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七、近体诗八首1

七、近体诗八首1

时间:2014-07-25 18:12:54    下载该word文档

近体诗六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

3、学习诗人的精巧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设想:

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具体来说,在初读阶段以记诵为主,到基本成诵后,诵读就成为一种鉴赏的手段了,能鉴赏也就巩固了记诵。因此,正确地处理诵读和鉴赏的关系,是近体诗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 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课时分配和教学要求

教读《山居秋暝》和《登高》,拟用一个半课时,要求能比较深入地理解诗中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诵;为此,教师可以简要地介绍写作背景,并根据“鉴赏要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石头城》也是教读课文,教法见下。自读课文五篇也用一个半课时,要求能把握诗的主旨,能顺畅地背诵。教师无须介绍背景(注释中已交代),可以就“鉴赏要点”点拨几句,不用分析讨论。

二、关于课前预习

读近体诗要养成一个习惯,读过指使作,看过注释后立即把它背下来,不要等到上课甚至学完后才去背诵。因此布置预习要具体,例如读哪几篇,篇中哪些句子是对偶句,韵脚是哪些字等等,都要明确地指出来。

三、 据诗的内容和额写法上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鉴赏方式

《山居秋暝》和《登高》可以将诵读指导和分析鉴赏交错进行,读读讲讲,逐步深入诗的意境;必要时应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不要说得琐细,只宜点到为止。

《越中览古》和《石头城》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进行鉴赏,比较诗的布局和章法。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也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进行鉴赏,比较诗的风格。

《蜀相》可以用诵读指导替代分析,这重诵读应是有感情的诵读。

《锦瑟》这首诗学生可能很感兴趣,但只宜作意境分析,切忌跟具体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必要时可在课外文学小组里介绍一两种不同的解释(见有关资料),并参读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诗经》(开现实主义传统之先河)--楚辞(开浪漫主义传统之先河)--汉乐府魏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南北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晋陶渊明(田园诗之典范)--唐诗(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律诗通常为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字字皆对;宽对,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半对半不对。)偶句压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有每首八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唐诗 古体诗(古诗、古风)

近体诗(格律诗)律诗(五律)(七律)

绝句(五绝)(七绝)

二、研读新课

山居秋瞑

1.作家作品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王维诗题材风格多样,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突出,他的诗风直接继承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与孟浩然同时而齐名,世称“王孟”。因他亦精通书画和音乐,故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末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政治由清明转入浑浊。这一时期,王维的思想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前期曾经有过的爱国热情消退了,转而向往归隐的生活。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在蓝田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的隐居,是以现实的逃避,也有洁身自好的一 面。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

3.文体特点

这首山水名篇,是写秋山风景的一首著名五言律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 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阅读理解

1.整体感知

首联写出诗人观赏风景的时间和地点,是在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诗人写出山间的空旷,雨 后的清新,已经把人们带入一个澄明空寂的境界。

颔联和颈联先写物,有明月、松林、清泉、岩石;再写人,有浣女,有渔郎。一静一动,那 月下景物的清白,那松林、清泉的幽静,那洗衣少女银铃般的笑声和船桨划水声留下的余音 ,似乎还在松间石上回荡。如此清幽的山中秋景,怎不打动诗人的心?尽管这里已经没有了 春花繁茂的景象,但秋山的空寂和村野的宁静,构成了另一种美景,令人心向往之。难怪那 王孙公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尾联写诗人的心绪,表达出诗人切望远离人世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表现出自己洁身自好的 思想情操。 这首诗好似一幅动人的山水画,色彩素雅,有声有色,与秋天的季节特点十分吻合。特别是 那山水相映、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更是令人陶醉。

2.概括说明重点、难点

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色。诗人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 的表现形式全面地融汇入诗,组成生动逼真的画面。 中间两联,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3.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评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 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 样的艺术境界? 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 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诗人自己也是这种 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什么?写法有何特点?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 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安静纯朴的生活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 厌恶。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 ,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 诗意。

4、鉴赏要点:生动的风习画

登高

1.作家作品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樊,后迁居河南巩县。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得不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的诗篇 ,反映了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故其诗被誉为诗史。其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以 古诗,律诗见长,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被称为诗圣。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是后世传颂的现实主义名篇。

2.写作背景

此诗是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时杜甫住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年五十六 岁。患肺病,登高时,触景生情,发出咏叹。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诗人自然产生了长年飘 泊、老病孤悉的郁闷和悲哀。诗人抒发的不只是个人的不幸。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 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像浓云 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3.文体特点

这是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的第一首好诗。四联全用对仗,明 肛胡应麟称赞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 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4.整体感知

