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时间:2018-06-29 23:45:56    下载该word文档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一,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在与朋友聚会时,可以拒绝你不赞成的提议,不用勉为其难,否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还会影响大家。如何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用在生活中。

  第三,以合宜的方式舒解情绪、安排生活。舒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理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如果感觉有压力,那么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舒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让情绪来控制你!

情绪锻炼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

健康长寿是现代人的美好愿望。所谓健康、不仅指躯体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不只是没有疾病。

  通过体格锻炼可以促进躯体健康,而重视情绪锻炼,则可以促使精神健康。现代人要想健康长寿,情绪锻炼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国外长寿学家胡夫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指出: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近些年来,国外医学家十分重视情绪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美国曾有一批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他们所诊断、治疗的病人中,患胃疼、恶心的病人中有88人是由于不良情绪所引起,他们认为,情绪不良会增加胃中盐酸的流量,容易导致溃疡病。

  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也健康。为此,心理学家把人的情绪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愉快的情绪(如快乐、喜悦等);另一类是不愉快的情绪(如悲伤、焦虑、沮丧、紧张、憎恨等)。为了健康,现代人不论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都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例如,当受到挫折时不要气馁;事业有成就时不要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古人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包了这个道理。

  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怎样注意情绪锻炼呢?

一、在生活变化面前,应经常保持开朗明快的心境和愉快的情绪,遇事冷静,客观地出分析和判断。

二、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打太极拳等,择其所好,从事这些活动,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三、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遇事要尽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好胜逞能而去做力不从心的事。

四、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动辄发火,懑要克制,怨恨要消除。

五、经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既能锻炼筋骨,增强体质,又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六、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和友好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这样可使人心理上得到满足,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总之,愤怒时要制怒,宽容;过喜时要收敛,抑制;悲伤时要转移,娱乐;忧愁时要释放,自解;焦虑时要分散、消遣;惊慌时要镇静,沉着。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随遇而安,冷静思考,泰然处

    人们都知道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品味美好的人生和享受健康生活的多彩。但怎样进行心理保健却有不少人不清楚,以致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发生心理障碍,甚至患上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导致自己和家庭遭受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

  进行心理健康的锻炼有很多方法,以下几种是最常用的。

  1、培养和塑造自己良好的个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环境:人的个性好坏,虽有一定的先天遗传性,但后天的可塑性是不可否认的。人的个性必须要适应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如果你能像坚持长跑、努力去提高体能那样时刻注意克服自己性格中的缺点,譬如遇事克服感情用事;做事要耐心细心不草率、不急躁;任凭周围人际关系紧张,你都能从容对待,保持心平气和,天天都有好心情。那么,就会保持稳定的心智,也就是保持了心理健康,久而久之,你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2、通过生活中不如意之事的经历,学会锻炼理智,力争做到善于控制情绪。人们心理活动中的理智活动,是通过后天培养、锻炼才具备的,一个理智活动薄弱的人,往往遇事感情占优势,感情用事容易把事情办糟,造成对自己的心理挫伤而损害心理健康。锻炼理智的具体方法是: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如成功失败的两种心理准备,并做好成功或失败后怎样做的心理准备。例如,可先从教育孩子时,他可能听话或不听话等小事做起,渐渐地,你即能面对重大心理打击或挫折而能做到理智,善于控制情绪,从而保持平和心境,以求永良好的心理健康。

  3、要善于运用自我心理调适机制:运用自我心理调节机制来保护心理健康是最好、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当你在现实生活中突遇不幸或事与愿违时,其精神刺激的强度有时超出了你的心理健康功能,你必须要马上运用你的自我心理调适这一武器,使你的心理健康不受损害。譬如期望孩子考取大学,但却高考落榜;担心丈夫有外遇,真的出现了第三者,或是亲人患了意想不到的绝症……

  

自我心理调节机制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倾诉法:找个知心好友,把心理压抑的痛苦倾诉出来,以达到心理减压,预防心理失衡;

  (2)转移法:主动暂时离开使心理困惑的场景,改变环境,以求精神刺激逐渐淡化,调整心智达到平衡;

  (3)酸葡萄心理的运用:孩子落榜,你要换个思考方法:考上大学的不一定都成才!

