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航天系列自主创新分析

中国航天系列自主创新分析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企业创新管理作业(论文)

中国航天系列的创新分析


第五组 李珍珍、吴茂微、钱叶文、彭小红
李建明、毛秀兰(组长) 工商管理 09工管12 指导老师 张敬文老师 完成时间 201112




1

目录

前言······································-3- 二.回顾神舟飞天路····························-3- 航天系列自主创新分析······················-7- (一) 自主创新的相关知识··························-7- (二) 我国航天系列自主创新模式····················-7- (三) 航天技术自主创新方式和特点··················-8- (四) 航天系列创新机制体系························-10- 四.总结:憧憬未来——更高更远················-11-






2

一、前言
当今世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而能够独立研制对接机构的只有目前美国用于空间交会对接的对接机构一般都是向俄罗斯采购的。早在我国上载人航天工程的起步阶段,载人航天工程决策层就已经就交会对接技术到底是走引进成熟技术、购买现成产品的道路,还是走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走独立自主研制的道路进行了充分调研。

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其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19991120日“神舟一号”首发,201111月初“神州八号”发射升空,12年间,神舟系列飞船共发射了8次。在这12年里中国无数科研人员为此而奋斗不息。
注明:因我们不能够对航天系列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究,所以,我们的论文更多的是对相关资料的整合分析与见解补充。

二、回顾神舟飞天路,探析神一到神八的变化 (一)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我们的飞船比美、苏晚0年才发
3

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二)神舟二号:第一艘正样飞船全新亮相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虽然也是无人飞船,但这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它的各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飞行期间,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
时任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舟二号飞船飞行试验实现了留轨技术。飞船在弥补神舟一号设计不足方面的基础上,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考核,并且进一步检验了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
(三)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这套拟人载荷系统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多种重要生理参数: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并随时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控。
与前两艘飞船相比,神舟三号飞船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并对降落伞系统进行了大的改进和完善,确保在回收过程中能够安全着陆。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这艘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神舟四号:经受严峻考验
2002年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

4

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四号飞船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这次发射是在严寒的条件下使飞船顺利升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奇迹。这一切证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五)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着陆场沸腾了,所有的人都在欢呼。杨利伟迈出舱门面对欢呼的人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说:我们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空间做出的重大贡献。
(六)神舟六号:一个筋斗351公里
这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飞行中,费俊龙上演了经典的一幕:他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船舱地上的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的第一个前滚翻。接着,费俊龙又翻了三个筋斗。以神舟六号每秒7.8公里的速度计算,费俊龙的一个筋斗
5

“翻”了大约351公里。可能连费俊龙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违规”的动作永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以神舟六号任务的完成为标志,中国已经跨入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
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表示:两名航天员从返回舱出来到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的操作,这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七)神舟七号: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这一刻,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9165公里。实现太空行走,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这一刻,无疑是历史性的!

(八)天宫神八对接

北京时间113日凌晨130分,在浩瀚的太空中,渺如沙粒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小型空间试验站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上,成功“牵手”这一刻,让无数航天人流泪动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工程中难度最大、最为光辉的技术亮点。


小结:神一到神八的飞跃式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成长壮大,但成
6

功与风险总是并存的。从神舟系列的自主研发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其面临的风险和困难。其中,总的来说,一则是技术跨度大,二是任务风险大,三是航天员操作强度大,四是实施难度大,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参试系统庞大。

三、航天系列自主创新分析
分析我国航天系列的创新,首先,我们得了解相关自主创新内涵。并通过对自主创新的了解进而分析我国航天系列的自主创新分析,做到所谓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一)相关自主创新的知识点 1、自主创新的定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通过建立新的技术水平或改变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 2、自主创新的分类:
渐进的自主创新、根本的自主创新 ①渐进的自主创新:
通过原有技术的融合或引入研究中的技术以建立新的技术平台集成创新,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在充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在创新 ②根本的自主创新:
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明出全新的技术,由此开发出全新的或第一代的技术。
(二)我国的自主创新模式
1982年,许庆瑞教授率先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许庆瑞、吴晓波等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技术创新的组合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TIM)理论。

7

1991年,提出我国及一般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现实的“二次创新”理论模型。 1994年,陈劲在31模式”基础上提出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三种学习模式。 2006年,陆峰指出:自主创新必须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三)我国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方式和特点
总结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实践,最为突出并贯穿始终的就是自主创新。通过几代航天人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努力,中国航天建立了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器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体系,研制了各类导弹武器装备,掌握了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捆绑火箭等多项运载火箭技术,形成了不同轨道、不同类型的多种应用卫星系列,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中国航天创造性地、不断地运用系统哲学思想、系统工程理论、现代管理技术,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基于此,我国的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方式和特点总结如下: 建立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技术创新背后的基本哲学是将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联系在一起,从本质上讲,创新过程是价值追加过程和战略优势形成过程。航天技术创新是将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相互作用,实现航天科技发展。
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潜在需求,做好航天创新规划,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创新方向;通过顶层设计确定发展项目、创新重点;通过技术论证确定总体方案,特别注重根据中国实际选择可行的技术途径。另一方面要注重科学技术发展态势的分析,以新的观念集成现有科技成果,开展创新活动,研究开发满足或可能满足现实需要的产品。 采用系统集成与重点突破的创新方式