前四句写景,先写高处的云天秋风,再写低处的江水洲渚。接着又扩大了视野,仰望无边的 落叶,俯视不尽的江水。两联都是一仰一俯,互相对应。

后四句抒情。第五句点出一个字,总摄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又用一字为情感的 抒发定调。六句独登台扣住登高点明题意。如上文所述,五六句又紧承三四句而来 万里、百年无边、不尽互相照应,前后契合。而七八句又分承五六句,先写旧 恨,再写新愁。弄清联与联之间的照应和联系。就以全诗做出了整体把握。

5.概括说明重点、难点

这首诗胶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即用对偶,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 ;下句,节奏十分鲜明。 两句诗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一幅秋肃临天下 的动人情景。诗人寓情于景,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是猿啸哀鸟飞回 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颔联勾画出一幅更为 广阔的长江秋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心头涌起的是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悲秋二字写得沉痛,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起来了。此 联的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不尽对应,这样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 面更广更深地表现了诗人的哀思,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落叶 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尾联以对偶作结,并分承五六两句:白发因 而生,浊酒因多病而停。白发日多,可见艰难潦倒之苦;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 遣。登台的结果只是惹恨添愁。结尾的妙处是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使 读者掩卷而思,仍觉心灵的震荡。

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赏析

此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 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 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和磅礴之气势。前 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登高》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 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颈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 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颔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 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 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躁,便跃然纸上。

6、鉴赏要点: 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蜀相

这是一首咏史七律诗。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是杜甫初到成都,访诸葛武侯祠时所作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颂扬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的。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1.整体感知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蜀相。诗虽以蜀相为题,但 并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历史,其中除寄托着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外,还显露出作者希图革 新朝政、振兴国家的思想。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四句是绘景,写丞相祠堂。 后四句是论事,写丞相本人,概述诸葛亮的生平业绩,转而怀古伤今,抒发诗人个人的胸臆

2.诗歌讲解、评析

这是一首献给诸葛亮的颂辞和挽歌,也是一首抒写自己抱负的诗。

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后描述祠中景象。后一层是主旨所在, 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

首联一问一答,特别下一字,表明自己一心造访,并非信步而来,偶然遇见。这个字 不但恰如其分地道出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景仰之情,也为后面的赞颂、惋惜之词设下伏 脉。

颔联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在强调春色 怡目,一在渲染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字,一个字,有了这两个 字,这里的景就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成了有我之景。盎然春色固然美好诱人,然而 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难道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句句写景,字 字含情。它是对壮志未酬者的惋惜,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 国功业。把诸葛亮一生的遭际、抱负和功业凝为精辟的一联,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概 括能力和历史评价能力。

尾联收束得极为精彩,警策地写出后人对武侯的追念、仰慕和叹惋。句中的英雄也应包 括诗人自己。诗人饱经丧乱而壮志未酬,命运与诸葛亮有相似之处。这两句诗成为千古名句 ,人们常借用它来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

3、鉴赏要点: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石头城

1.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3),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学 要反映现实,比较注意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他的诗通俗清新,其中《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著作有《刘宾客集》。

2.写作背景

石头城即战国时金陵城,吴孙权改名石头城。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刘禹锡自和州还洛阳,途经金陵,写了一组怀古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

3.文体特点

《石头城》一首怀古诗。

4.整体感知

刘禹锡写这首诗,旨在讽谕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 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要注意抓住其写景的特征。可分两层:前两句写四周,第一句从东、 南、西三面写出围;第二句从北面写潮水。后两句写明月,第三句写过去,第四句写眼前。 具体地说要抓住这样几个字:山围一潮打一旧时月一过墙来。

这首诗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对重点进行讲解、评析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

后两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到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 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 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此诗使人产生今昔之感。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石头城,随着统治者的腐朽灭亡,而今只剩下残 破荒凉的遗迹。古时明月仍在,而人事已非,寓情于景,言外有讽谕之意。

5、鉴赏要点:用写景寄寓感慨

锦瑟

作家作品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并驾齐驱,人称“小李杜”。他的诗有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有抒写伤时的感慨和自己失意心情的。有些作品,诗意隐晦,流露 出浓厚的没落伤感情调。其诗艺术上有很高成说,以七律七绝见称。诗作构思周密,对偶工整,想象丰富,多清词丽句。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七律。

整体感知

锦瑟,饰有锦绣花纹的瑟。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调悲伤凄凉;据说原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 理清脉络

