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时间:2011-01-09 22:33:37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专项一 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

总体风貌:

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

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

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 (解放战争时期)

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

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

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

欧阳山的《三家巷》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红日》

梗概:

《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

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

梗概:

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艺术成就:

A 红旗谱》的作者善于将革命斗争轰轰烈烈的场面与农村生活平凡琐碎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描写,将人物置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塑造出一批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B 红旗谱》善于利用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互补性来全面展现历史,与朱老忠性格互补的是他的好友严志和,他是革命农民中另一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作者有意识地把朱、严这两个不同性格的农民放在一起描写,使其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C.在思想内容方面,《红旗谱》描写了三代农民的斗争生活,他们的性格特点、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

D.《红旗谱》有朴实明快、浑厚粗犷的民族语言。作者在提炼和加工大众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形式。

E.在结构布局上,小说采用不同于西方小说的手法,以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段精心组织全篇,但又没有完全模仿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写法,而是保持了人物的集中和故事的独立。

E.在表现手法上,小说以传统白描为主,又适当采用西方的心理透视法,可谓取中西文化融会之精华。这本身也表明民族化是不排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

朱老忠艺术形象:

《红旗谱》在当代农民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小说所塑造的农民英雄朱老忠形象上。他是一个融合了民族精魄、时代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农民英雄典型,填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农民英雄形象的空白。

首先,朱老忠性格豪爽、重义气。

其次,朱老忠具有强烈的阶级爱憎情感和立场,胆略过人,具有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朱老忠性格特具的发展性,他是在领导和参与革命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的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走向有组织的自觉斗争的历史过程,具有农民英雄文学典型的集大成意义。

4.《红岩》

梗概:

出版于196112月,作者是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在60年代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它描写的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较量。小说以狱中斗争为主线,以我党的地下工作、学生运动和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两条副线,三条线索有机组合为一个整体,全面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充满浓厚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历史气息。

5.《青春之歌》★(稍微侧重即可)

梗概:

《青春之歌》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表现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是杨沫,《青春之歌》的历史背景是·一八事变到一二·学生运动这一动荡时期。作者描写了在这一时代氛围下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中心的一批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愤激与苦闷,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演变历程,讴歌了革命的青春与力量。

林道静形象:

小说中最亮丽的人物是女主人公林道静。她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物。

林道静作为30年代的知识分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她不同于五四作家塑造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又迥异于巴金小说中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叶圣陶笔下教育救国者倪焕之。林道静的思想境界比他们大大地进步了。她把个人的命运同人类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找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真正的光明前途。

她所走的路,概括了30年代知识分子发展的整体动向,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艺术成就:

A.作者严格地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丰富的细节和细腻的画面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B.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有同类相比较、不同类反衬的横向对照,又始终贯穿着同一人物前、后期变化的纵向对比。

C.作者独具匠心地安排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小说中所有人物故事的开展都紧紧联系着林道静的道路这一中心主线。

D.《青春之歌》结构严谨而完整,情节曲折繁复但清晰可辨,涉及的人物、事件和场景繁多,囊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但始终以林道静等知识青年的成长过程作为贯穿作品的主线,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

E.语言简洁流畅,笔调情真意切,极富艺术魅力。

二.社会变革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是农村土地关系的变革及农民精神貌的变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崭新的生活内容,长篇小说的创作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面貌。

1.这方面的代表作:(列举题)★

赵树理《三里湾》  主人公:王金生、糊涂涂常有理等(农业合作化运动)

周立波《山乡巨变》主人公:邓秀梅,陈先晋等(农业合作化运动)

柳青《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农业合作化运动)

2.总体风貌:

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与以前的乡土小说相比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强调对现实斗争的反映,要求作家深入农民生活,关注在农民中发生的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变化的斗争。

3.《三里湾》

梗概:

《三里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题材的作品。它出色地塑造了一批农民形象。如作者成功塑造了王金生形象,真实地表现出站在运动潮流前列的农村干部的优秀品格,在对农村合作化过程中出现的新人物的性格探索方面体现出作者一以贯之的革命现实主义创造精神。

4.《山乡巨变》

梗概:

是周立波195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1959年又写就它的续篇。作品主要写的是1955年冬到1956年上半年,湖南的一个偏僻村落清溪乡人民在实现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在思想、情感和相互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由此反映出这场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和曲折历程,可被看作《暴风骤雨》的续篇。

5.《创业史》★★(可能单独命题)

梗概:

