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浅析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

浅析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

时间:2018-11-13 18:01:13    下载该word文档

析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

摘要:白族的孝道观念在其民间文学中有生动的体现,所涵盖的作品题材有民间故事、民歌、曲艺、谚语等,它具有淳朴、兼容、多层次等特征,其成因与白族社会环境有关。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白族;孝道;民间文学

Abstract

The Bai people's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is vividly embodied in folk literature.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e works include folk tales, folk songs, folk arts, and proverbs. It is simple, compatible, and multi-layered. Its causes are related to the Bai social environment.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the Bai folk literature has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y.

白族作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仅提倡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且也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云南是白族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设有大理白族自治州,因此在大理,白族文化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白族的传统文化既有我们广为熟知的,也有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发现的。本文拟对对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展开论述。

一、白族民间文学中体现的孝

白族的民间文学是体现孝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内容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具有丰富的孝文化内涵和教化之用。然而各个题材的表现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它们不仅融汇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体现白族传统道德观念。白族的民间文学对白族人民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不但能向白族人民直观的展现所说内容,让人民更好地接受和吸收,还可以促进白族文化的发展。

(1)与孝有关的白族民间故事

白族有悠远的历史与古老的文化,在其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和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遗产中,白族民间故事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根植于白族人民现实的生活环境中,不仅散发着理想主义的的光芒。它的表现手法和方式更是多样,无论是生动形象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还是多样化的人物,都向人们展示着其自身所含有的价值。不仅如此,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白族人民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其中不乏风土人情、斗争生活、所求愿望一类的;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环境及世间万物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白族的民间故事不仅具有艺术的魅力,还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本文中所说的“民间故事”,指广义概念的民间故事,即包含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等民众口头创作的散文体叙事作品。

在氏族起源神话《三姑娘与蛇氏族》中,就有三姑娘为救母亲而被迫嫁给青蛇的桥段。三姑娘嫁给青蛇后,不仅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还为青蛇生了十几个孩子,但这些孩子也因母亲的失误夭折了,三姑娘知道后虽然难过,但也让母亲快些逃命,并向青蛇瞒过此事,母亲也因此得以保命。先不说三姑娘为救母亲甘愿做牺牲自己的精神,在知道自己的孩子意外被母亲杀死后,第一时刻想到的也是母亲的安危。在三姑娘的道德思想里,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放在首位,把孝道演绎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危难关头,没有意一丝顾虑的牺牲;在紧急时刻,机智的化解危机。与这个故事相似,同为表彰牺牲精神的还有《玉白菜》,故事中因母亲病重,俞大香用尽各种方法都不见效,不料的仙人相助得到灵药,最后母亲得以康复。在母亲生病过程中,俞大香并没有感到不耐烦,也不觉得母亲拖累自己,而是尽自己所能为母亲医治,在得到仙人的提点后,在寻找灵药的过程中无论有多艰难和害怕,他都坚持下了,依然没有一丝的犹豫,一心只为医好母亲。同时也验证了“孝感动天”一语,若不是他的坚持不懈,也不会在恍惚中得到仙人的提点,最后得到善终。《玉白菜》这一民间故事还有劝孝的意义,俞大香不仅拿玉石救了自己的母亲,也救了一国的老太后,赢得荣华富贵。在这一点似乎是受到了佛教“因果报应”的影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你种下善因就会得到善果,种下恶因就会得到恶果。俞大香则是因救母心切,爱母之心使他得到了善报。以父母生病为例,子女能尽自己所能侍奉在则,并且在侍奉的过程不会产生厌恶之情,而以敬爱之心对待,不仅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一种善行,以此来激励白族人民行孝。

比较突出的还有民间故事《日月从哪来》,这则故事与上面提到的两则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出发点,《日月从哪来》是个典型的反面故事,塑造了一个反面的人物,虽然没有直接对不孝敬父母的人做出惩罚,但是却把对父母敬孝这件事做了高度的规范。在不孝子没有认母亲的时候,天灯灭了,整个世界变得灰蒙蒙的。与《青姑娘》相似的是都把父母比做了天,不过《日月从哪来》则中更为突出,最后也是老母亲救了这混沌的世界。这是否意寓着,父母虽老,但老有所用,在危难的时刻,父母所拥有的智慧和勇气是拯救你的关键。因此,对父母行孝也就具有了一种功能性,子女把年迈的父母赡养在身边,在子女深陷迷途时,或许会得到父母的指点,从而助子女走出困境。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更具有鼓励性,让白族人民明白年老的父母并不是一无所用,让子女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在标题方面有对孝的直白表述,但最后发现,孝已经根生蒂固的在白族人民的心中发芽、开花了。在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下传播的民间故事,几乎每个故事都涉及了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心,都能看到孝的缩影。在我看来,民间故事中的孝之所以没有刻意的去命名,而是一种暗中潜在的教化,正是润物细无声。

