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论“浩然正气”

.论“浩然正气”

时间:2015-04-05 22:02:14    下载该word文档

曲靖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浩然正气”

者:尹玉林 号:2008211143

院:教师教育学院 级:2008

科:教育学 业:小学教育(中文与社会方向)

师:万薇薇 称:讲师

期:201258

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

曲靖师范学院

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小组签名

主席

答辩日期: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论“浩然正气”

摘要

“浩然正气”是儒门“亚圣”孟子在养气说、性善论等基础上提出形成的,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浩然正气”是关于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理论,“浩然正气”是指导理想人格修炼、高尚人生价值追求的理论,“浩然正气”理论反映了孟子对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的理解和追求。本文首先在概说“浩然正气”的基础上,从孟子关于“养浩然正气”的方法、条件的言论入手,再在孟子生活时代背景的宏观环境下分析孟子提出“浩然正气”的原因,最后总结性分析孟子提出“浩然正气”的主客观原因以及“浩然正气”对后世的影响。无数先贤把“浩然正气”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而孟子更是把具有“浩然正气”的人称之为“大丈夫”,随着时代的变迁“浩然正气说”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人格高尚完善的民族文化心态和塑造坚贞不屈的民族性格有非常大的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浩然正气;时代背景;对后世影响

On the "Hao Ran"

Abstract: " Hao Ran spirit" is Confucianism door" San" in Mencius 's theory of good said, of the formation, Mencius ideological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 Hao Ran spirit" is the ideal personality on how to training theory," Hao Ran spirit" is a guide to ideal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noble life value theory," Hao Ran spirit" theory reflects the Mencius on the highest spiritual ambit of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first in the" Hao Ran" of "on the foundation, from Mencius on" raising Hao Ran righteousness" method, the speech condition proceed with, again in the Mencius lif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under the macroscopic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Mencius put forward" Hao Ran spirit ", the final summary analysis Mencius put forward" Hao Ran spirit" and" advocate objective reason Hao Ran uprigh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Countless sages" Hao Ran spirit" as the highest realm of personality, and Mencius is having" Hao Ran spirit" is called the" big man",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Hao Ran" said"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perfect national cultural mentality and the shaping of be and unyielding national character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 has a posit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Key word: Hao Ran upright; background of times;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目录

引言 1

研究方法 1

一、浩然正气概说 1

二、养浩然正气的基础、条件 4

三、养“浩然正气”的方法 5

() 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反求诸己[6]p10 5

() 配道与义,集义而生 5

() 讲究循序渐进 6

四、孟子提出养“浩然正气”的原因 7

()、孟子生活的社会状况 7

()、孟子提出养“浩然正气”的主观原因 8

五、孟子浩然正气对后世的影响 9

()、浩然正气对后世个人人格追求的影响 9

()、浩然正气对后世立身处世的影响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2



引言

一个人的思想是伴随着他知识的积淀、见闻的广博、主观意识上的思考以及社会大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后衍生出的综合性产物。一个人思想的产生、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思想结构的不断完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还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而其思想的根源是在于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现状,结合前人的思想,融合自己对社会和时代现状的解释和理解后形成的。并且在实践中延续、体现和不断发展。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而且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可以这样说:那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时代。每一个有自己的治国图强、思考见解的人都可以在各诸侯国施展自己的抱负。遗憾的是孟子始终没能真正的参加到政治决策,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实践。孟子的政治理想之所以没能实现,是因为在那个还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是没有适合他政治理想的土壤来给他播种。但这并不能影响孟子的思考,也不能阻碍孟子思想体系的形成,反而使孟子在人生哲学方面倾注了更多的精力,使孟子在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考愈见深度。孟子提出的关于个人修养的见解和观点,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养浩然正气”,而“浩然正气”的提出在我国人学思想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现在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启示意义。

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本了解掌握了各个时期不同的研究者对孟子“养浩然正气”方法的见解、对孟子生活时代对孟子思想形成的影响的看法以及对研究孟子“浩然正气”的意义作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思考。继而对孟子提出“浩然正气”的时代背景及“浩然正气”对后世影响做出自己对这一命题的思考和见解。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历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学术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进简析孟子提出“浩然正气”的时代背景及“浩然正气”对后世的影响行阐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 浩然正气概说