8

航天产品是集众多高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具有高度系统性、复杂性、密性和集成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集成创新的方向,把总体技术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总体设计部为龙头做好系统集成。同时,抓好专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把对全系统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局部,包括分系统、单项产品、甚至单项技术等核心技术,作为重点突破的方向,以突破发展的瓶颈。集成创新、核心技术创新是航天自主创新的重点。
选择预先研究和积累跨越的创新路径
自主创新一定要以持续的技术积累作为基础,不能急功近利。预先研究是技术积累的途径,技术积累是跨越发展的基础。预先研究不够,技术储备就不足;技术储备不足,跨越发展就难以实现。中国航天每一次跨越发展都是以若干年甚至十几年的持续技术积累作为基础的。 注重航天技术与组织管理的一体化创新
中国航天所形成的系统工程组织管理体系,有力地支撑了航天科技的创新发展。其中,航天工程实践形成的一个总体部、两条指挥线的组织体系,是航天技术与组织管理的一体化创新,反映了系统科学的思想。总体设计部是集成创新的龙头,负责总体设计、系统协调,是总设计师实施技术抓总的技术支撑机构。两条指挥线即两总系统,是以总设计师负责的技术线和以总指挥负责的指挥线。术线由总设计师、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及单项设备、部件的主管设计师和设计师组成。指挥线由总指挥、各研制单位的主管领导、计划调度系统、机关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两总系统适应了航天工程项目技术上大量的组织协调、决策指挥的客观需要,它可以不受行政建制的限制,进行跨建制、跨部门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航天系统工程的优势在于可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有助于集中力量,智创新,是航天集成创新的重要保障。

9

中国航天把企业使命定义为“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倡导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始终致力于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员工的脑海中。 (四)我国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机制体系
驱动战略+评价体系=创新动力
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作为我国国家战略安全的主要维护者,近年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业绩、航天报国的首要驱动力。在中国航天科工的展室里,保存着中国第一件发明专利和第一件实用新型专利的证书。
这套体系,覆盖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千名研发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量、新产品销售比重等指标,更根据航天高科技密集的特点,提出了附加评价指标,如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控度、研发人员与创新团队的数量和质量、自主创新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等等。有了它,中国航天科工清楚认识到自身在军工行业中的发展状况和能力,创新发展愈发加速。

创新架构+专业整合=创新成就

在我国军工领域,“预研”这个词汇备受重视。它代表着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最先进、最超前的预先研究和探索工作。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正是这一理念的缔造和践行者。
长期以来,中国航天科工秉承航天优良传统,将“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创新模式和研发路线发扬光大,在我国的科技创新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探索一代”阶段,他们密切跟踪世界和国内最新技术发展态势,在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主业上不断产生新的思路和设想,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注入了源泉。
在“预研一代”阶段,他们注重先期技术开发、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着力关键技术攻关和新技术研究,突破了一批制约新系统、新产品实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军工企业,承担着众多国家任务。如何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中国航天科工成功地将国家重大专项、

“虚拟型号”+军民结合=快速转化

一项潜力巨大的技术、项目,通常在民营企业能够以最快速度转化为成果、效益;而在军工企业,转化速度往往要慢上几十倍。这种现象常让许多“军工”人感叹。

10

中国航天科工认为,成果转化慢,就必须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行创新。们抓住机制创新的关键点,在自身成果的快速转化上收获了许多心得。

四、总结:憧憬未来——更高更远
刚起步时,谁也没有看到过对接机构,一切都来源于有限的国外资料和有关书本,通过学习消化,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研制团队搞懂一些原理,有了点模糊的概念。但在关键技术问题上,是没有地方可以借鉴的,研制人员以仿真先行,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利用动力学、运动学、热力学等对部件和系统进行仿真试验。
终于在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之时,他们拿出了第一套对接机构原理样机。对接机构终于从无到有,从图纸上的设计图样变成了眼见为实的实物,尽管还须进一步完善,但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原理样机的成功大大鼓舞了研制团队的信心。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这支团队经过无数次各种各样的试验和验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吸取教训,促使研制工作经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出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喜人局面。
在研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共拿出了热控样机、能力样机、鉴定样机各5套,确保了对接机构的研制进度,确保了目标器总体和飞船总体地面对接各项试验的正常进行。最后,他们又拿出9套正样产品、备份产品,保证了这次天宫和神八的太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以及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与后续神九、神十等各艘飞船的交会对接试验。
有了创新,才有了载人航天,才有了绕月探月,才会有交会对接,才有深空探测„„可以预见,随着交会对接的成功,广袤的太空将会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可以相信,中国的自主创新精神,将引领中国航天飞得更高、耿乐


11














12






13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中国航天系列自主创新分析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