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须转,尾联必合。前四句为一段,文情一顿,似结非结,含义待申。庄生晓梦望帝春心抒情已经达到一个高潮,然总觉意犹未尽。颈联,处 的位置,既是就有重起的意思,其笔势如飞来奇峰,如藕断丝连,或推笔宕 开,或明缓暗紧……手法各异,而神理脉络于转折中又贯注始终。上联美梦迷失夜不能寐, 杜鹃啼血其情凄惨;紧接着转出沧海明月,蓝田暖日,两般美景果然突兀;但细想珠泪斑斑 月光凄冷,美玉生烟只可远观,其怅恨之情,实是藕断丝连一以贯之。

对诗歌的讲解、评析

首联,创设气氛,点明主旨。场面是佳人鼓瑟而思。

颔联,写佳人锦瑟,繁弦一曲,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 悲感,难言的怨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之归去。一个字既写诗人托春心于杜鹃, 也写佳人托在心于锦瑟。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达到一个高潮。

颈联,承上而转,借两个典故,生发绮丽的联想,抒奇情创异景,一在海中,一在日下。这 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以过一高洁的情感, 是执著的,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才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 令人不胜怅惆了,用直接抒情相全。此情与开端的华年互为呼应。

鉴赏要点:1、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2、清丽的语言。

书愤

作家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一贯主张抗金,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年闲居故里。临终前诗仍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工诗、文,长于史学。与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 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文体特点

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是诗人的烈士幕年之作。当时,黄河以南、江淮 以北的广大国土都已被金人占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勉强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统治。抗金 将领和爱国志士不断受到投降派的陷害,陆游也因力主抗金而屡遭贬黜,退居家乡山阴 。这时他已经六十一岁了。面对残破的江山和衰败的国势,诗人抚今思昔,愤恨难平。于是 ,提笔写下了这首慷慨悲歌,追述诗人早年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整体感知

全诗以回顾往事的角度,抒发自己抗金报国的感情。短短八句诗,将诗人一生的追求、挫折 、悲愤和失望表达出来。情调沉郁悲壮,格律精工。

这首诗最为成功之处是用典自然贴切,用典又兼写景象,有声有色。

对诗歌的讲解、评析

这首诗题目书愤,顾名思义,是书写心中的愤慨之情,但全诗却无一个字,也没 有一行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然而我们细细读去,却又感到这愤慨之情溢满字里行间,处处都 紧扣着一个字。

早岁那知世事艰,首句一声喟然长叹,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爱国者的宏图大志与卖国贼的 投降路线的尖锐矛盾。诗人抓住这一根本矛盾,实际上正是紧紧扣住了字。

这种感情,是抽象之物。作者采用托情于物法,将物化。二、三、四句,紧承 第一句,展示出一幅诗人早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豪情满怀努力奋斗的壮丽画面。中原北 望气如山,是总括描写:气如山的比喻,使诗人那伟岸高大的爱国者的形象突兀而出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出两幅气势磅礴的抗金斗争图。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与前楼船铁马二句形成强烈对 比,如飞流瀑布,从万仞之巅陡然跌入了万丈深渊,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达到了顶点。报国之 志是这样强烈,投降路线却是那样猖獗,诗人就是这样把自己放在这湍急发的漩涡中心,让 胸中的悲愤之情,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

诗的最后两句,盛赞诸葛亮,寄意古人,发泄自己的满腔怨恨。实际上诗人是把诸葛亮作为 效法的楷模和典范。但是,徒有壮志才华,却无报国之门,陆游只能发出千载谁堪伯仲间 的感慨:自一国至南宋,千载之间再也没有人可以和孔明相比了!这里既包含着陆游的千 古遗恨,又包含着对那些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卖国贼的有力抨击。那伤国伤时的怀抱,愤世 嫉俗的感情,深沉地从诗行之中喷涌出来。在全诗结尾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达到了极顶, 由这一矛盾所产生的愤慨也达到了极顶。

陆游这首诗,高度概括地抒写了自己一生的爱国衰肠。在宋代以前的千余年中国诗坛上,像 陆游这样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终生的诗人,确实是不多见的。

鉴赏要点:陆游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来写的。

文言知识

活用

1、 空山新雨后 下雨 名作动

2、 天气晚来秋 已到了秋天 同上

3、 城春草木深 到了春天 同上

4、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为秋而悲 为动用法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增多 形作动

6、 中原北望气如山 向中原 向北 名作状

7、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现了华发 名作动

8、 出师一表真名世

9、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在松林间 从石上 名作状

10、 锦官城外柏森森 在成都城外 名作状

特殊句式

1、 倒装句

浣女竹喧归 主谓倒装

2、 省略句

楼船夜雪(于)瓜州渡 省介词

千载难堪(于)伯仲间 同上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七、近体诗八首1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