孟子“浩然正气”说是从稷下道家黄老学派的“精气”说演变发展而来的,稷下黄老学派“精气”说是孟子“浩然正气说的理论支撑。[1]p15稷下黄老学派认为“精气”为万物之本源,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又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管子·内业》)。《内业》指出,“精气”是生命、智慧之源,能使万物产生。把“天”看成“自然”,“精”与“形”有二元论倾向。精也是气,是气的精粹部分。形也是气,即形气。“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最精细的气,不但构成人,也是构成任何东西的不可缺少的材料。地上的五谷,天上的列星,都是精气产生的。精气流行在天地之间,就有了鬼神;精气深藏在人的胸中,就成为圣人。这里用鬼神形容精气的流行变化,鬼神已不是灵魂不死的宗教迷信含义了,而成为了人体主观意识最为神圣的部分,事物时常在变,但总离不开“气”,气本身就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精气无所不在,充满一切。人只能得到它而“成德”,产生智慧,而不能使它消灭。有了精气才有生命,有生命然后才有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人类的精神活动是由精气派生出来的[2]p211

孟子为了说明人的精神境界的广大深微和正义的伟大崇高,提出了“浩然之气”,赋予了“精气”以道德内涵,从而使万物本原的“精气论”演变发展为人生最高道德精神境界的正气理论——浩然正气。孟子所说的“气”是在理解稷下黄老学派所说的“气”的基础上加上那个自己的理解后提出的。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人的性格、气质、精神和心理状态,而且孟子认为“勇”是由“养气”开始的,只有通过养而有的“勇才是“大勇否则就是“匹夫之勇”,而“大勇”来源于对自己行为的正义的自觉,具有高尚的道德气节操守,所以才会有后来的“理直气壮”。“勇”只是养气的低级层次,养浩然正气才是养气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养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孟子有关“浩然正气”的言论详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向公孙丑讲解何为浩然正气时是这样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3]p49根据孟子对浩然正气的描述不难知道孟子所提倡的浩然正气的特征:首先,浩然正气至刚至大大到充塞乎于天地;其次,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是集义所生,不是生而固有,浩然之气,集义而生,义袭不取。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是义行积累的结果。通俗点来说“浩然正气”是一种非常强大,非常刚强,要靠正义去培养而且不要去伤害它的一种天地正气,它强盛时会充溢于整个宇宙。而且这种气,要和道义相配合;缺少这些,它就会委顿不堪没有气势。它是正义不断积累而产生的结果,不是一次两次正义之举就能取得的。如果是行为有愧于心,这种气势就会委顿不堪了。孟子在讲“浩然正气”时还以告子为例,他是这样用告子举例的:告子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正义看做是心灵之外的东西。孟子认为想要拥有浩然之气,一是要一定要去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应该铭刻不忘,但是不要妄想着凭空助其壮大,而是要循序渐进。

“浩然之气”是以仁义为核心,以正义、公平、自由、和谐为衣的一种精神状态,实际是一种经历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它具有道德的价值判断、行为的现实约束、灵魂的自我纠正、气质的自主升华。它充塞与天地之间,回荡在社会生活之中,激励着人们的抉择,决定着人生的目的。所谓浩然之气,由“义”的积累而养成,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这种气,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就是这种长存于天地间的磅礴正气,是五千年历史锻造出来的民族之魂,是黄钟大吕也难以奏出的不朽乐章。 [4]p106孟子将体内具有“浩然正气”的人称为“大丈夫”。《孟子》原文中是这样描述“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3]p109孟子认为,大丈夫以仁义行天下,把“仁”作为天下最宽广的住宅而居,以礼为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而立,以义为天下光明的大道来行;得志时,与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时,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且还能做到身处富贵时不荒淫腐化,身居贫贱时不改变志向,面对强权威势时不屈从变节,这就叫大丈夫。大丈夫,是以“仁”和“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担当。由此可见“大丈夫”是有着极深的道德修养理想人格修炼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孟子认为到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孟子以自身的生活际遇为它作了生动的注解。浩然正气学说是孟子思想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观念,历朝历代都有一些修行浩然正气而扬名四周的仁人志士,“浩然正气”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国家栋梁的精神寄托。