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长篇小说。《创业史》反映的是50年代初我国农村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集体所有制代替个体所有制,选取了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它作为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形象地展示了社会主义创业初期农村的历史风貌,而且反映出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不同阶级、阶层、党内外、家庭邻里的各种思想冲突在作品中淋漓尽现。

梁生宝形象:(可能单独命题)

《创业史》成功地塑造了农民梁生宝形象。梁生宝勤劳淳厚,正直无私,是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是富有时代特征的农民带头人。

梁三老汉形象:(可能单独命题)

而梁三老汉是个勤劳、守旧的老辈旧式农民典型,是被评论界公认为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梁三老汉形象塑造得丰满生动,真实地揭示了一代农民面临历史性抉择时的曲折心路历程。

三.其他题材(一般了解)

1.城市题材: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主人公:徐义德

艾芜《百炼成钢》

2.历史题材:(可能出名词)★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

梗概:

《李自成》(第一卷)是以李自成起义军与明王朝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采取多线索复式发展的方式结构全篇,广泛地反映了17世纪中叶中国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状况,揭示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规律和封建社会帝王术的丰富文化心理,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历史意义。


专项二 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

一.    十七年短篇小说内容上的探索:(可能出列举题)★

1.捕捉生活新矛盾:

代表作:

赵树理:《登记》主人公:艾艾,小晚

小说主要以张家庄张木匠的老婆小飞蛾为主线,描写了她与婆婆和女儿艾艾三代女性的婚恋故事。小飞娥婚前在娘家有自己的相好,这在封建思想浓厚的农村被视作名声不正,在受过同样苦的婆婆教唆下,被丈夫张木匠用锯梁子暴打了一顿,便麻木地安于包办的婚姻生活。女儿艾艾与同村的小晚自由恋爱,也受到同样名声不正的非议,但是生长在新时代,在《 婚姻法》的保护下,这对年青人最终冲破重重束缚 ,终成眷属。这体现了作家透视生活眼光的敏锐。

2.反映战争:

A孙犁的《山地回忆》

是以第一人称回忆往昔战斗生活中建立的军民鱼水情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犁一贯的创作风格:善于以小见大,通过对细枝末节的描写表现重大时代主题,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美感,使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妞儿。

B.茹志鹃的《百合花》

它以1946年的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深情地描写了前沿包扎所里的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两个人围绕借被子事件而展开的一段动人故事,着力刻画了通讯员、新媳妇这两个普通人形象,歌颂了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主题。

C.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等

3.干预生活:敢于揭露现实生活的阴暗面

A.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农村干部老田的形象,摆脱了歌颂与暴露的两难处境,正确处理了干预生活和塑造新人形象的矛盾问题。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作者通过林震的观察和思考反映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揭露出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是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属于大胆干预生活小说潮流中的杰作。

小说在对比中塑造了刘世吾、韩常新、林震三个主要人物。

附:

1. 茹志鹃小说创作特点:

A构思精巧,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物心灵历程的表现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B选材立意的特点,即不正面描写生活的波澜壮阔,而是从中截取一朵浪花加以雕琢。

C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她常常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特点入手,进而向纵深发掘,力图展示人物细腻的心灵世界。

2.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善于以小见大,通过对细枝末节的描写表现重大时代主题,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美感,使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以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特色衬托人物的自然美。

3.“山药蛋派:(名词解释)(见教材39页)★★


专项三 十七年诗歌创作

总体风貌:★(可运用总体风貌来概述这时期诗歌共性)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诗歌创作直接地继承了民歌和解放区诗歌的传统。在理论建构上,诗歌的社会功能得到空前的强化;在艺术形式上,高度强调民族特色。

在当时泛政治化的艺术导向下,诗歌创作在十七年文学时期出现了两种基本模式:

1.积极对现实政治作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政治抒情诗,这种诗体主要以郭小川、贺敬之强调的诗学和政治学相统一、诗人和战士相统一的创作实践为代表;

2.诗体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必然补充,强调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真切表现,即以李季、闻捷、张志民的创作为代表的写实诗体。

一.抒情叙事诗的发展

1.闻捷★(可能单独命题)

代表作:

《天山牧歌》

梗概:

《天山牧歌》是闻捷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影响较大的一部抒情诗集。《天山牧歌》从不同的侧面描绘天山南北各民族美好、欢乐的生活图景,纵情歌颂了新疆各族人民解放后欢欣鼓舞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对新生活的极大热情和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被称为激情的赞歌生活的赞歌

艺术风格:

A,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

B,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

C,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D,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

