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时间:2017-07-28 11:49:23    下载该word文档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管理体制创新

(选择动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想心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科学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深刻把握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有助于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段落大意)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联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从总体上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括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的方式和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的转变,以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政府范式转型,二是遵循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格局。

(个人新观点)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面对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面对我国公共需求的急剧增长,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面对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引导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扩大社会共识。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公共政策 和谐社会 公共管理 体制创新

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3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4

(一)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矛盾和

平衡社会利益………………………………………………………………………4

(二)社会管理由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

公民共负责任………………………………………………………………………4

(三)政府由微观管理改为宏观管理,社会政策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载体和

有效手段……………………………………………………………………………5

(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是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5

(五)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自我调节机制………………………5

三、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成,必须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6

(一)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政府范式转型…………………………………………6

(二)遵循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格局…………………………………………6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管理体制创新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社会更加和谐,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入,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始了新的价值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必将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科学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深刻把握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有助于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要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首先要了解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的言论中,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孟子的天人合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治国理想,荀子和则一,一则多力的社会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是最早提倡的和谐,在文艺复兴以后,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都把和谐认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筹谐和的整体。

而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书中,一再提倡和谐社会。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

在党的历史上,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和谐思想的重要论述。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指出,社会主义存在的诸多矛盾,可以通过自身制度的完善来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经济社会要综合平衡,不能搞单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和谐社会在现阶段提出来也有深刻的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科学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把经济增长作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我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潜在根源,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继续进一步发展。

因此,过去的几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社会进步,漠视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忽视公平,使社会问题积压下来,加剧了爆发的趋势,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共产党执政能力之一。

胡锦涛同志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联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重心的重大转变,即由经济管理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阶段,我国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性。在过去一个时期,政府忽视了社会建设和发展,结果是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深入研究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矛盾和平衡社会利益

社会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一个社会里,如果多数人认为是不公平的,他们具有相对剥夺感,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做到和谐。社会公平公正就是在分配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以公平作为准则向所有人分配价值和利益,并尽可能使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受益,不追求结果平等,但追求过程平等和机会均等。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已经造成了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距拉大的社会现象,导致人们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影响了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阶段,政府应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矛盾,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结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由于现阶段的国情,我国经济领域还存在其他经济成分,这种所有制结构反映在分配方面就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人们占有资源的程度不同,占有这些资源的利益主体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国家进行利益调控,平衡各个社会群体间的利益,使社会利益结构达到和维持一种动态的稳定。调节居民收入,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政策,为社会运行提供安全保障网,都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一些具体性措施。

(二)社会管理由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负责任

政府作为单一的社会管理主体,承担了太多不应承担的事务,早已不堪重负,既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效率,也弱化了社会的功能,整个社会生活变得没有活力。所以,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构建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当前,政府面对复杂性、多元性的社会环境,使得政府对社会问题的不可治理性增大。政府部门已经无法成为唯一的社会管理者,它必须依靠民众、企业与社会组织共同治理和共同管理。好的政府并非是人民需求什么都给予满足,而是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工具使其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公民社会正在中国兴起,政府将由现在的主导者,变为政府与社会来共同治理社会。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就是这一治理模式的有效实践,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可以调动公民的参与性,把他们组织起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管理公共事务。同时,社会自己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也是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政府由微观管理改为宏观管理,社会政策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载体和有效手段

社会政策是指国家和社会运用行政和立法的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动员、利用、分配与再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以解决社会问题,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西方公共管理运动的两大趋势是政府行为政策化公共管理社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依法行政,政府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政府为社会立法,借助社会政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干预和调节,以维护社会公平,达到社会稳定运行的目标。如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一样,社会政策也使得政府的干预由有形变为无形,并且越来越规范化。社会政策是政府的一项特定输出,它是政府进行政策抉择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组织,总要从自己所代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某些政策,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因此,社会政策要想有效达到目标,必须坚持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导向,尤其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使社会政策向他们倾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发挥社会政策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满足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

(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是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

社会组织是一个社会的血脉。托克维尔曾指出:在治理人类社会的诸法规中,似乎有一条法则最为准确无疑,明确易见,即倘若人类要保持文明或变得文明,就要在社会地位平等发展的同时,使其相互联系的艺术也以同等的比例得到改进和发展。这种相互联系的艺术就是社会组织化的程度。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追求特定目标的人群,都以一定的社会规范联合起来组成社会群体。现在世界上,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按人口平均每一万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拥有社会组织的多寡,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参与社会组织的多寡也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提供有效渠道。我国目前社会组织多具有官方背景,他们的独立性不强,往往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部门,而民间的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数量少,力量也很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提高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把政府的某些职能转移到社会组织中来,通过社会组织完成一些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的发育不仅有利于延伸社会服务,还有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单个的公民在与政府的博弈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只有把他们组织起来,他们才有可能有效地影响决策者的抉择过程,维护自身利益。

(五)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自我调节机制

自我调节指不接受外部指令下的自我适应性活动。自我调节也不是完全自发地产生的,而是基于社会存在的基本要求而形成的调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些关系的调节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变为一种模式,而在社会中自动发挥作用。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最广泛起作用的自我调节机制有两种:人和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社会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稳定,首先是通过人的自我管理实现的。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与社会的有序运行相一致,社会对其成员的基本要求在人们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行为准则而发挥调节作用,也就是人们习惯地就接受社会稳定的要求而行动。在社会管理中,人不仅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还是自我管理者。人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社会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致力于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社会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稳定,也表现为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其实大量的是表现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即使是对人的管理,也是经由社会组织的中介进行的。在组织管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组织自组织两种机制。自组织就是没有外部指令而在内部进行的协调工作,是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动适应社会要求的机制。社会自我调节机制形成后,社会就能够自动调节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从而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