历朝历代都有研究孟子“浩然正气”的先哲,但是唯有南宋朱熹解析“浩然正气”最得其精髓。朱熹在著作中是这样解析“浩然正气”的:“本自浩然正气,失养故馁。唯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本如是也。唯其自反而缩,则得起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害之,则得其本体不亏充塞无间矣。”《孟子集注卷三》。细品朱熹话语发现朱熹也认为“浩然正气”是靠后天养成的,是本来身体自有的,有的人后来之所以没有是为私欲所蔽,没有去“养气”去扩充,因此“失养故馁”,养而有成就可以充塞乎天地,流播宇宙,益泽四野。朱熹和孟子的观点相近都认为这种气必须依靠日积月累的道德修炼,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几次正义的行为也不能够说它已变成了自己精神的一部分。用这样一句现代通俗话来表述就是: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

综上可知,浩然之气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炼,日积月累的进步,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培养,使之壮大,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浩然正气并非只是为某些人所有,而是只要你真心“养气”且方法得当是可以拥有的。

、养“浩然正气’的基础、条件

孟子认为人不但有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还有善良的本性,因此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条件――性善论。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3]p59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口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口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认为人与生俱有“四心”: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没有这四心,人便同禽兽无异。[5]p68在这四种美好品德的基础上,人们便产生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意识的萌芽,这就是“四端”。而这“四端”也就是先天所有的。所以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但这“四端”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向善的可能,只有通过不断的扩充、培养这些善端,才能成为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意识的人。孟子进而认为,人们通过不断的培养、扩充自己这些善端就可以在道德意识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达到了解天命的地步。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花费大量的笔墨详细写人之“四心”的本质就是为了说明人人心中都存着向善的运只要坚持发展充实就可以达到更高的程度,也就是“四端”。他在书中是这样来说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3]p219孟子这样就进一步说明了仁、义、理、智、信的内涵。又再一次强调了“四心” 、“四端”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后来之所以有的人变坏,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和发挥他们天性资质的缘故,没有去探求他们心底的善根。孟子认为只要坚持个人修养提升内在素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可以做到止乎仁,行乎义、见于礼、敏于智、坚于信,日积月累,假于时日就可以养成浩然正气。

三、养“浩然正气”的方法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还提出了养浩然正气的方法。孟子还强调要“心勿忘”“勿助长”,强调“浩然正气”是由心所生,由正言、正行、正举扩而充之,充而养之,而后成之。孟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去扩充和培养这些善端,就会失去善心,也就没有了修炼的基础了。它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不断的现实生活中锻炼、修炼出来的,是在不断地反省思考后形成的。发乎于义,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最后,浩然正气是配义与道,无是则气。所以孟子“养浩然正气”的方法可归纳为: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讲究循序渐进、配道与义

() 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反求诸己[6]p10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认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养浩然正气”的基础。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 配道与义,集义而生

孟子在“心善论”的基础上提出养气说,那么如何养浩然正气?简而言之,就是“配义与道” 和“集义而生”。孟子讲的养浩然正气的这个方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了解一种义理,对之深信不疑,内化为一种精神信仰,这可以称之为“明道”;另一方面是常作合乎于“义”的事,这可以称之为“集义”。养浩然正气就是主要综合这两方面的功夫,不可失之偏颇,缺一不可。孟子(《孟子·公孙丑上》)中详细说了“养浩然正气”的方法:“配义与道”和“集义而生”,孟子说以道和义相配合,所以不会气馁。孟子在(《孟子·尽心上》)说,如果集义而不明道,则会出现“不著不察”或“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这种气,是道义的化身,没有道义,它就变得脆弱不堪。“配义与道”是养浩然正气的主要方法。孟子讲: “浩然正气”是靠“养”出来的,即言修养功夫,这个修养功夫是从实存一端来看人的存在之完成。孟子用牛山之喻,阐明了如何养浩然正气:“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3]p222意思是说,人天性本来是善良的,但是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的丧失,那就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即使是特别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得光秃秃的,而一旦“浩然正气”、良心失去、心灵就会失去把持,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养成“浩然正气”也就无从说起。

