。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在社会结构上的一大特点是氏族-部落联盟的出现。这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制度,氏族发展的不平衡和部落联盟的不断扩大,使原始社会逐渐过渡到阶级社会,地缘关系逐渐成为部落联盟的纽带之一,反映到宗教观念和宗教崇拜体制上,则表现为氏族-部落宗教出现了神灵等级化,地域保护神出现,宗教专职者和特权等级形成,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原始信仰逐步向民族宗教过渡。[2]

  古代民族国家伴生国家-民族宗教。民族由氏族发展而来,国家是阶级和私有制的产物,民族宗教或国家宗教是由氏族宗教演变而来的。在氏族社会阶段出现了宗教信仰,随着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不断扩大,主体氏族或主体部落的宗教信仰不断占据上风,在部落或部落联盟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就以主体氏族或主体部落的宗教信仰作为国教,这时的宗教信仰的范围不再以血缘为单位而以地缘为单位来划分了。由地缘为纽带组成的氏族集团,实际上是早期的民族国家,这时的民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与宗教共同体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一个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域,信仰一种宗教,形成本民族的神话体系和崇拜对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物或地域保护神。国家为整个民族统一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条件,奠定了社会基础。民族宗教是民族成员所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同本民族的民族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氏族宗教相比,民族宗教的国家性质比较突出,君权同神权相结合,君权神授的思想成为民族宗教最重要的特征,实际上是维护民族国家的上层建筑。由于民族宗教的全民族性,它自身无需建立独立于国家社会结构形态的宗教教会组织,正像氏族制社会和氏族结构就是氏族宗教的宗教组织一样,在国家-民族宗教体系中,国家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就是宗教的组织结构,早期国家的君主一般也是全国最高的宗教首领和国家祭祀大典的主祭人,二者是互相重合的,民族、国家和宗教仍然紧密相联,相互交织。

  世界帝国伴生世界性宗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一些强势民族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不断兼并、消灭一些相对弱的民族,形成了跨民族-国家、跨地域的世界性帝国。世界性帝国的建立,使不同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更加频繁,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将产生碰撞,甚至引起矛盾和冲突,民族、国家、宗教组织上的一体化特征和国家-民族宗教教义的地域性、原生性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社会要求,需要有一种超越地域、民族、国家的普世性的宗教教义,并且有自己独立的组织系统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依然是非常活跃的三大世界性宗教,其中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产生于西亚地区,那里曾是各种种族激烈竞争的地方。不同种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斗争,决定了各种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之间的竞争。在众多的神灵和宗教的角逐中,他们都要抬高自己所奉神灵和宗教的权能,压倒以至否定其他的神灵和宗教。一批一批的种族和国家在斗争中的失败和灭亡,最后促使他们的神灵和宗教的灭亡。作为胜利者的民族和国家,其所奉之神灵和宗教自然会从局部地区的神坛跃升到高高的天堂。跨国度的和世界性的帝国正是在民族-国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主宰宇宙的神和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在民族宗教或国家宗教走向崩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世界性帝国的建立,使民族、国家、宗教逐步走向了自己相对独立的角色,民族保持住了自己特有的特色,宗教和国家也形成了自己各自的组织。其实,民族、宗教、国家之间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世界性宗教并不因其普世性而丧失其民族性。三大宗教的分布虽然很广,但其中心区域依然在其创生地,宗教本身也带有其原民族的文化色彩。圣经的创世论、三位一体论、救赎论以及各种历史故事,都带有近东特别是古犹太人的印痕。古兰经则保存着古阿拉伯人的信息和文化。佛经则叙述着古印度人的思维和生活。世界宗教的跨国跨族传播,都要与当地的原生民族文化和原生信仰相结合而形成带有浓厚的地区性、民族性特色的宗教。[3]世界性帝国通常被帝国内的某一个或几个强势民族所掌控,反映出这些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帝国体制和宗教组织通常也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世界性宗教中超民族、超国家的神灵则为世界帝国政权作!神圣性的说明,其普世性教义同时缓解帝国内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世界宗教也由于帝国统治者的推广和支持而得到进一步传播。

  无庸讳言,就具体的历史来看,世界各民族、国家及宗教的发展历程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三者尽管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种宗教都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我们不能一一详考的。但民族、宗教、国家的形态变化发展的相通性的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二、古代国家的建立促进古代民族的融合、宗教的传播古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和民族宗教的形成。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政治建构和整体社会单元。为了维护这个单元的统一和稳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自觉提倡一种意识形态以凝聚社会。由此,这种意识形态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这个国家民族的一种培养基,它的一些内容也便成为民族精神的成分。由于国家拥有政治支配权,能够选择社会主导意识,对民族的塑造和民族宗教的形成作用巨大。

  作为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形成于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到了周代形成了集宗教、宗法、政治于一体的!明堂制度。在明堂制度中,宗教与宗法合一,天神与祖神合一,宗教与政治合一,宗法分封制度加宗教而获得了神圣的光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宗教祭祀是国家重要的政务活动,其价值与军事等同。由于它将宗教神权与宗教社会的皇权、族权、父权紧密结合,有效地保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秩序,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认同而长盛不衰。

  儒学与中国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互为表里,是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儒学原本只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之一家,又后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几近凋零,但至汉代经董仲舒谏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一举成为中国古代的主导社会意识。隋唐之后逐步建立和成熟起来的科举制度,使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时代是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的并立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统中国而著称,但都保持了宗法性传统宗教与儒学作为其核心意识形态。各朝统治者都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的同时,极力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上的突厥人、鲜卑人、西夏人、契丹人等都融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构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华民族。