(二)与孝有关的白族民歌

白族民歌,是白族人民喜闻乐道的多种文艺形式之一。在白族聚居的地方,无论是苍山洱海,还是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他们高昂的歌唱。在一些特别的节日上,更是他们盛大唱歌的时候,比如,石宝山歌会,每年七月末到八月初之间,各地方的白族人民都会接踵而来,方圆十里的街道都会人山人海,呈车水马龙之态,堪称一绝。再次歌会期间,人们会弹起三弦,跳起舞蹈,热闹非凡,至兴头儿上,人们还会即兴对唱,经三天三夜的对唱尽欢而散。

白族人民尊老爱幼的道德准则,是他们对孝道的重视和传承的基础。对于孝道的体现,在娱乐休闲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传统白曲《生儿育女》中可见一斑。这个曲子是典型的劝孝,它既没有通篇写孝,也没有直白的表达,而是通过一种规劝的方式,采用反讽的手法。把生活中发生的不孝的行为揭露,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曲子中不仅提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而且还劝慰父母,生男生女都一样。使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好榜样,受到一个好的教育影响,让长大成人的子女们能够孝敬自己,陪伴左右。在我看来,这个曲子的名字也是具有双重影射含义的,首先,劝诫人们要懂的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次是劝诫父母对孩子的性别不用太过在意,劝诫人们改掉重男亲女的思想。除此之外,曲中还有一小节,是向我们揭露了有钱人家的烦恼:“东边邻家钱财旺,不会生孩子……耳听门外小孩哭,心中好伤情”。这个烦恼是子嗣的延续,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对于面前的困难,它只是暂时的,有了时间的沉淀和冲洗后,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与《生儿育女》表现手法不一样的是另外一首传统白曲《报答父母恩》,虽然同样是劝孝题材的,这首曲子就比《生儿育女》直白且通俗易懂。曲子从母亲十月怀胎写到父母逝去,每个阶段重点突出,每一节的内容都取自生活,简单又打动人心。在前半部分,主要是突出父母对子女们的无私奉献。这个曲子占比较重时子女应该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它占据了曲子的三分之二的长度。《报答父母恩》中,一劝我们要体会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还有子女诞生之日,母亲在这场磨难中所受的痛苦与危险,是母亲承担着可能会死的风险,毅然决然的生下子女。二劝,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对子女的无私的奉献,生活中行事都以子女为前提,让子女享受力所能及最好的,凡事子女之事。没有不亲力亲为的。子女生病时,作为父母的则更为焦急,为我们呈现了最伟大也最平凡的父母之爱。三劝,子女对父母的话要顺从。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在这一刻,在子女成长之日,应该得到回报。在父母在世时,子女要珍惜与父母的相处时光,父母所言要依顺,就算父母若有说错的言语,也要委婉的劝说,不可有顶撞之态。四劝,子女比起拜佛烧香,父母就是家里的真佛。放任父母不管,只勤于拜佛,依然是无用功,把家中的父母侍奉得当,也是在拜佛了。把父母的地位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与佛齐肩,可见报答父母的重要性。五劝,子女对父母的惦念。即使父母终有一天会逝去,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不会断的,对父母的祭奠和怀念,子女也是要时时谨记,刻刻挂心。

子女人身的一切都可以说是父母给的,由父母之情所生,在父母的养育下成长。经过母亲十月怀胎,降生落地,来到人世,这个过程辛苦又幸福,期待又紧张。白曲《十月怀胎》讲述的就是母亲从怀孕到子女上学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无论是否有夸张的成分,都生动形象的诠释了母亲形象的伟大,言简意赅的语言,准确的描写出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所投入的心血和精力。从侧面写怀孕时母亲的症状,来渲染了生下子女的不易,比如在生产的过程中,母亲也是一心想把孩子生出来,就算自己已经疼痛难忍,首先想到的也是孩子顺利的降生。在那样一个需要生产力的年代,所有的母亲都不会在意孩子的性别,只要孩子平安便是最大的幸福。用母亲的无私,时刻提醒子女要对父母行孝。在这首曲子中,依然是把父母的地位放得很高,若没有父母也不会子女,父母的恩情与天齐。由于云南白族地理位置特殊,其孝文化也是受到了多方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特色。在本曲中就有所体现,万物轮回,人生来亦有轮回,父母给子女人身,助子女脱生,成为一个新的人。是父母给了子女肉体,对父母的恩情是永远还不完的,因此子女在敬孝的过程中,对父母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父母从小教会子女生活,教会了那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子女,其中父母付出的耐心和爱心是无价的,所有温柔的意义都是为了照亮子女通往希望的明天。父母护我们成长,我们自然是要守父母变老的。