() 讲究循序渐进

然而这种“养”的方法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前提:勿助长,心勿忘。就象树苗一样,养树的人只能给树苗安排好的生长环境、生长条件,至于生长的状况还得由它自己本身决定。想要树木长高不是由拔的方法取得的,不能拔之使高,拔高就是就是“助长”。要常想到松土、施肥、浇水、耕苗,是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收成,树木庄稼才会茁壮成长。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是这样的具体描述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3]p49-50这就直接说明了孟子关于养浩然正气的态度是:讲究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规律。养浩然正气不是一时一刻能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地自我提高的,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自觉、刻苦的磨练才能获得。正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3]p253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篇中这样描述:“是集义之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故我告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3]p49认为告子是从外面拿一个义来强制其心,使之不动,这就是“义袭而取之也”就像宋人那样,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反而会“欲速不达”。实际上这是 “心”的自然发展,自然流露,行义既久,浩然之气自然会在胸中油然而生。因此,养浩然正气要靠长年累月,持久不懈的坚持下去,才能水到渠成,否则会“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同上

四、 孟子提出养“浩然正气”的原因

()、孟子生活的社会状况

孟子生活的时代及孟子的作为孟子生活在战国之时,正值周朝衰落、战国纵横之际,我国社会处于大变动、大分裂的社会转型期,“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的时代。在当时的社会,富国强兵是主流,孟子提出的市局下很不合时宜,也就注定了孟子政治思想的命运和孟子的历史命运。按司马迁所记载,周东向迁都洛邑以后,逐步走向衰微,出现了“陪臣执国命”、“世禄六卿分晋”、“田氏伐齐”等,而诸侯视之不见,冲耳不闻,晏然不进行讨伐。这说明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地位已发生动摇。诸侯务于战争讨伐,各自强兵富国,以谋诈为用。于是乎战国纵横之士兴起,以合纵为急。“故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中国的历史走进了兼并战争 、烽烟四起的时期。

那样刀兵四起、饿殍盈野的时代在儒家学派看来这是一个“天下无道”的时代。春秋一统,统治之道,既已废弃,于是乎异端并起,非是是非,思想领域可谓一片混乱。人们都已经在你争我夺的社会现实面前泯灭了个人的良知,高山的道德情操不再被人敬仰,天下间互相争权夺利,你死我活,完全不顾及亲情、人伦和社会法则。而其中犹以杨朱、墨翟之说,言语放荡,蛊惑人心,欺世盗名。杨朱为我利己的极端思想,号称“拔一毛而利天下,无不为也”。[2]p49连办类似拔一毛就能对天下有利的事情,他都不愿意干。而墨子又以“兼相爱,交相利”为由,宣扬普天下已无差别的爱相互对待,貌似取仁义实是混淆是非,红紫乱朱。

()、孟子提出养“浩然正气”的主观原因

正是在诸侯攻伐交兵的格局和杨朱、墨翟蛊惑人心的背景下,孟子由衷哀叹人心的险诈、世道良心的沦丧!不得已以孔子为榜样,游历各国,希望能找到一个供自己施展才华的净土。孟子以儒家学说游说列国诸侯,试图通过弘扬孔子的学说,接续尧舜禹汤文之道,以救济天下万民之心。孟子在周游列国拜见诸侯王的时候,君不纳其言,四处游历,总是没有实际机会参与施政[2]p61

从中可以推测,孟子似乎已经意识到时势与自己所求之间的矛盾。自己的政治主张完全是事与愿违,而且时还是那样的无。于是萌生了退而著书,枯烛杏坛的想法。孟子之意、之说、之见,虽与时代之务有所背离,孟子也清楚明白。他为的是“垂宪言以治后人”,目的是为了“立言”以立后世。

孟子提出养浩然正气说是因为孟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无义战争是因为人的主观意识、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了问题,天下人皆为私利不顾及公平、正义。人们不知道除了利之外,还有比利更重要的东西要去坚守,这就是一种道德修养意识的缺失。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仁的人掌握了绝对的权力。而要想结束这样的局面,就要是唤醒人性中的“善”的复归。