  世界性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世界性宗教的形成、传播与民族的融合。无论古今中外,凡是帝国,其政体必定是专制的。历史上的帝国往往运用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和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对其他民族进行强制同化,并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等手段促使他们放弃其原来所信仰的宗教,强化对主体民族和宗教信仰的认同,从而促进国家的一体化。加上帝国的强大威力和影响,客观上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宗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本身就意味着世界各民族的大融合,有些民族由于信仰一种宗教而成为一个民族,即使没有成为一个民族,但因信仰上的一致性,其民族之间的同质性也大大增强。

  基督教不是靠罗马皇帝的敕令创建出来的,但基督教的一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却完全有赖于罗马世界帝国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征服和各民族宗教观念在帝国范围内的竞争和融合。如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不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如果罗马帝国本身不是一个雄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基督教在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是欧洲列强对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基督教走向全世界同样也是不可能的。

  从伊斯兰教的历史情况看,它的最初传播也是与穆斯林的对外征服同时进行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后,他最初的四任继任者哈里发都是集宗教、军事和行政大权于一身,是政教合一的国家首脑。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在位时,开始向半岛以外扩张北攻叙利亚、巴勒斯

  坦。之后,又征服伊朗、埃及,占领利比亚。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是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伊斯兰大帝国,古代埃及人、古代巴比伦人、古代伊朗人等许多古代民族在伊斯兰帝国的统治下,也都伊斯兰化了。

  释迦牟尼用个人悟道成佛的解脱之道来否定吠陀诸神和婆罗门教的权威,打破了传统的部落宗教和国家宗教的狭隘性。他在世的时候,佛教的传播虽已在恒河流域的若干部落小国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把佛教推广到印度全境,却有赖于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在印度全境的统治。而贵霜王朝则把佛教从印度带到中亚细亚,进而影响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宗教。

三、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当今世界的民族宗教冲突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与民族冲突相伴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主义在西欧的传播,19世纪诞生了第一批现代民族国家。一些学者把西欧政治发展归结为三条轨道:上帝子民-王朝臣民-祖国公民;教皇利益-朝廷利益-民族利益;宗教神权-君主王权-人民主权。[4]这三条轨道形象地说明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宗教的紧密联系。欧洲现代民族国家是在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身份的唯一性的束缚,经历了一个由教徒到公民的角色转换过程。西欧民族意识的产生以及民族认同的增强,催生了人们摆脱神权与王权束缚的信念和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在这些国家,意识形态从神坛走向世俗,宗教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作用也逐渐从显性走向隐性,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民族主义扩展到欧洲的其他地区。法国大革命后的一系列对外侵略和扩张,不仅反映了民族主义功能的另一面,而且自然而然地唤起了欧洲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民族意识,一大批民族国家在欧洲应运而生。从此,欧洲的民族主义更多地带有对外侵略扩张的性质。也正是在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指导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殖民扩张和世界殖民主义浪潮,导致了殖民地与各欧洲帝国主义者的广泛冲突。民族主义传遍全球,成为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这是在20世纪发生的重大的历史现象,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20世纪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通过作用于各种超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对世界格局进行重构的历史[5]。在这一阶段,一方面民族主义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重新确立了它的建立民族国家和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积极形象,推动着整个世界朝着民主、平等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对扩张、排外类型的民族主义以及狂热地崇拜、依附自己的国家的所谓!爱国主义、仇恨和猜疑外部世界的情绪所引发的冲突与战争也使得整个世界动荡不已。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是民族扩张运动的产物,也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战争灾难。

  民族、宗教冲突是当代国际冲突、国家局势动荡的主要诱因。民族与国家的结合构成民族国家但是由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并非所有民族与民族国家都发展成单一民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内不仅有一个民族,而且有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信仰,各民族也由一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逐步演变为信仰几种宗教,多个民族信仰一个宗教的格局。这一变化使民族、宗教、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因民族问题导致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以及苏联解体后在前苏联各个地区和一些东欧国家(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出现的民族分裂运动。这一浪潮使欧洲和中亚在3个原有国家的基础上成立了23个新的独立国家,而且其中一些国家的民族分裂运动(如科索沃和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人、俄罗斯的车臣人)仍然没有平息。这其中宗教在矛盾冲突也起了一定很重要的作用。1947年以前,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实行了印巴分治。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地方组成巴基斯坦,信仰印度教为主的地方组成印度,以宗教来区分民族、区分国家,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屡见不鲜,这在学理上是将宗教与民族混为一谈的概念错误,但在实践中反映的却是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相通。因宗教冲突导致国家间冲突最典型的当属1980年爆发的两伊(伊拉克和伊朗)战争,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伤亡人数最多、损失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两伊冲突固然有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根源,但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和十叶派之间的冲突也是其重要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因宗教、民族矛盾导致国内冲突也不乏其例。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宗教、民族、国家之间既有促进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健康互动,也有与之相伴的矛盾和冲突。进入新世纪以来,追求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成为人类的共同心愿,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也是这一心愿的生动写照。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多元共存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也应该是民族、宗教、国家各司其职、和谐共处的世界。宗教、民族、国家不应再成为矛盾和冲突的焦点,而应成为社会健康有效互动的整体,成为人类和谐共处的重要源泉。国家应该为各民族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各种宗教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各民族应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不断挖掘其民族文化特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同时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同时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本民族信仰的关系;宗教则应担当起人类精神家园的角色,成为普通民众安身立命之本,同时发挥其劝善、宽容、追求美好、平等、诚信等精神,为各国间的和谐共处,各民族的和谐共存提供理念支持。

  参考文献:

  [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牟钟鉴.试论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J].中国宗教,2006(1).

  [4]李宏图.民族与民族主义概论[M].欧洲,1994(1).

  [5]陈林.论民族主义对20世纪历史的重构[J].欧洲,1995(5).

论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班级:连锁122

姓名:陈雅丽

学号:123082002

成绩: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