对于孝养父母的白去还有《孝养父母在生前》,曲子很短,但富有张力。这首曲子的一大特点是,它向白族传统的祭祀发起挑战,白族的传统祭祀讲究很多,其核心是孝道的传承,在举行各种祭祀礼仪的过程,给年轻的一辈施以熏陶,从小树立对父母、长辈敬孝的孝道观念。还有的白族人民也会认为,祭祀办得好不好也是体现子女是否孝顺的一大方面,因此有的祭祀就会办的盛大而繁琐。但在这首曲子中,则沉重地打击了祭祀的地位和意义。曲子所表达的是,抓紧父母在世的时间,对父母敬孝,而不是平日对父母不闻不问,只不过把祭祀办的风风火火,又有何意义。这首曲子倒是几句现代化,并不是说祭祀活动的多余,只不过觉得这首曲子反而能激起子女行孝的力度。这种直白又直击中心的歌词,才能让子女多谢感悟,更加的珍惜父母。这首曲子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也说明白族人民对它人认同性,并没有因为它抨击了祭祀,而进行打压。说明白族人民对孝文化,还是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宣扬子女对父母行孝的意义。

除了劝解世人对父母行孝的好处的民歌,还有专门谴责不孝子的民歌。《紫竹林里白鹦哥》这首曲子多用于祭祀仪式上,多在超度逝者这一环节中出现。若逝者之子没有对过世的父母敬孝,那么在祭祀中就会用到这首歌,让当地居民都知道这个不孝之子的所作所为。不仅可以对不孝子进行教育,还可以警戒世人,若对父母不好所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以一种较为强硬的态度,表达了对父母敬孝的必要性。

再有,《青姑娘》虽然是一首典型的苦情歌曲,不仅写到了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的忻悦和忐忑不安,还把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父母的孝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曲中唱到“此生若能嫁好人,父母敬成头上天”,在自己过上好日子的同时,最先想到的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词中把“父母”比做“头上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对头部着重描画的小人,其本意为“头”,后才引申为“天”,有至高无上之义,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提到“天,至高无上”,由此可见白族人民对父母的重视。

白族的婚礼、丧葬中的孝也和其他民族不同,比较突出的就是仪式歌。如《紫竹林里白鹦哥》这首曲子多用于祭祀仪式上,多在超度逝者这一环节中出现。若逝者之子没有对过世的父母敬孝,那么在祭祀中就会用到这首歌,让当地居民都知道这个不孝之子的所作所为。不仅可以对不孝子进行教育,还可以警戒世人,若对父母不好所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以一种较为强硬的态度,表达了对父母敬孝的必要性。白族人民虽然恋爱自由,但在婚姻方面还是父母说了算。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姻思想里就始终秉持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任何男女双方不得在父母不知情的状况下私定终身,此做法既不合礼法,又不敬父母。白族的婚姻观亦是如此,在得到双方父母同意后方可结婚,在结婚时,新娘为了表对家里人的不舍会唱哭嫁歌,哭嫁歌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哭哥嫂”、“哭子妹”、“哭祖先”等,其中“哭父母”占多数,新娘会根据自身情况加词,多为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未报的遗憾,以及对父母不舍的情感,情感真切,朴实自然。哭的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最长的也有哭一个月的。两种仪式都具有不同的教育意义,相同的教育目的,为的就是培养子女尊敬长辈、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白族的民歌以叙事和抒情的表现手法见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思想,尊亲、送亲是白族孝道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白族民歌中的孝文化还有很多,表达的方式也层次不穷,但无论如何都向我们展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孝文化。

(三)与孝有关的大本曲

大本曲是白族人民脍炙人口的曲艺形式之一,通俗的可以解释为说唱长篇故事的曲子,由表演者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以自述的方式进行,有演有唱。所唱内容贴近生活,有教化之用,寓教于乐也是大本曲的特色之一。因此,在大本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道德规范的曲子,以此来施加教育影响。