为了使人们觉醒,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养浩然正气说”等思想,构建了宏大而又丰富的思想体系。“性善论”是养“浩然正气说”的支撑、基础,养“浩然正气说”是“性善论”的升华。孟子幻想用这样的言论唤起人们心中原有的“善”,以“善”去抵制不善,依靠一大批具有较高道德观念和崇高气节的人去改变那个唯利是图、举兵交伐的烽烟四起的年代。孟子渴望以人治去结束人祸,渴望治权掌握在有识之士、有德之士的手里,而这样的人就是具有“浩然正气”的人。因此,浩然正气的提出具体体现了孟子对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阴暗面的厌恶和渴望人民安居乐业的复杂思想感情,更表达出了孟子敢于肩负苍生,计利天下黎民的担当,衬托出了孟子这一伟岸的儒者形象。

他所主张的“尚贤”,“贤者”首先是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也就是有着浩然正气和大丈夫情怀的热爱国家、敢于担当的有学之士。孟子渴望掌国家之重器的人是这样的人,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公孙丑上》)。孟子希望那些有着最高道德精神境界,敢于坚持正义,服从真理,刚正不阿,坚忍不拔,面对世间邪恶正气凌然的贤者、大丈夫来主持社会政局。孟子希望贤者掌握国家政权结束当时混战的局面,继续尧舜之治,救万民于水火,复纲纪伦常,尊人世礼仪。

孟子提倡的的“养浩然正气”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孟子要求人们在提高自己的修养后,要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退隐修炼是为了出世。而不是号召大家都去深山老林去做闲云野鹤,不管也不理会时势的起伏跌宕,而是要积极有为,反对消极无为[7]p322在孟子的观点中,贤者都是由“养浩然正气”到了一定程度的人所以修炼浩然正气就不仅仅有精神向往上的意义了,还具有了转变为客观物质力量的可能了,具有了现实意义。这就是孟子提倡养浩然正气的真正初衷。孟子提出养浩然正气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他个人在游历了诸侯国之后对当时时代、社会、统治阶级的现实状况做出的合乎于理性角度的解释和合乎社会变化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对混乱政治的一种合乎理性认识的理想政治主张,是直视社会最隐秘的、最本质意义上的见解。在他的眼里,所谓的战火连连其实都是人性、人心道德沦丧在社会发展中的反映。阻止这些战火和纷争的最好办法是让有识的人、有浩然正气的人来掌握政权,来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这样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扭转了时代发展上的血腥战争所带来的苦难。

五、 孟子“浩然正气”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认为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应该是那些贤者,应该是有浩然正气胸襟的人,反之则会带来无边无际的灾祸。在我国历史上也确有这样的人,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人之可贵,在立场和节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疾风之下做劲草,瓦全之中宁玉碎,这才是人们所称道的高尚品德。

()、浩然正气对后世个人人格追求的影响

两千多年来,在孟子“养浩然正气”说极其丰富的积极的人生哲理的熏陶和感召下,我国历史上不断涌现出了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具有理想人格的伟大人物。他们尽管生活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却具备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观。为了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度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理想,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总是出淤泥而不染,同浊流而不污,甚至钢刀架颈不变色,泰山压顶不弯腰。或犯颜直谏,据理廷争;或扶危济困,为民除害;或执法如山,匡正祛邪;或驰骋疆场,为国捐躯。他们都以顽强地表现出个人对人格完美的执着追求,体现出凛然不可轻的一身的“浩然正气”。

孟子所要养的“浩然正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养浩然之气!也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的人格所具有的精神风貌,是人格力量的生动体现。概括来讲浩然正气是顶天立地的乾坤正气,是人天性中本来就具有的最为高尚、最为高贵的美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是一种正大刚直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演变为最为高尚的正气、气节和节操,具体而言就是有正确的信仰和原则,有始终如一的言行,有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的气节和情操以及不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这样的人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例如:张骞、文天祥、范仲淹、陆秀夫、史可法、王夫之、林则徐等。其主观的精神境界,是可以转化为客观的物质力量,[2]p92是人主观意志指导下形于客观表现的一种表现,体现为对事物的看法,做事的原则,待人的态度等等。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就是有那种境界的人的自我感觉说的,也就是那种精神境界转化为物质力量来说的。因此,浩然正气也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和作用。社会、国家的不断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许多这样的人的推动才会向前发展,并且不断的取得辉煌。