2.李瑛(了解)

代表作:

诗集《战场上的节日》。

风格:

A反映军旅生活,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歌颂军营内外的进取精神是李瑛诗作的主要题材和主题,这也使其获得了战士诗人的美誉。

B李瑛的诗语言活泼,结构精巧,呈现出精致细腻、朴实自然、清新又奔放的特点。

3.李季(了解)

代表作:

《玉门诗抄》、等五部短诗集和《生活之歌》、《杨高传》、《向昆仑》等八部长篇叙事诗。

《杨高传》梗概:

全诗包括《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三部分,以主人公杨高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大规模地再现了土地改革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塑造了一个在党的培养下由贫苦孩子逐渐成长起来的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感人形象。

二.政治抒情诗的丰收

1.名词:政治抒情诗★

诗人通常以阶级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情感反映和客观评说。在诗体形态上,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从50年代中期起,以郭小川、贺敬之政治抒情长诗、组诗的发表为标志,诗歌从内容到形式找到与自己时代的激情和理想、雄心和使命相呼应映称的新型诗体,在诗体上被称为新赋体诗

2.郭小川★(可能单独命题)

代表作:

《投入炽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

艺术风格:

深刻的哲理、火样的激情、新颖的形式。他的诗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一种对于伟大的党和祖国,伟大的革命事业,伟大的人民军队真诚和挚爱的感情。抒情,充分的抒情,强烈的抒情,由抒情而达到心灵的振动,哲理的阐发,从而构成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他在诗歌创作中,曾先后采用过楼梯式、民歌式、自由体、长句体等多种形式。

3.贺敬之

创作分类:

A.是抒情短诗,即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出发,突出表现诗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真挚情感,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

B.是篇幅较长的政治抒情诗,代表作品主要有《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等

三.其他各类诗歌创作(了解)

A边缘诗人”—— 蔡其矫

代表作有诗集《回声集》、《涛声集》等。他的诗往往是在对山水和自然风物的咏叹中表现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蔡其矫的一些诗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美国自由体诗歌理论的影响,认为诗必须是从我们整个心灵、希望、记忆和感触的喷泉里射出来的

B边疆诗群

公刘

主要诗歌作品结集为《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在北方》等。公刘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他挥洒出自己的一腔热情,放声歌唱少数民族的翻身觉醒和美丽的边疆风情,真实记录了军民鱼水的深厚情谊和边防战士的严谨而充实的守卫生活。

流沙河

著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等。


专项四 十七年散文创作

总体风貌:

十七年散文作为现代散文的传承,更直接地继承了延安文学传统,将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的美文演化为具有时代精神的以讴歌和赞颂为主体的抒情散文或者艺术散文,抒情散文作为当代散文的主流。十七年散文另一个较大的收获是50年代初期通讯、报告、特写文学的蓬勃兴起,并通过艺术地报告新事实而大力地推进时代精神。

一.十七年散文的三种范式:(五六十年代)★★★(列举题)

1.杨朔散文模式:以景比兴——写人叙事——激扬指点

代表作:

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名篇:《荔枝蜜》、《茶花赋》

杨式模式:

开篇不着痕迹地引入一景一事,看似进入主题实则设置悬念;在层层递进逻辑井然间突然引出隐藏幕后的叙述对象,点明主题;结尾点题并提炼升华文章的主题精神。如《荔枝蜜》

2.秦牧散文模式:趣味横生的知识王国

代表作:

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等,文艺散论集《艺海拾贝》和童话小说等。

秦牧散文模式:

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如:《社稷坛抒情》作者将自己对伟大的祖国、勤劳的人民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由衷的赞颂投射到对古建筑旧风物的思古之中,抒发着作家真挚而美好的祝福。它充分体现着秦牧散文知识渊博、联想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杂文和随笔相调和的艺术特色。

刘白羽散文模式:日出式散文模式

代表作:

单篇散文《日出》、《长江三日》等。

日出式散文模式:

日出”“晨光似的景——“日出”“晨光似的人或事——“日出”“晨光似的豪言壮语。如《长江三日》(见教材56的分析)

二.其他散文家(了解)

1.吴伯箫

散文集《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

2.魏巍

报告文学代表作《谁是最可爱的人》

3.邓拓

《燕山夜话》、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是当时影响广泛的杂文创作专栏。


专项五 十七年话剧创作

 

总体风貌:

