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与《草船借箭》教案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与《草船借箭》教案

时间:2021-07-04    下载该word文档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二、释题: 陈:陈述。
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终鲜( xiǎn 兄弟 期()功强 常在床蓐( 猥(i)以微贱 岂敢盘桓( huán 庶刘侥( jiǎo )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
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试背第一段。 四、小结: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诵第一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6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 :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 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


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就是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即指提升和进用。
常和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升官曰。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19《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在读的基础上,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我们学过《赤壁之战》,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那些?
2、板书课题,了解资料袋的内容。
我们一起打开书中100页的资料袋,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根据这部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有关内容改
编的一个故事——板书:《草船借箭》
3、简介时代背景。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为了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在字音方面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2)文中的都督和丞相分别指的是谁? 都督:周瑜(为孙权效力)
丞相:曹操(控制君王自己掌握大权) 3)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3“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课后的习题2,来看看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都是课文中的哪些部分写到的,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前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10万支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做好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4[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只要弄清楚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就水到渠成了,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塑造了几个经典的人物,大家想想谁是主要的人物?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句子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课件出示:课文整整用了一个自然段了写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可谓点睛之笔,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特别要注意课文第二段,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写,在读的时候要通过适当的停顿断开正确反映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4、讨论、交流:文中那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5、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7、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起因(12:三天赶造十万之箭
借箭前的准备(35:草船、军士的准备 事情发展经过(39
借箭的过程(69:逼近水寨一 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结果(10:如期交箭、周瑜叹服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