当一个人培育了“浩然之气”,就进入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孟子称此境界为“诚”,他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即诚信,推而广之,成为人的一种坚定信念。有了这种气,才可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种气,才可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有了这种气,才可能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心,才能有慷慨赴死的从容。有了这种气,才可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壮志豪情。有了这种气,才可能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功绩。[4]p105

()、浩然正气对后世立身处世的影响

屈原以孔孟重仁蹈义、修己济世的人生哲学为依皈,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他力主改革弊政,力抗秦救国。在祖国沦丧是,他满怀忠愤自沉汨罗而死。他的忧国忧民、至大至刚的伟大人格和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文学成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一直为历代的人们所敬仰和赞颂。司马迁发扬孔孟儒学以刚健为本的理想人格思想,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决心让一己之死而“重于泰山”,历数十年之艰辛,奋笔书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过躬耕垄亩的田园生活。李太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而写出了许多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诗篇。[4]p106-107

与孟子浩然正气说联系更加紧密的和突出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南宋名臣文天祥。文天祥在被捕后,元军再三劝降,但他坚贞不屈,于是被囚禁于燕京一土牢中。土牢环境恶劣,土牢中的水气、土气、日气、米气、火气、人气、秽气并出,同囚室的人相继病死,独文天祥以虚弱的身体在土牢中两年无恙。文天祥慷慨就义后,人们发现,在他的腰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以后,庶几无愧。”在狱中文天祥写下了直抒胸臆、气贯长虹的《正气歌》。在诗的题记中,他写道:“而予以孱弱, 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 他说“吾体内已养成了一股浩然正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 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就是这股浩然正气支撑了文天祥的政治生命和人生价值。文天祥在囚室两年而无恙,并且精神矍铄,正是因为“有养致然”,即依据孟子养浩然正气的方法,养成了一身的浩然正气。关于浩然正气,诗中这样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表现为仁爱祥和之气;济世艰危之时表现为不屈不挠、名垂青史的高尚气节。接着文天祥例举了十二位古人惊天动地的事迹:“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热情歌颂了历史上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的志士仁人,高扬了民族正气,表现出自己绝不屈服的坚强意志。诗中还写道:“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讲的是一个人只要养成了这种贯通日月的浩然正气,就会为正义的事业英勇奋斗而在所不惜,甚至将个人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文天祥是孟子“养浩然正气”的光辉典范,其气节、精神、品质为后人竖起了一座雄壮的赤子之峰。

结论

孟子关于塑造理想人格的“养浩然正气”说,尽管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它一经形成,便为历史所肯定。在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改造、发展和丰富,为历代有识之士所学习、实践,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自我塑造,培养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能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献身的优秀人才。这充分说明了“养浩然正气”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历史已雄健的步伐迈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弘扬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有这极大的裨益。

参考文献

[1].聂民玉,刘洪昌.孟子养“浩然正气”的时代精神底蕴[J].保定师专学报.2001(7):02.p15.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二卷)[M].北京市东城区:人民出版社.1980年修订本.2001.p92-211.

[3]. 方勇.孟子[M].北京市丰台区: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6:p49-253.

[4]. 周德波编著.孟子一日一谈[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5:p105-107.

[5]. 王成儒. 孟子之谜[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12(2):p68.

[6]. 刘玉娥.浩然正气:孟子人生最高精神境界[J].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12:p10.

[7].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市丰台区:人民出版社.1983.10:p322.

[8]. 关立勋编著.孟子名言译评[M].北京宣武区:华文出版社.2002.1(1).

[9]. 焦国成,龚群主编.儒门亚圣——孟子[M].北京市朝阳区: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6.

[10].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写.中国哲学史[M].北京市丰台区: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3(1).

[11]. 李才远.孟子的“养浩然正气”说[J].1992.1

[12].杨伯峻.孟子导读[M].四川省成都市:巴蜀书社1991.1.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论“浩然正气”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