  (4)Q精神的运用:丈夫有了第三者,他早就不值得我爱!

  通过让别人需要自己,依赖自己,给予别人并不需要的关怀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

  关心别人的行为一直是受社会嘉许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使别人依赖于自己的关怀,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破坏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了。

太抽象了,举点例子好吗?

  例子真是太多了。比如我在大学里工作,每到新生入学,就常看到一些家长为孩子铺床、交费,好像孩子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还有的家长,事无巨细都要孩子向自己汇报。本来孩子正想出去玩呢,家长的电话就打回来了,看你在不在家。无形之手无时无刻不在控制孩子,搞得孩子非常痛苦。家长也知道不对,可是克制不住,这就是强迫症了。

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

  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干。"他孩子要是出去,不仅回来必须汇报干了什么,而且家长还跟踪孩子。如果孩子撒谎,整个家庭氛围就一塌糊涂。我对他说,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将来在社会生活中肯定是弱者,你就毁了他。现在,他不依赖你,你很痛苦;他依赖你,他独立不了,他很痛苦,二难境地。实际在家长获得满足的同时,已经害了孩子。

有时候家长关心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很多家长都认为,我吃了这么多苦,我怎么能眼见着孩子吃苦、犯错?

  家长总希望自己人生的所有经验,所有经历过的痛苦、挫折,都能够作为间接经验让孩子学习和借鉴。但是家长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没经受过任何痛苦、挫折,他的挫折承受力就强不起来。只有遇到真的痛苦,他才能体验。我们的家长特别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但是社会经验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如果家长因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屏蔽所有的痛苦挫折,实际上害了孩子。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冲突激烈,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对。"关怀强迫症"的前提是你必须接受他的关怀,那么你自己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就都得放弃,因此它是以取消别人的独立性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反过来,被关心的人也很痛苦,因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有独立的需要,也有能力去干一些事情,但有"关怀强迫症"的家长,拒绝承认这些,他们排除一切孩子可能脱离自己独立的潜在因素,坚决否定孩子的能力。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成长。对孩子来说,只有两种可能:如果坚决反对这种关心,就会产生严重的冲突;另一种就是服从和依赖,于是整个能力就退化了。而且,我们的社会对关心别人的行为是肯定的,总有人说"别人是为你好才关心你",因此从道德上你就必须接受别人的关心。这样被关心者更加痛苦,他接受这种关心,就违反了自己独立的要求;不接受这种关心呢,又要承受社会道德的压力和谴责。所以"关怀强迫症"使双方都进入了一种特别累的关系。

你前面说,家长在给孩子提供并不需要的关心时,能获得满足?

不仅是家长,还有很多人都是通过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的。所以,他们会强烈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如果别人不接受,他们就感到很痛苦。因为他的目的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因此就会表现出这样的倾向:自己家里的事不管,专门去管别人家里的事、外头的事。比如自己家里乱七八糟的,非要去扫楼梯;对自己家里人特别苛刻、冷漠,甚至残酷,却专门帮助外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离自己越近的东西,获得的道德评价越低。"关怀强迫症"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获得心理满足,包括道德优越感。为了获得优越感,他们甚至不惜损己利人。但这种人由于没有内在的价值感,所以总要去帮助别人。在朋友中也有这种状况。朋友对你很好,但反过来他也要求你必须对他好。他强烈地需要介入你的生活,帮助你呀,给你买东西呀,给你忠告呀。这点在家长和孩子身上表现得最明显。好多家长自己有失落感,没有真正支撑自己人生价值的东西,所以要拼命通过关心孩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生活得充实,就不需要通过帮助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当别人有需要时,他也会热情地去帮忙,但不会依赖这一点,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帮助。

"关怀强迫症"和健康的关怀有哪些区别呢

关键的区别在于,第一,是不是自己特别依赖于此。每个人都应该在帮助别人当中获得快乐,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很和谐。但是如果你依赖对别人的帮助,依赖别人对你的感激之情,那就有问题了。第二个指标是别人是否需要你的关心,你是不是向别人提供了别人不需要的东西,强迫别人接受你的关怀。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