新中国的话剧创作继承了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力求反映新的时代,表现新的人物。由于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新中国十七年话剧体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和战斗性。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成就较高,而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功之作较少。其中老舍的《茶馆》是十七年现实主义戏剧中的难得收获,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和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

一.现实主义话剧——老舍★

1.建国后话剧:

《茶馆》和《龙须沟》等

2.基本主题:

老舍的话剧多以北京的胡同、茶馆、大杂院等充满民俗风情的地点为具体场景,描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变化,以此反映整个中国的时代历史变迁。

3.《茶馆》:★

梗概:

《茶馆》选取了老北京的老字号裕泰茶馆为具体场景,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会集一堂,通过众生相的展示来表现不同时代广阔的社会历史,从而开启了一幅从而开启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北京社会风情图。戏剧通过对旧中国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各色小人物命运浮沉的生动描写,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战胜利后这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揭示和控诉了旧社会黑暗昏聩的生活,体现了葬送三个时代的鲜明主题。

艺术成就:(可能单独命题)★★

A.老舍善于在浓郁的北京风俗画面背景下表现人物神韵,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王利发是《茶馆》众多人物中最富光彩的艺术形象。他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时代(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人谨小慎微,善于经营,四处讨好、圆滑变通是他的经商原则和处世哲学。

B.《茶馆》的艺术结构形式别具一格,它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式亮相。同时《茶馆》形成以人物带动故事的结构方式。全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剧的激烈冲突,而是靠人物命运的变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茶馆》在故事情节的选取和人物命运的设置上表现出独特的悲喜交融的风格。《茶馆》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深刻的悲剧内容,是寓哭于笑的作品,抒发的是引入发笑的旧时代挽歌,是真正含泪的笑,是深沉的幽默。

D.《茶馆》还体现出老舍高妙精练的语言才能。老舍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具有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戏剧语言来源于自己熟悉的北京话,是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具有精练简洁而又含蓄生动,朴素干练而又幽默诙谐的特点。

二.历史剧创作——田汉

1.代表作:

《关汉卿》、《文成公主》

2.《关汉卿》

梗概:

《关汉卿》是田汉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而创作的11场话剧。他成功地创造出关汉卿这样一个正义高洁的人民艺术家典型形象。该剧以关汉卿等人创作、演出《窦娥冤》为中心线索展开情节和冲突,展示了他们为此而与元代封建统治者进行的周旋、抗争,甚至不惜付出性命也一定要用戏剧为百姓申诉,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腐败黑暗的现实。

3.田汉历史剧创作的总体风格:★

A.首先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茅盾曾给它作过一个比较醒目的注解,即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也就是要求剧作家的艺术虚构要在充分研究大量史实、对历史事实掌握本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艺术创造。其次是剧情和诗情结合,剧作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B以诗入剧是《关汉卿》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以诗入剧即把诗情与剧情融合在一起,这是田汉诗人才情的充分体现,也是他戏剧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独特风格。

C.是构思精妙,穿插自如。

《关汉卿》汲取传统戏曲分场的一些优点,采用自由灵活的场景,从而突破了一般话剧集中分幕的限制。


 

1:文化大革命文学

总体风貌:

戏剧领域,大力推行样板戏,形成了高、大、全的审美模式,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小说领域,按照四人帮炮制的创作模式去写作,鼓吹英雄史观;诗歌领域,地下诗歌文革地下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小说成就

最大限度地保留着现实主义面貌,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艺术规律,重视创作个性的主要以历史题材小说和手抄本小说为代表。如历史题材的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此外还有靳凡的《公开的情书》、赵振开的《波动》等。

二.诗歌创作

1.地下诗歌创作★(名词)

是指在文化大革命中未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与公开发表的主流诗歌相对峙并产生重要影响的诗歌创作。以绿原、穆旦、郭小川,食指)北岛、顾城等为代表,他们同时也酝酿了新时期诗歌潮流的两条主要流向,即归来者诗歌朦胧诗。在思想蕴涵方面主要受难与觉醒、失望与希望相交织的思想主题,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的精神。

2.“白洋淀诗群★★(名词)

文革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这是一个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同时,它又是一个超越地域概念的广义、开放的诗歌群体。以根子、芒克、多多、食指、北岛、江河、杨炼、顾城等为代表。白洋淀诗群

表达了理想与激情的失落感,对个人前途的渺茫感,被社会抛弃的孤独感、苦闷感。

三.革命样板戏★(名词)

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2:建国后文艺批判运动(举出三次)★★★

1.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4.1957年批判丁(丁玲)陈(陈企霞)反革命集团

5.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