除了像苦情曲《青姑娘》从侧面体现父母地位的,还有歌颂子女对父母的敬孝的伟大事迹。不妨听听《目连登仙》,它与白曲《报答父母恩》一样是孝道的直白。曲子讲述的是目连救母一事,虽然目连的母亲在世时没有行善积德,因此,死后被打入地狱,而目连于心不忍,认为这样没有对母亲尽孝,在他感动天的诚意下,得到了佛的指点,救出了母亲,并位列仙班的故事。曲子融入了很多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让人听起来倍感真实。而其中对于地狱的描写,也是让人胆战心惊,心生敬畏。可以看出这个曲子是为了宣传孝道而专门创作的,教化子女及后代要孝敬父母,养育父母,为父母受灵。无论父母是怎样的为人,是贫是富,是低微还是高贵,都要不离不弃,将父母带在身边,永远侍奉。不因物质的吸引,而抛弃父母,若是如此做了,便会受到惩罚。白族人民受到了这样的教育,使他们不得不孝敬父母。目连的雕塑更是屹立于喜洲街头,警示人们,受人们的香火供奉。在无形中激励白族人民行孝,也为子女树立了正确看待父母的方式,无论父母是怎么样的身份,地位如何,都不能随意置之不理。

还值得一提的是《大本曲祭父》一曲,这一戏曲多用于祭祀活动。在停柩吊唁期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请白族当地的民间艺人演唱此曲,通常会在本曲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加入逝者的生前事例。第一句就会表面逝者身份,如生辰八字、属相等都会加入曲中介绍,其余的内容则多为逝者在生前经历的种种事迹,绝不会遗漏的是逝者生前所做的贡献,无论是对家庭还是社会,突出逝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主要的目的是宣扬“父母养育子女辛苦,即为人子就要赡养父母,”教育子女永记父母恩德,让子孙后代能永远牢记于怀。

(四)与孝有关的白族谚语

白族的谚语是流传于白族当地的群众之中,通俗易懂且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一般多为口头流传,因此口头性强、言简意赅,便于记忆和理解。和民歌、民间故事一样,都高度概括了白族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的经验和客观真理,它是一面反映白族孝文化的镜子。

“谚语典范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这是高尔基先生曾说过的,再有谚语曾被称为“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结晶”。由此,白族的谚语极富民族气质,其内容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结了劳动、阶级斗争、恋爱、婚姻、家庭的丰盛的经验,其中自然少不了总结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的谚语,白族人民认为,作为子女有义务与责任赡养父母。例如,“孝顺父母进天堂,虐待父母丢火塘”,白族人民素有烧香拜佛的习俗,以求得佛的庇佑,因此,智慧的他们便把家中年迈的父母比做佛,只要子女好好侍奉父母,便可以得到善终,以此来警示子女一定要孝顺父母。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给予子女们警示和劝告,毕竟在佛教的影响下,白族人民对地狱的印象是比较害怕的。再有就是“独子不孝,独狗爬灶”“石灰粉墙,儿女养娘”“见老要弯腰,见小要抱抱”等,无不反映了白族人民尊老爱幼,孝经父母的道德观念。

把贫穷的父母比做物价之宝的就有“金子再珍贵也藏在屋里,父母再也要记在心里。”讲父母疼爱子女的有“儿女是母亲的十指,十指有疾母心疼。”劝诫我们永记父母恩的有“果熟莫忘栽树人,成年长记娘乳恩。”再有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要相互关心的也有“儿女有难,老子也要看重,老子有难,儿女关照到底。”

简单直白的谚语把白族的孝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它用最简单的方法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白族民间文学中孝文化的特点

无论是白族传统的生产方式,还是外来文化的影响,都使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

(一)淳朴性

首先就是它淳朴、朴实无华的特点。即使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白族民间文学中孝文化观念也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太多的“污染”,保存了原始先民原有的属性和民族色彩。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民歌,都可以感受到白族特有的风情。再有就是他们传统道德观念的内容也是体现淳朴性的一大方面,他们尊老爱幼、团结合作、文明礼让等风气,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虽然白族淳朴的道德观念经历了各种阶级的观念影响,但是从来都没有被取代,再从侧面证实了白族淳朴的民间文学中孝道根深蒂固的特点。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浅析白族民间文学中的孝文化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